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
中药保留灌肠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5-07-22T09:45:59.5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作者:徐继花[导读] 患者身心承受着痛苦,有些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
徐继花(山东省新泰市汶南中心卫生院山东泰安 271202)【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5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中药保留灌肠加热敷每晚一次,对照组30例单纯中药保留灌肠每晚一次,均15天为一疗程,月经期停止,月经干净3d后开始第2疗程。
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7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加热敷较单纯中药保留灌肠效果更显著且缩短疗程,经济安全。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热敷;慢性盆腔炎;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05-02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在患者体质较差的情况下迁延而成[1],临床常见的类型有: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结缔组织炎。
本病病情较顽固,不易彻底治愈,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还会继发白带增多、痛经、不孕、异位妊娠、月经紊乱等,属中医的“妇人腹痛”、“瘕”,“带下病”等妇科病范畴。
患者身心承受着痛苦,有些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
目前中药保留灌肠加热敷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将相关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5例,经妇科及B超检查,均明确诊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1.7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1月,对两组病例治疗前的非治疗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中药保留灌肠加外敷下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生活 ,也不影响工作 ,所 以病后不积 极治疗 。有的妇女 因过度
中药保 留灌肠加外敷下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陈燕波 陈桥花 徐 小玲
502 1 1 0) ( 东省 中 医 院妇 科 广 广东 广州
[ 摘
要] 目的
观察 中药保 留灌肠加热敷下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 8 6例慢性盆腔 炎患者随机分为 2组 ,
规应用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 。2 0 0 6年 9月 ̄2 0 年 8月,我 07
1资料 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
・6 7 ・ 0
维普资讯
・
论 著 ・
20 年 9月 ̄2 0 年 8月在本区住院的患者, 06 07 年龄 2 ~ 0
20 年 6 08 月第 5 第 6 卷 期
其注意不要滥用抗 生素 , 防止交义感染、建议对 中度以上宫颈 炎或 3 5岁 以上的妇女每年行 宫颈 T T检查,对 中、重度宫颈 C
炎 应 选 择 性做 阴道 镜 及 活体 病 理 检 查 后 给 予 治疗 。
32 乳腺疾病 的患病率 为 1 .9 ,以乳腺增生为主。近 . 46%
年来报道显示 ,乳腺癌 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 , 乳腺疾病
率为 8 . 1 %。结论 中药保 留灌肠加外敷较静脉 用药效果更显著。 4 关键 词:中药灌肠 外敷 慢性盆腔炎 复方毛冬青液 四黄水 蜜 护理 文章编号 :1 7— 0 5( 0 8 - 6 7 0 6 2 5 8 20 )6 00 — 3 们采用复方毛冬青液加四黄水蜜外敷下腹部治疗慢性盆腔炎
主要是盆腔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由于慢性炎症的浸润引起纤维 结缔组织增生 ,局部增厚粘连,甚至组织挛缩,压迫神经纤维
取 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现 总 结如 下 。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疗效观察

盆腔炎性疾病 灌肠 微波 物理 治疗技 术 中药疗法
【 关键词】 慢性病
即将 微波理疗 仪 的圆形探 头置 于下腹 慢 性 盆 腔 炎 是 妇 科 常见 病 、 发 病 , 病 率 高 达 管后 嘱患者平 卧 , 多 患 取 每次 3 i, 0rn 下床后避 免做 增加腹 a 3 %左 右 , 0 病程缠 绵 , 复发 作 , 反 迁延 难 愈 , 重影 响妇 部 , 温热治疗 剂量 , 严 女 的工作 和学 习。近年来 , 因人工 流产与 患性病 的患者 压 的运 动 , 尽量 保 留 6h以上 ( 药液 嘱患 者尽 可 能保 留
下。
日1 次静 脉滴注 。连用 1 , 0d 经期停用 。若头孢 霉 素过
敏 者改用 喹诺 酮类药 物静 脉滴 注 。 l 资料与方 法 1 1 一般 资料 9 . 8例 均 为青 岛 胶 南 市 中 医医 院妇 科 14 3 疗程 两组均 1 .. 个月 经周期为 1 个疗 程 , 3个疗
两~ 一 导加
例 , 经不调 l , 月 4例 痛经 1 , 2例 性交 痛 1 ; 科检 查 2 结果 6例 妇 子宫 、 附件 明显压 痛 2 例 , l 附件 增厚 l , 检 查盆 O例 B超 由表 1可见 , 治疗 组总有效 率 (56 ) 9 .% 明显优于对 照组 (0 0 ) 两组 比较 , 用统计 学 x 析 , 异有 8 .% , 采 分 差 腔炎性包块 6 , 例 盆腔积液 8 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 度一侧 或双侧小腹 隐痛 , 疼痛 。两组 病例一 般 资料 显著 性 ( 4 3 , < .5 。见表 1 坠胀 x = .4 P 0 0 ) 。
