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端午日课时训练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端午日》课后达标训练 苏教版(通用)

《端午日》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雄.黄(xiónɡ)蘸.酒(zhàn)伶.俐(lín)B.一律.(lǜ)擂.鼓(léi)长潭.(tán)C.茶峒.(tónɡ)呐.喊(nà)翘.起(qiào)D.泅.水(qiú)老鹳.河(ɡuàn)戍.军(xū)2.根据内容,选词填空。
(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手脚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强壮结实伶俐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嘭嘭铛铛把锣鼓很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立即即刻纯粹单纯)3.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A.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B.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C.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D.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4.填空。
《端午日》的作者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长河》等。
5.下面诗句分别写的是我国的什么传统节日?(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6.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端午节的习俗很多,除了文中写到的赛龙船、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外,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他习俗。
答:(2)现在,在青少年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两条)答:二、美文品析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端午日》练习 苏教版

《端午日》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茶峒()干燥()擂鼓()洞穴()泅水()节拍()2、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粗大 B.结实伶俐C.健康伶俐 D.结实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纯粹 B.即刻单纯C.即刻单调 D.顿时纯粹3、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粗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
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运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4、联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1)文章写龙舟赛前全茶峒的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2)文章的结尾写“人和鸭子的竞赛”,似乎与龙舟竞赛没有多大关联,能否删去?为什么?把端午系在云上邢绍忠想起我的弟弟,特别是在这春光已去、夏日刚来的布满苍绿的时候,我便回忆起从前那个珍贵的端午节。
那一年,母亲确实老了,她突然很想各奔东西的儿女们。
大姐、三姐和小妹虽然嫁出去了,好在都离不远,随叫即到。
唯有漂泊在上海的二姐,很多年没见面了,迫于经济拮据,只能用家书传递亲情。
端午节临近,母亲常常叨唠二女儿的好。
那晶莹的泪迹,埋藏在她微笑的眼睛里。
我们听了也未在意,只有弟弟记在心里。
周日聚到一起,他提议大家凑齐二姐的路费,让她赶在节前回家团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练习苏教版.docx

