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行性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23

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23

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23引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报告对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我们旨在提供更全面的认识和指导,推动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A. 农村金融市场概况农村金融市场是指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客户结构多样化,以及金融需求量大等。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组成。

B. 农村金融发展历程农村金融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起初,农村金融市场由传统的农村信用社主导;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商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逐渐崛起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给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C.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尽管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城市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本节将分析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二、农村金融发展趋势展望A. 科技创新驱动农村金融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深度融合农村金融领域。

未来,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B. 农村金融扶贫行动加速推进农村金融扶贫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未来,将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脱贫致富。

C. 农村金融产业链的构建构建农村金融产业链是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与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资金的再循环和增值,提高农村金融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

三、农村金融发展优化对策A. 加强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包括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等。

B. 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严格监管金融市场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C. 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加大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并鼓励金融科技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便利性。

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有必要对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全面实施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服务存在着薄弱的问题,很多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机构的支持,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

农民的金融素质相对较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有限,难以有效利用金融资源。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和机制,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具体包括:一是分析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对现有的普惠金融政策和机制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三是探讨如何加强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服务能力,提高农民金融素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而促进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旨在为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落地生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推动金融资源更加平等地惠及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的进程,为实现金融全面覆盖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作出贡献。

2. 正文2.1 普惠金融的概念与发展普惠金融是指利用金融手段,满足农村、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精准扶贫的一种金融服务形式。

普惠金融的发展是为了解决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农村地区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的发展。

一、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金融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它能够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虽然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有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缺乏,并且金融服务人员不足。

其次,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多,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三、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小农户乡村振兴重点要支持小农户发展,而农村金融应该加强对小农户的支持。

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低息贷款和信用担保服务,帮助小农户发展生产。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小农户的金融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金融管理能力。

四、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网络的建设。

应该加强农村电子银行、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应用的推广,使各类金融服务迅速进入农村地区。

同时,也要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五、提高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水平金融风险是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为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需要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并建立专业的农村金融风险评估机制。

同时,也要提高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内控和风险监测。

六、发展农村金融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力量。

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

此外,还可以发展农村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科技企业参与进来。

七、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农村金融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

要加强对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可以通过加强农村金融学科建设、培训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等方式,保证农村金融队伍的队伍素质。

关于设立XXXXX农村合作银行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设立XXXXX农村合作银行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设立XXXXX农村合作银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04〕66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银监复〔2005〕56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6年第3号令)等文件精神的总体要求,结合伊金霍洛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实际情况,伊金霍洛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对设立农村合作银行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调研,现就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XXXXX旗基本概况伊金霍洛旗(简称伊旗,“伊金霍洛”系蒙古语音,汉语意为圣主的陵园),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东与准格尔煤田相连,南与陕西省神木县接壤,与市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区隔河相连,系鄂尔多斯市“一市三区”城镇框架核心区之一。

地理坐标:东经108°58′~110°25′、北纬38°56′~39°49′,总面积5588平方公里,辖7个镇,138个嘎查村,总人口15.2万,其中农牧业人口10万,少数民族9869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历史沿革伊金霍洛旗历史悠久,所辖地域历来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林胡活动地域,秦时由匈奴占据,后由大将蒙恬收复。

两汉之时,仍为匈奴驻牧之地,到三国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之时,有河西鲜卑、羌胡、铁弗匈奴等在此驻牧。

至隋唐时期,西夏党项族在此活动。

宋辽金元时,灭党项族,辽金争而未获,被蒙古族占领。

清朝时期先后设立由蒙古族治理的郡王旗和札萨克旗,195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札、郡两旗合并为伊金霍洛旗。

地理概况伊金霍洛旗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东部属晋陕黄土高原的北缘水蚀沟壑丘陵区,中部为坡梁起伏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毛乌素沙漠沙地边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基于博弈论模型的分析及山东省寿光市的调查研究内容摘要:本文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博弈分析,并通过对农村金融现状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作用还不够显著,同时其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限制。

经过与国际小额金融机构的对比,发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博弈模型实地调研可持续发展正文:一、绪论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

这三类金融机构统称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一)发展历程自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共发布了十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

以下是对从2005年到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的解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30日,新的一号文件要求,按照既有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推进农村金融各项改革和创新。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三个亮点:第一:首次提出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农村金融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第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第三:允许私有资本和外资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是一个重大突破。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引导邮政储蓄等资金返还农业,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在贫困地区先行开展发育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试点。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进一步放宽对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门槛;二是进一步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

