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效应”会出现吗

合集下载

分享心理学效应

分享心理学效应

分享心理学效应
分享一些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1.蘑菇定律: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入社会大多都会经历一个打杂的阶段,这和蘑菇生长极为相似。

2.飞轮效应:为了让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我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等飞轮转动的速度到达一个特定的点时,就不需要再花费更大的力气了。

3.曝光效应: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比如见到某个人次数比较多的时候,就会觉得他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4.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的印象十分重要,甚至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

5.登门槛效应:想要别人接受比较难的要求时,可以先试着让对方接受一个小一点的要求,这样他就能比较容易接受难度更高的要求。

馒头定理——精选推荐

馒头定理——精选推荐

馒头定理
黄洪弟
我们的⽣活中,第⼀次总让我们终⽣难忘。

⼩时候,我们第⼀次吃红烧⾁、第⼀次吃⿇花、第⼀次吃冰糖葫芦,觉得太好吃了。

可长⼤后,再回到那个地⽅,再吃那,些东西,你会发现⾷物完全不是当年的味⼉了。

第⼀次,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好。

但⼈的⼼理就是这样:需求刚得到满⾜的时候,兴⾼采烈、痛哭流涕;⼀旦满⾜的次数多了,就交得平淡⽆奇、垂头丧⽓。

你的⽣活,你觉得挺好,本来知⾜常乐了,可过段时间之后,你的⼼理就开始作祟,觉得⽇⼦还应该更好⼀些。

⼀个⼈,为什么他⽼觉得不满⾜,欲望⼀直在膨胀呢?
有个关于⼈欲望膨胀的基本规律,叫“馒头定理”。

⼀个⼈饿了,有⼈递给他⼏个馒头。

这个⼈开始狼吞虎咽吃起馒头。

吃第⼀个馒头,他会兴⾼采烈,⼼满意⾜。

⼀边吃,他⼼⾥还⼀边念着:“真是久旱逢⽢露啊。

”吃第⼆个馒头时,他的兴奋劲⼉没了,但还是挺开⼼。

吃到第三个馒头时,他开始感到有些艰难。

等上来第四个馒头时,他肯定直摆⼿:“不不不,打死我都不吃了。


同样是馒头,第⼀个和第四个,给⼀个⼈带来的快乐和满⾜是完全不⼀样的。

在经济学⾥,这叫做边际效应递减。

边际效应递减告诉我们:前⾯的馒头⽐后⾯的馒头好吃。

正因如此,同样⼀件事,你做多了,兴奋感就没了。

第三个“馒头”的效应

第三个“馒头”的效应

龙源期刊网 第三个“馒头”的效应作者:柴发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40期老李咳嗽1周了,恰逢周末,老李的儿子小李带他去松原市医院看病。

老李和小李并不认识松原市医院的医生,小李只得楼上楼下打探一遍。

内科有3位专家级医生坐诊,分别是刘医生、牛医生和高医生。

刘医生独自一人在看书,牛医生独自一人在喝茶,惟独高医生忙得不可开交。

凭感觉小李挂了高医生的号。

因为从医生一览表的资料显示:高医生是一位资深专家,早年毕业于某名牌医科大学,现为博士生导师。

挂号后两小时才看上病。

老李在椅子上还没有坐稳,高医生就问:“哪儿不舒服?”一边问一边手不停地移动鼠标和敲打键盘。

老李上气不接下气地答:“咳嗽。

”高医生又说:“拍张胸片,下一位。

”待拍完胸片,高医生已经下班。

下午上班时,小李抢先把胸片及报告单递了过去。

高医生还是不断地敲打键盘,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框架病历”,每个空格瞬时被填满。

“抓药去,照说明服用,请下一位。

”这一幕让老李感觉仿佛电脑是高医生。

药抓了,也按说明服用了,结果老李咳嗽依旧。

无奈,小李带着老李再去市医院就诊。

恰巧还是那3位医生值班。

小李按老李的意愿挂了刘医生的号。

刘医生虽然是专家,却自称业绩平平。

刘医生让老李先慢慢坐下,然后,聊起病情,做了体检,看了上次胸片及报告,建议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中西药合用等,并留下咨询电话。

