《儿童心理学》言语获得的理论

合集下载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儿童语言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儿童语言

龄增长而降低。
编辑课件
18
2.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辅音,而且集中 在zh、ch、sh、z、c、s上,还有g、n、r。 3-4岁幼儿常常发音不准,口齿不清。
原因: (1)生理构造:舌头太大;舌系带太紧 (2)生理成熟:言语听觉和运动觉分化不足 (3)语言环境 其它:脑瘫、弱智等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各类句子中,简单陈述句占97%; 疑问句、否定句、复合句寥寥无几。 句子长度不断增加:1-2岁说1-2字句子;2.5岁: 3-4字句子;3岁:6—10字的句子。
编辑课件
9
2、 词类范围的扩大:
(1)儿童掌握不同词类的顺序 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多,虚词少。 实词中,先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
“妈妈抱”、“爸爸班”
词汇: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
其它词类如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较 少,但逐步出现并增加。
形容词、副词、连词等词类的出现是语言表达上 的进步。(“妈妈真好!”)
编辑课件
7
三、完整句阶段(2-3岁)
1.能说完整句(简单完整句);复合句萌芽; 2.词汇量迅速增长:1000个词(有争议),掌握词
---副词、代词、数词 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掌握的较 晚。
编辑课件
10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 (50%),其次是动词(20%)、形容词 (10%)、数词、量词
连词:体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思维的逻 辑性,思维的清晰程度有关。
(2)词类的运用(词频)
①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
②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于名词
第一节 言语获得理论
一、强化说: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如,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积极的 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 时,父母又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 所以,婴儿期的咿呀学语也越来越朝着正确 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语言获得理论[汇总]

语言获得理论[汇总]

(一)模仿说模仿说包括机械性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

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1924年提出。

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的。

)机械模仿说的不足他们从两方面提出论据。

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

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

这些事实都是无法用机械性模仿来说明的。

2.选择性模仿说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具有两个特点: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当今国外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

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

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

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机制开始工作。

“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

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

《儿童心理学》言语获得的理论

《儿童心理学》言语获得的理论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言语获得的理论。

其一,是以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强化说。

这种理论认为: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时,父母又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所以乳儿期的咿呀语(babbling)也越朝着正确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其二,是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仿说。

这种理论认为:乳儿和父母从事相互模仿的游戏,他们中的一个发出一种声音或咿呀,另一个则以同样的声音愉快地回答。

在这样的游戏中,乳儿不仅仅练习了语音,也练习了相互谈话这种方式,还获得了语义。

随着乳儿开始学会一个词或说有意义的语音,他的父母也得意地重复这个声音,使其更容易理解。

其三,是乔姆斯基的“LAD”即“语言获得装置”。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言语的先天倾向,这是由于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获得语言的体系,图示如下:有三个事实支持这种理论:(1)所有健康的儿童获得本民族的语言无须专门训练;(2)没有任何动物可以获得与人类同等程度的语言;(3)大脑的某些区域显然有特殊的言语机能区。

其四,是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特别是以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为基础的理论,这种理论是研究词如何代替具体事物而获得“信号的信号”功能,并在词与词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言语系统。

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物→直接反应第三阶段直接刺激物→词的反应第四阶段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这四种理论各有可取之处,但就四种中的某一种理论来说,是不能说明言语获得过程的。

