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22页PPT
合集下载
药物分析第十二章 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PPT课件

2.荧光光谱特征 硫酸奎宁和二盐酸奎宁在稀硫酸中显蓝色荧光
3.红外吸收光谱特征
11
(三)无机酸盐
SO42-+Ba2Cl-+Ag-
BaSO4 ↓ AgCl ↓
硫酸奎宁
12
三、有关物质检查 (一)硫酸奎宁中有关物质检查 1.酸度 控制药物中的酸性杂质 用pH计测定,pH为5.7~6.6。 2.氯仿-乙醇中的不溶物 控制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引入的醇中不溶 性杂质或无机盐类 3.其他金鸡钠碱 控制其他的生物碱 TLC(ChP):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HPLC(BP):峰面积归一化法
硫酸是二元酸,但在非水介质中,只显示 一元酸解离为HSO4-,即只供给一个H+,所以硫 酸盐类药物在冰醋酸中,只能滴定至硫酸氢盐, 因此可以用高氯酸滴定液直接滴定。
反应的摩尔比?
16
H+
SO42- +3HClO4
H+
HH+ HSO4-
+
H+ ClO4-
HH++ ClO4-
17
H+ ClO4-
(C20H24N2O2·H+)2SO4 + 3HClO4 → (C20H24N2O2·2H+)·2ClO4- + (C20H24N2O2·2H+)·HSO4-·ClO4
复习:吩噻嗪类药物的分析
基本 结构
基本 性质
鉴别
含量 测定
硫氮杂蒽母核 碱性;
生物碱沉淀剂 酸碱滴定法
10-碱性侧链 ;
氧化
UV
2-卤素
与金属离子与鈀离子络合 鈀离子比色
络合;卤Leabharlann 取代基 法紫外吸收 氯化物
3.红外吸收光谱特征
11
(三)无机酸盐
SO42-+Ba2Cl-+Ag-
BaSO4 ↓ AgCl ↓
硫酸奎宁
12
三、有关物质检查 (一)硫酸奎宁中有关物质检查 1.酸度 控制药物中的酸性杂质 用pH计测定,pH为5.7~6.6。 2.氯仿-乙醇中的不溶物 控制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引入的醇中不溶 性杂质或无机盐类 3.其他金鸡钠碱 控制其他的生物碱 TLC(ChP):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HPLC(BP):峰面积归一化法
硫酸是二元酸,但在非水介质中,只显示 一元酸解离为HSO4-,即只供给一个H+,所以硫 酸盐类药物在冰醋酸中,只能滴定至硫酸氢盐, 因此可以用高氯酸滴定液直接滴定。
反应的摩尔比?
16
H+
SO42- +3HClO4
H+
HH+ HSO4-
+
H+ ClO4-
HH++ ClO4-
17
H+ ClO4-
(C20H24N2O2·H+)2SO4 + 3HClO4 → (C20H24N2O2·2H+)·2ClO4- + (C20H24N2O2·2H+)·HSO4-·ClO4
复习:吩噻嗪类药物的分析
基本 结构
基本 性质
鉴别
含量 测定
硫氮杂蒽母核 碱性;
生物碱沉淀剂 酸碱滴定法
10-碱性侧链 ;
氧化
UV
2-卤素
与金属离子与鈀离子络合 鈀离子比色
络合;卤Leabharlann 取代基 法紫外吸收 氯化物
章-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分析PPT课件

◆硫酸奎宁为左旋体:-237°~ -244° ◆硫酸奎尼丁为右旋体: +275°~ +290° ◆二盐酸奎宁为左旋体: -223°~ -229° ◆磷酸哌奎、磷酸咯奈啶无手性
-
6
3、荧光特性:
硫酸奎宁和二盐酸奎宁在稀硫酸中显蓝色 荧光 4、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
7
二、鉴别试验 (一)绿奎宁反应
翠绿色可转溶于醇、氯仿中不溶于醚
别方法) 硫酸奎宁:取本品约20mg,加水20ml溶解后, 分取溶液10ml,加稀硫酸使成酸 性,即显蓝色荧 光。 3、红外吸收光谱特征
-
9
(三)无机酸盐的鉴别 1、硫酸盐的鉴别反应 (1)滴加氯化钡试液 白色沉淀;
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不溶 (2)滴加醋酸铅试液 白色沉淀;
分离,沉淀溶于醋酸铵或氢氧化钠试液
(3)加盐酸,无白色沉淀(区别于硫代硫酸盐)
-
10
2、氯化物的鉴别 (1)硝酸酸性下,滴加硝酸银试液 白色凝乳
状沉淀 ;分离,沉淀溶于氨试;加稀硝酸酸化液; 又出现沉淀 (2)加与供试品等量的二氧化锰,混匀,加硫酸湿 润,缓缓加热,产生氯气,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 试纸显蓝色
-
11
3、磷酸盐的鉴别反应 (1)中性供试品溶液中,加硝酸银试液,生
-
15
3、其它金鸡纳碱 原理:吸附性质的差异 方法:
TLC 或HPLC 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或对照品对照法 规定限度为0.5%
-
16
(二)磷酸咯萘啶的纯度检查 磷酸咯萘啶溶解性:水中溶解、乙醇或乙醚中
几乎不溶 1、酸度 目的:检查于2.4,刺激性较大 方法: 用酸度计测定, pH应大于2.4
(QH+)2·SO42+ + 2NaOH → 2Q + Na2SO4 + 2H2O
-
6
3、荧光特性:
硫酸奎宁和二盐酸奎宁在稀硫酸中显蓝色 荧光 4、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
7
二、鉴别试验 (一)绿奎宁反应
翠绿色可转溶于醇、氯仿中不溶于醚
别方法) 硫酸奎宁:取本品约20mg,加水20ml溶解后, 分取溶液10ml,加稀硫酸使成酸 性,即显蓝色荧 光。 3、红外吸收光谱特征
-
9
(三)无机酸盐的鉴别 1、硫酸盐的鉴别反应 (1)滴加氯化钡试液 白色沉淀;
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不溶 (2)滴加醋酸铅试液 白色沉淀;
分离,沉淀溶于醋酸铵或氢氧化钠试液
(3)加盐酸,无白色沉淀(区别于硫代硫酸盐)
-
10
2、氯化物的鉴别 (1)硝酸酸性下,滴加硝酸银试液 白色凝乳
状沉淀 ;分离,沉淀溶于氨试;加稀硝酸酸化液; 又出现沉淀 (2)加与供试品等量的二氧化锰,混匀,加硫酸湿 润,缓缓加热,产生氯气,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 试纸显蓝色
-
11
3、磷酸盐的鉴别反应 (1)中性供试品溶液中,加硝酸银试液,生
-
15
3、其它金鸡纳碱 原理:吸附性质的差异 方法:
TLC 或HPLC 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或对照品对照法 规定限度为0.5%
-
16
(二)磷酸咯萘啶的纯度检查 磷酸咯萘啶溶解性:水中溶解、乙醇或乙醚中
几乎不溶 1、酸度 目的:检查于2.4,刺激性较大 方法: 用酸度计测定, pH应大于2.4
(QH+)2·SO42+ + 2NaOH → 2Q + Na2SO4 + 2H2O
青蒿素PPT

传播全世界
除了生产和配方问题之外,我们还面临着向世界传播我们的研究结果的挑战。