遵照医嘱,老李两周后气管炎痊愈。

大病痊愈的老李逢人就讲,治疗气管炎市医院非刘医生莫属。

殊不知刘医生开的药和高医生开的药几乎一模一样。

然而,小李却另有评论:“高医生开的药好比第一个馒头和第二个馒头,刘医生开的药就是第三个馒头。

老爸吃饱了,气管炎就好了。

”。

心理学上的101个效应

心理学上的101个效应

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反而越愿意购买。

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2.迟延满足效应(糖果效应)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南风效应(South Wind Law)也叫做“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寓言。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拉封丹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等。

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

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南风法则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

惊人的社会定律,再忙也要看看

惊人的社会定律,再忙也要看看

惊人的社会定律,再忙也要看看
1、错误定律
别人都不对,那就是自己的错。

2、效果定律
在伤口上落泪和在伤口上撒盐,效果是一样的。

3、嫉妒定律
人们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飞黄腾达,而是身边的人飞黄腾达。

4、方圆定律
人不能太方,也不能太圆。

前一个会伤人,后一个会让人远离你,因此人要椭圆。

5、口水定律
当你红得让人流口水时,关于你的口水就会多起来。

6、利用定律
不怕被人利用,就怕你没用。

7、成就定律
如果你没有成就,你就会因平庸而没有朋友;如果你有了成就,你也可能因为卓越而失去朋友。

8、馅饼定律
当天上掉下馅饼的时候,小心地上也有个陷阱在等着你。

9、错误定律
人们日常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10、评价定律
不必好奇别人怎样评价你,想想你是怎样评价他的。

11、葱蒜定律
太拿自己当根葱的人,往往特别善于:装蒜。

12、流言定律
流言是写在水上的字,注定不持久,但是又传得飞快。

13、害怕定律
生手怕熟手,熟手怕高手,高手怕失手。

14、难过定律
为你的难过而快乐的,是敌人;为你的快乐而快乐的,是朋友;为你的难过而难过的,就是那些该放进心里的人。

15、傻瓜定律
把人家都当傻瓜,那一定是自己傻到了家。

16、吃亏定律
只要你不认为自己吃了亏,别人也就一定没占着便宜。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外貌很漂亮的人,当你第一眼见到她时,你觉得她特别漂亮,当接触久以后,慢慢这个感觉也就不怎么强烈了。

相反,一个外貌难看的人,随着你长期的接触,你慢慢也会觉得他也并难看。

正如俗语所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虽然我们也常常说这句话,但是却很少思考其中所隐含的道理。

其实这句俗语揭示了生活中一个有趣的规律,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说随着个人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消费的数量越来越多,新增的效用量是逐渐下降的。

换句话说,就是随着我们对某一件事物接触的越多,这件事物给我们带来的作用在逐渐的降低。

为了更好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这里先解释一下效用和边际的概念。

效用就是消费一种商品和服务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

比如吃一个苹果,你就得到物质的满足;看一场电影,你得到精神的放松;去美容院,你也享受了美容服务。

那什么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边际就是"最后的",或者"新增加的"意思。

边际效用就是最后增加的效用,即消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时,最后新增的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

比如工人已经生产了一百个产品,计划生产再生产下一个,这新增的一个产品所带来效用就是边际效用。

你打算吃了十个馒头,边际效用就是你吃最后一个馒头给你带来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的规律。

这里举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说一个饿汉三天没有吃东西,走进了一家小吃店。

买了一个馒头吃了,感觉还是有点饿,再吃了一个,还是感觉没有吃饱,一直吃到第十个馒头总算吃饱了。

这个饿汉就感叹道:“早知道吃这第十个馒头就饱了,我直接吃这第十个馒头就好了。

”这饿汉之所以会闹笑话,其实就是因为他不明白边际效用递减的道理。

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时,感觉馒头是天下最美味的食品,这个馒头带来的效用肯定是最大,但随着馒头吃的越来越多,每个新增的馒头边际效用在减少。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1、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2、内卷化效应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没有发展增长、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水平稳定、不断重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这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为,被称为“内卷化效应”。

3、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4、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5、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

6、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我们把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7、吊桥效应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如果这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人们很容易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8、奶头乐理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常识积累 常考十大心理学效应

常识积累  常考十大心理学效应

常识积累| 常考十大心理学效应1、蘑菇定律蘑菇定律的说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总结出来的。

它的原意是: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

蘑菇定律被用来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

但是,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发定律。

2、安泰效应安泰效应是,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

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寓意就是没有群众的支持,都是软弱无力的。

水失鱼,犹为水;鱼无水,不成鱼。

也就是常言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

3、杜根定律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自信并勤于实践,让你永远手握坐票。

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

一个人胜任一件事,85%取决于态度,15%取决于智力。

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

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4、比伦定律比伦定律是指,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和应该把握的机会。

