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研究
浅析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

浅析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摘要:从经济特区到特大城市,深圳的发展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
本文从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 纵观其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联系、深港经济的合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研究深圳城市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特区的重新定位做出思考。
关键字:特区,经济发展,协作,转型Abstract:From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to the mega-cities, Shenzhen’s development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Shenzhen, and throughout its links with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Shenzhen-Hong Kong economic cooperation, to stud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enzhen city in time and space to make thinking of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Key words: Zo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llaboration, transformation 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作为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最大的一个,深圳从一开始在设计上就具有作为一个城市加以开发建设的框架。
长期以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经济特区,有着一个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地位以及特有的规定和限制。
从90年代起,深圳的发展就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发展取向。
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和中国一个重要发展区域中的中心城市,深圳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深圳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城市密度分区研究——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

A Rational Approach to Urban Density Zoning: the
Case of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作者: 唐子来;付磊
作者机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汇刊
页码: 1-9页
主题词: 城市密度分区;深圳经济特区
摘要:我国城市的超常规发展对于规划决策的理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讨论了城市密度分区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的城市密度分区实践,并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案例,提出城市密度分区的方法体系,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策略。
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密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密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密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坊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密度细分的原则。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成就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成就
深圳经济特区自1980年代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深圳经济特区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而闻名。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GDP增长率超过了20%。
现在,深圳已
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2019年,深圳
的GDP达到了28754亿元人民币。
2. 对外贸易:深圳是中国的重要贸易港口之一。
特区政策的引入使得深圳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和出口基地。
深圳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之一,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3. 科技创新:深圳经济特区被赋予了"创新高地"的称号。
深圳
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腾讯、华为等知名科技公司的总部设在深圳,深圳也成为了中国和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之一。
4. 基础设施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城市水电供应、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方面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改善。
深圳的地铁系统已成熟,道路和桥梁的建设也十分完善。
5. 对外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企业。
目前,深圳拥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和外国领事馆,成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总的来说,深圳经济特区在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
广东深圳调研报告

广东深圳调研报告深圳市是中国著名的经济特区,位于南海之滨,是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副省级城市。
近年来,深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内外的注意,并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竞争力。
在这次深圳的调研中,我对深圳的经济发展、人文环境、交通情况以及产业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首先,深圳市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典范之一。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市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和技术,使得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目前,深圳市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
其次,深圳市的人文环境也非常优越。
