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语言第三讲景别及角度
景别的表现

景别的表现
景别是电影和电视剧中用来表现不同距离的场景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镜头距离拍摄对象的远近,以及拍摄角度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以下是景别的几种表现方式:
1. 大远景:这是最大的景别,通常用来展示广阔的场景,如山川、平原、海洋等。
大远景可以用来表达宏大的场面和深远的空间感。
2. 远景:远景比大远景稍小一些,通常用来展示人物和场景的关系。
它能够呈现整个场景的氛围,以及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
3. 中景:中景是常见的景别,通常用来展示人物的身体和面部表情。
中景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动态,是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常用景别。
4. 近景:近景比中景更小,通常用来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情感变化。
近景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观察人物的表情和细节,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 特写:特写是最小的景别,通常用来展示人物或物体的局部细节。
特写能够强调细节和特点,突出主题,强化视觉冲击力。
除了以上五种景别,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方式,如大特写、中近景、大近景等。
不同的景别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导演和摄影师会根据剧情和表现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景别。
《影视文化与影视艺术欣赏》讲义教案3影视语言要素-镜头、声音、色彩

第三讲影视语言要素:镜头、声音、色彩第一节、影像、画面与镜头一、影像“电影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伴随着电影百年来的发展,人们对此作过形形色色的回答。
其实,最简单的说:电影就是活动影像的艺术。
如同文学的语言、音乐的声音和美术的颜料等一样,影像是构成影视艺术的原材料,影视艺术是影像的艺术,是运动的造型艺术。
视觉造型性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语言系统,而构成这一艺术语言系统的最基本的语言要素便是:影像、画面和镜头。
(链接视频《巴顿将军》片头)(一)、影像内涵影像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在感光胶片或磁带上,最后在银幕或屏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影视艺术的核心便是通过摄影在胶片磁带上捕捉现实的创造性活动。
在此以前,一切工作只是准备性活动。
写作剧本是文学性活动,生产准备是行政性活动。
而一旦摄影机转动起来,那才是在摄制影片了。
从拍摄工作一开始,同创作影片有关的每一个人就都为这个影像而奔忙。
(二)、影像的两大特性与绘画、雕塑以及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不同,影视艺术的造型元素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而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光影。
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逼真性和幻觉性。
(1)、逼真性影视的画面影像是对现实的一种再现,它来自对客观的外在现实的记录。
尽管镜头前的客观现实往往是被有意安排的,比如说影视画面中的人物是由演员扮演的,场景也是大多是人为设定的,但胶片和磁带上的影像却都是来自于摄像机对这些客观物像的记录。
所以,在这点上,影视影像比其他艺术都更为逼真。
它拥有文学所没有的直观,绘画、雕塑所丧失的运动,音乐所缺乏的造型,并突破了戏剧的时空局限,在所有艺术中,只有影视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再现出来。
(2)、幻觉性影视的影像本身实质上却又是一种幻觉,我们在银幕或荧屏上看到的活生生的一切,实际上只是一些光影。
电影是以1/24秒的间歇运动来造成光影运动的幻觉的,摄制在电影胶片上的每一个画格都是静态的,银幕上运动的影像是一种幻觉,是由人的“视觉暂留”获得的运动的幻觉。
学观影---视听基础:景别

