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合集下载

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的例子(一)

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的例子(一)

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的例子(一)
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的例子
在创作中,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们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来强调它们的相似或不同之处。

下面是一些例子,并对其进行详细解释:
同类比较
同类比较指的是对同类别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例子1: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这个例子中,将人生和戏剧进行比较,暗示了人生的戏剧性和变幻无常。

人生中的各种经历和情节就像是一出戏,人们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例子2: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这个例子中,将笑容和阳光进行比较,突出了他笑容的温暖和明亮。

阳光是温暖而光明的,而他的笑容也带给人们同样的感受。

异类比较
异类比较指的是对不同类别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对立或相互补充的关系。

例子1:她的眼睛像夜空中的明星
这个例子中,将眼睛和夜空中的明星进行比较,强调了她眼睛的明亮和神秘。

夜空中的明星闪烁着亮光,而她的眼睛也反映着同样的美丽。

例子2:他的声音像轻风拂过的叶子
这个例子中,将声音和轻风拂过的叶子进行比较,突出了他声音的轻柔和优美。

轻风拂过叶子时,会发出柔和的声音,而他的声音也具有同样的柔和之美。

总结
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是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同类或异类事物的对比,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创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光线照射⽽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另⼀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种是正衬,⼀种是反衬。

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兮列如⿇”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天台⼀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但⾯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极,以闹衬静,静境深⼴。

⼜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酒⾁臭”反衬“冻死⾻”,更显⼈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彩相衬:如“万绿丛中⼀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亮”得格外夺⽬惊⼼。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有⼈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罗敷之美;“未免被⼈褒⼥笑,只教天⼦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空⼭不见⼈,但闻⼈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多少、冷暖、远近、⾼低、明暗等等⽅⾯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

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

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

“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

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

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

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

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

请看以下两例。

①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

(郑振铎《海燕》)(二者相似吗)②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王充《订鬼》)(说的道理一样吗)以上两例,一为比喻,一为类比。

对比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对比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对比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对比:意思是相对比较。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这个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和造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比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比较 [注释]①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

比拟[注释]①比较①:无可~ㄧ难以~。

②修辞手法,把物拟做人或把人拟做物。

比照[注释]①按照已有的(格式、标准、方法等);对比着:~着实物绘图。

②比较对照。

对照[注释]①互相对比参照:俄汉~ㄧ把译文~原文加以修改。

②(人或事物)相比;对比。

对比造句:1. 湖呈绿色,像一块大翡翠,和山对比起来,真是堪称绝妙,仿佛人间仙境。

每当太阳高照时,湖面波光粼粼,五彩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湖中的小岛闪闪发光,让人身临奇境。

2. 争取顾客的办法很多,招待观光绝对比不过亲切的笑容。

松下幸之助3. 有钱人的对比,你家有车有房,我家有鬼推磨。

4. 不爬一次崎岖的高山,就不知道大地的平坦。

有对比,才会有认识。

5. 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

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

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6. 大地上是有黑暗的阴影,可是对比起来,光明是较为强烈的。

7. 大地上有黑暗的阴影,可是对比起来,光明更为强烈。

8. 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

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巴甫洛夫9. 世界有阴影,但亮光在对比下显得更强。

10. 任何一个狂傲的人,他的嫉妒之心,绝对比常人强烈,永远不能忍受任何一个人,有任何地方强过自己。

11. 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也是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是各种力量的总决赛。

要保障战争的胜利,一定要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好;战争的哪一方面多动员些力量,哪一方面就多一层胜利的保障。

12. 经过三年劳动教养,他现在重新做人了,今昔对比之下,他大有今是昨非之感。

13. 图中的双龙戏珠,色彩热烈活跃,用色对比强烈,两条金龙飞腾蜿蜒,张牙舞爪,强劲有力。

14. 这幅图卷是用极为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红绿对比的手法画出来的,例子不胜枚举,即此一斑,也能窥见色彩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何等神奇的魅力了。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较优势理论第2章⽐较优势理论【本章关键术语】1.重商主义2.绝对优势理论3.⽐较优势理论4.相互需求理论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早在17、18世纪,欧洲国家就推崇⼀种被称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主张通过扩⼤出⼝减少进⼝从⽽扩⼤贸易顺差的⽅法实现国家的富强,因为贸易顺差可以使外国的黄⾦⽩银等贵重⾦属流⼊国内。

他们认为,⼀个国家拥有的⾦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

为达到这⼀⽬的,他们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地扩⼤出⼝,减少甚⾄限制进⼝。

然⽽,⼀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贸易逆差,⼀国的⾦银流⼊就是其它国家的⾦银流出,在任⼀时点上⾦银总量⼀定的情况下,顺差国的贸易利得就是逆差国的损失(他们认为贸易是⼀种零和游戏),因此,重商主义者所⿎吹的经济民族主义,必然导致贸易伙伴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冲突。

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

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甚⾄通过⾏政⼿段来控制商品进⼝,禁⽌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晚期的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差,他们认为,⼀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是顺差即可。