《端午日》导读与演练【课文概述】这是一篇垂点描写端午口赛龙舟的短文,全文紧扌11“端午口”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一一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女排材料。
文中作者抓住龙舟竞赛这个重点,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粘彩场而。
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而,突出了龙舟竟赛的热烈与欢腾。
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竟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嗝人欢笑,媳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亮点扫描】亮点之一:材料取舍详略得当。
端午日的民俗很多可写的很多,像吃粽子、门上插艾草与菖蒲等,课文就没有提及。
在所写的几种民俗中,又十分讲究想略得宜。
如文章在开头只用了两句话就交代清楚“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这三种习俗,然后集中笔墨描写全茶山同人到河边看划船和赶鸭子的竞赛,而在这两项竞赛中,作者也只详写了龙舟竞渡,略写了赶鸭竞赛。
在描写龙舟竞渡中乂着重刻画划船者及其精神风貌,以镜头的形式突出了参与者奋力争先的拼搏耕神。
这样女排材料,使读者身临其境,如悦其情。
亮点之二:场面描写手法多样这篇课文的场血描写非常精彩,这得益丁•作者综合运川了多种表现手法。
如课文开头连川三个“莫不”句写出了当地居民倾巢而出、着节口盛装去看热闹的情景,这是为下文赛龙舟的粘•彩场景进行的侧面烘托。
再如文章对桨手、带头的和擂鼓打锣的奋力争先的拼搏镜头和粘神风貌的描写,是正而描写,是实写;“两岸人的呐喊助威”、“税关前领赏”等场面是侧而烘托,是虚写。
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把竞赛的激烈程度渲染得如火如荼,热闹非凡。
“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的联想,进一步渲染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
【学法推荐】圈点笔记法就是说当你在阅读书籍吋,随吋在你认为的重点、难点和精彩Z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标志。
如当你读到描写龙舟竞赛场而时,你就可以把这一•精彩段落划下來进行仔细揣摩、品味,从中揣摩出出作者的写法,感悟出融入其中的作者情感。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6分)1. (2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不仅写下了大量的杂文,还创作了许多小说,这些小说分别收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
B . 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成就很高,被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他的诗文大多收集在《樊川文集》中,共20卷。
C .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
D .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2. (2分)下列传统习俗礼仪有误的一项是()A . 四大书院中位于长沙的是岳麓书院,四大名楼中位于武汉的是黄鹤楼。
B .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
C .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 .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猜灯谜等。
3. (3分)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A . 《男生贾里全传》中,查老师偏爱女生,贾里很不服气,便趁查老师家访的时候,将教案调了包,让查老师在课堂上出尽了洋相。
B . 贾里聪颖机智、热情侠义。
他模仿祁老师的声音打电话,让原本不愿参加智力大赛的陈应达积极参赛,为班里赢得了一枚金牌。
C . 《水浒传》中,宋江反对晁盖的忠君思想,所以将“忠义堂”改为“聚义厅”,迟迟不愿接受朝廷的招安。
D . 鲁达打死镇关西后,到五台山做了和尚,法号智深。
他不守戒律,照样喝酒吃肉,后来被派到大相国寺看菜园子。
4.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
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1.依照拼音写出汉字。
zhàn〔〕酒茶dòng〔〕手脚líng lì〔〕缠guǒ〔〕2.以下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会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许多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晚会终止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3.以下病句〔在原句上修改,每句限改一处,不得改变原意〕。
①这些献血的人,有教授,有干部,有工人,有工程技术人员,但还有最可爱的军人。
②通过专家组的考核验收,该市被授予〝省级节水型都市〞。
4.依照下面的情境,按要求答题。
在一次大型的优秀歌手颁奖晚会上,一位知名女歌手因不满评奖的结果,在台上扔下话筒,拒绝演唱,引起全场哗然。
请设想一下,以下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在这种场合会讲出如何样的话。
①晚会主持人充满歉意地对观众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一个小朋友不解地咨询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位歌迷对歌手这种表现败兴地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一位知名的老唱歌家气愤地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练习。
〔03年南京〕丁香赋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幽香赶忙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依旧哈尔滨选择了丁香?咨询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
〞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
哈尔滨的春天实在太短暂了。
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春天交相辉映。
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课后作业

1.注音。
蘸酒()茶峒()伶俐()戍军()2文章是按顺序写的?为什么?3.边城过端午的民俗十分有趣,主要有。
4.本文以端午日的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赛龙舟,略写了赶鸭子,这样得目的是什么?5.下列句中画线的动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为什么?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撑)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摇摆)。
6.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炼,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
A.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B.通过观众的反映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7.发挥想象,写“人与鸭”的竞赛场面。
参考答案:1.zhàn dòng líng lìshù2.时间顺序,主要围绕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即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3.穿新衣、蘸雄黄酒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捉鸭子。
4.作者这样详略安排的原因是因为“人与鸭子的竞赛”是“船与船的竞赛”的补充,不仅体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而且侧面烘托了划龙船的热闹,从而把端午日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5.不能。
“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6.略7.略大伙纷纷噗通的下了河。
系着红带的绿头长颈大雄鸭惊慌失措,四处鸭声一片嘎嘎直叫,慌不择路四处游走。
相对的大伙们分工合作,巧妙的将鸭子赶到了一个圈里,不论鸭子有多灵活,最终还是逃不出狡猾的猎人们的手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端午日》又是一年粽飘香阅读训练 苏教版

