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触键技巧与音色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钢琴音色特色与触键技巧的运用

论钢琴音色特色与触键技巧的运用

论钢琴音色特色与触键技巧的运用
钢琴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乐器,其音色特色和触键技巧都是能够影响演奏效果的关键
因素。

在钢琴演奏中,音色特色指的是钢琴所具有的不同音色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音量、音质、音调等方面。

而触键技巧则是演奏者在演奏钢琴时的技巧和手法,包括手指的力度、速度、节奏、音乐性等方面。

因此,掌握钢琴的音色特色和触键技巧是每一个钢琴演奏者
必须要重视的内容。

钢琴的音色特色主要表现在钢琴音量的大小和钢琴音质的高低。

钢琴的音量是指钢琴
发声的响度,钢琴音量的大小主要由弹奏力度的大小及音箱输出音量的大小配合而形成。

弹奏钢琴时,通常要根据音乐本身的节奏和旋律,使用不同的力度弹奏,以使音乐的表现
力更加丰富。

而钢琴音质方面,每种品牌的钢琴都有自己的独特音色特点,其中的差异有
很多种因素,如品牌、产地、材料等等。

钢琴音色的好坏和钢琴欣赏度高低的关联有很大
关系,同时,钢琴演奏者也必须在理解所演奏的乐曲风格和曲目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的钢琴
音色特色。

钢琴的触键技巧是指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所掌握的技巧和手法,其中包括手指的力度、速度、节奏、音乐性等诸多方面。

在演奏钢琴时,触键技巧轻重适度是非常关键的,而且
还要根据乐曲的情感和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

对于那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乐曲,在演奏
时需要更加注重触键技巧的精度和准确性,并保持良好的手指技巧和灵敏度。

总的来说,钢琴音色特色和触键技巧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掌握钢琴的音色特色和触
键技巧,可使钢琴演奏的效果更加出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演奏者的音乐水平和审美水平。

浅析钢琴教学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

浅析钢琴教学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
的声 音 就 弱 , 色 飘 。 有 亮 点 : 触键 时 手 指 刚好 弹至 键 盘 底 音 没 而 部 , 样触 键 由于 手 指 动 作 幅度 大 , 指 所 负 载 的 力 量 也 就大 . 这 手
钢 琴 的触 键 方 法 直 接 影 响 着 钢 琴 的 弹奏 音 色 .很 多 演 奏 家 、 琴 教 师 和 学 者 一 直 在 探 讨 钢 琴 弹奏 的触 键 技 术 . 者 认 钢 笔 为 可 以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来认 识 : ( ) 指 接 触 琴键 面积 和 角 度 的不 同及 其 与音 色 的关 系 一 手 触 键 的人 体 部 位是 手 指 ,而 手 指 又 不 是 在 孤立 地 活 动 . 它 牵 连 到掌 、 、 、 、 及 至 腰 肢 等各 部 位 . 集 中考 虑 的 还 应 腕 肘 臂 肩 但 是 手指 。手 指 接触 琴 键 的 面 积 与 角度 是决 定 音 色 的关 键 . 里 这 有 两 种 可 能性 :
面 己经 谈 过 了触 键速 度 与 音 色 的 关 系 . 处 就不 再 阐述 ) 键 此 触 手 指 离 键 较 低 . 乎 紧 贴 键 面 . 样 的 触 键 在 弹 奏 快 速 的 连 奏 近 这 作 品 时 可使 音 响 轻 柔 、 音 连 贯 , 色 也更 柔 和 、 畅 ; 离 键 声 音 流 而 较 高 的 触键 法可 以弹 出明 亮 的 、 粒 性 的声 音 颗 关 于触 键 的深 度 与 音 色 的 关 系 . 者 认 为可 以用 钢 琴 的 发 笔 声 原 理来 解 释 。 键 时 手 指 触键 浅 . 触 仅触 及 键 面 . 种 触 键 法 由 这 于 手 指 动 作 幅 度 小 . 负 载的力 量 小 . 所 因而 引起 击 弦 机 上 的毡 槌 敲击金属弦的速度就相对迟缓 . 击力 量也就小 . 以发 出 敲 所