青蒿素(倍半萜内酯)的立体结构于 1975 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团队协助下确定。然而,当时中国的环境限制了任何 有关青蒿素的论文的发表,除了中文发表的几篇文章。幸运的是,1979 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证书,以 表彰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抗疟功效。 2005 年,世卫组织宣布使用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战略。 ACT 目前被广泛使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主要是非洲儿童的生
命。由于其抗淋巴细胞活性,该疗法显著减少了疟疾的症状。
艰难历程
上世纪60年代
各国废大量的人力物力, 寻找能够对抗疟疾的药物
1969
屠呦呦被任命为“523” 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 长。
1967
中国紧急启动“药物研究工 作协作”,代号“523”。
1971
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 此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 抗疟疾效果为100%的 青蒿提取物
由于没有专利机制和专利意识,中国科研人员先后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
青蒿.素的论文,如1977年在《科学通报》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介绍了青
蒿素的化学结构,1978年又发表了关于青蒿素结晶立体绝对构型的论文……由于各国专 利授权的基本前提都是“新颖性”,经过如此公开之后的青蒿素,也就失去了在国内外 申请专利的可能。
从分子到药物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进行新药的临床试验。因此,为了帮助患有疟疾的患 者,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勇敢地自愿成为第一个服用这种提取物的人。在确定提 取物对人类使用安全后,我们前往海南省测试其临床疗效,对感染间日疟原虫 和恶性疟原虫的患者进行抗疟试验。这些临床试验产生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用 提取物治疗的患者症状(如发热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迅速消失,但是接受 氯喹的患者没有。
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1.TLC法 法
采用杂质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 照并用法
2.HPLC法 分离效能高、专属性强、检测灵敏性好,可 法
以准确的测定各组分的峰面积。分为外标法、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测定法、不加 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面积归一法。
有关青蒿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薄层扫描法、HPLC等。 薄层扫描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测定实际样品时,色谱柱易被污染, 并且对前处理要求严格,分析时间长;毛细管电泳法测 定青蒿素的应用较少,且都为紫外吸收检测。由于青蒿 素没有紫外吸收,需要对青蒿素进行一定的处理。
现场快速检测青蒿药材质量的方法
方法:以索氏提取一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对照,采用超声 波提取一紫外分光度法进行现场快速检测青蒿药材质量 结果:得出现场快速检测青蒿素的含量关系式为: MRD(mg / g)=(AXVX2.2984)/(As×3)+1.2067。结论:超 声波提取一紫外分光度法测定青蒿质量,简化了操作程 序,缩短了提取时间,在1.5h内就可完成青蒿素的含量 测定,是目前快检速测青蒿药材质量较理想的方法。
(三)色谱法
利用比较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tR)是否一致或比 较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与对照品溶液主斑点的 位置和颜色是否相同进行鉴别。 青蒿素类抗疟原料药在ChP2010中均采用HPLC法进行鉴 别,但部分制剂中也采用TLC进行鉴别。 HPLC法一般都规定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 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碘量法、滴定分析法、高效毛细管电泳一电导法、 HPLC—ELSD法、 SFE—HPLC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一电导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一电导法
以Tris-H3BO3(H3BO3,浓度为1.5 mmol/L) 为电泳介 质,乙醇为有机添加剂,在15 kV高压,pH 9 .0的碱性条 件下柱端电导法检测了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着重探讨了 缓冲溶液种类、浓度、酸碱度及其操作电压、进样时间对 检测的影响。该法的线性范围为 20~280 mg/L,检出限 为3.2 mg/L
青蒿素分析方法的确定PPT课件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多种青蒿素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青蒿素简介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青蒿素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如易氧化、 易分解等。
青蒿素的来源和提取方法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其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 体萃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定量限
新方法能够准确定量青蒿素的最低浓 度,满足实际样品分析的需求。
重复性与稳定性评价
重复性
新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 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
稳定性
新方法在不同时间、不同实验室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保持稳定, 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05
与其他方法比较
