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实验要点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机械设计的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实验,学生将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

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组装;3. 进行机械结构的强度分析和性能测试;4. 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步骤。

1. 确定设计方案,根据实验要求和给定条件,确定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方案,包括零部件的形状、尺寸、材料等;2. 绘制零部件图纸,根据设计方案,利用CAD软件绘制各个零部件的图纸,并进行合理布局和标注;3. 制造零部件,根据图纸,使用机械加工设备对零部件进行加工和制造;4. 组装机械结构,将加工好的零部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组装,确保结构的稳固和合理;5. 进行强度分析,利用相关测试设备对机械结构的强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6. 进行性能测试,对机械结构的运动性能、精度等进行测试,评估结构的设计合理性;7.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改进建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并制造了一台具有较好性能的机械结构。

在强度分析和性能测试中,结构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运动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机械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使我们对机械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制造有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实践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致谢。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七、参考文献。

[1] 《机械设计基础》,XXX,XXX出版社,200X年。

[2] 《机械原理与设计》,XXX,XXX出版社,200X年。

以上是本次机械设计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南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南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南引言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是机械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指南旨在向学生介绍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的内容、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实验的意义和操作流程,提高实验效果。

实验内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零件测量实验:学生需要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微计等,测量给定零件的尺寸,并记录数据。

2.零件装配实验:学生需要根据给定的零件图纸和装配要求,进行零件的装配实验,并检查装配结果的正确性。

3.运动副分析实验: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认识机械运动副的构成、类型和分析方法,并对给定的机械运动副进行分析,得出运动副的类型和特性。

4.传动系统实验:学生需要通过实验,了解机械传动系统的构成、传动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传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5.强度校核实验:学生需要通过实验,了解机械零件的应力分析原理和计算方法,并进行零件的强度校核和优化设计。

实验目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的主要目的包括:1.熟悉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应用: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巩固所学知识。

2.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操作测量工具、装配零件、分析运动副等,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提高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学生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4.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加强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实验方法与步骤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零件、测量工具、装配工具等。

2.确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测量步骤、装配顺序和运动副分析方法等。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进行设计与制作,并在实际操作中加强自身动手能力与实际应变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是设计、制作和测试一台简易的手摇发电机,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三、实验原理手摇发电机是一种可以将人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与传统发电机相似。

由于旋转磁场的作用,磁感线会跟着线圈旋转,从而在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动势,利用这个原理就可以将人体机械能转换成为电能。

四、实验步骤1.设计手摇发电机的框架:需要确定手摇发电机的框架大小和形状,画出初步的设计图等,然后在SOLIDWORKS等相关软件中进行3D建模,制定出框架的具体参数。

2.制作手摇发电机的框架:使用自动加工工具将框架进行机械加工并进行整体组装。

3.设计手摇发电机的发电部分: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发电机部分的设计,并制定发电机的制造参数。

4.制造手摇发电机的发电部分:使用自动加工工具进行发电机部分的制造,并将其与框架进行整体组装。

5.测试手摇发电机:使用测试工具进行手摇发电机的测试,测试其输出功率以及电压波动等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五、实验结果经过制作和测试,手摇发电机的性能达到了预期目标,最大输出功率为2W,电压波动较小。

六、实验思考通过这次实验,我了解到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也加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框架的加工精度不够高、发电机部分的输出功率不够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加以解决并不断完善。

七、实验结论本次实验让我加深了对机械设计的认识,同时也让我通过实践了解了机械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应变技巧。

通过这次实验,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机械设计方面的不足,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机械设计要点总结

机械设计要点总结

机械设计1.设计机器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使用要求;经济性要求;外观造型要求;环保要求;2.设计机械零件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①避免在预期寿命内失效的要求(强度,刚度,寿命);②结构工艺性要求(便于加工,装配);③经济性要求(材料,加工方法,精度等级);④质量小得要求(节约材料,降低惯性力);⑤可靠性要求。

3.设计方法:理论设计;经验设计;模型实验设计4.设计准则:①强度准则(强度:零件抵抗断裂,塑变,疲劳破坏的能力);②刚度准则(刚度:抵抗弹性形变的能力);③寿命准则:实际使用寿命≥预期寿命,L≥[L];④温升准则:Δt≤[Δt]。

5.载荷和应力分类:载荷分类:静载荷—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缓慢;动载荷:随时间变化;名义载荷与计算载荷6.应力分类:静应力:r=1变应力:脉动循环r=0;对称循环r=-1;非对称循环循环特性:r=σmin /σmax静应力只能由静载荷产生,变应力可能有变载荷或静载荷产生变应力下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为:疲劳破坏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无限多次交变载荷作用下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