学观影---视听基础:景别景别是指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范围。
景别是一种最重要、最外在的视觉语言形式。
当我们看到银幕上任何一个镜头画面时,最先识别、感受到的就是景别,辨别这是一个多大范围的画面。
景别的划分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
由于理论的不统一和实践中的个体差异,景别被划分出近lO种之多,具体到每一种景别,其概念和定义也不十分确定。
一般认定的划分景别的标准不外乎以下两种:一种是以被摄主体(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作为标准,画框所截取的人体部位的多少可以直接确定景别;另一种是,当以景物为主要拍摄对象时,以其在面幅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大小为标准。
因为电影、电视以人为主要关注对象,所以,景别的划分多采用前一种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和特写、大特写。
1.大远景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可以表现极远处的人和景物,人物只占画面面积的极小比例,只占画幅面积的四分之一,与环境相比微不足道,甚至,由于环境常常在这一景别中占主体,且分布在前后景,在画面中造成强烈的空间距离感,所以,人物有时会被前景的景物遮挡,从属于景物,以景抒情、以景表意,形成某种回味。
由于大远景中的信息量很大,所以不需要再用摄影机的横摇来扩大,基本上是静止的面面。
在史诗风格的影片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的镜头。
《黄土地》大远景镜头2、远景远景中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比例关系大约是画幅高度的二分之一这种景别中的人物显得较小,通常会带有与之相关的景物环境,或者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和多人物的活动场面。
远景中,摄影机的视野较为开阔,能包括较大的空间,相当于人眼远距离地观察环境景物和人物,对象的细节部分无法看得清楚。
拍摄远景的时候,摄影机放在被摄对象远处,常用以展示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规模、场面的宏大、显示空旷的画面,用来抒发情感、渲染气氛、调节节奏等。
在远景中出现的人物,只是小小的斑点,这类画面以景为主,以景抒情或表意,着重渲染气氛,人物则成为画面中的一个构成元素。
影片剪辑-景别

二、背面镜头:多少带有神秘、含蓄和表现性色彩
• 三 侧面镜头
仰视镜头
• 当摄影机或摄像机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或低于人眼正常 视线以下时,镜头呈仰视形式或称仰角镜头
• 仰角镜头具有平展地面景物、造成开阔宏观之势的能力, 画面中的垂直向形体因仰视而增添了向上地面景物、高耸 的透视效果。如在室外以空旷的蓝天为背景,在室内以明 净的天花板为背景,显得非常简洁。
淡(淡出、 淡入)
剪辑的外在 形式
叠化(溶变、 化出、化入)
划(划出、 划入)
• 第二节 剪辑手法
• 在电影镜头的转换中常用不同的光学技巧和手法,以达到剪辑影片的目的。 现介绍一些常用的影片剪辑光学技巧。 • 一、切入切出 这是电影中最常用的一种镜头转换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
从上一镜头结束直接转化到下一个镜头开始,中间毫无间隙。称为“切”。 • 二、淡出淡入 也称电影画面的渐隐、渐显。画面逐渐变暗,最后完全隐
人物
• 大全景人物主体大约占画面的四分之三的高度 • 全景中人物与画面的高度比例几乎相等
中景镜头(中近景)
• 取人物主体的大半身,人站起来后从膝盖到头。着力展示 人物上肢的动作,此时环境是局部。
• 主要用来表现处在特定空间环境中被拍摄主体的状态,既 能看到人物的部分面部表情,又能看到部分身体动作与姿 态。
全景
• 通常是指展现环境全貌、人物全体的景别,表现相对于局 部的整体景观与场面。 • 主要用来展示一个特定的叙事空间,可以用来表现人与特 定环境的关系,表现人或物体的运动和行为。
物体
通常用标准镜头从远近适中的地方进行拍摄,画面效果与人 视觉相近,如从3~5米处看一个 全貌与整体,但对必要细节 不能充分体现。
握,常表现剧中人视线模糊、昏迷等情景。
影视视听语言(镜头、景别)PPT精选文档