青蒿素分析方法 的确定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青蒿素分析方法概述 • 新方法确定过程 • 新方法性能评估 • 与其他方法比较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确定青蒿素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蒿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疟疾药物,其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药物的质量 控制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方法比较
传统方法
通常采用色谱法、光谱法等进行分析,操作繁琐,分析时间 长。
青蒿素分析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分析时间短,结果准确。
与其他新型方法比较
其他新型方法
如质谱法、电化学法等,虽然具有较 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设备昂贵, 操作复杂。
青蒿素分析方法
在保证准确性和灵敏度的同时,降低 了设备成本和操作难度,更适合大规 模应用。
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多种青蒿素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青蒿素简介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青蒿素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如易氧化、 易分解等。
青蒿素的来源和提取方法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其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 体萃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定量限
新方法能够准确定量青蒿素的最低浓 度,满足实际样品分析的需求。
重复性与稳定性评价
重复性
新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 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
稳定性
新方法在不同时间、不同实验室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保持稳定, 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05
与其他方法比较
青蒿素分析方法 的确定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青蒿素分析方法概述 • 新方法确定过程 • 新方法性能评估 • 与其他方法比较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确定青蒿素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蒿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疟疾药物,其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药物的质量 控制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方法比较
传统方法
通常采用色谱法、光谱法等进行分析,操作繁琐,分析时间 长。
青蒿素分析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分析时间短,结果准确。
与其他新型方法比较
其他新型方法
如质谱法、电化学法等,虽然具有较 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设备昂贵, 操作复杂。
青蒿素分析方法
在保证准确性和灵敏度的同时,降低 了设备成本和操作难度,更适合大规 模应用。
青蒿素公开课ppt课件

开展临床试验和药理研究,验证青蒿 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的 疗效和安全性。
针对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 设计并合成新的衍生物或类似物,发 现具有更好药理活性的新药。
THANK YOU
效果并降低毒副作用。
05
青蒿素的未来展望
青蒿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前景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 随着全球抗击疟疾的深入,青蒿
素的需求量将会继续增加。
随着全球疟疾发病率的下降,青 蒿素的应用将逐渐转向预防性用 药,如预防性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
青蒿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推 广,将有助于降低疟疾的发病率
青蒿素公开课ppt课件
目录
• 青蒿素简介 • 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 • 青蒿素的提取与合成 • 青蒿素的研究进展 • 青蒿素的未来展望
01
青蒿素简介
青蒿素的发现
青蒿素是由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 70年代从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
疟疾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是经过多次试验和 筛选的结果,科学家们在研究中 发现黄花蒿具有抗疟疾活性,进
,改善全球公共卫生状况。
提高青蒿素产量的研究展望
通过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等手 段,提高青蒿素的产量和纯度 ,降低生产成本。
探索新的培养方式和发酵工艺 ,提高青蒿素的发酵效率和产 物浓度。
开发新的提取和纯化技术,提 高青蒿素的纯度和收率,降低 杂质含量。
青蒿素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青蒿素具有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 等作用,有望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发 挥重要作用。
一步分离出了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为全球抗击疟疾做 出了巨大贡献,拯救了数百万人
的生命。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青蒿素是由一种名为倍半萜的化合物组成的,其化学结构较为复杂。