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种“零和游戏”,你得必然是我失,奖出限⼊是其必然结果,各个国家运⽤重商主义理论管理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

2.2. ⽐较优势引论第⼀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零和游戏”的是亚当·斯密。

他从分析⼀个简单的事实⼊⼿,得出了⾃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的重要结论。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进⾏了深刻批判。

他指出,衡量⼀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属的多少,⽽是这些贵重⾦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

作比较的句子_范文

作比较的句子_范文

作比较的句子本文是关于范文的作比较的句子,感谢您的阅读!作比较的句子1、这次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伤亡堪比当年的唐山大地震。

2、这种新型战斗机速度非常之快,如果让20年前最先进的同类机型先飞半个小时,它可以在10分钟内超过它。

3、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4、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他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5、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有尖些。

6、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的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7、最犯贱的女人,就是跟有爱侣的男人上床的女人。

最恶心的女人,就是明明别人有爱侣还要粘上去的女人。

最没用的女人,就是用眼泪来挽留男人的女人。

最白痴的女人,就是有第三者出现就放手的女人。

最好的女人,就是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还一直陪伴你只爱你一个的女人。

8、泰山可谓雄伟壮观,相比之下,峄山就没有如此之傲气了。

9、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鲸】10、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11、我们后来怨的,常是最初爱的。

东西没变环境变了,景色没变眼睛变了,别人没变自己变了。

只是当我们怨的时候,如果能回头想想当初为什么选他、爱他、欣赏他。

他如果依然是当初的那个他,就让我们用年轻时的眼睛,试着再看看吧。

12、你过得快不快乐,只有你自己知道。

其实谁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实谁都会脆弱的想要一个停靠,其实谁都想和某个人完成曾经诺言,其实谁都能微笑然后转身流泪,其实谁的生活都多少有点苦涩,经历风雨。

我只想要少一点悲伤,多一点快乐。

我只想要少一点孤独,多一点幸福。

13、年轻的时候,以为错过的是一场繁花、一片星光、一次夕阳巷口的演出、一个转身遗忘的路人。

待到繁花再来、星光重现、歌舞又起、路人重逢时才发现,我们错过的是,那个还敢去爱的时代。

比较和对比的区别

比较和对比的区别

比较和对比的区别
比较和对比的区别:
一、表现手法不同
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对比是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二、作用不同
比较这个说明方法能,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因此使用比较这种说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而对比,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三、类型不同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可以分为:反面对比,反物对比。

比较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Comparison&Contrast

Comparison&Contrast

表示比较的两个词comparison & contrast的区别首先看看这两个词的含义comparison - When you compare things, you consider them and discover the difference or similarity between them.compare更侧重于比较事物间的共同点,发现他们不同的地方。

e.g. Compare with dogs, cats are cleaner. 猫比狗干净。

猫和狗都干净,比较而言猫更加干净。

就干净这一点,它们是有共同点的。

contrast - A contrast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or more things which is clear when you compare them.contrast更侧重于比较不同点e.g. Cats catch mice, by contrast, dogs don't. 猫捉老鼠,但是狗不捉老鼠。

这一点上,猫和狗大不相同。

很多时候,这两者可以连起来用。

请看在网上找到的这个例句e.g. Please compare and contrast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请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系统做一下对比。

即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做对比。

总的来说,compare是比较同类事物,而contrast是比较不同类的事物。

换句话说compare 侧重的是相同点的比较,而contrast侧重的是不同点的比较。

很多时候,这两者可以连用,表示对照比较。

Comparison: in comparison, in comparison with, also, similarly, likewise etc.This book is funny and easy to understand in comparison.Judging from your recent information, it seems that your market conditions have not been favorable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markets.Those who feel frigid towards their neighbors are mostly the working people. By comparison, retirees and housewives are more sociable, as they spend more time about the housing estates. You’ll have to get a passport, and you’ll also need a visa.Men wear a jacket and tie; similarly, women wear a skirt or dress.Pleased to meet you. Likewise.Contrast: in contrast to, by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instead of, rather than, however, unlike, though, conversely etc.In contrast to your belief that the project will fail; I’m confident that it will succeed.The coastal areas have mild winters, but by contrast the central plains are extremely cold.The older a male is , the more valuable he is and the younger a female is, the costlier she is . The older a male is , the more valuable he is while a female is on the contrary.My job is not well paid, but on the other hand I don’t have to work long hours.I can go to the meeting instead of my sick brother.You take his advice rather than my suggestion.However rich people are,they always seem anxious to take more money.Unlike last year, the company has made big profits this year.The essay is all right;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though.Everybody suggest him to do a teacher, but he didn’t choose that career conversely.however和whatever引导从句时的用法However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两点:(一)用作连接副词,相当于no matter how,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意思是“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具体结构有以下两种:1.however+形容词+主语+系动词,例:However rich people are,they always seem anxious to take more money.无论人们有多富裕,他们似乎总是渴望挣到更多的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开放入学。