又是一年粽飘香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
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
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
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着一丝颓废和苍凉,勾起人无尽的遐思。
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我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一种似曾相似?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抑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
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温情!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
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
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
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
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清雅。
母亲熟练地做着这些,我像尾巴一样跟着她进进出出,如过年一般,喜滋滋的心态不言而喻。
一切就绪,母亲终于坐下了。
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轻轻一压就会溢出米来,再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扎紧。
筷子扎的时候要轻巧,不然戳穿粽叶就前功尽弃了。
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粽绳牢牢系紧。
整个程序精细,繁琐。
母亲做来却是那样的专注!我蹲在母亲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
母亲的嘴角往上轻轻扬着,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涔满了细密的汗珠,远远看去,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端午传奇阅读训练苏教版

端午传奇陈晓星楚臣的龙舟万桨扬波/却年年回到江南/回到岭南,回到海南/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
——余光中彰化市宝廊里,一个传统的台湾乡村,至今以种稻为生。
靠近公路的一大块空地,现在被开辟成“景观公园”,为乡民和过路的人提供休闲歇脚之地。
公园面对村落立着一尊屈原铜像,铜像高180厘米,屈原在宝廍里的朝晖里迎风徐步、低头沉思。
屈原为何落脚此地?这是所有看到铜像的外人发出的疑问。
走进村落,曲曲折折到了屈国老人的家,老人坐在新居院子里,儿孙绕膝,院外稻田成片,波斯菊在田头怒放。
老人告诉远方来的记者,这里世代居住着二三十户屈姓人家,这二三十户连成片的人家被人称为“屈家村”成为宝廊里的“村中村”。
“我们这里是全台湾唯一的屈姓人家集中的聚落,台湾大多数姓屈的人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
”目前屈家村最年长的就是83岁的屈国老人,他被村里人尊称为“长老”。
屈国不会讲“国语”,他出嫁的孙女宜榛赶回来给记者当“翻译”,说:“阿公说不知道哪一辈从什么地方来的台湾,祖坟上的碑写的是来自福建晋江,长辈们的记忆只上推到日据时代,再往前兵荒马乱,家谱也丢了。
”没有家谱,屈家村仍尊屈原为自己的祖先。
屈家村人把一尊30厘米高的屈原像“挤”进泰和宫中供奉,时至今日,不少当地人已称泰和宫为“屈原庙”了。
两岸深入交流后,屈家村的消息被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得知,秭归复制了一尊屈原祠的铜像送给屈家村。
这段佳话佐证了诗人余光中的诗句:“……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
”有学者提出,屈原生平只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刘向《新序·节士》中,信息很少,家世成谜,无法考证其后辈子孙。
但台湾彰化的屈家村人坚信他们是屈原的子孙。
即使没有学术的论证,屈原也早已成为屈家村人情感和精神凝聚的纽带。
他们以屈原为荣,成立“屈氏宗亲会”,联络四散在外的屈氏子孙。
屈家村有每年选“炉主”的习俗,每逢端午,屈原的神像被迎奉到“炉主”家中供奉,“炉主”做东开出流水席,从各地赶回来的屈家子孙到“炉主”家聚餐、祭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十一端午日【课内阅读】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1l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选段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会选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一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动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为什么?(1)桨于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摇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能说出选段中提及端午的习俗吗?我们家乡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请说出两种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找出选段中写观看划龙船竞赛人们的联想的一个句子抄写下来。
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提升】姥姥的端午王瀛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推门,轻轻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
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
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
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
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
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
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
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
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
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
”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
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有改动) 6.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推门,轻轻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赏析下面的句子。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
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
2.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盛况。
3.不能。
“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4.(1)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划龙船竞赛。
(2)吃粽子,插艾蒿,吃绿豆糕、蜜糕,龙舟比赛(划龙船),等。
5.“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语言简练明快,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生发联想。
【课外提升】6.①“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②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③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概括提炼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除了写‘我’童年时……,还写了……”;再从文章中寻找重要信息并概括。
从第⑤节“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第⑥节“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第⑧节“次年端午……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可以概括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