钢琴触键技巧与音色关系新论

钢琴触键技巧与音色关系新论
在 综 合 性 的 音 色观 下 , 我 们 认 识 到 了触 键 技 ≯ 影 响 钢 琴 音 色的原 理 。 影 响 触 键 与 音 色关
系的最主要 因素是 激振 强度 ( 即音 强)、激振 方式、操控装 置等三个方 面。 关键 词 钢琴 ;触 键 ;音 色;激振 ;操控

直 以 来 , 钢 琴 作 为 西 洋 音 乐 的 “ 器 之 王 ”而 备 受推 乐
腔 的共振等这些客观 性的 因素 来决定 ,至 于用什么方法 来触 受 ( 高 )、因振 动在 时 间上 的持续 而给 人 以时值 的感受 音 键 ,并不能改变钢琴 的音色 。这种观点 听起 来言之凿凿 ,但 是细细 思量 下来 ,却和 绝大 多数 钢 琴演 奏者 的 体会 不相 符 彼 此 影 响 , 因而 共 同成 为 音 乐 中声 音 属 性 的 四个 主 要 维 合 ,因为大多数弹钢 琴者都觉得不 同的触键 技巧正是我们所 度 。”[ 1
交响一 西安 音乐学院 学报 ( 刊 ) 季
J a Xin — o r a f ’ nCo s r a o yo Mu i io a g J u n l Xia n e v t r f s c o 2 1 年6 01 月 第3 卷 第2 O 期 J n 2 1 o 0 No2 u 0 1 V l . 3
是 会产生 明显 的影响, “ 弦槌 的击弦方式和击弦历 时的长短
第一 ,从钢 琴演奏 的激振 强度 即音强来看 ,不 同的触键 是 决定钢琴音色 的重要因素 。槌头击 弦时与弦接触 的时间等 力度不仅会 引起 我们对音强 的感 受 ,也会使我 们产生不 同的 于 或长于弦 的振 动周期的时候 ( 这在 高音区就更 明显 ),就 音 色感性体验 。同一个音 ,在用较 强力度进行演奏 的时候 ,

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

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

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钢琴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乐器,它的演奏技巧与音色效果是钢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的触键技巧和音色效果可以使钢琴演奏更加丰富多彩,让听众感受到更丰富的音乐表达。

本文将深入探讨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并且介绍一些常见的演奏技巧和音色效果。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

触键技巧是钢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不同的触键技巧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常见的触键技巧包括击键、叠键、滑键、轻击、重按等。

击键是最常见的一种触键技巧,通过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击键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叠键是指同时按下多个键,以产生和音或和弦的效果。

滑键是指轻轻滑动手指,使得音符之间产生连接的效果。

轻击和重按则是指力度的不同,通过轻击可以产生清脆的音符,而通过重按可以产生浑厚的音符。

这些触键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使钢琴演奏更加丰富多彩。

在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和音色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首曲目的音乐特色。

通过灵活的触键技巧和多样的音色效果,钢琴演奏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要想在钢琴演奏中运用好触键技巧和音色效果,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不断的积累。

只有通过不断地琴键和音色的磨合,才能真正掌握好触键技巧和音色效果。

除了触键技巧和音色效果,钢琴演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技巧和效果,比如颤音、滑音、断音、延音等。

这些技巧和效果虽然不如触键技巧和音色效果那样重要,但它们同样可以为钢琴演奏增添丰富的音乐表达。

颤音是指在音符上以快速的频率做轻微的上下振动,以产生颤动的效果。

滑音是指从一个音符滑动到另一个音符,以产生连接的效果。

断音是指音符之间有明显的断开,以产生清晰的音符效果。

延音是指通过踏板的使用使音符持续一段时间,以产生延长的效果。

这些技巧和效果可以为钢琴演奏增添更多的表现力,使音乐更加生动。

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

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

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一、触键技巧触键技巧是钢琴演奏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它是演奏者在演奏时所采用的手指按键方法,也就是手指的动作方式。

正确的触键技巧能够准确地传达演奏者的情感和表达,而不良的触键技巧则会阻碍演奏者的发挥,并且会对音色产生负面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触键技巧:1.单指单指是最基本的触键技巧之一。

