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贾平凹散文集《月迹》中的禅意美
月迹读后感三篇

月迹读后感月迹读后感三篇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也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
下面是月迹读后感三篇,欢迎阅读!【篇一:贾平凹月迹读后感】这段时间我读了一篇文章,是《月迹》,它是以儿童的童真童趣为线索,写的关于月亮的文章,读了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群孩子在中秋节这天去寻找月亮的故事,他们议论着认为月亮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的话语充满着童真童趣,使我仿佛也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奶奶给他们讲了许多关于月亮的故事,他们对月亮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了,最后他们发现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轮明月。
我想,其实外面每个人都有童年的天真和幻想,只是因为随着年龄的长大让我们慢慢懂得了世间万物都有它们的规律,我们只有慢慢去了解和接受,但是我们应该呵护童心让他的纯洁和童年的梦想永远留在心灵的深处………【篇二:月迹读后感】这是一篇立意清新深邃的优美散文。
作者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中秋之夜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盼月,赏月、争月、寻月的趣味横生的故事的描述,含蓄地表达出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够得到的思想。
月,有影无踪,但文章题为《月迹》,仿佛暗示这高悬天际的月亮在地上是有迹可寻的,命题机趣地展现出孩子们淳朴天真的内心世界。
文中所写,孩子们眼中看到的月亮,的确是从竹窗帘儿“溜进来”,又爬上穿衣镜,“是长了腿的”。
有了这个“发现”,当月亮由满而亏而消失的时候,才引出孩子们院中赏月,争月的一幕。
为什么要争呢?因为月亮圆满满的。
月光“玉玉的,银银的”多么美好啊!美好事物谁不想拥有呢?争的结果怎样呢?奶奶送来的`每人一杯甜酒消除了这场“争端”。
原来,“月亮是每个人的。
”同样是由于奶奶的引导,孩子们便在院外寻起月亮来了。
在院里,他们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上,在爷爷的锨刃上都发现了月亮;在院外,他们又在“灿烂地闪着银光”的河上湾、下湾和河的每一处都找到月亮;后来,甚至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月亮。
贾平凹《月迹》赏析

贾平凹《月迹》赏析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的禅境,这是贾平凹对禅意的妙悟.这种妙悟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作者于<月迹>中给我们描写的一系列意象之中所描绘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之中.通过这些意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空灵之境.也正因为这些颇具象征意味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意蕴深远,情味深长.这种创作的审美取向,在当前的散文创作中仍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名篇佳什。
人们吟咏边关冷月,卢沟晓月,床头明月,“杨柳岸晚风残月”;人们写月形月影,“缺月挂疏桐”,“飞镜又重磨”写月色月波,“滟滟随波千万里”,“梨花院落溶溶月”……“月诗月文”浩如烟海,各出机杼。
以至于令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摹写这涵蕴无穷的月。
然而贾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于“月山月海”的诗文路上另辟蹊径——写月迹。
写得虚虚实实,掩掩映映,写得那样娇美灵动,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迹。
写月迹并不稀奇,苏轼早就写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写得幽幽静静,缠缠绵绵。
而像贾平凹这样写得如此别致的却不多见。
其奥秘何在?从描摹手段来看:一是拟虚为实,巧妙地设置参照物,将无形无态的月迹写得可触可感。
作者巧妙地用竹帘,葡萄叶,小酒杯,小河水,小孩子的眼睛,清清晰晰地写出月亮轻盈的踪迹--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的圆便满盈了”。
后来又在葡萄叶丛上发现了她,还装在了酒杯里,落在了小河里……如轻盈飘逸的少女,又像是淘气跳皮的小男孩,可触可摸,有情有意,是那样令人惊喜,那样富有情趣。
虽是镜中月,杯中月,水中月,却是全无虚无空幻之感。
二是虚实转换,虚实一体。
作者用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将高空明月这种真切的实在化为虚拟,又转换为实感。
当听说月宫中有桂树时,倏忽间觉着“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而且似乎“就在身后袅袅”,仿佛又“到了头发梢儿上”,甚至还“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迹》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迹》课文原文及赏析《月迹》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以下是课文原文: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