分类:表达视角和描写方法
1.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相对,模拟剧中某一 个角色的眼睛,是角色视点所拍摄的镜头,是电影中极 富有感染力的镜头。《Hardcore》《让子弹飞》00:31:21
A、让摄影机镜头直接代替剧中角色的眼睛, 来拍摄角色所看到的场面和情境,使镜头连接顺畅,适 应观众的视觉接受习惯。
B、演员、被采访对象等在表演、和他人甲流 等,被拍摄者的视线不面对镜头;
C、摄像机纯粹作为第三者进行拍摄。
6
分类:内容和在片中的作用
1.关系镜头:用来给被摄主体定位,交代其 所处地点、运动方向的镜头。一般都是用远景或全景镜 头从较大的范围来表现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又称 场景镜头、交代镜头、空间定位镜头或整体镜头。
A、将观众的注意力从主体引向环境,并交代 主体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用在影片的结尾,表示故事的结束。
12
镜头的运动
3.摇镜头 :指摄影机的机位不动,镜头借助 三脚架或者拍摄者的身体做上下左右摇动的拍摄方法。
常用来模拟人物转动的主观视线,以表示所看 到内容的变化,同时也可用来介绍故事发生地周围(《黄土地》
中开始交待时空背景为黄土高原)。
B、时空转换手段(《琅琊榜》最后一集用梁国的繁华表
示三个月已经过去)。
C、为作品增添诗情画意,表达深远意境,使
影片产生借物抒情、见景生情的效果
D、抒发影片中的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的
发展。
9
分类:内容和在片中的作用
4.主镜头:又称贯穿镜头。为了记录动作的 连续性和便于后期剪辑,在拍摄过程中唱吧一个动作或 段落完整拍摄下来,这个长镜头就是主镜头。
《我要去蓝山》开头
7
分类:内容和在片中的作用
影视语言第三讲景别及角度

视听语言教案主讲:代咏梅文学与传媒系201#年#月##日第三讲景别与角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景别与角度的概念2、知道景别的功能和意义3、知道角度的功能二、教学内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1.#################################2.############################################################### ####### (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三、教学重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难点重合交叉,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四、教学难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重点重合交叉,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五、教学方法(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六、教学时间(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学时(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要拍摄画面时,导演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机位的问题,即摄影机位置的问题。
机位不同,镜头效果也就不同。
第一,摄影机摆放在距离被摄主体多远的位置呢?拍摄距离不同,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大小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景别的差异。
第二,摄影机应该是放在被摄主体的正中,还是左边和右边,是上面还是下面?这又涉及到拍摄角度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景别,什么是角度?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机位在学习景别和角度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机位的概念,并树立机位意识。
景别 影视视听语言

不同的景别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我国 古代绘画有这么一句话:“近取其神,远取 其势”。一部电影的影像就是这些能够产生 不同艺术效果的景别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一般来讲,在大全景中,环境是主要 的拍摄对象;在全景与中景中,环境与人的 比例较为均衡;在特写中,人物是主要的表 现对象。
中景
包括二人镜头(两个人从腰以上的身形)、
三人镜头(三人或三人以上的镜头即是 所谓的全景)、 过肩镜头(两个人物,一个背对摄影机, 另一个面对摄影机)
“近景”
是指部的 景别 主要用于通过面部表情刻 画人物性格。
“特写” “大特写” (特写的变奏)
景别的功能:
“大远景”
多半是远自四分之一英 里距离拍摄,以外景为 主,为较近镜头提供参 考构架,也成为“建立 镜头”。多在史诗电影 中常见,如西部片、战 争片、武士片和历史片。
“远景”
观众距正统舞台的距离 相当,以人物的头部接近 景框顶部,脚则接近景框 底部,是指远距离拍摄所 形成的视野开阔的画面。 主要用来介绍环境、 渲染气氛、展现场面,属 于超常规视点的景别,展 现观众本人难以看到的新 视点,从而拓展影像的表 现力。
影视视听语言
画面造型语言 ——景别
景别概念:
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 和空间关系,是完成电影、电视画面空间塑 造的重要形式。 景别的划分:景别的划分有两种标准 一是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来 划分景别; 二是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来划分 景别。
依照景在画面中所占的 空间大小(比重)可以 将景分为: ①大远景 ②远景 ③全景 ④中景 ⑤近景 ⑥特写
景别

