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墙”意象浅较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墙”意象浅较摘要:本文分别揭示出《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戏剧中的“墙”意象的内在隐喻和象征,比较它们的不同,并且试图进一步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墙”意象浅较一、中西方的“墙”墙,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它是构筑房屋不可或缺的元素,此乃建筑学界的普遍共识。
对“墙”的定义,于中,《说文》释曰:“墙,恒蔽也。
”《释名·释宫室》亦云:“壁,辟也。
辟御风寒也。
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1]于西,法国的雅克·勒·高夫在《作为文化总体中符号及界限的墙》一文中写道:“墙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两种含义,两个职能。
第一个职能是界定一个群体自己的土地”,“除了保护神圣纯洁的土地免遭不纯洁的外界侵扰之外,墙还有第二职能,即保障内部居民及其财物的安全”。
[2]由上述可见,对墙的自然属性,无论中西方,都是英雄所见略同。
但粗略考察,不难发现,“墙”意象在中西方文化特别是中西方文学中,以相同的自然属性为基点,发展出相差殊异的文化属性。
在墙满足了人类“住”的生理需求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渐成熟,伦理意识的日趋明显,墙在中国被赋予浓厚的礼制意味。
《尔雅·释宫》曰:“东西墙谓之序。
”[3]《孟子·滕文公下》云:“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父母国人皆贱之。
”[4]195《孟子·告子下》又有:“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4]376说明在亚圣眼中,墙已有了体现男女之防、男女有别的意味,所以“逾墙相从”才会让“父母国人皆贱之”。
从《诗经》中的“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发轫,凡后世中国文学,普遍接受“墙”的象征秩序和规范的文化意义,并加以发展,及至元明清戏曲,墙意象的使用屡见不鲜。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文献综述题目:《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学生姓名:穆健英学号: 201201011111院系: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高金红年月日摘要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戏。
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
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中西方文化ABSTRACT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 of literature. Yuan 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and the great British dramatist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love drama. A big reunion, a bloody; one is "affectionate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fragrant eliminate jade loss, Death Tomb; a classic Chinese citizen literature,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ulture. In joy and sorrow among not only embodies the hug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aesthetic psychology writer drama skills, while at the same thing to find similarities Fang heart.Keywords:The West Chamber; Romeo and Juliet; compare; in Western culture目录前言 (1)第一章《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 (2)1. 主题思想 (2)2.情节安排 (2)3. 配角异同 (2)第二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 (4)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 (4)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 (4)3. 墙:毁灭和保存 (4)第三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西古典叙事文学的不同 (6)1. 彻底的悲剧与大团圆结局 (6)2. 社会大背景与个人生活 (6)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7)4.语音风格差异较大 (7)第四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不同 (8)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8)1.1 含蓄内敛与轰轰烈烈的爱情 (8)1.2 偶像剧式的开头 (8)1.3 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观与现实的爱情 (8)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文学中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前言《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说起——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视点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说起——浅谈中西文化差异陈 芳【摘 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是中西戏剧史上的代表之作,也是比较研究的重要对象。
