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致病因素之痰饮、瘀血

合集下载

痰饮

痰饮

用。①痰饮。多因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②悬饮。多因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治疗以攻逐水饮为原则。③溢饮。因肺脾之气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致。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等症状。治疗以温散化饮为原则。④支饮。因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如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1)痰饮的实质研究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痰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而广义之痰还包括中医所谓无形之痰。目前对广义之痰实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其可能与脂肪利用障碍、血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有关,尤其是与脂肪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张镜人于七十年代末就提出了痰湿与痰热和血脂升高有关。宋剑南采用药物反证的方法,充分证明了高脂血证与中医痰浊有密切关系,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实为中西医学上两个不同称谓的同一病证。一是认为痰证的实质可能由于脑血流量降低及动脉硬化。由于血管硬化,管腔变窄,加上血流变学异常,血流缓慢,造成组织器官(特别是大脑)供血不足而缺血,代谢产物堆积。滕修胜认为痰饮与体内自由基代谢有关,自由基是体内不断生长、损害自身的病理产物,它与体内大分子结合,形成过氧化物,后者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广泛的损害,这与痰饮理论相吻合。另外,林绍基认为:痰饮是机体功能失调所致物质代谢障碍,其临床表现和部分病机,在现代病理学中与炎症过程(包括免疫反应)极为相似。

中医内科学 痰饮

中医内科学 痰饮

【辨证论治】 1.辨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 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都要根据症状 辨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塞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 化,气机升降 受阻,常兼气滞。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 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常用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 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2.饮停胸胁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 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 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谢谢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 联系。
【病因病机】
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 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 为患。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
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 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 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 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 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 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 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 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 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的诊断。

病理性因素

病理性因素

病理性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

由原始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后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都是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它们滞留体内而不去,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因其常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故又称“继发性病因”。

一、痰饮(一)痰饮的基本概念1.痰饮的病因学含义: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痰饮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痰饮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结果的统一体。

一般说来,痰得阳气煎熬而成,炼液为痰,浓度较大,其质稠粘;饮得阴气凝聚而成,聚水为饮,浓度较小,其质清稀。

故有“积水为饮,饮凝为痰”,“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痰热而饮寒”之说。

在传统上,痰饮有有形和无形、狭义和广义之分。

(1)有形的痰饮: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而言。

如咳咯而出的痰液,呕泄而出之水饮痰浊等。

(2)无形的痰饮:无形的痰饮是指由痰饮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看不到实质性的痰饮,因无形可征,故称无形之痰饮。

其作用于人体,可表现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恶心呕吐、神昏谵狂等,多以苔腻、脉滑为重要临床特征。

(3)狭义的痰饮:狭义的痰饮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吐而出,或呕恶而出,易于被人们察觉和理解,又称之为外痰。

(4)广义的痰饮:广义的痰饮泛指由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不易被人察觉和理解,又称之为内痰。

总之,痰饮不仅指从呼吸道咳出来的痰液,更重要的是指痰饮作用于机体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

这两方面,前者易于领会而后者却难以理解,但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的运行、输布、传化失调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动因。

中医外科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邪毒、外来伤害、感受特殊之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以及痰饮瘀血等因素。

1.外感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它们通过破坏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局部的气血凝滞,进而产生外科疾病。

2.外来伤害:如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物理和化学因素,可直接伤害人体,导致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等,从而产生淤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外伤染毒等外伤性疾病。

3.感受特殊之毒:包括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等,以及疫毒。

这些因素可引起特殊的外科疾病,如毒蛇咬伤、狂犬病、疫疔等。

4.情志内伤:情志是指人体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可导致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发生外科疾病。

5.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职,湿热内生,下注于肌肤,从而产生外科疾病。

6.劳伤虚损:过度劳累、房事损伤等因素,可导致肾精亏损、气血不足,使肌肤失养,进而发生外科疾病。

7.痰饮瘀血:痰饮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它们能作用于某些器官,导致新的病理变化,产生继发病症。