我们就在院子里盼着它下来。
“奶奶,月亮是什么样的呀?”我问。
“月亮吗?就像个大银盘。
”奶奶说。
我和弟弟就看着那个大银盘,等它下来。
“快看,月亮在那棵树上呢!”弟弟忽然叫起来。
我们赶忙跑过去,果然看到月亮挂在树梢上,亮晶晶的,真像一个大银盘。
“月亮怎么会在树上呢?”我问。
“是啊,月亮怎么会下来呢?”弟弟也奇怪。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月亮是不会下来的。
你们看,那不是月亮,是月亮的影子。
”我们抬头看天空,月亮还在那里,静静地照着我们。
“可是,我还是想摸一摸月亮。
”我说。
“我也是。
”弟弟说。
奶奶想了想,说:“那咱们就去找月亮吧。
”于是,我们就在院子里、在巷子里、在河边、在山上,到处找月亮。
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欢呼一声:“找到了,月亮在这里!”最后,我们在水盆里看到了月亮。
月亮映在水里,就像一个圆圆的镜子。
“这就是月亮吗?”我问。
“是的,这就是月亮。
”奶奶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月亮,只要你用心去寻找。
”以下是对课文的赏析:《月迹》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对月亮的好奇和探索,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
文章通过祖孙三代人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文中,奶奶的形象智慧而慈祥,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疑问,同时也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好奇心也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此外,《月迹》也寓含了深刻的哲理。
奶奶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月亮,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寓意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努力。
总的来说,《月迹》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远的寓意,成为了一篇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佳作。
以禅入境,走进精神家园——谈《月迹》中体现的精神境界

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养分,也融合了现代语言和古典文学的精髓,创作独具特色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
其笔下的《月迹》犹如夏夜饭后在院子里与邻居那个不善言辞的大哥闲谈中聊起的那些童年旧事。
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激情的演说,也没有勾人的悬念,却蕴含了丰富的禅意美。
一、随心适性、自然从容禅不仅仅是高深的佛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
贾平凹先生深受禅学的影响,其散文无论从内容还是境界都清新脱俗,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读他的散文,不难发现他身上的不同凡响。
与其说是欣赏艺术作品,倒不如说成是欣赏文中渗透的禅学。
贾平凹先生曾经说过:“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调正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
”从这种自白中,我们能感受到老先生感悟人生、感悟世界、追求艺术的思想轨迹。
《月迹》给我们展示的就是空灵的禅境,也可以理解成是作者对禅境的感悟。
这种禅境就是展现在文中的意象——山、水、月色。
首先,文中无论写景还是状物描写,处处透露着逼人的灵动。
他人写月不是对乡土和亲人的怀念,就是对人生苦短岁月流逝的伤怀。
而本文之中“月亮进来了”、“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等几处对月亮拟人化的描写不仅没有任何萧瑟之意,反而给人活泼明快的感觉,当真妙到毫巅。
而孩子们那种“什么都觉得新鲜”,以及盼月、赏月、寻月、争月、论月的安排,非但没有古人那种望月伤怀之感,反而使人觉得那种童言无忌中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逐让人心中无限畅快。
我们每个人都曾幼稚过,每当回忆起自己做过的幼稚的事情,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多少有些难为情,因而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幼稚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秘不示人。
《月迹》中孩子们的幼稚却生动地展现出来。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居然还会“爬着那竹帘格儿”,看见镜中那圆满的月亮,孩子们高兴之中又透着恐慌,“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
贾平凹《月迹》赏析