万象世界,成败相依。

比伦定律辩证地认知「失败」,把失败看做是成功的前奏,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机会无处不在。

但机会又是稍纵即逝的,你不可能在做好所有的准备后再去把握。

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试错精神。

即使最后证明自己错了,也不会后悔。

因为你把握了机会,而且至少知道了,你先前把握机会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一笔财富,正是此意。

5、鲁尼恩定律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发展快自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没有质量的快,肯定是一件坏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馒头效应”会出现吗
【2007.10.12 08:21】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李国旺
2007年以来,除了大幅度提高印花税率曾在短期出现了强力打压外,其他时候,利空政策对中国股市似乎只能起到抓痒的作用。

即使强烈的如5月底的印花税率提高的政策调控也过不了两周,行情在神秘力量的帮助下依然大步流星地上升。

因此,有人断言,当前的中国股市假如对政策调整具备免疫力,所有政策都可以当作“利多”来解释。

这就出现了与“市场失灵”对应的“政策失灵”现象,好像中国股市存在一种无视政策调控的神秘力量,而且可以及时迅速地化解利率、货币、财政、监管等方面的宏观调控。

>>>相关评论:
“馒头效应”会出现吗
打压蓝筹股?这是不可能的
谢国忠:中国股市是一个规则不透明赌场
打压楼市放开股市政策已成现实
罗杰斯PK巴菲特投资者该相信谁?
股市泡沫的海外比较研究
市场当然有其自然运行的规律,比如在对外开放不可逆转的时代,基于外汇暴涨出现的流动性泛滥不是一国政府可以直接管制得了的,因为根源在于美国的货币贬值政策。

如果仍然坚持我国货币的缓慢升值有可能中了美国货币政策的计谋:美国货币的不断贬值,将使中国以美元形式存在的外汇资产不断贬值。

其后果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特别是以外汇形式存在的成果有可能不断被损耗。

这是一个摆在国民经济运行面前的基本事实,也是中国流动性泛滥引发的资产价格上升、股市价格上升的基本经济力量。

但是投资者不要忘记,对于中国来说,资产价格上升特别是股市价格上升,首先是国有股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不断增值。

如果这种增值速度是可控的,如果这种增值的幅度大于人民币以美元资产形式存在的总资产的贬值程度,可能仍然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因此,一方面,是国家外汇储备以不断贬值的形式存在压力,同时,国有资产又以人民币形式不断增值而实现经济控制力的提升。

因此,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世界经济面前,对于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整,我们可能要进行沙盘作业,比较各种政策的相互抵消或者相互推进的作用,只有这样,在大历史进程中,所有政策才能起到“馒头效应”的逐步累积作用。

因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政策的出台与宏观的调控,需要的是渐进的而非朝令夕改。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持续不断的宏观政策虽然被市场行为不断地抵消了或者为投资者低估了,政策的即期作用似乎不大,但我们认为政策性的馒头效应将逐步形成,特别是当“政策失灵”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是“政策失灵”转变“政策有效”的方向转变。

因为政策如果不是一刀切的,就像一个人吃五个馒头才能饱一样,也许前四个并没有让这个人有饱的感觉,但是,当吃到第五个时,明显就有了。

当馒头对当事人的胃有了真正的饱和的感觉的时候,将是政策的权威和威力真正发挥的时候。

当然,我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不会简单重复当年日本或者我国台湾地区行情的曲线,因为虽然有人想利用人们的长期记忆的作用力来重复进场上船,但这张记忆之票可能无法复
制到中国股市:一是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根本不同的是,它不仅掌握着政策资源,还掌握着经济资源;二是中国不仅与美国有密切的贸易关系,与欧洲、日本和其他新兴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再迅速发展,因此,美国对中国施加各种开放的压力,中国仍然不会以美国希望的一步到位地放开金融和资本市场,因为中国经济不是美国的附庸;三是强大的内需启动将会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已经不同于当年的日本和台湾地区对美国经济的全面依赖。

四是中国已经有了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前车之鉴,对于泡沫破裂可能的经济后果有了充分清醒的认识,从而对于股市和房地产进行持续的调整,当然部分过于激进的投资者可能会暂时忍受相应的痛苦或者难受。

不过,这种难受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因为管理层仍然紧紧控制着缰绳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