中药灌肠配合中药热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临床探索中药灌肠配合中药热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陈月霞 (淮安市中医院,江苏淮安 223001)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灌肠配合中药热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灌肠,配以中药热敷及穴位贴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桂红灌肠液灌肠治疗,配以中药热敷及穴位贴敷为辅的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热敷;穴位贴敷;临床观察慢性盆腔炎为常见的慢性妇科疾病,临床西医治疗常采用抗菌药物,疗效不显著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
随着中医的发展和应用,中药灌肠配合中药热敷、穴位贴敷对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一定疗效。
单纯西药治疗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引起多种并发症。
本研究分析中药灌肠配合中药热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20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7.20±4.18)岁;病程3~15个月,平均(8.18±1.07)个月。
观察组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6.29±4.15)岁;病程3~14个月,平均病程(8.15±1.01)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盆腔炎临床诊断标准,能够配合检查、诊治、护理,并耐受相关治疗及用药;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签署知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先天性疾病患者;其他系统及器官功能障碍患者。
活血祛瘀类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蒸热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82例

主 题 词 子 宫 附件 炎 / 医 药 疗 法 活 血 祛 瘀 剂 / 疗 应 用 中 治 投 药 , 肠 直 【 图分 类 号 】 R7 1 3 【 献 标 识 码 】 A 中 1 .3 文 【 章 编 号 】 i 0 —3 9 2 1 ) I1 5 —2 文 0 07 6 (0 0 1 -4 00
治, 以通 为顺 。 者 , 散 表邪调 理气 机 , 乳络 以去 积 通 疏 通 乳, 和营 血 以散 瘀滞 。 院对产 褥期 “ 本 乳痈 ” 热往来 患 寒 者, 自拟 中药 “ 清热 化 瘀 消结 方 ” 用 当归 、 银 花 , 重 金 其 中金 银 花性 昧 甘寒 , 善解 毒 疗 疮 , 最 古人 称 “ 疡 之 圣 疮
笔者 自 2 0 0 7年 6月 ~2 1 0 0年 6月采 用 活 血化 瘀
滴, 日1 , 每 次 连续 1 d为 I疗程 。治 疗组 在上述 基础 0
类 中药组 方灌肠 配合 蒸热 疗法 治疗 慢性 盆腔 炎 8 2例 ,
疗效 满意 , 报道 如下 。 现 临床 资 料 1 2例病 人 均为 门诊 病员 ,随机分 为 6 治 疗组 与对 照组 。 治疗 组 8 例 , 2 年龄 2 ~ 5 2 4岁 , 病程 06 . ~8年 ,平 均 5 2 , . 年 已婚 并生 育 6 8例 , 已婚未 生
使 炎症在 短 期 内控 制 。全身 症状减 轻 , 肿块逐 渐 消失 ,
缩 短 了病 程 , 免 了 病 情 进 一 步 发 展 及 手 术 切 开 引 流 , 避
使用 方便 、 济 、 明显 毒副作 用 , 经 无 患者 乐意接 受 , 治疗 期 间可 以不 断乳 , 续母 乳 喂养 。 继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分析

导原则》为标准,级别为①完全缓解 :2 4 h 的尿蛋白量 <2 0 0 a r g ,和 / 或R B C 在高倍镜观察下不存在,肾功能正常 ,②基本缓解:2 4 h 的尿 蛋 白减少量≥5 0 %, 和/ 或R B C 在高倍镜下观察不超过3 个,而肾功能 正常或者基本正常 ( 与基础的数值相差<1 5 %);③好转:2 4 h 的尿
2 0 1 3年 9月第 1 1卷 第 2 5期
尿 t④水肿现象存在 ;⑤拥有正常的血肌酐数值 】 。
1 . 2 方法
・
中医中药 ・ 5 0 5
( 3 / 1 5 ),两组不 良 反 应发生率的 比较没有统计学定义上 的意义 > O . 0 5 )。两组患者均没有 出现肝 肾功 能损害等其他的不 良反应。 3讨 论 肾科最常 见的多发病就 是慢性 肾炎 ,而复方 肾炎 片治疗对于慢 性 肾炎的病 的总有 效率很高 ,特别 是对蛋 白尿有一 定作用 ,但 是对 血尿 的治疗效果 不是很理 想[ 4 】 。慢性 肾炎的治病机理 目前 并不是很 明确 , 目前认 为 ,慢性 肾炎 的起始 因素仍 为免疫介导性炎症 ,但病变为慢 性 的过程 中非免疫非炎症 因素可能起 重要 作用。临床绝 大多数慢性 肾炎 系 其他病 理类 型 肾小 球 肾炎 ( 如系 膜增生 肾炎 、系 膜毛 细血 管性 肾
炎、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肾小球硬化等)直接迁延发展的结果;少
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毛琼冬黄海媖(上饶市广信区中医院,江西上饶334100)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女性常见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可造成患者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不孕[1]。