深圳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市内有许多公园和绿地供市民休闲娱乐,同时也改善了空气质量。
此外,深圳市还注重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为居民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再次,深圳市的交通情况十分便利。
市内有完善的地铁、公交系统和出租车服务,方便居民出行。
深圳市还积极打造交通枢纽,与周边城市形成良好的交通网络,方便了人们的跨城市交流和贸易往来。
最后,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也相当独特。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使深圳市成为中国改革试验的先行者,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
深圳市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涵盖了从电子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到电子产品研发和软件开发等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深圳市还注重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先行者,以其快速的经济发展、优越的人文环境、便利的交通情况和独特的产业结构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随着深圳市的不断发展壮大,相信深圳市将继续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特区30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深圳特区 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主 要 内 容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二、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1、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20世纪 年代末,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开启 世纪70年代末 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 世纪 年代末,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这是一项关系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78年,国务院组织的港澳经济考察组回京后 年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建成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中央收入
2008年 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08年,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90
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 年 月 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深圳成为最早 年 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年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1991年,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ISO9000质量 年 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 质量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ISO9000证书。 证书。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 证书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 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深圳特区报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1993年,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组织和监督货币市场起到 年 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 了积极作用。 了积极作用。 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 年 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 楼”。
特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特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特区经济在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特区经济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那么,特区经济是否真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特区经济的起源中国特区经济始于1980年代初期,距今已有40年的历史。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形势,需要通过某些方式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区经济应运而生。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的特区之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特区被设立,包括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甚至还有一些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例如上海和深圳。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特区经济之间的关系特区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特区经济为投资和创业提供了机会。
在特区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外资投资的环境下,许多企业都选择在特区经济中成长发展。
这不仅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的企业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机会。
另外,特区经济还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特区环境通常比其他地区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因此企业在这里更容易创新和推广高新技术,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
最后,特区经济还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和扩大市场。
特区经济通常能够吸引更多的贸易和投资,以扩大市场规模,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分配。
三、特区经济的影响虽然特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特区经济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促进了某些公司的发展,降低了其他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
其次,特区经济还会带来一些环境和社会问题。
由于企业集中在特定区域,往往会导致人口集中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公共服务的提供。
此外,特区经济还会导致地区间的不平等和利益分配的不公。