用语言获得理论指导学前语言教育

用语言获得理论指导学前语言教育


实践误区 :
认为 全语言学 习包括 听说读写 各个方 面 的能力 的培养 , 所 以, 要求孩子能在桌前 、 椅子上 、 拿着笔在作业簿的格子里一笔一 划地写 出一个个文字 或注音符号 。更有 家长教师 主张 ,写字 、 认 字、 默写 、 背书之类 的学 习活动才是真正的学 习, 游戏唱歌 、 比赛 、 猜谜语会影响孩子专 心学 习。 指导 : 全语言教学的理念 主要是强调要重视儿 童在形式 多样 的、 有 目的 、 有意义 、 真实 的言语实 践中 , 在与他人 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 建构语言的知识。这里 的语言不是一种不完整 的 、 支离破碎的技 能, 而是幼儿在完整的情景 、 真实的言语 实践 中形成 的语言经验 。 幼儿语言经验应渗透在幼儿 园全部 的课 程中。 言学 习应与孩子 语 个人 的全部生活融为一体 。 这是典 型的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的体现 。 认 知相互作用论强调 : 认知结构是语 言发展的基础 , 语言结 构 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同时 , 社会相互作用论更是强调 语 言 交 流 和 交 往 是语 言获 得 的决 定 性 因 素 。儿 童学 习语 言 时 , 在 丰富的语言环境中 , 常常 自然地获得谈话 、 和写字 的经验。 阅读 幼 儿 在 与 周 围的 人 们 谈 话 和 学 话 中 ,发 展 他 们 自己 的语 言 规 则 系 统, 自然地获得语 言。幼儿 的语音 、 文法 、 意义是在语言使用 的实 际事件 中学 习的。儿 童的听 、 、 、 说 读 写是互相支持 和补充 的发展

儿 子 : h o o yd n ti s e. O n b d o ’ l e k m
许多情况下 ,父母老师甚至不允许儿童 自己的语言出现 , 而 压抑 了儿童的学 习语言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指导 : 选 择性 模 仿 说 强 调 , 言 学 习 不 是 在 强 化训 练 的情 况 下 发 生 语 的, 而是 在 正 常 的 自然情 景 中 发生 的 。 个 怎 么也 教 不 会 的 句 子 , 一 在 另 一 个 情 况下 , 童 居 然能 够 自发 并 却 正 确 的说 出来 。儿 童 能 儿 够把范句的句法结构运用与新的领域以表达新的 内容。 允许儿童 用 少 量 自己 的语 言 , 这并 不会 对 儿 童 以后 的 语 言发 展 造 成 不 利 影 响, 相反 , 这正是适应儿童心理发展 规律 的表现。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强化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强化

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指对动物(包括人)的自发操作行为(反应)进 行强化(如肯定、表扬、给予食物或关注等)而 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这一理论认为,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接着呈现强 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行为再发生的强度(频 率)就增加。
如:幼儿在咿呀学语时会自发发出一定 的声音,如类似或符合正确的发音, 成人可以点头、微笑等,给与积极的 强化。反之,若成人的反应是皱眉、 不理解,即给予了负强化。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 后天环境论之强化说
组员:戚娅璇 钱媛媛 邵冰青 沈勤
强化说
•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 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 为修正理论或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观点
1、言语行为依赖于承认或社会 的强化,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得的。
对强化说的批评
• 6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批评:
• 理论所根据的不是实际的观察,而是从较低级的 动物做实验后得出的类比。
• 渐进的、累积的过程如何解释儿童在短短几年内 迅速获得听、说本族语言能力的事实。
• 成人并不介意儿童语句中的句法错误,关心的是 语句内容的含义。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观点
2、儿童通过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形 成言语能力
自动的自我强化
• 是指儿童的模仿性发音也会对儿童产生强 化作用。 • 如:一个幼儿听到别人的话之后,独立在 别处发出同样的声音,就会自动地强化自 己那个试探性的言语行为。
强化依随
• 定义: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 特点: • 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如: 婴儿偶然发出【m】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 摸他并答应他等。 • 二是强化依随的程序是渐进的。若要儿童学习一 个复杂句子,不必等待他碰巧说出这句话以后才 给予强化,只需他所说的稍微接近那个句子就给 予强化,然后再强化更加接近该句的话语,通过 这种逐步接近的强化方法,儿童最终能学会非常 复杂的句子。