现阶段,针对此类患者,西医多以抗生素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多由湿热内蕴、癖毒内结引发,治疗上应注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2]。
本研究以中药外敷联合灌肠为主,以抗菌药为辅,探讨该疗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
对照组30例,年龄21岁~50岁,平均年龄(34.78±3.04)岁;病程0.5年~6年,平均(3.29±0.96)年。
观察组30例,年龄22岁~50岁,平均年龄(34.82±3.03)岁;病程0.5年~6年,平均(3.25±0.93)年。
2组均经B 超、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中枢系统病变以及恶性肿瘤患者。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予以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1103、20190602,规格0.25g )0.75~1.5g/次,2次/d ;静脉滴注注射用甲硝唑(吉林津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0801、20191203,规格25mg ),首次剂【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30采用头孢呋辛钠与甲硝唑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30例联合中药外敷与灌肠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以及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月,最长的10个月,平均病程(3.14±1.12)个月。
按照患者的一般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所有患儿的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针对小儿过敏性支气管炎患儿的治疗,临床上均进行常规的消炎、吸氧、止咳等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照组:实施布地奈德治疗。
本组的患儿加用布地奈德治疗,0.5mg布地奈德,加入到2~3ml生理盐水中进行雾化,2次/d,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实施布地奈德与特布他林的结合治疗。
本组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特布他林治疗,0.5mg/次,5mg/d,加入到2ml生理盐水中进行雾化,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针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肺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
治疗效果采用的评价标准[2]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肺部检查无罗鸣音;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改善,肺部检查罗鸣音减轻;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肺部检查罗鸣音明显。
患儿的肺功能评价主要针对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
1.4统计学分析文中的涉及到统计学的数据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1.0处理,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治疗效果比较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的为7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如下: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02811197.50对照组4015131270.00 X2————11.114P————0.0012.2肺功能比较观察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2:表2 两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比较组别例数FEV1.0FVC MMEF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084.25±3.2497.86±3.2485.67±3.2498.23±2.1663.25±3.4879.85±3.24对照组4084.23±3.2590.24±2.3785.65±3.2391.28±2.2463.26±3.4772.36±3.46t—0.02812.0050.02814.1260.0139.994 P—0.9780.0000.9780.0000.990.0003 讨论小儿过敏性支气管炎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科疾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小儿的抵抗力、免疫系统等发育不完全,很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所以在患儿发病后需要及时的治疗,避免给患儿带来更大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
作者:李文红,刘慧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5期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热敷;盆腔炎
中图分类号:R27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98-0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8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3.5岁;病程最长10 a,最短1个月。