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1.首要措施--尽可能降低零件上的应力集中的影响;2.选用疲劳强度高的材料和规定能提高材料疲劳强度的热处理方法及强化工艺;3.提高零件的表面质量;4.尽可能地减小或消除零件表面可能发生的初始裂纹的尺寸。

接触应力σH:初始接触线处的压应力最大,以此最大压应力来代表两零件间的接触受力后的应力。

7.齿轮传动的特点:优点:效率高,传动比恒定,工作可靠,寿命长,结构紧凑,适用的功率、速度范围和传动形式广。

缺点:制造和安装精度要求教高,需要专用制造设备,精度低时振动和噪声较大,不适合大中心距传动。

传动比i:i=n1/n2=d2/d1=z2(从动轮)/z1(主动轮);i>1(减速运动),i<1(增速运动)。

齿数比u:u=z大齿轮/z小齿轮≥1;u=i(减速传动),u=1/i(增速传动)。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次实验的具体目的包括:1、熟悉常见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

2、掌握机械零部件的测绘方法和绘图技能。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和精度分析。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实验设备减速器若干台。

机械传动实验台。

2、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千分尺。

钢板尺。

内、外卡钳。

3、绘图工具绘图板。

丁字尺。

绘图铅笔、橡皮、圆规、三角板等。

三、实验内容1、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分组拆卸减速器,观察其内部结构,了解各零部件的名称、作用和装配关系。

使用测量工具对减速器的主要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减速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

2、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在机械传动实验台上安装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装置。

改变输入转速和负载,测量不同工况下的传动效率、扭矩和转速等参数。

分析实验数据,研究传动性能与参数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1、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1)分组并熟悉实验设备和工具,了解减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按照正确的顺序拆卸减速器的箱盖、轴、齿轮、轴承等零部件,注意做好标记,以便装配时能正确安装。

(3)仔细观察各零部件的结构和形状,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加工工艺。

(4)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工具对主要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如轴的直径、齿轮的模数、齿宽等,并记录测量数据。

(5)根据测量数据和观察结果,按照国家标准绘制减速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标注尺寸、公差、技术要求等。

2、机械传动性能测试(1)选择一种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安装在实验台上。

(2)调整传动装置的张紧力或中心距,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启动实验台,逐渐增加输入转速和负载,记录不同工况下的扭矩、转速和传动效率等参数。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机械设计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利用CAD软件进行零部件的建模和装配设计;
2. 对设计好的零部件进行强度及刚度的分析;
3. 利用实验台进行加工及组装。

三、实验器材
1. 计算机及CAD设计软件;
2. 材料强度测试仪器;
3. 机械加工设备;
4. 实验台。

四、实验步骤
1. 使用CAD软件设计并建模所需的零部件;
2. 进行强度及刚度的分析,优化设计;
3. 将设计好的零部件进行机械加工;
4. 对加工好的零部件进行组装。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并加工了一个机械零件,经过实际测试,零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对机械设计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一定的设计和加工
技能。

六、实验结论
本次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机械设计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
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机械设计能力。

至此,本次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完毕。

感谢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
配合和支持。

愿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机械设计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机械实验室实验人员:XXX、XXX、XXX一、实验目的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原理机械设计实验是研究机械系统性能、结构优化和制造工艺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以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为基础,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材料与设备(1)材料:金属棒、螺丝、垫圈、销轴等。

(2)设备:万能试验机、卡尺、测力计、剪刀等。

2. 实验步骤(1)测量零件尺寸:使用卡尺测量金属棒、螺丝、垫圈等零件的尺寸。

(2)组装实验装置:按照设计要求,将金属棒、螺丝、垫圈等零件组装成实验装置。

(3)施加载荷:使用万能试验机对实验装置施加预定的载荷。

(4)记录数据:记录实验装置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情况。

(5)分析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金属棒长度:L = 100mm。

(2)金属棒直径:d = 10mm。

(3)螺丝直径:D = 12mm。

(4)垫圈厚度:t = 5mm。

(5)载荷:F = 1000N。

2. 实验结果(1)金属棒最大变形量:δ = 0.5mm。

(2)螺丝最大变形量:δ = 0.3mm。

(3)垫圈最大变形量:δ = 0.2mm。

3. 数据分析(1)根据理论计算,金属棒、螺丝、垫圈的强度分别为:σ = 235MPa、σ = 220MPa、σ = 160MPa。

(2)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吻合,说明本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方法可行。