由于一些地区更适宜吸引投资和推动经济发展,他们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而其他地区则可能会受到政策偏差和资源匮乏的影响。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经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启了一场全球关注的经济实验。
在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深圳已成为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及其相关经验。
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1. 初创时期:政策优势成立之初,深圳经济特区是由政策优势来推动建设的。
深圳被赋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进出口优惠、资金优惠、土地优惠等等,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深圳。
同时,深圳也实现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开放。
这些优势政策被称为“深圳速度”的核心。
2. 发展阶段:逆势而上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大潮席卷而来,国内外有大量企业进入深圳,并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同时,深圳通过合资、合作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深圳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已成为全国迅速发展的城市之一,并成为国内外的投资热点和人才聚集地。
3. 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圳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深圳实现了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环境改善、社会事业提高等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分析1. 创新思维:走在前沿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来自于其独特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其在过去四十年中一直处于国际和国内的领先地位。
像深圳科技园区、华为公司、大疆等知名企业都是基于深圳的创新思维而发展壮大的。
深圳的创新思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市场化导向。
深圳经济特区对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其政策中强调市场化导向。
这种市场化导向可以激发社会活力,让市场的需求决定资源配置,促进创新。
其次是人才优先。
深圳经济特区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保障了人才的发展和需求。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时期,通过各种培训、奖励政策为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比较研究

刨 新
I NNoVATI oN
No . 3 2 01 3
( V o 1 . 7 , C u mu l a t i v e l y N o . 4 5 )
深玎 I I 、 珠海 、 汕头经济猪区发展比较砜究
李
【 摘
璇
有毗邻香港和澳门的独特地缘优势。汕头经济特区 则拥 有数 量 庞大 的海 外侨 胞 , 成立 时 的经 济 总量 已 超过 1 0 亿, 经济实力相当雄厚 。然而经过 3 0 多年
较 分 析
1 9 8 0 年8 月2 6 H,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的发展 , 2 01 7 0 1
1 5 0
2 0 6 4
5 2 4
1 2 9 5 0 . 0 8 1 5 0 3 . 8 1
1 4 8 2 1 6 2
1 4 1 5
9 6
的自 然地理、 人文历史 、 经济基础等不尽相 同, 其各
财政收入( 亿元 )
亿美元) 4 6 6 7 4 5 7 7 5 自的建设和发展也很不平衡 , 存在着诸多差异。通 进 出 口总 额 ( 资料来源 : 深圳、 珠海、 汕头 2 0 1 2 年 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过 比较研究 ,可以 了解各个经济特 区的优 势与劣 ( 一) 产业发 展规模 比较 势, 成 绩 与 差距 , 从 而 更好 地 认 识 经 济 特 区 的共 性
表1 广东省三大经济特区发展情况( 2 0 1 2年 )
项目
设 立 时 间( 年)
深 圳
1 9 8 0 3 2 7 . 5
珠 海
1 9 8 0 6 . 8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
展, 实际就是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 式冲开了若干缺口。
计划经济限量配售制度; 第三步放开工 业品价格, 变商品由国家定价为由生产
创
但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仍然局限 于传统体制运行的惯性之中, 加上 1981 年, 刚刚起步的经济特区就经历
企业和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定价, 发挥了 价格作为杠杆的调节作用并逐步理顺 了价格体制和价格关系。到 1984 年, 建
格, 只要外汇符合调剂规定, 用途正 月发展银行股票开始上市并公开发
当, 买卖双方就可以自由议价成交。 行, 这一改革在建立区域性资本市
这一改革措施逐步在全国大中城市 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体制
先后推行。
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深圳经
7.完善市场体制改革: 1986 年, 济特区创建 10 年, 深圳的银行由 3
1986 年, 深圳根据国务院特区 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 进一步明确
了特区的发展方向, 开始以建设外 个稀缺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利
向型经济为目标逐步对体制改革进 用, 1987 年 9 月 9 日 , 深 圳 市 政 府
行调整, 在继承前一阶段全面改革 采用协议方式有偿出让首幅土地;
成 果 的 基 础 上 , 开 始 围 绕 建 立“ 国 1987 年 11 月 25 日, 深圳市政府以
5.劳动与工资体制改革: 在劳 动制度改革方面, 深圳引进了竞争 机制和风险机制, 变单一的固定工 为合同工、固定工、临时工并存的多 种形式的用工制度。从 1983 年起, 深圳国有企业突破了统一的工资标 准和统一的调资制度, 实行企业工 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职工个人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挂钩, 具体的分 配方式由企业决定, 政府用工资调 节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进行调节。 1984 年 8 月, 深圳市机关和事业单 位进行工资改革, 基本操作方式是: 基本工资 + 职务工资 + 年功工资。 这一改革为 1985 年 7 月全国实行 结构工资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95% , 浮 动 价 格 约 为 2% , 计 划 价 格 约 为 3% , 使深圳经济特区形成了以市场 调节价格为主, 政府间接调控为辅的开 放式和可控式格局, 并据此安排市场物
年
1. 计 划 体 制 改 革 : 1980 年 深 圳 经 济特区建立伊始, 深圳市委、市政府就 要求计划部门注意计划管理职能的转
深圳经济特区研究
深
深圳经济特区头十年中前一阶段 小指令性计划管理范围, 努力建立和健
圳
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决策权过于集 中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展开的, 围绕放 权、让利、搞活的中心内容, 对以下方面
全民主的计划决策制度。深圳进行的计 划体制改革, 有效地促进了整个宏观经 济体制和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底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
9.金融与银行体制改革: 深圳