经妇科及B超检查,均明确诊断。
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灌肠方:丹皮30 g,赤芍30 g,桃仁15 g,当归15 g,三棱15 g,柴胡15 g,蒲公英15 g,夏枯草15 g,败酱草15 g,金钱草20 g;外敷方;透骨草15 g,白芷15 g,三棱15 g,红花15 g,当归15 g,乳香15 g,没药15 g,王不留行15 g,肉桂3 g。
外敷药粉制法:将中药外敷方诸药混匀用碾药机碾制成细粉备用。
中药保留灌肠后,将外敷粉用热水调匀局部热敷20~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
月经期停用,月经干净3 d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
3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中药保留灌肠及腹部热敷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消除其顾虑,主动配合各项治疗。
3.1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方法取中药灌肠液200 mL倒入灌肠瓶中,温度38 ℃~41℃,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膝屈曲,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 cm,肛管插入15 cm~20 cm,滴速60~80滴∕min,若患者有便意,嘱其深呼吸,放松腹肌,以降低盆腔内压力,缓解肠道痉挛。
灌肠完毕后改为平卧位,嘱患者臀下垫枕平枕1 h,不能立即排便。
3.2 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肛门、直肠或结肠等手术后或大小便失禁的患者、下消化道出血、妊娠妇女禁忌灌肠;药液温度适宜,一般为39 ℃~41℃。
温度过高会损伤肠粘膜,影响药
液在肠道吸收,过低使肠管收缩,腹痛加剧,同样不利于吸收;灌肠高度适宜,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 cm;肛管要灭菌或使用一次性肛管,一人一次一管,避免感染;灌肠过程中观察患者面色、有无汗出、心慌、腹痛等不适。
及时发现报告医生处理。
3.3 中药热敷操作方法患者保留灌肠后取平卧位,将外敷药粉用热水调成糊状,均匀地摊在纱布上(摊药面积约10 cm×25 cm),纱布四边反折敷于患者下腹部,再将预热好的TDP灯置于纱布上方30 cm,照射30 min,每日1次。
3.4 中药热敷注意事项孕妇及对中药成分过敏者禁用;治疗部位皮肤有破溃、伤口、红肿、疮疡等禁忌热敷;热敷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皮肤有无异常,可根据患者对热的敏感度适当调节TDP红外线灯的高度,防止烫伤;治疗完毕后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凉;若局部皮肤出现瘙痒、红疹时应停止热敷,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消失,妇科检查盆腔炎性包块缩小明显;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盆腔炎包块缩小不明显;无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盆腔炎性包块仍存在,附件压痛明显。
4.2 治疗结果痊愈41例、显效33例、好转4例、无效2例(因腹部皮肤出现过敏症状而停止热敷治疗),有效率为92.5%。
5 护理
5.1 心理护理本病病程长,腹痛迁延,患者常焦虑不安,要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关心患者疾苦,倾听患者主诉并解疑答问,解除其焦虑和忧虑心理,使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5.2 健康宣教因慢性盆腔炎大多由于产褥期,流产后,或宫腔盆腔手术,或经期卫生不良等防御机能被破坏,病原体从外侵入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长久不愈致盆腔内发生慢性炎症而成,故要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经期及性生活卫生,做好孕期特别是产褥期的卫生宣教。
注意饮食调护,增加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同时避免过度劳累。
6 体会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痛经等范畴,发病机制是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脾虚湿瘀互结及肾阳虚所致。
本病的性质是湿、热、瘀,故在治疗上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
在治法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局部热敷,一是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已使用多年,是一个疗效肯定地治疗方法,两方中当归、赤芍、三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败酱草、丹皮、蒲公英、金钱草、夏枯草有清热解毒化湿之
功,透骨草、乳香、白芷有通络止痛之功效,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营之功效,使用该药方灌肠,使药物经直肠粘膜吸收,很快在盆腔弥散,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性包块吸收。
二是采用中药热敷,通过局部的热刺激,改善局部血特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促进增生组织软化,利于炎症消退和炎性物质的吸收,减轻疼痛,两者结合使用,相辅相成,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且操作简单安全,患者易于接受,能坚持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1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