两部剧作剧情相似,但戏剧冲突的设置却各有特点,在这差异背后蕴含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戏剧冲突 中西文化比较 乐感文化在当今文化的发展中,戏剧虽已开始没落,但“戏剧辉煌的过去,使它在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关头,足以自傲的成为世界文化当今无愧的典型代表。
”[1]《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是中西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本文试比较二者的戏剧冲突的发展以及冲突的解决方式,去探寻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的异同。
一、从冲突的发展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讲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戏剧冲突也主要是围绕争取爱情与反对势力之间的斗争展开,但二者关于冲突的发展却各不相同。
郭英德在《中西戏剧文化比较》中提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冲突是属于激变型,所谓的激变型便是戏剧的冲突发展如瀑布急转直下,从开始便有小冲突发生,冲突累计达到高潮后发生“突转”,剧情从顺境转入逆境。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场,两个仆人便因斗嘴引发两个家族之间的斗争,之后更由于罗密欧杀死提博尔特,朱丽叶答应嫁给帕里斯等冲突的加剧,导致这对恋人选择死亡,剧情达到高潮。
《西厢记》则不同。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发展属于渐变性的,戏剧冲突发展如溪流,迂回曲折。
“在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戏剧冲突的发展大多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转换形式。
那里有戏,戏剧冲突就往那里发展”。
[1]五本二十折的《西厢记》,描写正面冲突的只有《赖婚》和《拷红》二折,其余都是在描写冲突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例如在第一本中,主刻画二人的相思之情与老妇人食言之后二人内心的痛苦,第二本则描写莺莺内心对爱情的向往与礼教之间的冲突。
直到《赖婚》和《拷红》这两折,作者才正面的去描写莺莺与老妇人的冲突。
中西戏剧冲突发展的不同透露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文献综述题目:《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戏。
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
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中西方文化ABSTRACT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 of literature. Yuan 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and the great British dramatist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love drama. A big reunion, a bloody; one is "affectionate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fragrant eliminate jade loss, Death Tomb; a classic Chinese citizen literature,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ulture. In joy and sorrow among not only embodies the hug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aesthetic psychology writer drama skills, while at the same thing to find similarities Fang heart.Keywords:The West Chamber; Romeo and Juliet; compare; in Western culture目录前言 (1)第一章《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 (2)1. 主题思想 (2)2.情节安排 (2)3. 配角异同 (2)第二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 (4)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 (4)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 (4)3. 墙:毁灭和保存 (4)第三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西古典叙事文学的不同 (6)1. 彻底的悲剧与大团圆结局 (6)2. 社会大背景与个人生活 (6)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7)4.语音风格差异较大 (7)第四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不同 (8)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8)1.1 含蓄内敛与轰轰烈烈的爱情 (8)1.2 偶像剧式的开头 (8)1.3 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观与现实的爱情 (8)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文学中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前言《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墙文化原型比较

! "# !
$ %& $