第三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与全语言理论

第三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与全语言理论

三、中介说(传递说)
• 是传统的“刺激—反应”论的改良主张。 • (一)主要观点 • 提出外显的刺激和反应、隐含的刺激和反应的区别,认为在 外显的刺激和反应中间,听话人有一系列的因联想而产生的 隐含的刺激和反应。隐含的刺激和反应被称为传递性刺激和 传递性反应。 • 即:外显的刺激—隐含的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反应 •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司机播放“请给老人让座”的广播时, 乘客接收这一外显的刺激,在内心会联想“有老人上车 了”“有老人没有座位”等信号(即:外显的刺激带来的隐 含刺激和反应),这时乘客往往会看向车门,关注是否有老 人上车,或观察周围是否有老人站着,并做好让座的准备, 在需要时让座(外显的反应)。
• (2)许多时候,儿童对成人的语言并不能很好地模仿,孩 子有时会把它说成有语法错误的形式。 • 朱曼殊等对一名一岁八个月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时,每天向 他提出“××是谁买给你的?”之类的问题,一连十几天, 她的回答总是“××是妈妈(或阿姨、老师等)买给你的。” 虽然每次纠正,但总不能把“买给你的”转化为“买给我的” • (3)儿童常能说出他从未听过的成人语言中所没有的词 或句子。如:“这条路很瘦。”
(4)成人所提供给儿童的语言样板并不是特别理想。因为 成人同儿童交谈时,其语言并不是十分规范,有时甚至杂乱 无章,但儿童却最终学会了规范的语言。

二、强化说
• 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非常盛行。强化说的主要代 表人物是被称为联想派大师的斯金纳。 (一)主要观点 斯金纳在著作《言语行为》中,广泛运用“强化”来解释各 种言语行为,并提出“自动的自我强化”概念,即:儿童的 模仿性发音会对儿童产生强化作用。 斯金纳的基本观念:所谓“强化依随”,是指强化刺激紧跟 在语言行为之后发生,它有两个特点: (1)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的偶然发生的动作。反应和强化只 是一种时间上的关系,并非有目的有意志的行为。 (2)强化依随是渐进的。当儿童对示范句模仿得有些近似时, 就给以强化,然后再强化接近该句的话语。通过这种逐步接 近的强化方法,儿童最终学会了非常复杂的句子。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

儿童心理学第三章7认知理论之言语

呀呀语
பைடு நூலகம்
9个月:呀呀语达到高峰,具有升降调,但无 意义 从呀呀语开始发音两个阶段:语音扩充和语音 紧缩;语调出现变化
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
• 哭是新生儿最初的发声,也是新生儿的一种生理需要,即对 环境所作出的反应。出生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还没有 分化,虽然引起哭的刺激有多种,但所引起的哭声基本上 没有区别。
• (四)内部言语 • 内部言语是自问自答的语言活动,或不出声的 言语活动。 • 它的特点是: • 1.隐蔽性。内部言语是一种不出声的言语, 它以语音的隐蔽性为特点。 • 2.简略性。内部言语不是一种直接用于交际 的语言,它不存在别人是否理解的问题,因而常 常以十分简略、概括的形式出现。在内部言语中 句子的大量成分常常被省略,例如只保留主语和 谓语。它可以用一个词或词组来代表一系列完整 的陈述。
内部语言的特点
简约性
特点
语音的隐蔽性 与思维的相关性
第二节儿童语言的发展
•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 理解能力的获得。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但是 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 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换句 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 后。 •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 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 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 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 (二)独白言语 • 独白言语是个人独白进行的、与叙述思想、 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它表现为报 告、讲演、讲课等形式。 • 独白言语的特点是: • 1.独白言语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言语话动。 • 2.独白言语是一种开展的言语。 • 3.独白言语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言语活 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言语获得的理论。

其一,是以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强化说。

这种理论认为: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时,父母又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所以乳儿期的咿呀语(babbling)也越朝着正确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其二,是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仿说。

这种理论认为:乳儿和父母从事相互模仿的游戏,他们中的一个发出一种声音或咿呀,另一个则以同样的声音愉快地回答。

在这样的游戏中,乳儿不仅仅练习了语音,也练习了相互谈话这种方式,还获得了语义。

随着乳儿开始学会一个词或说有意义的语音,他的父母也得意地重复这个声音,使其更容易理解。

其三,是乔姆斯基的“LAD”即“语言获得装置”。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言语的先天倾向,这是由于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获得语言的体系,图示如下:有三个事实支持这种理论:(1)所有健康的儿童获得本民族的语言无须专门训练;(2)没有任何动物可以获得与人类同等程度的语言;(3)大脑的某些区域显然有特殊的言语机能区。

其四,是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特别是以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为基础的理论,这种理论是研究词如何代替具体事物而获得“信号的信号”功能,并在词与词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言语系统。

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物→直接反应第三阶段直接刺激物→词的反应第四阶段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这四种理论各有可取之处,但就四种中的某一种理论来说,是不能说明言语获得过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