贾平凹《月迹》赏析贾平凹的《月迹》赏析贾平凹(1952—),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
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
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
美在于寻找与发现——解读贾平凹的《月迹》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6.3吴周文美在于寻找与发现——解读贾平凹的《月迹》众所周知,贾平凹是一位小说家,其《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殊荣。
但创作伊始,他同时两栖于小说与散文。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棵小桃树》,就引起老一辈作家孙犁先生的好评,曾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向读者予以推荐。
《月迹》是贾平凹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
他对月特别钟情,还写过《对月》《月鉴》,比较起来,三篇关于月的作品中,还是《月迹》写得最好。
以月为吟咏题材的诗文作品很多。
以散文而言,最著名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有巴金写过《月》,庐隐写过《月下的回忆》,杨朔写过《金字塔夜月》,陈奕纯写过《月下狗声》等等。
至于古代诗词中写月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月亮这一意象,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精神符号,在诗人与散文家们的心中有着思想情感的多种意蕴:幽静(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孤独(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忧伤(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乡愁(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永恒(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祈愿(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不一而足。
在《荷塘月色》里,月色是作为荷花的衬托物,一并整合而抒写作者圣洁、美好的人格理想,因此,月色也代表着朱自清的人格理想,寓意着圣洁与美好。
那么,贾平凹笔下的月,有着怎样的寓意呢?这是读者解读这篇散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在《罗丹艺术论》里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贾平凹是一位美的追求者,他喜欢讲小说故事,也善于在散文中讲故事。
早期散文中间讲述桃树、丑石、鸟巢、静虚村等故事,为他的读者所熟知。
《月迹》则是讲述“我们”兄妹三人寻找中秋之月的往事,引导儿童少年在自己的身边去发现月亮的美,寻找月亮的美,告诉成长中的他们,・名作重读・JIAOCAI / 教材美在于发现与寻找。
《月迹》听课有感和反思

《月迹》听课有感和反思早听说过肖绍国老师,今天有幸来到湖州聆听他执教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感触颇深。
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墨客文人的种种情思,留下了不可数的名篇佳什。
人们吟咏边关山之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人们写月远月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月亮的诗篇文章“浩如星空,各出机杼”。
以至于令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摹写这涵蕴无穷的月。
而贾平凹先生以月亮的踪迹这个独特的视角来写成了《月迹》一文,这一文本以叙事的笔法呈现出了一个个月亮的踪迹:镜中的、院中的、杯中的、水中的、眼中的、空中的月亮印迹,月亮无声无息地款款移动,不知不觉地出现,这样一种空灵、悠然、虚缈的感觉与意境以比较陌生化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要解个中滋味,体悟其中意境,对小学生而言实在是难。
但肖老师从生本出发,以儿童特有的童真与诗性,设计了独特的教学环节,并付诸教学实践,引领学生带着感觉以心契心,感受那月迹的款款禅意,直入孩子心间,这真可谓是深入浅出、匠心独具。
那么这节课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哪些呢?我具体介绍如下:一.让学生带着最本真的“月朗风清”般的感觉,初读文本,感知意象。
有人说,贾平凹先生的《月迹》写得虚虚实实,掩掩映映,但又是那样的娇美灵动,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迹。
我想,这如果让学生来理解或是解读,是非常难的。
那么对于这样的难点,我们就只有叹息、烦恼了么?不,不是这样的。
肖老师的这节课教学告诉我们,以感觉来感觉文本,就可行了。
如这节课在让学生找出中月亮到了哪些地方时,教师就问学生这贾平凹笔下的月亮与古人的感觉一样么?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师:在夜空中,是吗?那是空中月。
(板书:空中月)好的,请坐。