开放入学是各国择校政策的基础,也是最常见的择校形式。

通过规定中小学的标准人数确定每一所学校的招生最高限额,在没有达到最高限额时,学校不得拒绝家长的入学申请。

2 、磁石学校。

磁石学校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所谓磁石学校,就是通过提供各种特色课程(被喻为磁石) 来吸引学生的一种选择性学校,以学生的自愿入学为原则。

美国的磁石学校计划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整个学校磁石计划,即学校所有学生都参加磁石计划,大约58 %的磁石学校计划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学校内的磁石计划,即学校内部分学生参加磁石计划。

磁石学校往往以不同的主题组织课程,以吸引有相同价值观的学生和教师,促进种族的融合。

磁石学校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择校的机会,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在学校内部选择不同课程计划的机会,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3、学券制又称教育券制、教育凭证制。

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在1955年首次提出学券这一概念。

所谓学券就是政府发给家长的代表一定数额现金的证券,作为专门帮助家长为其子女选择学校的费用。

家长不能直接向政府兑换现金,而是将学券交给所选择的学校,由学校收取学券后再向政府兑换成现金,作为学校的经费。

学券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很大的影响,有许多国家相继仿效美国实行这种择校制度。

4、特许学校又译宪章学校,是在美国和南美、北欧一些国家中的一种选择性公立学校,是一种由政府部门与一些团体、企业和个人签订合同,把办学的自主权交付他们,由承租者提供拥有各自不同教学特点的学校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

特许学校的经费来源与公立学校一样,但在招生上实行开放招生,在聘用教师、经费使用、课程设置、校历安排等方面由很高的自主权。

5、家庭学校又译在家上学,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流行的一种教育自由选择形式。

所谓家庭学校,是指学龄儿童不通过公立的或者私立的学校,而是以家庭为基础与地点,通过家庭的管理与实施而接受教育。

6、教育税减免是美国鼓励择校的一种措施,是指减免非公立学校学生家长的教育税。

通过教育税减免,家长择校的机会更多了,负担减轻了,而且非公立学校因此提高了与公立学校竞争的能力,可以激励公立学校提高质量。

7、私营教育公司
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

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

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

1、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最核心的问题。

权力下放是指把学校管理权从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管理。

下放的权力一般包括学校目标和政策制定权、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略有不同。

2、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在校本管理中,共同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交给一个学校委员会
(在美国一般是地方学校理事会,在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为学校董事会)。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校本管理导致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参与学校委员会的人士的角色转变。

为了实现各类人员的角色转变,各国中小学普遍加强了对他们的校本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团队合作技能。

4、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在实行校本管理的国家和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都开始注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学校提供校本决策所需要的组织行为信息,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纵向信息共享以及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学校自身也加强了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工作。

5、改革奖励机制,补偿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努力:大多数学校不是以金钱方式而是以其他方式奖励、补偿教职工的劳动,如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提供参加周末、暑期培训的机会,提供休假、脱产进修的机会,提供参加专业会议的机会,用感谢信或在学校业务通讯中给予表扬,在教师大会上或年末聚会、聚餐时表示感谢。

校本管理在具体实践上的差异:强调校本预算(如加拿大、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强调校本决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强调社会参与(如澳大利亚、美国);强调学校领导方式的变革(如澳大利亚);强调校本培训(如英国、美国);强调信息共享(如加拿大).
1、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积极为21世纪做准备
2、下放教育权限,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3、转变教育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4、重视普及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平等与民主
5、加强教育与现代生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改善职业技术教育
6、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力求提高教育效果
7、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加强培训,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8、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校园
9、对公立学校进行改制,允许自由择校,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10、面向世界,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
教育国际交流促进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各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给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其次是本土文化传统的扭曲和丧失。

即使是发达国家,他们在获得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为教育国际化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对发达国家来说,教育的国际化直接或间接地给他们带来了文化的和人才的双重收益。

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居于优势地位,所以,教育的国际化可以增强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影响能力,同时又在教育的国际交流过程中以廉价的方式吸引大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一流人才。

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可以借助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水平为本国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弥补国家智力资源的水平性与结构性不足,为国家教育、科技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其次,通过交流与互动,可以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文化范式,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先进性,并为本国各层次人才的融合创新、自主发展奠定基础,拓宽本国社会成员的文化视野,提高社会的开放程度,增进社会进步的活力,加速本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

但至少是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而第三世界国家却主要处在不利的地位上。

由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和学术交流上的不平等,以及发达国家强大的科技研究力量、强烈的文化诱导作用和发展中国家人才的匮乏、学术的依赖
及其他众多的主客观原因, 不仅会造成第三世界国家优秀人才流失和隐性的经济损失,而且长期单向或者不平衡的教育要素流动还会使发展中国家产生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使本国丧失创新能力;同时,最为直观的不利影响是,教育全球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民对异国文化的亲合和对本土文化的疏远,从而造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对抗,进而导致本土文化发生扭曲甚至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