它是指演奏者用一个手指按下钢琴键。

单指触键主要用于演奏连续的单音符,因为它允许演奏者保持手部稳定性,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演奏音符。

同时,单指触键也可以使演奏者更加自由地表达音乐情感。

2.双指双指触键是指演奏者同时用两个手指按下钢琴键。

它可以使演奏者更加流畅地演奏连续的音符,同时也可以增加音乐的速度和韵律感。

使用双指触键时应该注意手指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以免产生误差。

3.踏板踏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触键技巧,可以加强钢琴的音色效果,对演奏音乐的情感表达也有着重要作用。

踏板是通过脚踏踏板实现的,它可以帮助演奏者创造出更为丰富、柔和的音色效果。

在使用踏板时,演奏者应该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掌握,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音色效果钢琴音色是指钢琴所发出的声音效果。

在钢琴演奏中,音色效果直接影响演奏者的表现力和演奏效果。

因此,掌握不同的音色效果对于演奏者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音色效果:1.力度力度是音符的强度和响度。

使用不同的力度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情感表达。

在钢琴演奏中,力度可以被分为强、中、弱三个档次。

使用强度可以强调音符,同时也可以增强音乐的韵律感。

中度可以让音符更加平滑、自然,也可以使音乐温柔、柔美。

弱度则可以使音符更加柔和、充满感性和浪漫色彩。

2.音准钢琴音准是指演奏音符的准确度和精度。

准确的音准对于钢琴演奏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保证音乐的和谐感和完美度。

同时,音准也与演奏者的技巧水平有关。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可以通过准确判断音准来调整演奏的速度和音符的长短,以保持音乐的和谐性和完整性。

浅析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OP.22》第一乐章为例

浅析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OP.22》第一乐章为例
4. 全臂触键。这种方法就会用到整个胳膊的重量,必要时还需 要加入腰部给的力量触键。垂直的快速触键,需要把手臂所有的力 量都集中在指尖,音色尖锐、爆发力强,常常用于乐曲的末端,结 束全曲。用指腹来驾驭这种力量的效果就会减弱,支点已经不再是 指尖,如肖邦《g 小调叙事曲》引子开头的下属音就要用到这种技巧, 向听者传达悲痛、沉闷的情绪。
参考文献 [1] 宋历 . 浅析钢琴的音色 [J]. 中国音乐教育 ,2004,(06). [2] 赵晓生 . 钢琴演奏之道 [M]. 上海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6. [3] 张乐心 . 贝多芬在中国 [M]. 北京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3.
一、《降 B 大调钢琴奏鸣曲 OP.22》概述 (一)作曲家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 年 12 月 16 日生于德国波恩,古典主 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同海顿、莫扎特一起并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 芬是第一位挣脱了宫廷枷锁的音乐家,大大拓展了音乐的表现手法, 对后世的音乐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他的 一生崇奉人人平等,想通过他的音乐号召人们应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 (二)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曲式分析 1. 乐曲的创作背景。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奏鸣曲写于 1799 年,完 成于 1800 年,出版于 1802 年,出版时被命名为《大奏鸣曲》,这 首曲子是献给他的音乐追捧者——布朗伯爵的,属于他的早期作品, 这是一首充满青春的气息、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作品。这个时期的 作品一方面在总结前辈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在开创他自己的风格,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古典时期的传统,光辉、明朗、 自信,表现了作者本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这首作品中有一些欢呼声、 号角声还有军队行进的声音。 2. 作品曲式分析。这一乐章是有青春朝气的快板乐章,降 B 大 调,四四拍,典型的奏鸣曲式,有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 降 B 大调开始中间转至 F 大调最后全曲结束在降 B 大调主和旋。这 个乐章的主题活力充沛,颗粒性强。此乐章的旋律从头到尾富于勇气, 动力十足。 二、影响音色的因素 音色是钢琴描绘意境、渲染情绪、揭示韵味、塑造形象的重要 途径。当手指与琴键接触时,手是发力物,琴键则是受力物,不同 的触键方式、触键角度、触键速度会有不一样的音乐表现。 (一)触键方式对音色的影响 触键方式是指在弹奏钢琴时演奏者的身体部位对琴键的敲击力 度,依据力度由弱到强的顺序,可以划分为指力触键、手力触键、 前臂触键和全臂触键。 1. 指力触键。指力触键是指用演奏者手指的重量进行弹奏的一种 方式。演奏钢琴的最核心动作体现在指尖与琴键接触瞬间的状态变化。 这种方式是上述四种触键方式中力度最小的一种,经常用于连贯的音 阶上下行和轻巧的断奏中。由于垂直的指尖触键是用整个手指的重量, 手指在主动触键时,音色通透且具有颗粒性。当用指腹触键时,触键 面积增加,手指的重力被分散,音色就会比较柔和,具有歌唱性。 2. 手力触键。手力触键是指利用手掌的重量,有时还需要借助 腕部的推动来进行演奏的一种方式。垂直并且用较为快速的指尖触 键会产生尖锐且干脆利落的声音。垂直且慢的指尖触键,常常适合 表现柔美情绪的旋律。当我们将手掌的力量用于指腹触键时往往需 要整个手臂有强大的控制力来传递力量,这种方法用于舒缓、气息 较长的乐句。