在外科疾病中,痰饮瘀血常作为致病因素之一,与其他病因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和脏腑失和。

当人体受到上述致病因素的影响时,会破坏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局部的气血凝滞和经络阻塞。

同时,脏腑功能也可能受到损害,导致脏腑失和。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人体发生外科疾病。

在治疗上,中医外科注重辨病、阴阳辨证、部位辨证(上部、中部、下部)、经络辨证以及局部辨证(辨肿、肿块和结节、痛、痒、脓、溃疡、出血)等。

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和外治,其中内治主要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气血平衡等来治疗疾病;外治则包括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以及其他疗法,如针灸、拔罐等。

中医关于痰饮致病的描述

中医关于痰饮致病的描述

中医关于痰饮致病的描述(一)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

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

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临床上通过分析其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确定的痰。

水湿也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水湿与痰饮同类而异名,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许多情况下二者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1.易阻碍气血运行:痰饮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易阻碍气血的运行,若痰饮流注经络,则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如中风);若痰浊阻于心脉,则气机不畅,心脉痹阻不通(如胸痹)。

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形成之后,可作为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如痰湿阻脾可致水湿不化。

3.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痰饮致病,每易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出现一系列神志失常的病证。

如痰湿上蒙清窍,可见头昏头重、眩晕、精神不振等症状;痰迷心窍,扰乱神明,可见心悸、神昏、痴呆、癫证等病症;痰郁化火,痰火扰心,可见心烦、失眠、神昏谵语,甚则发狂等病症。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饮为病,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均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症状表现复杂多变。

如咳、喘、悸、眩、呕、癫、狂、痫、瘰、疽等,所以有“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饮邪致病,或停于胸胁为悬饮,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等症;或停于胸膈为支饮,见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咳吐清稀泡沫痰等症;或留于四肢为溢饮,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痛等症;或停于胃肠为狭义之痰饮,见脘腹胀痛、肠鸣沥沥有声等症。

5.病情缠绵,病程较长:临床上痰饮为病,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较为困难。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 二是病位固定。瘀血一旦停滞,多难以消散,故其病位较为固定。又因瘀 血成因各异,兼邪不同,停留部位不同,病证繁多,表现各异。
(八)其他病因
● 除上述病因之外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其他病因。 ● 主要有外伤、寄生虫、医源性因素、先天因素等。
● 外伤主要是指机械暴力如碾压伤、撞击伤、金刃伤等外力所致损伤,也包 括冷冻、烧烫、蚊虫叮咬、蛇兽咬伤等,轻则皮肉损伤,血行不畅,重则 损伤筋骨、内脏。
(一)邪正盛衰
● 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 即正气,主要指机体对外界的适应 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正 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 与邪气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实证
● 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 理状态。即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 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正邪相搏, 斗争剧烈。临床表现为壮热、狂躁、 声高气粗、脉实有力等以亢奋、有 余为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
2.阴阳偏衰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阴阳双方中一方虚衰不足,不能制约对方而引 起对方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
●(1)阳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虚损,而出现功能减退,代谢 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 白、 舌淡脉迟等“阳虚则寒”的虚寒症状。
●(2)阴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阳气相 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 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症状。
●3.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4.变化多端 痰饮停于体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夹风,或夹热,变化 多端。
(七)瘀血
●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 产物。
● 包括离经之血和因血液运行较慢, 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2018中医内科学痰饮