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策2023-11-03•引言•农村金融机构现状及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对策及建议目录•农村金融机构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和方法02农村金融机构现状及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资金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这限制了其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金融服务质量不高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导致服务效率低下,客户体验不佳。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仍存在缺陷,缺乏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创新能力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缺乏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难以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使得其难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增加了业务风险和不良贷款率。

服务定位不准确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定位不够准确,往往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客户流失和服务效率低下。

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不足,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难以推动其发展和创新。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使得其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03农村金融机构对策及建议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和权利,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可行性研究

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可行性研究


信贷 产 品层面
( ) 额信用 贷款 在 当前农 村 是最 为 有效 的信 贷 该 大力开 展好 这一 有效 的信 贷 方式 。 一 小 方式 , 该持 久开展 。 应 押 物 ,而农 民赖 以生存 的土 地使 用 权 和住 房在 转为 贷 农 民贵 重 的财 产少 ,很 难 找 到用 于抵 押担 保 的抵 模式 为 时过早 。 款 抵押物 时 , 存在 法律 和制 度 上 的障碍 。 仍 以信 用为 基 植 品种 以玉 米 、 稻 为 主 , 水 玉米 常年 产 量 3 0万 吨 , 5 占
由种养大户自发结成以三户五户十户的联合体需求开拓新的思路不失为一种优质信贷产品主要是互相担保联合体选出一人为借款人代表金融机构实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农地进行调查测算对其经营规模进行客观评价然后形业龙头企业经营内容加大客户市场调查对于新兴的成贷前调查报告经基层负责人审查通过上报上一级农业龙头企业了解其原材料供需状况市场发展前主管部门和领导进行审批核准授信额度为联合体授景对于企业前景良好原材料紧张而农民又比较适信
农业 龙头 企业 ,了解 其原 材料 供 需状 况 ,市场 发展 前 主管 部 门和领 导进 行审批 , 准授 信额 度 , 核 为联 合 体授
景 , 于企 业 前 景 良好 , 材 料 紧张 , 农 民 又 比较 适 信 。 用联 合体 的成 员在 授信 额度 内 , 对 原 而 信 凭借 所有 成 员签 合种植 或养 殖 , 经营积 极性 较高 , 是缺 少启 动 资金 的 字 同意 的介绍信 、 但 身份 证 明等 资料 , 用 随到金 融机 构 随
营 的 少 , 以订 单 企 业 开展 业 务 缓 慢 。 所 由于 户 均种
植 面 积 限制 , 以资 金投 入 上 相 比较小 , 贷 需求 所 信 量少 , 单 农业 + 贷 运 行模 式 在 现 阶段 开 展 意义 订 信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概述农村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需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金融服务覆盖不足、金融产品创新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防控能力较弱,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环境,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思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业界人士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和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金融服务不足、信贷资金短缺、风险防控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预测,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章将梳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成就,分析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将结合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分析其原因和症结所在文章将提出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引导、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等方面,以期为政府决策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行性研究余河,罗骏*(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介绍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分析了宏观环境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可行性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29-18323-02基金项目国家基金委项目“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赢利模式研究”(71073106)。

作者简介余河(1988-),男,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与网络经济。

*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农村金融、信息管理、制度经济学方面的研究,E-mail :zhouyushan@263.net.。

收稿日期2011-08-29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服务效率低下,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始终未走出困境,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境,自2006年第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以来,我国已陆续成立了200多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在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在解决农村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利润。

笔者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村镇地区现阶级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1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渐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一支新兴的金融力量,为“三农”发展和农村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报酬。

表1新型农村机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年份当年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互助社合计存款余额(截止当年底)∥亿元贷款余额(截止当年底)农户贷款∥亿元占比∥%小企业贷款∥亿元占比∥%合计∥亿元2007194831200872227664.613.9840.918.855.034.22009572665269.066.0036.591.050.3181.02010201121223752.7207.434.5313.852.2600.9合计349937395注:数据来源于银监会。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针对小额、分散的低端市场,即农户贷款和小企业贷款每年占所有贷款的85.0%以上,2008年占95.9%。

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因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且门槛较高而使得这类商业银行对我国“三农”和农村小型企业资金支持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户和小企业因自身发展而急需资金。

第二,由于近年来我国农村的飞速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在快速发展壮大,每年其机构数目都在快速增加,其中2010年新增数目达223家。

四川省银监会对2009年四川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信息显示,2009年,贷款余额256264万元,存贷比达70.26%;其中不良贷款仅为332万元,不良贷款率为0.13%,且为国家创造税收1003.12万元,为自身实现利润2628.50万元。