中心, 并于 1986 年初挂牌经营。外 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国家、企业和
汇调剂实行“ 管两头 , 放 中 间 ”, 即 私人三方合股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
只管外汇来源和用途, 放开调剂价 银 行— ——深 圳 发 展 银 行 。1988 年 4
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 圳, 并逐步开放建筑材料市场, 相应地 推出了“ 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 标 ”的
大
改 革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06·4
· 39 ·
深圳经济特区研究
做法!包工期"包造价"包质量的工 程大包干!实行工资"奖金# 上不封 顶"下不保底”的分配办法, 给承包 单位以极大的自主权, 充分调动了 建设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结果在 深圳国贸大厦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 建设速度, 后来成为“ 深圳速度”的 标志。基建体制改革的成功, 为深圳 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开辟了道路。
区又一次调整了党政部门机构, 重 点是进一步完善特区的领导体制和 政治架构, 理顺党政部门关系, 加强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其中 1986 年的改革, 重点是减少行政管 理层次, 变原来的纵向三级管理为 二级管理, 实行“ 虚委实办”。
14.干部人事体制和公务员制度 改革: 1986 年底, 深圳市人民政府的 10 个行政局, 公开在社会上招聘了 12 名局级领导干部, 把竞争机制引 入干部人事制度。该项干部人事制 度改革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 一个新突破, 之后便作为一项制度 规定下来, 为经济特区大批优秀人 才 脱 颖 而 出 创 造 了 条 件 。1988 年 初, 深圳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公 务员制度调研工作班子, 经过广泛 深 入 的 调 查 研 究 , 拟 定 了《 深 圳 经 济特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步 方案》, 初步确定深圳经济特区建 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90 年 10 月, 获得国家人事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 批准, 正式确定深圳为推行国家公 务员制度试点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 因此而率先进行了这项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工作标准高、实施周期长 的艰巨复杂的改革系统工程。
深圳以培育和完善市场体制的改革 家 支 行 发 展 到 7 家 分 行 、2 家 区 域
为目标, 先后组建了生产资料市场, 性 商 业 银 行 、15 家 非 银 行 金 融 机
如化工材料市场、电子元器件市场、 构、24 家外资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
机电产品市场、建筑材料市场、农副 网点从 58 个发展到 547 个。
经
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创新的改革, 包括 计 划 体 制 改 革 、价 格 体 制 改 革 、流 通 体
2.价格体制改革 : 80 年 代 初 , 深 圳 灵活运用“ 调”与“ 放”的关系, 逐步推
济
制 改 革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外 贸 外 汇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企 业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劳 动 人
进价格体制改革, 并逐步形成由市场决 定价格的机制。第一步放开农副产品如
特
事 制 度 改 革 、工 资 制 度 改 革 、政 府 管 理 体制改革等等, 特别有若干项改革包括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等等有突破性的进
蔬菜、禽、蛋、鱼等的价格; 第二步放开 粮油价格, 取消所有定量配给的票证, 从而在全国率先告别了有 30 年历史的
产品市场等, 除国家规定的品种和
10.企业股份制与集团体制改
价格外, 各类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 革: 1986 年 10 月, 制定颁布了《 深
情况调节, 并允许外商直接参与经 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
营生产资料, 从而初步解决了市场 行规定》。此后, 为探索国营企业股
残缺不全和有市无行或有行无市的 份制改革的新路子, 先后进行了多
际 惯 例 ”的 体 制 目 标 模 式 , 推 出 深 公开招标方式有偿出让第二幅土地
圳经济特区体制改革 的 总 体 方 案 , 使用权; 1987 年 12 月 1 日, 深圳市
以建立具有活力的企业制度、完善 政府以公开拍卖方式将一幅地块拍
市场体系和科学宏观管理体制为重 卖。深圳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 在我
价的调、放、管, 初步形成了在国家宏观 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价格模 式。
的
换, 集中力量制定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 划并着眼于经济总量包括总供给与总
3.基建体制改革: 深圳率先在基建 中引入市场机制并开放建筑市场, 容许
重
需求、积累与消费的平衡, 注意财政、信 贷 、外 汇 和 人 口 方 面 的 综 合 平 衡 。同 时 对计划管理方式也进行了改革, 逐步缩
4.财政与投资体制改革: 深圳 大胆采用了由政府财政担保, 向银 行贷款, 以财政举债的投资方式, 将 银行的信贷资金用于特区基础设施 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筹资方式的变 通促进了财政体制的改革, 增强了 资金自筹、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 力, 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 较快而有 效地改善了投资环境, 成功地走出 了 一 条“ 边 投 资 、边 建 设 、边 引 进 、 边 生 产 、边 收 益 ”的 快 速 开 发 、快 速 发展的道路。80 年代初深圳的八大 文化设施建设就是财政与投资体制 改革的成功例证。
点, 建设一个富有效率、法制健全和 国是第一次, 这项改革在全国引起
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模式, 这个模式 了极大的反响, 也引起海外的极大
首先是明确政府的基本任务是为外 关注。
向型经济运行创造最佳条件的观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涉及到修
点, 而不是管理、支配或领导企 业 , 改《 宪法》。因此, 19姓社”争论的冲击 , 人们对近代中国历史“ 门户 开 放 ”和
立了一套以自由价格、浮动价格和计划 价格相结合的、以自由价格为主体的物
“ 租界” 的耻辱记忆犹新“。 深圳靠的 价体系。自由价格约占市场经营范围的
头魏 达
志
十
是国家输血”“、 深圳靠赚内 地 人 的 钱 养 肥 自 己 ”等 议 论 不 绝 于 耳 。深 圳 经 济 特区的改革是顶住压力步履艰难地前 进的。
15.特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特 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头十年共 进行了四次: 第一次是 1981 年底, 主要是围绕简政放权问题; 第二次 是 1984 年, 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的 目标,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第 三次是 1986 年, 特区工作重点已从 前几年的打基础、铺摊子转到抓生 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 第四 次 是 1988 年下半年, 根据党的十三大提 出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