五、实验结论1. 本实验验证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机械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3. 本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部分)要点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部分)要点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机械原理及设计实验室编者:杨新华学生实验守则一、实验前要认真预习,明确实验内容、原理、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课外实验研究项目,实验前应拟定实验方案,并经实验室管理人员审查同意方可实施;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实验,要严格遵守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节约使用实验材料和水、电、气,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和结果,认真分析,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三、爱护仪器设备及其他设施、物品,不得擅自动用与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和物品;不准擅自将实验室的物品带出室外;损坏或遗失仪器设备及其他设施、物品,应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赔偿;四、实验完毕后,要及时关闭电源、水源、气源,清理卫生,将仪器设备和实验物品复位,经指导老师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五、注意安全,熟悉安全设施和事故处理措施,实验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发生危险时,应立即关闭电源、水源、气源,并迅速撤离;规范处理实验废液、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六、遵守纪律,必须按规定或预约时间参加实验,不得迟到、早退、旷课;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准大声喧哗、嬉闹,不准从事与实验无关的活动;保持实验室清洁,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目录实验三、带传动特性实验 (9)实验五、液体动压轴承特性实验 (17)实验六、典型机械结构展示及拆装与测绘 (20)实验七、轴系结构创新设计实验 (24)附录:实验中所用设备介绍附录2.DCSⅡ型带传动测试系统 (40)附录4.ZCS-Ⅱ型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实验系统 (54)附录5、JK-ABC型创意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实验箱 (59)实验三、带传动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带传动弹性滑动与打滑现象;2、了解带的初拉力、带速等参数的改变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3、掌握摆动式电机的转矩、扭矩、转速差及带传动效率的基本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测定不同初拉力下实验带的弹性滑动曲线(ε-F曲线)和效率曲线(η-F 曲线)。

三、实验仪器DCSⅡ型带传动测试系统(具体结构见附录2)四、实验步骤1.人工记录操作方法(l)设置初拉力的条件下进行试验,也可对同一型号传不同型号传动带需在不同初拉力 FO动带采用不同的初拉力,测试不同初拉力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皮带传动实验1. 实验目的1.1了解皮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

1.2 作出皮带传动的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1.3 分析影响皮带传动拉力的因素。

1.4 了解测定转矩、转速的确方法。

2. 实验设备及原理2.1 实验台机构原理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图1 实验台机械结构1 滑轮2 牵引绳3 主动直流电机4 主动带轮5 传动带6被动直流电机7 从动带轮8 砝码9 拉簧10 浮动支座11 拉力传感器12 固定支座13 面板主要有二台直流电机组成,一台为原动机,另一台为负载的发电机,对发电机,每按一下“加载”键即并上一个电阻,使发电机负载逐渐增大,电枢电流也逐渐增大,随之电磁转矩也增大,实现了负载的改变。

原动机的机座为浮动结构,(滚动滑槽),与牵引钢丝绳、定滑轮、砝码一起组成预拉力机构,改变砝码大小,可调整带传动的预拉力F0。

如何测量主动电机转矩和从动电机转矩,两台直流电机均为悬挂支承,当传递载荷时,作用于电机定子上力T1、T2迫使拉钩作用于拉力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输出与T1、T2呈正比的电信号,然后送单片机数据处理。

测量主动带轮、被动带轮转速原理是采用红外光电传感器,分别安装于两个带轮背后的环行槽中,由红外光敏管接收红外光发出的光信号,由此可获得必要的转速信号。

2.2 电子测量系统电子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DCS-Ⅱ智能带传动实验台图2 实验台电子测量系统框图2.3. 皮带传动原理2.3.1带传动的分析2.3.1.1预拉力促使带与轮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使得轮子转动时带动皮带传动。

2.3.1.2 两皮带轮静止时,带两的拉力都等于预拉力F0。

传动时,由于带与轮子表面间摩擦力的作用,带两边出现拉力差异,绕进主动轮和绕出被动轮的一边的拉力从F0增大到F1,绕出主动轮和绕进被动轮一边的拉力由F0减小到F2,F1作用的边称为紧边,F2作用的边称为松边。

设环行带的总长度不变,则紧边拉力的增量F1-F0应等于松边拉力的减少量,F0-F2即F1-F0=F0-F2。

2.1紧边与松边之差称为带传动的有效拉力,即圆周力F=F1-F22.3.2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2.3.2.1 弹性滑动当带从绕进主动轮到绕出主动轮时,因为拉力差F1>F2,带的弹性变形也不同,它随着F1减小为F2,弹性变形也逐渐变小,带的速度过度到低于主动轮的圆周速度,这说明了带在绕经主动轮的过程中,在带与主动轮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同理,带在绕经被动轮过程中,带与被动轮之间也发生相对滑动,只不过它的弹性变形逐步增大,,带的速度逐渐增大并大于被动轮的圆周速度。

