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含六课的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含六课的教案)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

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思想、文学常识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深入讲解本单元的每篇课文,分析其结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文学背景:介绍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 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 难点:解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课文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讲解课文内容,穿插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5. 总结与反思:课堂结束前,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板书设计1. 主题突出:板书设计要清晰展示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2. 逻辑清晰:通过板书,展示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关系。

3. 视觉吸引:合理运用色彩和图表,增强板书的视觉效果。

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练习。

3. 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充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课型:单元导读课
学习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内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学会1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

教学流程:
1、通过导读,整体感知。

通过读课文,我认为本单元的关键词是:
2、理解字词,排除障碍。

(1)通过查字典,我解决的不认识的字有:
(2)通过上下文,我理解的不明白的词语有:
3、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1)《学弈》的主要内容:
(2)《两小儿辩日》的主要内容:
(3)《匆匆》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主备教师:执教教师: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生字词语规范书写。

2.背诵古诗。

拓展作业:2.课外阅读关于《于谦》的事迹。

板书设计课题第三首古诗《竹石》主备人. 备课时间2024年3月24日上课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三课时教具准备教学目标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竹石》。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法引导学法朗读、讨论、交流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走近作者,初知诗文1.出示诗题并板书:竹石,学生齐读诗题。

2.走近作者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你知道题目什么意思吗?三、读古诗,悟诗意1.小组合作,研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自由读前两句诗,试着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小组成员交流。

(2)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后记(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诵读古诗,尝试背诵1.根据提示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教师提出问题: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文章结构梳理。

4.主题概括。

5.拓展延伸:你都积累过哪些托物言志的诗?基础作业:1.抄写生字,并组词。

2.背熟且会默写三首古诗。

作业设计拓展作业: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

板书设计2.学习字词3.教师指导:学生要会书写这些字,并指导重难点字书写。

“哼”右半部分不要多加横。

“执”第五笔不是横折折钩,而是横折弯钩。

四、再读课文,厘清写作顺序,明确内容详略 1.思考: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件事情?2.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从中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1)关注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合作意识,提高阅读、理解、表达等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关爱动物的思想感情,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三首》2. 《为人民服务》3. 《文言文二则》4. 《表里的声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决问题,教师参与指导。

4. 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相关链接
火柴为什么能在墙上擦燃?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火柴的出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类摆脱了“钻木取火”的原始方式。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1805年问世的,称为硫酸火柴,火柴头浸入硫酸中才燃起火来。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3.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品读原著,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人物优秀品质,并启发学生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单元
课时
安排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写出正确的读音。
(1)小女孩的一只( )拖鞋也没有了,只( )好赤着脚。
(2)她忘不了( )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却为了生计不得( )不上街卖火柴挣( )钱。
2.区别组词。
梗( )蹒( )跚( ) 便( ) 瞒( )栅( ) 蜷( ) 焰( )烘( )
倦( ) 掐( )哄( )
橱( ) 烁( )魂(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2.引导学生把读、思、议结合起来,想象出画面,议出感悟,读出情感。
3.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4.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汇、成语、俗语,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草原》、《丁香结》、《古诗词诵读》等三篇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找出文章中的难点句子,通过查字典、讨论等方式解决难点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2. 板书内容:课文标题、作者、主要内容、主题思想、表达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作练习: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或生活场景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2019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小学语文教案:2019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人教版14.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目标(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重难点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是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安徒生的童话读一读一、预习导航:1、课堂预习单同学们,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鸭、鱼、虾等好菜,但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试着先分段。

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xk b 1 . co m同学们,做旁批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你在读课文时边读文边在课文的空白处作批注,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会作批注,你就拥有了一个学习的法宝。

2、拟定检测题预估问题(1)、看拼音写词语。

yáo lán wéi qún liè fèng chú chuāng(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她在一座房子墙角里坐下来,蜷(quán,juǎn)着腿缩成一团。

②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tián,tiān)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③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pèn, pén)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

本组教材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

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单元教学目标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教学措施及手段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计11课时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1、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2、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4、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介绍安徒生。

(资料附后)二、自学课文1. 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看了题目你怎么想?2. 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 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 分段、编写段意5、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三、讲读第一段。

1.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2. 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3. 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

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

思考、准备。

描述结合学生描述指点:“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

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

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

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4. 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

5. 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

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

(朗读全段。

)小结第二课时一、描述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

二、自学课文。

1. 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

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2. 讲读第一层。

指名读第一层。

(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

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2)指导朗读: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

下面,火柴燃起来了。

要读得欢快些。

因为在这一瞬间,小女孩忘掉了眼前的饥饿和寒冷的痛苦。

“简直”要强调。

再指名读,看好后面的标点。

(3)(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小女孩她觉得怎么样?(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

(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若更进一层后还可以怎样补充说明,“不,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

”(8)朗读全节。

第一层女生轻声朗读;第二层指名女生读;第三层男女轻声齐读。

幻想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幻想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

4.讲读。

第二层:(5)她又擦了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

(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桔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

“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8)(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

)4.讲读。

第三层:(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从“坐着”到“伸出”,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最好能用上“翠绿的”“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

(3)想象性片断描述。

(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5)描述:(6)“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 ]说。

指名读。

三个学生,一人读一段。

小结:第三课时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1.描述: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3.指名读。

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

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自学,做记号。

Δ提出疑问;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

(出示幻想画面)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看图、想象、描述。

6. 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为什么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这是为什么?(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

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

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

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齐读。

△女生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 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 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象)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 释疑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

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 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

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 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

一起找。

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

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4.△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