这就是贾平凹笔下的月亮踪迹,同一轮明月,你感觉在贾平凹的笔下和古人的感觉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那么好,请你回味一下,你在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或者说你刚才在课堂上再次读的时候,你的心不知不觉地被贾平凹哪些直接描写月亮的词语给吸引了?或者说平凹哪些直接描写月亮词语带给你别样的感觉?来,回味一下,说出自己的在第一时间的真心体会。
月迹读后感

月迹读后感导读: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也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
下面是月迹读后感三篇,欢迎阅读!【篇一:贾平凹月迹读后感】这段时间我读了一篇文章,是《月迹》,它是以儿童的童真童趣为线索,写的关于月亮的文章,读了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群孩子在中秋节这天去寻找月亮的故事,他们议论着认为月亮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的话语充满着童真童趣,使我仿佛也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奶奶给他们讲了许多关于月亮的故事,他们对月亮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了,最后他们发现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轮明月。
我想,其实外面每个人都有童年的天真和幻想,只是因为随着年龄的长大让我们慢慢懂得了世间万物都有它们的规律,我们只有慢慢去了解和接受,但是我们应该呵护童心让他的纯洁和童年的`梦想永远留在心灵的深处………【篇二:月迹读后感】这是一篇立意清新深邃的优美散文。
作者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中秋之夜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盼月,赏月、争月、寻月的趣味横生的故事的描述,含蓄地表达出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够得到的思想。
月,有影无踪,但文章题为《月迹》,仿佛暗示这高悬天际的月亮在地上是有迹可寻的,命题机趣地展现出孩子们淳朴天真的内心世界。
文中所写,孩子们眼中看到的月亮,的确是从竹窗帘儿“溜进来”,又爬上穿衣镜,“是长了腿的”。
有了这个“发现”,当月亮由满而亏而消失的时候,才引出孩子们院中赏月,争月的一幕。
为什么要争呢?因为月亮圆满满的。
月光“玉玉的,银银的”多么美好啊!美好事物谁不想拥有呢?争的结果怎样呢?奶奶送来的每人一杯甜酒消除了这场“争端”。
原来,“月亮是每个人的。
”同样是由于奶奶的引导,孩子们便在院外寻起月亮来了。
在院里,他们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上,在爷爷的锨刃上都发现了月亮;在院外,他们又在“灿烂地闪着银光”的河上湾、下湾和河的每一处都找到月亮;后来,甚至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月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贾平凹散文集《月迹》中的禅意美禅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佛学,更由于后世诸多文人骚客,古圣先贤的参禅悟道而发展为一种人生的哲学。
禅门以不着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即心即佛,一切现成。
禅宗对中国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而在当代散文家中,没有谁的散文会像贾平凹散文那般浓重地浸染着道禅味了。
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使贾平凹的散文清丽脱俗,秀美难言,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灵异的奇光。
读他的散文,与其说是艺术欣赏,不如说是在书卷中作美的参禅,你获得的十二分快感,三分是艺术品味,七分是人生顿悟,还有两分是嗒然失身的灵的徜徉。
这种浓浓的道禅意识,不仅表面在贾平凹的文艺观上,更表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
《月迹》收入了贾平凹早期的34篇散文。
其意韵之深远,恰似“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令人“欲辩已忘言”。
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得益于他对禅意的妙悟。
贾平凹是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作家。
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并在禅道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体悟。
他说:“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悟得与人家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
” 他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
《月迹》收入的是作者1980年前后的作品。
此时,作者在经历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单纯入世”阶段后,由于读的书多了,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驳杂,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某些阴暗面,“发现了民性的愚昧麻木,世态的反复多变,人情的冷暖无常等等,以前对人生的光洁单纯的眼光,适足以加剧他此时的悲观、失望,甚至使他涌动着浩茫的痛苦”。