由此可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态良好。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为城市资金流向农村开辟了一条渠道,并且激活了民间资本参与农村经济,为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3]。

2宏观环境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行性分析2.1政治环境2.1.1市场准入放宽。

根据2006年底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在市场准入方面,放宽了农村金融组织的准入条件,其中明确指出:一是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

二是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

三是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

四是适当降低农村地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重组、改制方式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其中,农村合作银行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以县(市)为单位实施统一法人的机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

市场准入的放宽表明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门槛降低,这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得以发展壮大[1-2]。

2.1.2税收优惠。

财政局和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中明确指出:①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②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③自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法人机构所在地在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下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29):18323-18324责任编辑李占东责任校对卢瑶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业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税收的优惠扩大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也大大增加了这些机构在刚开始创业阶段得以生存下去的概率。

2.1.3利率优势。

在2008年4月24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明确指出农村金融组织其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存款基准利率;其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利率的下限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

可以说,国家政策给予农村金融组织最大的自主操作权力,尤其是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使得农村金融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贷款优势,为企业争取最大利润。

2.2经济环境2.2.1需求增多。

现阶段农村发展极快,要改善农村商品流通条件、提高农户收入,就要增加对农村的投入。

农村的投入,包括农民自己的投入,政府的扶持以及农村市场带来的资金。

因为农民自身积累不足,所拥有的资金缺乏,因此其自身的投入十分有限;而政府虽然一直在加大对农村的扶持,但与农村所需发展资金的巨大缺口相比差距较大,这就需要市场资金的投入来弥补。

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末,我国涉农贷款余额达11.77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了5.65万亿元。

全国已有39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扎根县域经济,83.9%的资金投入到了“三农”和中小企业。

2.2.2供给不足。

各大商业银行在改革或战略转向过程中,其金融业务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尤其近年来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更是给各大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润空间和金融业务,因此其基层机构大量撤并,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减小,从而使得农村金融领域特别是“三农”领域和农村中小企业所需的发展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贷款难、融资难已成为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最棘手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企业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销售额3亿元以下,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归为中小企业。

农村企业99.7%的都是中小企业,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每年都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62%是因为资金不足,融资受阻所致。

3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对策3.1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立足农村,所服务的客户多是分散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这些客户的需求多样,资金数额也相对较小,这就决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像商业银行那样等客上门的经营模式。

而是应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担保和可抵押的物品,且贷款额度小、周期短等特点,探索新的信贷服务模式,开发新的贷款产品,来满足这些特殊的客户。

3.2合理风险控制机制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针对客户的特殊性,探索合理的风险控制和规避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可借鉴汇丰村镇银行的风险评估和管理经验。

汇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风险控制:一是,通过对当地企业产业链的调查和跟踪,逐步建立起对各类客户现金流状况的认识,使汇丰基于现金流的风险评估方法得以实施,而不完全依赖于担保或抵押;二是,通过了解各类农户、中小型企业、中间商之间的生产经营关系,以银行为桥梁在他们之间搭建起互助机制,使其可以相互担保,形成“公司+农户”信贷模式;三是,通过风险评估流程的设计,业务人员能从多角度分析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控制风险。

4结语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盈利空间,但由于其涉及的金融领域和自身发展的特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或理念要区别传统的商业银行,摆脱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方面所固有的缺陷和障碍[5]。

根据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不断探索,推陈出新,找到适合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方式,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适合市场环境的风险规避方法,发展自己,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1]彭琳.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2):261-262.[2]侯鑫.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J].商业文化,2011(1):148-149.[3]鞠荣华,宗成峰,韩青.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4):137-142.[4]谢升峰.微型金融与低收入群体信贷———理论及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解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9):49-53.[5]秦池江.规范经营创新服务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R].第四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主题报告,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2001.(上接第18278页)[4]修文群.区域信息化的测度与评价[J].情报学报,2002,21(2):197-208.[5]杨诚,蒋志华.我国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9(2):24-27.[6]刘世洪,许世卫.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013-1014.[7]刘源生.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的选用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6(5):66-68.[8]龙从霞.欠发达山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策略[J].情报杂志,2009(2):187-189.[9]秦耀辰.区域系统模型及其应用[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118-119.[10]郭秀云.灰色关联法在区域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决策参考,2004,5(11):54-59.[11]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3):69-75.[12]毕节地区统计年鉴编辑部.毕节年鉴(2009)[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3]毕节地区年鉴编辑部.毕节年鉴(2010)[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42381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