2018中医内科学痰饮
3 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 哮病鉴别
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肺胀是肺系多 种慢性疾患日久渐积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 症,哮病是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性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 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伏饮指伏而时发的饮证。
在急性发作阶段可表现支饮症候,喘证的肺寒、痰浊两类又 常具支饮特点,哮证发作期与伏饮基本类同,应注意鉴别。
4 阴虚内热
主症:胸胁灼痛,咳呛时作。 兼次症:口干咽燥,痰粘量少,午后潮热,颧红心烦,盗汗,
手足心热,形体消瘦。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燥热 治法:滋阴清热 方剂: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方歌: 沙参麦冬玉竹草,桑叶花粉扁豆找, 燥伤肺胃口干渴,清养润燥生津好。
饮,液体状,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 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 古代所称“淡饮”、“流饮”均指痰饮。
二 历史沿革
1、《内经》无“痰饮”之名,但有“积饮”
之说,为后世认识痰饮奠定了理论基础。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之发,民病, 饮发湿下。”
– 《素问•经脉别论》论:“饮入于胃,游溢精 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的正常代谢
三 讨论范围
本篇章论述的范围以《金匮要略》中之痰饮病为主。
西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 性心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幽门 梗阻、肾炎水肿等疾病的某些阶段,可参照本篇进行辨 证论治。
病因病机
1 外感寒湿
寒湿—伤人阳气-阳气受损-水湿侵袭卫表,停聚而成痰饮。
2 饮食不当
一 定义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 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多种 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病因、 病理产物、临床表现,病机概括) 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致肺 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归正化,或 代谢失常,或停于局部,形成无形或有 形的复杂痰饮病证。

中医对痰瘀认识的历史沿革

中医对痰瘀认识的历史沿革

中医对痰瘀认识的历史沿革1.1 中医对痰的认识痰的理论溯源于《内经》,其时无痰饮之分,多称为饮、积饮、汁沫、水、水湿等。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

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者分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类,并提出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本大法,奠定了痰证理论的基础。

自朱丹溪又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临床上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大类,其形成原因多由于肺脾肾气化失常,津液不归正化,聚而成痰。

其致病特点是:重浊黏滞,发病怪异,变化多端,易影响脏腑气血的升降运行而产生诸多疾病。

1.2 中医对瘀的认识瘀,考《说文》曰:瘀,积血也。

它既指血运失常和经脉中的凝血,也指离经之血凝结阻滞者。

瘀血一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内经》称为恶血、留血、凝血。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湿气不行,凝血蓄里而不散。

瘀血的形成,由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于血脉,使血脉涩滞,或热邪煎灼津液,血液凝结;亦可由内外伤伤及血脉,恶血内留,以及患者体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所致等。

其致病特点由于瘀阻部位和形成瘀血原因不同而异。

1.3 痰瘀互结致病痰浊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由于生理上津血同源,相互滋生,从而决定了病理上因痰致瘀的相互交结的格局〔1〕。

其产生都是以脏腑气机失调为先决条件,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旺则津自化,气滞则津聚为痰。

气机的不畅均可导致痰瘀互结为病。

虞天明在《医学正传》中对此病机的阐述更明了:气行脉外,血行脉内,相并同源,寒与湿搏之,则凝涩而行迟,为不及;热与火搏之,则沸腾而行速,为太过也。

气得邪而郁,隧道阻隔,或溢或结,积久渗出脉外,气为血之乱,此阳滞于阴也,百病皆由此。

2 小儿癫痫病因病机与痰瘀的关系癫痫的发作病因颇多,归纳起来不外乎顽痰内伏、暴受惊恐、惊风频发、外伤血瘀等。

但历代医家认为痰瘀与痫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朱丹溪指出: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滞,迷闷孔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致病因素之痰饮、瘀血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 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

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此外,痰饮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饮,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

而广义之痰饮,则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还应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

关于痰饮的性质,由于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因此四者皆为阴邪,故痰饮病邪性质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较为清稀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

从寒热性质来分,前人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为饮”,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亦有寒痰或热饮者,故不可一概而论。

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

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

当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

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

由于三焦历经五脏六腑,概括了表、里、内、外,上、中、下各个部位,故痰饮病邪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从而可形成多种痰饮病变。