探析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音色的关系

探析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音色的关系

探析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音色的关系1. 引言1.1 钢琴演奏技巧与音色的重要性钢琴演奏技巧与音色的重要性在钢琴演奏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音色是音乐表达中的核心,它传达了音乐的情感和意义,而演奏技巧则是实现音色的关键。

在钢琴演奏中,技巧与音色的紧密关系不可分割,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完美的演奏。

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家需要具备精湛的演奏技巧,通过技巧的运用来实现丰富多彩的音色效果。

手指的力度和速度的运用可以改变音色的质地和强度,而琴键的触摸和按键方式则能够影响音色的明暗、轻重和细腻程度。

钢琴演奏技巧不仅包括手指的灵活运用,还包括对声音的攻击与衰减的掌握,在演奏中可以通过切分、滑音、颤音等技巧来丰富音色的表现力。

钢琴演奏技巧的提升也是改善音色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地提升技巧,才能实现更加完美的音色效果。

钢琴演奏技巧与音色是密不可分的,技巧的运用直接影响着音色的表现,而音色又反过来衬托和展现了技巧的深度和灵活性。

在演奏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和运用好自己的技巧,才能达到音色的理想效果,实现音乐的完美传达和表达。

【字数: 306】2. 正文2.1 弹奏技巧对音色的影响钢琴演奏中的技巧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演奏者的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影响钢琴音色的质量。

在弹奏技巧对音色的影响方面,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手指的力度和速度。

弹奏时,演奏者需要准确掌握手指的力度和速度,这直接影响着琴弦的振动情况和音色的清晰度。

较强的力度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音色,而较快的速度则可以带来更生动的音乐表现。

演奏者需要根据曲目的要求和自己的表现意图,合理运用手指的力度和速度,以达到最佳的音色效果。

其次是琴键的触摸和按键方式。

触摸琴键的姿势和按键方式对音色的产生至关重要。

演奏者需要通过适当的按键方式,如单指弹奏、双指弹奏或各指间的转换等,来实现琴音的丰富变化。

善于掌握不同的触键技巧,并加以灵活运用,可以使音色更加细腻、动听。

钢琴演奏技巧对音色的影响也在于声音的攻击与衰减。

浅谈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对音色效果的影响

浅谈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对音色效果的影响

浅谈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对音色效果的影响摘要:触键是钢琴音乐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音乐表达的基本手段之一。

首先,每位钢琴家都探索触键的方法。

各种触摸键确保声音和音量不断变化。

可以说,钢琴演奏技术的核心是触键技术。

击键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声音、速度、强度等许多重要指标,从而影响到音乐的表现。