人来 ” 的诗的鼓励下逾墙, 还是罗米欧勇敢无畏的主动出击, 他们其实都在同时逾过两堵墙, 一是有形的物质的 墙, 这是较易逾过的; 一是文化的无形之墙, 对于深受此文化濡染, 且某些文化观念已内化为人生价值信条的男女 主人公而言, 对它的逾越就显得异常艰难了, 因为那是一番与自己灵魂的特殊博斗。 《诗・将仲子 》 “无逾我墙, “岂敢爱之, 正如 中的那位一面在恳求恋人仲子 无折我树桑 ” , 一面又深处于 畏我父 《西 》 母” 的矛盾中的少女一样, 剧中身为相府千金的莺莺, 也在爱慕张生与畏礼退缩的两难处境中苦苦挣扎。 经历 了殿遇、 兵变、 许亲、 赖婚后, 她与张生的相互了解加深, 爱情日笃。听琴一折, 就深深地描绘出那种心心相印的感 “他那里思不穷, 情状态: 我这里意已通, 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 我意转浓, 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 尽在不言 ” “知音者芳心自懂, ” “私会西厢 ” 中。 感怀者断肠悲痛。 但因从正统的方式难以与心爱者结成婚姻, 而必须以 来偷 “贞节 ” 结百年之好时, , 这一中国封建文化中被极度推重的道德范畴, 就切切实实地成为一堵异常高大的文化之 “侍月西厢下, 墙, 矗立在了莺莺面前。剧中莺莺的多次反复和表里不一的举动便说明了对其逾越的艰难, 她写 迎 ” 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的诗约张生相会, 但一见张生又大发脾气, 恨恨地训了张生一通。 明明盼着 张生的书信, 但一见着又佯装大怒要打送信的红娘, 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且看她在私会前写给张生的诗, 便可窥 “仰图厚德难从礼, ” 见她当时痛苦又矛盾的心态: 谨奉新诗可为媒。 寄语高唐休咏赋, 今宵端地雨云来。 分明是礼 与情的对抗, 她却解释为恩对礼的胜利, 并特意强调这次是端地来, 而非上次的欺弄, 这一切, 都展示着她逾墙时 的艰难, 说明了她所逾之墙, 是由已内化为至上道德信条的礼所构筑, 呈现着浓郁的中国封建文化意味。 《罗米欧与朱丽叶 》 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悲剧 中的男女主人公, 他们所遭遇的文化之墙与崔张大不相同。 崔张所 “礼 ” 遇之墙, 一方面来自外部势力, 即封建家长权威外, 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内心中对母体文化中 的神圣性认同所 带来的艰难; 而罗米欧与朱丽叶则从一开始就从内心里诅咒自己所从属的家族与社会上的世俗观念。 正如罗米欧 “我痛恨自己的名字, ” “我真想遵守礼法, 所说: 因为它是你的仇敌。 而朱丽叶的态度则更为坚决明了: 否认自己说 ” 过言语, 可是这些虚文俗礼, 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理了! 二人在舞会上一见倾心, 并于当夜在后花园中私订终身, 约定不日在教堂私自举行婚仪。 可见, 二人在内心中对家长的权威是蔑视的, 他们的反抗是果决的、 勇敢的。 并且 “贞节 ” 朱丽叶在逾 这堵文化之墙时, 也比莺莺少了许多的踌躇, 因为在她的心中, 只有为个人幸福而为的爱情, 而 没有为群体和谐而为的礼, 西方重个体价值的文化传统给了朱丽叶挑战文化禁锢的力量与勇气, 而中国重群体和 谐轻个人幸福的文化传统却为爱情的追求设置下重重障碍。 《西 》 《罗 》 所以, 剧中对莺莺心理的细腻入微的刻划与对整个故事跌宕曲折的叙述, 和 剧较为直豁的叙事风格 与浓郁的抒情表现相比, 就不仅是源自各自文学传统的差别, 而更是因其文化内蕴的相异。 墙: 毁灭与保存 罗米欧与朱丽叶逾文化之墙的越界行为, 最终必然遭到激烈的反对, 而且是来自最亲爱的人的反对。冷酷的 文化传统一会儿显出父爱般的温情, 一会儿显出恶敌般的残暴。当凯普莱特要朱丽叶在本周就嫁给帕里斯时, 朱 “该死的小贱妇! 丽叶就一直在苦苦哀求, 而凯先是款言相劝, 随即便十分震怒, 骂朱丽叶为 不孝的畜生 ” , 并声称: “要是你不愿意, 我就把你装在木笼里拖了去。 ” 为了坚持自己珍美的爱, 剧中, 罗与朱选择了自身的毁灭, 即以死 为解脱厄运, 保持真爱不被玷污的途径。但在西方文化中, 年轻生命的夭亡, 却反给了这墙以致命的一击, 它暴露 了此文化系统的困境与悖谬, 使一切随真爱的毁灭而轰毁, 并令文化在毁灭中重思, 在否定中前行。 罗与朱双双殉 情之后。 他们势不两立的父母终于幡然悔悟。 朱的父亲凯普特主动和罗的父亲蒙太古和解, 并沉痛地说两个年轻 “在我们的仇恨下惨遭牺牲的可怜人儿。 ” 人是 在这里, 爱的毁灭引发了墙的毁灭, 文化的困境得到了弥合, 正如黑 “毁灭中是绝对理念的胜利 ” 格尔所说: 。 可见, 否定中前进的西方文化, 以毁灭来弥补哲学的不足, 使人承认毁灭, 询问毁灭, 不断发展 ” , 并使悲剧性的毁灭成为帮助西方文化成长的积极因素。 《西 》 剧中, 崔张爱情的结局与此大不相同, 它是各种力量相互让步和妥协的产物。 私会被崔母发觉后, 慑于相 “得官 国家谱被辱和自己反落下治家不严的罪责, 崔承认了二人既成的婚姻事实, 但又提出张生须立即上京应考, ” 呵, 来见我, 驳落呵, 休见我, 封建家长的恩威与狭隘的门户观念与横阻在崔张之间, 形成另一堵无形的高墙, 而 “大团圆 ” 对它的最终超越, 在西厢记中则完全落入了中国文化 的范式当中, 沿着穷秀才状元及第, 一干人皆大欢 喜的程式运演前行, 主人公也缺少了罗与朱一反到底的精神, 而以自身功名的成就与对父母之命的忠从来求得与 礼的妥协。文化之礼得到了保存, 传统文化对自由爱情所形成的墙并未被根本动摇, 它反在矛盾各方的妥协中得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 以延续与残存。这正如梁漱溟先生在论及东西方文化时所指出的: “暴露困境, 的” , 它既 又以不突破文化之礼为原则, 面对困境, 不是竭力求真, 而是努力护礼, 维护礼的神圣性, 甚 至不惜自我欺骗和走向毁灭。 ” 个体意识的萎缩与弱化, 充分呈现出与西方否定性文化不同的中国保存型文化特 征。 其文化困境的弥合, 不是因求真而毁灭, 并在否定中前行, 而是以牺牲个体尊严与价值以维护礼的崇高来实现 的。同样, 文化之墙的不同结局与其寓示的文化精神, 使两部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相异的效果。上世纪初西风东 《罗 》 渐, 剧中那种与封建传统不妥协抗争, 并不惜牺牲生命以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 曾深深鼓舞了一代中国青年, 《西 》 给了他们以抗争的信心与勇气, 而中国已流传数百年的 剧却因缺乏那种积极抗争的精神, 远不能在此一点上 《罗 》 望 剧之项背。细加推究, 这实不是作家艺术造诣之殊差, 而只不过是其具有相异的文化蕴含之后果。 (作者单位: 兰#34;" 年第 # 期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艺术特色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艺术特色比较字数:3180 字号:大中小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这两部经典戏剧的异同很有意义。
关于“悲剧”的定义,众说纷纭,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士比亚笔下这对擦肩而过的苦命鸳鸯,显然比王实甫笔下这对终成眷属的双飞燕更具悲剧精神,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虽然历经坎坷,毕竟没有用鲜血浸透的爱情来得永恒持久,用死亡宣泄的情感来得震撼。