青蒿素 PPT课件

恶性疟的常见分型:脑型疟(最凶险)、过高热型、厥冷型、肺型、急 性肾功能不全型、胃肠型
2 青蒿素的发现
氯喹类药物
出现耐药
德、日、美等国家研究
中国“523任务” 整理查阅中医古籍、走访名医 锁定青蒿 《抗疟单验证方集》
《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确立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屠呦呦(1930.12.30)
—— 中国药学家 ——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
疟疾与青蒿素
演讲者: 韩 月 (字依宸)
1 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公元前2700年,《黄帝内经》就 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
概述: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 起的寄生原虫传染病。 危害: 据2010年报道显示,全球每年有 3.5~5亿人感染疟疾,每年约有110 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5岁以下儿 童染病死亡率很高,全球每30秒钟 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 我国最高发的省份:云南
刘加军,黄仁魏,林东军等. 青蒿素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新药杂志, 2005,06
/yaopin/xyyf/20150527/90619.html
2019/11/17
黎润红. “523任务”与青蒿抗疟作用的在发现[J].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4:488-500
韩利平,黄强,曾丽艳等.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机制研究进展[J]. 自然科学进展,2009,29(1)
杜智敏,刘影.青蒿素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3,35(5):372
徐丽敏,陈学荣,屠呦呦.双氢青蒿素对狼疮性BXSB小鼠的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杂志 ,2002,1(1):19
1 疟疾
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血液中含有成熟配子 体)
2 青蒿素的发现
氯喹类药物
出现耐药
德、日、美等国家研究
中国“523任务” 整理查阅中医古籍、走访名医 锁定青蒿 《抗疟单验证方集》
《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确立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屠呦呦(1930.12.30)
—— 中国药学家 ——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
疟疾与青蒿素
演讲者: 韩 月 (字依宸)
1 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公元前2700年,《黄帝内经》就 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
概述: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 起的寄生原虫传染病。 危害: 据2010年报道显示,全球每年有 3.5~5亿人感染疟疾,每年约有110 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5岁以下儿 童染病死亡率很高,全球每30秒钟 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 我国最高发的省份:云南
刘加军,黄仁魏,林东军等. 青蒿素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新药杂志, 2005,06
/yaopin/xyyf/20150527/90619.html
2019/11/17
黎润红. “523任务”与青蒿抗疟作用的在发现[J].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4:488-500
韩利平,黄强,曾丽艳等.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机制研究进展[J]. 自然科学进展,2009,29(1)
杜智敏,刘影.青蒿素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3,35(5):372
徐丽敏,陈学荣,屠呦呦.双氢青蒿素对狼疮性BXSB小鼠的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杂志 ,2002,1(1):19
1 疟疾
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血液中含有成熟配子 体)
青蒿素类抗疟药 ppt课件-PPT精选文档

(三)、色谱法
(一) 呈色反应
1. 碘化钾试液-淀粉反应(过氧桥的氧化反应) 由于青蒿素类是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
有氧化性。在酸性条件能将I-氧化成I2与淀粉指示液,生成蓝紫色。
ChP2019青蒿素的鉴别:取本品约5mg,加无水乙醇0.5ml溶解后,加碘 化钾试液0.4ml,稀硫酸2.5ml与淀粉指示液4滴,立即呈紫色。 ChP2019双氢青蒿素片的鉴别: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双氢青蒿素 20mg),加无水乙醇2ml使双氢青蒿素溶解,滤过,滤液中加碘化钾试液2ml 与稀硫酸4ml,摇匀,加淀粉指示液数滴,溶液即显蓝紫色。
水解后UV法 HPLC
一、青蒿素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与主要性质
H H3C O O O O H CH3 CH3
H H 3C O 双氢青蒿素 O O O HO H
CH3
H 3C O O O O 蒿 甲 醚 H
H
CH
3
青蒿素
O
Hபைடு நூலகம்
H CH3 H
H CH O CH H
3
3
H H 3C O 青蒿琥酯 O O O H O
HPLC法
蒿甲醚 Artemether
HPLC法
(二)主要化学性质
CH3 氧化性 5 H 4 6 由于青蒿素类是具有过氧桥的倍 2 7 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 H 3 C 3 O 1 5 a O 有氧化性。 8a 8 O 12 a 12 旋光性 H 9 1 1 O 10 青蒿素类药物都均有旋光性,均为右旋 CH3 体药物。青蒿素其比旋度为 +75°~+78°, H O 蒿甲醚其比旋度为+168°~+173°。
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