近景的作用:
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人物的面部神态 和景物局部的细节。常用来表现人物 的感情、心理活动 。
景别\近景 红色.rm
CCTV《对话》
《鲁豫有约》
拍摄和选用近景时应注意:
1、人物表演要精细。 2、摄像的焦点要准确。
(五)特写
特写是表现人物头部或物体细部的画面。
特点:特写给人以强烈、集中和突出的印 象,能强烈地刺激人的视觉和心理。
环境的关系。
景别\全景 红.rm
拍摄和使用全景时应注意:
1、注意前景、背景及周围环境与主体的 呼应关系。 2、实拍时,应先拍全景。
(三)中景
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特点:中景是表现人物交流特别好的景别。 (姿态、手势、部分环境)
CCTV《对话》
中景的作用:
1、简洁地交代环境,表现人物小幅度的动 作。 2、展示人物之间的交流,提示人物之间的 行为关系
第一节 景别
根据摄影(像)机视距的远近,形
成大小不同的景别,
景别指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
出来的范围。
景别的划分一般分为五种:远景、 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如何划分景别需把握以下两点:
1、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被摄主体; 2、通常的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
的多少为划分的标准。
景别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严格的界限和绝 对统一的标准。
有些远景画面中,完全没有人物, 比如夕阳、月亮,这样的镜头被称 为“空镜头”。
空镜头是指画面中没有人物的镜头, 又称“景物镜头”。
空镜头
空镜头指画面上没有人物,只有风光或道具。行 话说“空镜头不空”。
它并非空空如也,而是表达一定的内容。
一、介绍风光景物名胜,如风光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
教案
主讲:代咏梅
文学与传媒系
201#年#月##日
第三讲景别与角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景别与角度的概念
2、知道景别的功能和意义
3、知道角度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1.#################################
2.############################################################### ####### (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三、教学重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难点重合交叉,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四、教学难点(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重点重合交叉,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五、教学方法(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
(可以分点写,格式同“教学目标”,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六、教学时间(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4号,加粗)
##学时(首行缩进2字符,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要拍摄画面时,导演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机位的问题,即摄影机位置的问题。
机位不同,镜头效果也就不同。
第一,摄影机摆放在距离被摄主体多远的位置呢?拍摄距离不同,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大小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景别的差异。
第二,摄影机应该是放在被摄主体的正中,还是左边和右边,是上面还是下面?这又涉及到拍摄角度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景别,什么是角度?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机位
在学习景别和角度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机位的概念,并树立机位意识。
机位,也叫“镜位”,是指在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
机位的选择决定了每一个镜头拍摄的景别与角度。
机位距离被拍摄物体的远近不同,造成了景别的差异;机位距离被拍摄物体水平夹角和高低落差不同,造成了拍摄角度的差异。
选择机位时需注意:(1)考虑到与后期剪辑的配合;
(2)避免发生穿帮。
二、景别
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除了与它本身的内容和价值有关外,景别的应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好的导演会恰到好处的利用各种景别,使影片添光增色。
1、景别的概念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影响景别大小的原因有两个因素:
其一,机位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
其二,摄影机镜头焦距的大小。
2、景别的划分
景别的划分通常是以画面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标准,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广阔的场面,人物所占比例很小。
全景:刚好一个成年人的全身。
中景:成年人膝盖以上。
近景:成年人胸部以上。
特写:成年人头部或更小的部位。
3、景别的功能
不同的景别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我国古代绘画有这么一句话“近取其神,远取其势”。
一部电影的影像就是这些能够产生不同艺术效果的景别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1)远景(分大远景和远景两类):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
●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远景给观众以置身戏外的距离感,从而使镜头显得冷静、客观。
●常用于影片或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大远景主要“用来表现大自然的氛围,地貌地形,山河的走向,广袤原野的神韵,天地合一的气势”。
“大远景放在影片的开头,着眼于以环境气势抓人,使观众理解整部影片的环境氛围。
放在影片的结尾,在于发挥前面故事情节的余韵,给予观众以回味的时间和空间,重新审视人物事件与环境的关系,将人物命运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
”——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
在影片《黄土地》开始,陈凯歌连续使用多个远景镜头并通过叠化,我们不仅了解了影片故事所处的环境,我们更会感到镜头后面创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浓浓的诗意。
(2)全景:
●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
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
它常常用来拍摄人
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造环境
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
●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的方
向和位置,因而也制约着一场戏中的所有的分切镜头的光线、影调、
色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