这种由于带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带与带轮间的滑动称为弹性滑动,这是带传动时固有的正常特性。

只要传递圆周力,必然会发生弹性滑动。

2.3.2.2滑动率由于弹性滑动不可避免,所以从动轮的圆周速度<主动轮的圆周速度,在带传动时,由带的滑动引起的被动轮速度的降低率称为滑动率ε2.2若d1=d2% 2.32.3.2.3打滑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带的弹性滑动只发生在全部包角的某一段的接触弧上,随着有效圆周力的增加,弹性滑动的区段也逐渐扩大,当它扩大至整个包角对应的接触弧时,带传动的有效圆周力也达到最大极限Fec,如果载荷进一步增大带与带轮(被动轮)间就发生显著的相对滑动即产生打滑。

打滑将使皮带磨损加剧,被动轮转速急剧降低,甚至使传动失效,这种情况应当避免。

3.实验步骤与操作3.1 操作部分图3 面板布置图3.2 在预拉力调整好的情况下,接通电源,打开开关前,将转速旋钮调到最低速位置,打开电源,按一下“清零”键,然后调转速旋钮(顺时针方向),电机由起动逐渐增速,将主动轮转速调高到1200r/min左右,停止调速,从动轮转速也稳定下来。

3.3调整转矩零点,在空载时,调实验台背面靠近定滑轮的电位器旋钮即主动轮转矩调零旋钮,将其调整到0.050-0.090 Nm,再调整紧挨它的电位器旋钮(被动轮转矩调零)将其调整到0.000-0.030 Nm。

3.4待调零稳定后,在空载时,记录主、被动轮转速与转矩,然后,按“加载”键一次,第一个载荷指示灯亮,显示数据跳动两三次后可记录数据,若有二、三个指示灯同时亮,需“清零”重新加载。

否则,记录完数据,再按“加载”键一次直至转速、转矩显示出“8888”时,计算机CRT显示出采集的全部8组数据。

3.5移动功能菜单的光标,选择“数据”功能,屏幕将显示本次实验的曲线和数据。

3.6实验结束后,先按“清零”键,再将转速旋钮调到转速最低位置(逆时针方向),然后关闭实验台电源,将菜单功能选至“退出”,回车确认后即可退出,再按“CD”和“.”键两次回车确认,逐步退至C>:再关闭计算机电源。

4.实验报告4.1将人工记录的数据处理后,绘出T2-η、ε曲线。

η(%)ε(%)T2-η、ε曲线图4.2 思考题4.2.1主动轮圆周速度V1与被动轮圆周速度V2是否相同?原因何在?4.2.2弹性滑动、打滑其中哪些现象产生,带传动就不能正常工作,为什么?4.2.3带传动效率是否在打滑时最高?4.2.4增加初拉力后,则对打滑有何影响?4.2.5影响带传动拉力的因素有哪些?实验二齿轮传动封闭功率流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的进行,使学生直观了解齿轮传动过程,加深对齿轮传动中能量损失过程的认识,然而从根本上理解齿轮传动中啮合原理及啮合效率。

2.实验装置及主要技术参数2.1 实验台型号:CLS-Ⅱ2.2 试验齿轮模数m=2 (mm)2.3 齿数Z1=Z2=Z3=Z4=382.4 中心距A=76 (mm)2.5 速比I=12.6 直流电机额定功率P电=200 (W)2.7 直流电机转速N电=50-2000 (r/m)2.8 最大封闭扭矩TB=15 (Nm)2.9 最大封闭功率PB=3 (Kw)3.实验台结构特点3.1 机械结构实验台的结构如图1(a)所示,由定轴齿轮副、悬挂齿轮箱、扭力轴、双万向联轴器等组成一个封闭机械系统。

电机采用外壳悬挂结构,通过浮动联轴器和齿轮轴相联,与电机悬臂相连的转矩传感器把电机转矩信号送入实验台电控箱,在数码显示器上直接读出。

电机转速由测速传感器6测出,同时送往电控箱中显示。

3.2 效率计算3.2.1封闭功率流方向的确定由图1(b)可知,实验台空载时,悬挂齿轮箱的杠杆通常处于水平位置,当加上一定载荷之后(通常加载砝码是1kg/块),悬臂齿轮箱会产生一定角度的偏转,这时扭力轴将有一力矩T1作用于齿轮1(其方向为顺时针),万向节轴也有一力矩T1’作用于齿轮1‘(其方向也为顺时针,如忽略摩擦,T1’=T1)。