王国维先生有言:“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
”[1]大概就是此义吧。
一、情节与人物王季思先生读《西厢记》,有“少年得闺房之乐,中年得朋友之欢”的感叹。
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对《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会有新的感受,《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比少年之爱,而《西厢记》虽不是中年之爱,却也算是少年向中年过度的类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青春冲动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的缠绵悱恻有很大区别,其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从“情节”和“故事”上来讲,两部作品可以比较之处很多,都是情节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合理之佳作。
在戏剧演出中,仅有的一两个舞台时间去发展情节,观众很少有机会再重温剧情,为了在有限的时限之内抓住戏剧的情节,作家必须保证戏剧的情节足够简单清楚。
这就意味着戏剧不能陷入次要情节和复杂情节的泥沼中。
于是,剧作家总是限制一部戏中人物的数量,角色要尽量少,情节要尽量简单。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在主故事以外还有一两个副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例外,没有其他情节交织掩映,是一个单纯爱情故事,甚至也没有莎翁惯用的丑角穿插其中,故事虽然单纯,却颇有曲折。
情节需要相对简单和清楚,《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的主要剧情以情人离别及睡药为中心的浪漫故事,但在此之前,两个爱人的家族间已经结下了宿仇。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观之比较

一
、
引论
爱 情 是 中外 文 学 作 品 中一 个 永 恒 的主 题 . 从 中国 古代 的 《 诗经》 和 西 方 的 古希 腊 神 话 开 始 , 爱 情 这 个 话 题 就 在 文 学这 片 沃 土上 生根 发 芽 . 每一部文学作 品中 的爱 情 观 都是 时代 的缩 影 但 中外 文 化 的差 异 导 致 了 中外 传 统 文学 作 品 中所 表 现 出 的不 同 的爱 情 观 本 文 就《 西厢记》 和《 罗密欧与朱 丽叶》 这 两 部 作 品 的 爱 情 观进 行 一 个 比 较 . 并 且 进 一 步 分 析 导 致 这 两 种 爱 情 观 异 同 的原 因 。 二、 《 西 厢 记》 和《 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 这 两 部 文 学 作 品中的爱情观、 婚 姻 观 的异 同 ( 一) 含 蓄 内 敛 的 爱 情 在许多人眼中 . 中 国传 统 文 学 作 品 中 的爱 情 故 事 就像 涓涓流水 , 清澈而美妙 . 给 人 留 下 十 分 深 刻 的 印 象。《 西 厢记 》 是 中 国传 统 爱 情 小 说 的 代表 作 品 之 一 , 作品所 塑造的张生 与崔莺莺亘古不 变的恋情 是 中国 传 统 爱 情 观 的 重 要 体 现 。崔 莺莺 作 为 当朝 相 国 之 女 . 与一届书生张生坠入爱河 . 张生 在 普 救 寺 与 崔 莺 莺 一 见钟情 , “ ( 张生 上 云 ) 自夜来 见 了那 位 小姐 。 着 小 生 一 夜无眠。 今 日再 到寺 中 , 访他长老 , 小生别有话说 。 ( 与
安 徽文 学
ANHUI W EN XU E 文
学
西厢记 穸密欧与朱丽叶) ) 中的爱情观之此较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女配角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女配角作者:崔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3期摘; 要:在我国古代元杂剧《西厢记》以及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剧本中就存在着两个相似的女配角,她们两个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在剧本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仍旧是文学史上不能忽视的两个人物,本文即从《西厢记》中的女配角红娘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女配角奶妈两个角色进行比较,探究其中的异同。
关键词:西厢记;红娘;罗密欧与朱丽叶;奶妈;比较[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大同小异,他们都讲了男女主人公对彼此一见钟情并一步步靠近私定终身的故事,这其中的主人公面对爱情都表现出了无上的勇气,他们冲破封建礼教,冲破命运的限制,最终获得爱情。
而在这两本戏剧中,皆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女配角,在男女主人公关系得不到进展时,往往是这位女配角推动二人关系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说这位女配角直接推动了故事的进展,在整部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二人便是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贴身侍女红娘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奶妈,这二人虽然在整部戏中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其中也存在着些许的不同,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二人之间的大同小异。
一、二者形象的对比虽然这两位女配角都是女主人公爱情中的帮手,并且对自己爱护着自己的女主人,但二者的形象却有着比较大的不同。
在《西厢记》中的红娘是一位未出阁的小姑娘,她讲话大胆泼辣,做事直接又细致,以幽默插科打诨的语言在剧中出现,在陪伴莺莺烧香时说:“姐姐不祝这一炷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戏剧中这样插科打诨的语言不在少数,让一位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愈发喜爱。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乳母便是一位有了一定年纪一定阅历的女人,她溺爱朱丽叶,并且能将朱丽叶从小到大的趣事一一说出,而她就并没有红娘那么活泼可爱,而是唠唠叨叨一个老妇人的形象,但虽然这位奶妈有了一定的年纪,但是莎士比亚也并没有塑造一个老态龙钟的形象,而是仍旧让她活跃在故事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且她的语言多半是直接裸露,而并没有红娘那种小女生的活泼可爱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题目:《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戏。