“在这种痛苦惶惑的时刻,古代失意文人才子那种厌弃世俗,投向大自然去寻找美和心境和谐的共同举措,通过古代诗文向他呈现了巨大的诱惑力。
”由于对庄子、陶潜、苏轼的喜欢,这些作家的追求自然,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庄禅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
所不同的是贾平凹将他们出世的消极,妙悟为入世的超然达观。
通过妙悟,他认为“人应该超脱、达观,应当站在宇宙中俯瞰时空,对世界、人生、历史作冷静的观照,而不应加入其中,汲汲于得失,与世风时观相俯仰。
”所谓超脱、达观,“并不是彻头彻尾的遗世独立”,而是对生活的加倍热爱,一种更深沉的执著。
因而,在《月迹》中,作者虽然有时也表现出抑郁忧伤,但旋即能解,旋即能悟,从主体上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而这些又都被溶化并沉积在《月迹》所展示的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中,这种意境首先表现在作者给我们营构的一些禅意充盈的意象营中。
一月是其中主要的意象,散文集《月迹》中直接以月为题的散文就有《月迹》、《月鉴》、《对月》,而另有《静虚村记》中的“月下树影”,《夜籁》中“显得很小的月亮”,《空谷箫人》中的溶溶的月,《夜在云观台》中的新月等等,作者给我们勾画了一群月的意象。
佛教中常以月来喻世界与本性清净,是心“无念”的具体体现。
贾平凹以月来构筑他的空灵静谧的意境,来表现他对“静虚”的审美追求。
在他的笔下,总是月下的空明,是“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儿俗韵”的空灵之境。
有真实的“水中月”之境:“月亮又上来了,月在水里,看得见那黑脊梁的在星群中间游行。
”也有似真非真的水月之境:“果然,石崖走过,看见前面一色白茫,上接月空,漠漠不见源头,下注深谷,蒙蒙亦不辨终底。
月下看不见那水气的五光十色……满世界只有一个乳白色的谜!”④还有直接取自禅宗的月境,比如《月迹》中的一段:“我们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我们再看《住持禅宗语录?圆瑛江法》之云:“一月在天,影合众水,月无临水之心,水无现月之意,感应道交,法尔如是。
试问此月,是一是多?为同为异?若言是一,千江有水千江月;若言是多,千江月只一月摄。
若言为同,则天涯相隔;若言为异,则一相圆明。
”又有:“人人自心月,无古亦无今,灵光常无味,体性本晶莹。
辉映天地,迥脱根尘,不离当处,岂假外寻。
”贾平凹正是妙悟了此中禅意,并将他的参悟,通过形象的描绘,传达给读者。
这种参悟,少了禅的神秘,少了玄奥,在对月的追寻中,展示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空明,“人人自心月”的禅理。
我国古代文人也多喜欢写月。
李白的诗文中,月的形象明丽、亲切,情意深长。
有美丽得令李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眉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的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有可寄愁心的解意的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还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而王维的笔下,月的形象皆明净清冷。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这月是发着清辉的清冷的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月是空静的月;而《白石滩》中的月如浣洗的轻纱,有些虚无缥渺。
贾平凹笔下的月则是淡淡的:“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地融,山在淡淡地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这样的月是可以融入一切的。
而静虚村中的月下之景更是一种自然的、质朴的虚静之境:“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月下树影,盘腿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
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醉入梦,风止月暝,露星闲闲,一片蛐蛐鸣叫。
我称我们村为静虚村。
”而《夜在云观台》中的月更有一种脱俗的禅味:“我独坐在禅房里品茶。
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竿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
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破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
心中就有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活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
”在禅房里赏月,品茶,观竹,使我们想起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那份宁静,那份超然。
贾平凹吸取了李白的达观,王维的超然。
李白的月达观,而贾平凹于在达观中更多了一种虚静和进取。