当电机顺时针方向以角速度ω转动时,T1与ω的方向相同,T1’与ω方向相反,故这时齿轮1为主动轮,齿轮1’为从动轮,同理齿轮5‘为主动轮,齿轮5为从动轮,封闭功率流方向如图1(a)所示,其大小为:(Kw)3.1该功率流的大小决定与加载力矩和扭力轴的转速。

而不是决定于电机。

电机提供的功率仅为封闭传动中的损耗功率,即3.2故 3.3T0为阻力扭矩单对齿轮 3.4η为总效率,若η=95%,则封闭加载的功率仅为开式加载功率的1/20,是一种节能高效的试验方法。

3.2.2 封闭力矩T1的确定由图1(b)所示,当悬挂齿轮箱杠杆加上载荷后,齿轮1和齿轮1‘就会产生扭矩,其方向都是顺时针,对齿轮1’中心取矩,得到封闭扭矩T1:(本实验台T1是所加载荷产生扭矩的一半)即:(Nm)3.5W---所加砝码重量NL---加载杠杆长度L=0.3m平均效率为:(本实验台电机为顺时针)= 3.63.3 电子系统3.3.1系统框图电测箱内电子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图3 实验曲线T03.3.2电测箱面板操作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电测箱面板操作示意图4.实验操作4.1 人工记录方法4.1.1 系统连接及接通电源在接通电源前,先将实验台上的转速、转矩输出信号线分别插入电测箱后面的对应输入插口,打开电源,并按一下“清零”键使单片机复位。

4.1.2 转矩零点及放大倍数调整在实验台电机停转及空载状态下,调节面板上的“增益”和“调零”电位器,使输出转矩显示为≤0.010(Nm)。

一般转动电位器后,显示器跳动两次即达到稳定值。

在调零过程中,如转矩显示为“9999”则表示为“-”值,应逆时针旋转电位器使显示值增大。

调零完成后,将电机转速调高到700至800转/分,此时输出转矩显示应为0.3至0.4(Nm)之间。

4.1.3 加载在实验台处于稳定运转后(若有较大振动,可按一下加载砝码钓钩或适当调节一下电机转速),然后在钓钩上加一块砝码,等显示值稳定后,按一下“保持”键,然后记录测量数据,记完后再按一下“加载”键使第一个加载指示灯亮,并脱离保持状态,此时第一次加载结束。

然后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加完八个砝码,等转速、转矩显示都为“8888”表示实验结束。

4.2 与计算机接口实验4.2.1 系统连接在开电源前,将串行通信线的两端分别与计算机和电测箱接好,信号线连接如上述相同。

4.2.2 转矩调零及放大倍数调整方法同前。

4.2.3 加载实验台处于稳定空载状态下,加第一个砝码,等转矩、转速显示稳定后,按一下“加载”键,(向计算机送数)。

然后加第二块砝码,显示稳定后,再按一下“加载”键,如此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加完八块砝码,待转矩转速显示器都显示“8888”表示实验结束。

4.3 计算机处理4.3.1 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等待输入”功能菜单后,按一下“送数”键,此时计算机屏幕上将显示八组测量数据。

4.3.2 选择功能菜单中的“数据”功能,屏幕将显示本次实验的曲线和数据。

4.3.3 实验结束后,将计算机屏幕菜单选至“退出”回车确认后即可退出,退出后应及时关闭计算机和实验台、电测箱的电源。

5.实验报告5.1.1根据实验测量的数据分别绘出曲线η-T1、T0-T1。

5.1.2思考题5.1.2.1影响齿轮传动效率的因素有哪些﹖5.1.2.2结合本实验结果分析随T1增加T0增加的原因。

实验三滑动轴承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滑动轴承运行过程中的内部情况,测试载荷区内径向油膜压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观察轴承在启动过程中的摩擦现象及润滑状态。

∙验证摩擦系数f与轴承特性系数λ之间的关系,绘制出轴承内油压分布曲线和f –λ关系的特性曲线。

∙了解轴承加载方式及测量油压、转速、摩擦系数等方法。

二.实验台简单构造图1.滑动轴承实验台简图三.实验步骤∙在油池中放入足够量的46号机械润滑油。

∙启动电机,逐渐增大轴的转速,观察启动前后的摩擦现象以及轴与轴承间的润滑状态。

∙加上载荷,在载荷为大约1000(N)的条件下,测出各种转速下轴与轴承间的摩擦力矩M(Nm)。

∙在轴转速达到额定转速后,使轴与轴承间形成稳定的油膜,观察各压力表并记录下各压力表测量的油膜压力值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