关键词:钢琴演奏;触键技巧;音色。

前言:音质是四大元素中的一种。

美妙的声音,是乐手一生的目标。

不同的触点,所有的按键方式会创造出各种优美的音调,创造出各种优美的音色,且最能体现音乐的内涵。

而按键的力度和速度,才是决定音色质量的关键要素。

在同样的敲击强度下,琴键按下的频率愈高,音质就愈好,愈有质感;按下的频率越低,声音就会变得越来越轻。

若加上力量的改变,这种音质就会更加明显。

此外,改变了手指的按键区域(实际上,改变了按键的速度),这也是对音色的影响。

用指尖敲击键盘,声音尖锐,响亮,音调清晰;指尖肉垫轻触按键,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柔软的音质、不清晰的音头。

而下键的速度、力度相配合,每一次的配合,都会有不同的声色。

如演奏者手在键盘上的快慢和力量控制能力量愈大,则其乐曲的层次也愈高。

所以,要学会多种按键的基础技巧,更要勤加练习按键的力量和速度,以达到精细的感觉,情势的需求。

一、科学的触键方法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音乐意象,要求的音质也不同。

但不管怎么说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和优美的音质是表演者始终追求的目标。

必须要用合适的按键才能得到。

在早期的钢琴演奏方法中,美国钢琴家克· 格· 汉密尔顿曾指出钢琴演奏中有四种中心触法:指力法、手力法、臂落触法和全臂触法。

现代钢琴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

声级、振幅和声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此基础上,钢琴的演奏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过去,一些键盘触摸法音量范围小,声音薄,缺乏穿透力,不能充分发挥钢琴的巨大潜力。

随着钢琴本身的改进和修改,新的击键方法也在不断使用。

钢琴弹奏不仅可以使用手指,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人类生理运动的所有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钢琴触键技巧与音色的关系
作者:宋琪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0期
【摘要】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触键技巧是基础、必备的技能,它影响着钢琴的音色,关系着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力。

不同的作品需要的音色是不一样的,只有把最基本的触键技术掌握好,灵活的运用钢琴演奏触键技巧,才能准确地表现作品的音色,从而把艺术表现力展现出来,把观众带入音乐中。

【关键词】触键技巧;音色;触键方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触键技巧对音色的影响
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指出:在弹奏时最重要和首先考虑的是所发出的声音,技术和其他问题是次要的,首先是音色不同的触键处理带动了音色的变化,要得到美妙的音色,必须研究钢琴的触键各方面对音色的影响。

(一)触键的速度对音色的影响
触键的速度指手指从接触琴键到弹到键底的时间,一般分快速触键与慢速触键。

下键的速度决定着钢琴音色的亮度。

在表现轻快活泼的旋律时,就要求下键的速度要快,在力度相同的情况下,触键的速度越快,声音就会越明亮、越清脆。

在表现优美、轻柔与抒情的旋律时,就要求触键的速度要慢,音色柔弱却不失精致集中。

(二)触键的力度对音色的影响
触键的力度指触键的力量重或轻,使指尖接触键盘时站得住,能承担自上而下的力量,能将手腕、手臂及全身的自然力量完全放松的集中到指尖。

触键的力度决定着声音的强度。

触键的力度越大,音量就会越大,声音就会变得辉煌、宽广,让人听起来兴奋、激情与振奋人心;相反力量越小,声音就会变弱,变得很轻柔。

(三)触键的深度对音色的影响
触键的深度是关于手指触摸琴键的位置,触键可以把音弹到底,也可以接触到琴键的表面或是中间部位。

触键的深度决定着音色的厚度。

触键越深,声音就会越饱满,越深沉,穿透力就会越强;触键表面时,由于触键很浅,音色会很缥缈;触键中部时,会表现很灵活、轻盈的特点。

(四)触键的方向对音色的影响
触键的方向主要包括垂直触键和水平触键两种,对音色都有不同的影响。

在弹奏中,用到的最多就是垂直触键,手直接推下琴键。

在弹奏时,老师都会让我们练习高抬指,这是最基础的,从而达到速度的练习,不管在多慢多快的情况下,声音都能动听、美妙。

而水平横向触键,指用滑和揉的方法,利用手腕缓缓的一摸而过,柔性大,两个音阶间几乎没有间隙,按下琴键后,手腕用力轻微的点一下,从而产生的音色很轻柔、飘渺朦胧,经常在表现抒情、弱音的要求下使用。