王维是用晶莹明净的月亮来喻自性清净,一尘不染的,但他的月多了一层出世的清冷。
贾平凹的月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月亮是亲爱的,月亮有时也是不可摸透的;使我为渴望着探索到它的秘密而被折磨着,悲哀着。
”贾平凹的月与李白、王维的月之所以有这种不同,是由于他们的时代和思想境界不同。
李白、王维是封建士大夫文人,他们不满现实却又无法改变现实、超越现实,在矛盾的痛苦中或无可奈何地漂泊,流连山水,或厌弃世俗,离群索居,隐匿山林。
他们追求的是“达则兼及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追求心境的平和虚静。
贾平凹作为一位当代作家,进取的时代决定了他必然会追求不息。
在“复杂处世”中虽也偶有抑郁忧伤,但作者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发现美,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他于禅道中所妙悟的“静虚”思想相结合,因而他的月是超然达观的“溶溶”的“静静”的月。
《月迹》中的意象还有水、清泉、小溪、飞鸟、白云等等,这些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都能给人以神韵超然的感受。
水在佛教,尤其在禅宗被认为是清净无瑕,湛然恒静的最高境界。
清冽的泉水,淙淙的清溪,是自性清净、任运自然的象征。
《月迹》中多处讲到水、溪、山泉:《清涧的石板》中石缝里的水是清极亮极的;《溪》中的小溪是缓缓地悄悄地流淌着的;《紫阳城记》中的水亦禅意悠悠,深远而有韵致。
山,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也有一种超乎自身的象征意义。
他曾说自己是山地之子,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
《读山》,表现了他对山的内蕴的追求。
山的神秘,山的莹透以及山的拙朴,都是作者对山的力量的一种解悟。
最后作者说:“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是我呢,还是我就是山中的一块石头?”正是物我两忘,身世皆忘,超越了一切时空的禅意。
另外,作者还用飞鸟、白云等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向往:“漫天的鸟在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祥。
”白云、飞鸟在佛禅中是无所挂碍的禅悟象征。
贾平凹正是用这些意象,构成了自己的空灵静谧的意境。
二意境,是中国美学的特定范畴。
王国维创“境界说”,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中国的各种艺术无不联系着这一审美范畴。
禅境所追求的是空寂闲静、一尘不染的境界。
《月迹》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静寂空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习应品》中有一段:“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世界既无生灭和垢净增减的变化,也无过去、现在、未来,整个世界一片空静。
佛禅从心性观念出发,否认客观世界,也否认物质运动。
他们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动的,人们感到动,是因为心动。
《坛经》中有则著名的公案——关于风吹幡动之议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只要能凝然守心,不执着于外境,就能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孜孜追求着这种心的绝对的静。
王维即是典型,他的名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即表达这种绝对的内心寂静。
苏轼有云:“欲令诗语妙,无如空且静,静能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贾平凹于《月迹》中所要传达的,亦为一种静虚的静境。
贾平凹的这种静境,“不是表现主体对客体的矛盾、冲突、征服,激发起奋发的豪情和斗争动荡的愉快,而是表现实践和实现统一引起的一种闲适、平静、超然、愉悦的感情。
”贾平凹执着地追求这种静境,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静虚村”,并在作品中一再表现。
在《静虚村记》的开头,他写道:“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附近,就更其为难了。
”在城市,他感到扭曲、压抑,感到有一种不能舒展的苦闷。
只有回返乡村,他才能感到境与人和,人与境谐,适心宜性。
《月迹》中,作者写了许多村庄、村巷,无一不是静静的。
静虚村中的村民,“厚诚”得几乎近于“傻昧”,生命形态呈现出一种原生的质朴。
再看渭北瓷城陈炉吧,作者远远看到“青烟就端端地冒出来,而且有了鸡啼。
这便是一个村了;屋舍看不见,人家都住在塄下。
”这不禁令我们想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那种闲静来。
还有《白夜》中的村子:“静悄悄的,没有一点人影,也没有一只狗咬。
从巷道里过去,雪落得很深,一脚踩下去,没了小腿,却没有一点声息。
走进一家,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直走近门口,门被雪封了半边,只看见那黑色的门环,一动未动,象画上的一般。
”这样的一个村庄,被雪封住了也不知道,人们正在甜睡中,一切都正处于安谧的原初状态。
在作者的笔下,还有幽静的空谷,静谧得雄壮伟大的池塘,伟大静默的山,还有小小的文静的文竹,静若处子的兰,他们共同构成了贾平凹的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