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
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中西方文化ABSTRACT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 of literature. Yuan 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and the great British dramatist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love drama. A big reunion, a bloody; one is "affectionate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fragrant eliminate jade loss, Death Tomb; a classic Chinese citizen literature,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ulture. In joy and sorrow among not only embodies the hug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aesthetic psychology writer drama skills, while at the same thing to find similarities Fang heart.Keywords:The West Chamber; Romeo and Juliet; compare; in Western culture目录前言 (1)第一章《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 (2)1. 主题思想 (2)2.情节安排 (2)3. 配角异同 (2)第二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 (4)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 (4)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 (4)3. 墙:毁灭和保存 (4)第三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西古典叙事文学的不同 (6)1. 彻底的悲剧与大团圆结局 (6)2. 社会大背景与个人生活 (6)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7)4.语音风格差异较大 (7)第四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不同 (8)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8)1.1 含蓄内敛与轰轰烈烈的爱情 (8)1.2 偶像剧式的开头 (8)1.3 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观与现实的爱情 (8)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文学中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前言《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
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
两部戏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爱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但又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主题思想、艺术表达、审美情趣等方面各有不同。
本文就《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第一章《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1. 主题思想这两部剧的故事都经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润饰加工才被搬上舞台,都体现出反封建的主题,但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
王实甫的《西厢记》本于元稹的唐人传奇《莺莺传》。
到了北宋时期,为迎合市民的口味,就很自然地使崔、张恋爱故事改变为以团圆收场。
宋金时期,说唱家董解元写了一本西厢记弹词。
原有的“善于补过”的思想也改成了反封建的主题,明确提出了“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要求,以反对从封建家族利益出发要求门当户对的婚姻观。
到了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
王实甫《西厢记》反映了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表示不满,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
同时王实甫《西厢记》也充分体现了当时市民阶层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里说:“中国市民文学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市民阶层兴起之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和市民喜爱的文学,它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表达了市民的反封建的意识。
”从这个角度讲,《西厢记》以大团圆作结,也体现了反封建的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流传。
它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人马乔笔下时,已经具备了日后莎翁剧作的情节特征。