(五)触键的高低对音色的影响
触键的高度决定着手指的挥动速度。

手指抬得越高,颗粒性就会越强,声音就会越明亮,触键越低,声音就会越连贯,速度也越快。

总之,不同的触键方向、触键高度、触键力量、触键速度和触键深度相互配合,音色也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五个方面掌握的越好,控制力越强,声音才能更美妙,更细腻,层次感就会越好。

二、正确的触键方法与音色的关系
(一)手臂放松自然
一切触键的技巧都要在手腕放松的前提下才能弹好。

有很多的学生在弹琴的时候手腕很僵硬,在弹奏快速的曲子时,手就会很累很吃力,速度上不来,所以在触键之前最主要的就是手臂调整到自然放松的状态下,不管是慢速,还是快速,手腕一直都是放松的状态。

我们可以先分开手练习,一只手放在键盘上,然后用另一只手慢慢抬起自己的肘部,如果手腕下垂,指尖不会轻易离开键盘的话,说明其手腕是放松着的;如果手腕没有自然下垂,或者是慢慢下垂的话,说明其手腕没有放松,而我们就要反复演练,直至能够彻底放松手腕为止。

通过放松手腕就可以弹奏出圆滑的乐音,掌握音色及其他一些弹奏技巧。

(二)慢奏弹奏法
慢速练习能保证手指的准确、有力、积极性和独立性,能做到百发百中,更好地控制声音,保障手指的放松,准确地找到发音点。

而且慢速比快速弹奏更能看出你的缺点,快速可能在难的地方就一带而过,别人也不易听出来,慢速就不行。

大部分人都追求快速的练习,展现作品的连贯性,没有耐心练习慢练。

如果不能做到慢速弹奏,那么,当你以正常的速度演奏作品时,准确度就会降低,不能保证演奏的高质量。

俄罗斯女钢琴家玛丽娅.金兹堡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她说:“通过有力的手指,可以进行充满思维的和具有魅力的慢速弹奏。


(三)连奏弹奏法
要弹出十分连贯动听、富于歌唱性的乐曲,诀窍就在于连奏。

在钢琴演奏中连奏是最主要的,是最多的。

快速的弹奏曲子,就得靠连奏的方法,才能与下一个音符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富于歌唱性。

约瑟夫·霍夫曼在《论钢琴演奏》书中说明正确的触键技巧是手指动作的准确和迅速与连奏触键是紧密相关的,弹好连奏,在于手指几乎不脱离琴鍵,随着音符左右滑行,手的位置转移只能在手指已经接触到下一个琴键时进行——不是在接触时、更不是在接触前进行。

(四)断奏弹奏法
在断奏过程中,手指和关节要能支撑住手掌以上的全部力量,使指尖的力量集中起来。

也就是该用力的部位要用力,不该用力的部分一定要完全放松。

要注意肘关节不能向内夹紧,否则会影响肩部力量的传送。

同时,也要注意手腕要保持略低于手掌的位置,不能拱起,否则会影响手臂的力量送达指尖。

也不能使手腕向下压,否则会让手臂的肌肉保持在紧张的状态,会很累,每弹奏一个音手臂都要立即放松。

钢琴演奏者不能控制钢琴发声之后的声音,因此不仅手臂落下之前要放松,下键之后更要迅速放松,以免影响下一个音的弹奏质量和发音过程。

而要想把断奏练好,就必须通过声音来判断,要把正确的触键技巧与好听的声音结合起来。

从练第一个音开始就要用心倾听音色。

综上所诉,在钢琴演奏中,不同的触键方法带给人们不同的音色效果。

在钢琴上用什么样的触键方法,就一定会得到与之相对应的音色。

我们不仅要掌握钢琴触键的基本技巧,增强手指的独立性和手指的均匀能力,进一步增强手指的快速跑动、高速度、灵活度、力量、扎实性、准确性和坚韧性等。

而且要认识鉴别音色,以及分析不同的触键技法对音色的影响,更要找到正确的触键方法,为演奏做铺垫,从而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赋予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延丽.西方钢琴艺术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额出版社,2010.
[2]约瑟夫·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王春明.钢琴触键方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