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所致。

若外邪犯肺,肺气郁阻,或化热化燥,则煎灼肺津而成痰;若平素体胖阳虚,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湿之品,湿聚而不化,亦可成痰或成饮;若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热煎灼津液,则亦为生痰之因。

而久居潮湿环境及水中作业,外湿困遏脾阳,运化失职,则又为水饮内生之因。

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①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痰饮之邪可随气流行于机体内外,若痰饮流注于经脉,则使经脉阻滞不畅,气血运行不利。

②阻遏气机的升降出入:痰饮为有形之邪,停滞于体内,则易于阻滞气机的升降,从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如痰饮停肺,则可致肺失宣肃;痰饮停胃,则可致胃失和降等。

③影响津液代谢之进行:痰饮之邪虽为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然一旦形成之后,便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而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脾、肺、肾的气化功能。

如寒饮阻肺,可致宣肃失常,水道失于通调;痰湿困脾,则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皮下;累及肾阳,则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饮进一步停聚在体内,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恶性循环。

④易于蒙蔽神明:是指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可致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可致神昏谵妄,或引发癫、狂、痫等病证。

常见的痰饮病证
临床所见,痰饮所致的病证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

痰饮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等多种病证在内。

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 常见的痰证: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则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则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见的饮证:如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则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

总之,痰饮病证,随其病变部位及其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临床见症,应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瘀血的概念及性质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瘀血一旦形成之后,则又能成为致病因素,进一步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的进一步失调,如此构成恶性循环。

因此瘀血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及病机
瘀血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及饮食生活失宜等原因,致使血行不畅,凝滞郁积于内;或因血热、外伤、出血及其他原因导致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而形成。

兹分述如下:
(1) 气虚致瘀:载气者为血,运血者为气,气血充盛则循运正常。

(2) 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机失畅,血液运行亦可因之阻塞。

(3) 血寒致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若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寒邪入于经脉,则使经脉挛缩而拘急,血因凝涩不得畅通,进而形成瘀血。

(4) 血热致瘀:热入营血,煎灼营阴,血与热互结,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从而使血液溢于脏腑组织之间,或蓄结于某一脏器组织,则可形成瘀血。

故《医林改错》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5) 外伤致瘀:是指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或过度负重努伤等,则外可伤皮肤,内可伤脏腑,从而使血离经隧,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形成瘀血。

(6) 出血致瘀:除上述外伤出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成瘀外,亦可因出血之后(主要指内伤出血),专用收涩止血之品,或过用寒凉药物,则使离经之血凝聚而不散,使未离经之血郁滞而不畅,因之形成瘀血。

(7) 情志内伤或饮食起居失宜致瘀:情志内伤,可使气机郁滞,气郁血滞,久而成瘀。

此外,古代医家认为,饮食起居失宜,亦可导致血瘀而变生它病。

故《证治准绳》说:“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瘀血者多。


血液瘀滞之后,其本身则失去其原有的营养、濡润功能,对机体起一种有害的作用,它能障碍正常气血的新生和营运,从而发展成血瘀兼气血虚亏之证,或使经脉不通,血瘀而气滞,日久则可进一步形成“癥积”等病变。

瘀血的病证及其特点
临床所见,瘀血病证虽然繁多,但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疼痛:多为刺痛,疼处不移而拒按,并有昼轻夜重特征,病程较长,多由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致。

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则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则为癥积,其质较硬或有压痛,此由气血瘀结成积所致。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

此由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通,溢于脉外所致。

紫绀:指口唇、面部、爪甲青紫,舌质紫。

此由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浊血郁滞于器官组织局部所致。

肌肤甲错、脉细涩或结代:此由瘀血积留既久,新血不生,肌肤经脉失于濡养和充盈所致。

皮肤失养则肌肤甲错,血脉失充,流行不畅,则脉细涩或结代。

此外,如面色黧黑,皮肤紫斑,及某些精神症状(如善忘、狂躁、昏迷)等亦较为多见。

临床常见之瘀血病证,亦常随其所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