达.鲍特把故事主人公落户在维洛那城;班戴罗细腻的笔触又为它增添了新的色彩。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爱情悲剧,不过它完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时期。
这出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虽然青年主人公双双殉情了,但剧本表明美好的事物和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死神是无能为力的,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爱情力量终究战胜了封建偏见。
这同莎士比亚“爱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
2.情节安排两剧的情节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在构成一个个戏剧冲突时都比较注重“偶然因素”,印证了中国古人常说的那句话“无巧不成书”。
首先,这两部戏都为剧中两对恋人安排了破坏他们姻缘的人物。
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巴里斯,《西厢记》里的孙飞虎、郑恒。
这些角色一方面反映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另一方面反证了两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坚贞。
其次,在写到男女主人公偷情时,东西方恋人都有着翻墙越室的好功夫。
当朱丽叶问罗密欧,花园的墙那么高,你是怎么爬过来时,罗密欧的回答很经典:“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因为瓦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
不过,这种幽会,西方的情人们显得要大胆、外露些。
而东方的人儿则做得含蓄、老练些,他们毕竟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
如私会时,莺莺嘴上“羞人答答的”不停,“脚步儿早先行”(红娘语)。
3. 配角异同《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在女主人公身边都设置了一个仆人一样的角色。
他们为男女主人公的恋爱牵线搭桥,功不可没。
《西厢记》中红娘有着一种受压迫者、受奴役者的是非标准和从这种标准出发的正义感。
她性格爽朗、乐观、聪明而勇敢,是帮助崔、张克服自身弱点和对老夫人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
她为他们出谋划策,递简传书,并率直而善意地嘲讽他们的弱点,促进了他们的结合。
在红娘身上,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和反封建的精神,同时也折射出了下层人民的泼辣和热心为人的高贵品质。
乳媪是朱丽叶的奶妈,对朱丽叶也是特别的疼爱,“亲亲”“心肝”不离口。
这或许寄托着她对自己的与朱丽叶同龄的亲生女儿的怀念之情。
她有时唠叨,仿佛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有时夸奖伯爵巴里斯,夸耀提伯尔特;有时又盛赞罗密欧。
总之,乳媪是一个善良的妇人,善良得有时失去了是非标准。
第二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西厢记》与《罗米欧与朱丽叶》里,爱恋中的少女都深居于墙内,受制于来自各个方面的羁束,不能和意中人自由相爱。
作品中那堵土石之墙,也就成为已陷入爱情中的痴男情女交流接触的物质阻碍。
然而,这两部作品中那堵矮墙之所以会成为纯真爱情的阻隔,让恋人们难以逾过,却主要是因为那更为深潜的文化原因。
中国封建文化对“礼”的推重,使“男女授受不亲”与“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成为男女交往必遵的规矩,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婚姻缔结的“礼”化规范。
与此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那堵无形的文化高墙所形成的阻隔,并不来源于礼的教化与威压,而是因为他们不幸属于两个势不两立的敌对世家,两人的相爱因此超出了各自家族所能允许的界限,成为大逆不道难以饶恕的行为。
在专横粗暴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盛行而人文主义理想只露晨曦的当时,纯真的爱情在狭隘的家族文化观念的支配下,终于酿成一场悲剧。
很显然,经过对二剧中“墙”原型的比较剖析,可以看出,作品中的墙,已远不仅仅是那堵僵死的物质实体,它已成为文化障碍的隐喻和象征,并因深深地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而显出了迥乎不同的文化内涵。
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绝真绝美的爱情,总是即体现出对庸常现实超越的一面,同时它又并蕴着人类最深的原欲,又呈现出对一切阻碍破坏性的一面。
所以,当“墙”横亘在痴情男女之间,在爱情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促使下,对它的超越和破坏便理所当然的了。
《西厢记》剧中身为相府千金的莺莺,也在爱慕张生与畏礼退缩的两难处境中苦苦挣扎。
经历了殿遇、兵变、许亲、赖婚后,她与张生的相互了解加深,爱情日笃。
但因从正统的方式难以与心爱者结成婚姻,而必须以“私会西厢”来偷结百年之好时,“贞节”,这一中国封建文化中被极度推重的道德范畴,就切切实实地成为一堵异常高大的文化之墙,矗立在了莺莺面前,她所要逾越之墙,是由已内化为至上道德信条的礼所构筑,呈现着浓郁的中国封建文化意味。
而《罗米欧与朱丽叶》中的男女主人公,他们所遭遇的文化之墙与崔张大不相同。
崔张所遇之墙,一方面来自外部势力,即封建家长权威外,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内心中对母体文化中“礼”的神圣性认同所带来的艰难;而罗米欧与朱丽叶则从一开始就从内心里诅咒自己所从属的家族与社会上的世俗观念。
正如罗米欧所说:“我痛恨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
”而朱丽叶的态度则更为坚决明了:“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自己说过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理了!”可见,二人在内心中对家长的权威是蔑视的,他们的反抗是果决的、勇敢的。
并且朱丽叶在逾“贞节”这堵文化之墙时,也比莺莺少了许多的踌躇,因为在她的心中,只有为个人幸福而为的爱情,而没有为群体和谐而为的礼。
3. 墙:毁灭和保存罗米欧与朱丽叶逾文化之墙的越界行为,最终必然遭到激烈的反对,而且是来自最亲爱的人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