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合集下载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词章华丽:《西厢记》中的词章非常华丽,充满了文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曾经有文艺评论家称之为“一生之中,只会说一次的情话”,这
体现了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精致的表达能力。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词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
表达了爱情的深沉和内涵。

三、对白音韵优美:《西厢记》的对白中常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
手法,使人对具体情节和角色映像更加深刻。

同时,利用韵文的特点,使
剧中对白更加婉转动人。

例如,“鼎湖冲溜岸分横,半美与香分窥卿”、“终岁轻魄难论长,从他鸾镜共传祥”等,通过对音韵的处理,使语言更
加美妙动听。

四、以白描写景:《西厢记》中对景的描写往往以白描的方式进行,
不做太多修饰,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情感。

例如,“插翠欹千岛,含
芳云态宿麦,胧桧碧花囊”等描写,使读者或观众能更加逼真地感受到剧
中场景的美丽和意境。

五、妙用比兴:《西厢记》中的比兴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对自然界
事物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相见
亭亭如带砂,相思浓浓如溪波”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了词章华丽、用典独特、
对白音韵优美、以白描写景和妙用比兴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该剧的语言
更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元剧《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

元剧《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

元剧《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摘要:作为文学作品,《西厢记》语言艺术性极强,以丰富、文采、押韵、富有表现力等特色,充分奠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探讨《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这部经典,也有助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的读者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有助于攀登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峰。

关键词:语言艺术;丰富性;文采性;抒情性;语言艺术的作用和影响一、透过文本,走进《西厢记》的美自古以来撰写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那为什么王实甫的《西厢记》能够流传千古,让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深入人心。

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穿透过文本,走进《西厢记》的美。

很显然《西厢记》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以深刻、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吸引着我们。

读者作为一个受过极好教育的人,怎么可能不追求真挚的感情,不想收获美好的爱情,这在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共鸣之美。

《西厢记》之美,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还表现在它的戏剧冲突上,《西厢记》写了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和以老夫人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等人他们之间性格的矛盾。

这两组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相互制约,起伏交错的一主一辅两条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牵动着读者的心。

结构安排上,《西厢记》以五本二十一折的宏伟结构将动人的爱情故事铺成开来,然而语言的抒情性使得结构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的复杂特征。

人物塑造方面,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这无疑不得益于他们极具特色的对话描写,一组组对话刻画了人物性格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等方面,这也是《西厢记》最吸引我的原因。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西厢记》是明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的一部代表作,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话剧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这部剧以盛唐时期的杜丽娘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精彩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婚姻制度、风俗习惯和人伦关系。

首先,人物塑造是《西厢记》的重要特点之一、王实甫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精彩的对白,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杜丽娘是一位温婉贤淑、聪明能干的女子,她的坚贞不移、勇敢无畏的爱情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张生则是一位才情出众、聪明高瞻的男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得到了杜丽娘的芳心;而玉奴则是一位懂事善良、机智聪慧的女仆,她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王实甫展现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语言艺术是《西厢记》的亮点之一、王实甫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技巧,如平仄、对偶、揭示、押韵等,使剧中对话生动有趣、富有节奏感。

同时,他对人物语言进行个性化处理,通过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例如,杜丽娘和张生的对白凝练简洁、韵律优美,展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感。

而玉奴的口才慧黠、反应机智,给剧情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

这些语言艺术的运用不仅使《西厢记》成为一部富有戏剧性的作品,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此外,《西厢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该剧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制度和风俗习惯,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束缚和苦难,为后来反映封建婚姻制度的作品铺平了道路。

其次,该剧以爱情为主题,强调了个人自由选择、追求幸福的重要性,对后来的文学作品和社会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该剧的成功也为后来的戏曲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一个范本,对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西厢记》通过精彩的人物塑造、优美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其语言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优美精炼:《西厢记》的语言优美、精炼,字词妙趣横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剧中对话虽短小,但点睛之处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深思熟虑。

这种优美精炼的语言使得整部剧脱离了平淡的对话,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以白描为主:《西厢记》不像其他古代戏剧那样以演唱为主,而是以白描为主,即以对话和描述为主要手段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白描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真实,以平实的笔墨描绘人物的表情、心情和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3. 唱词与白描的结合:虽然《西厢记》以白描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唱词,这使得剧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唱词多用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想,通过音乐的韵律和抒情的词句,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和细腻。

4. 幽默风趣:《西厢记》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通过幽默的对白和行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尤其是潘金莲这个角色的出场,她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行为给整部剧增添了一抹亮色。

5. 字句独特: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字句和词语,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对于爱情的描写中,使用了许多富有江南特色的词语,如“轻云薄雾”、“湖山秀丽”等,给人以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感受。

总之,《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爱情故事,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美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一)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一)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一)特点:1.简洁明了:使用Markdown格式可以使文章的排版整洁、清晰,避免冗余的HTML标签,使内容更加突出。

2.增强可读性:通过使用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重点部分。

3.强调重要内容:Markdown语法中的加粗、斜体、代码块等可以突出重要的文字内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4.跨平台兼容性好:Markdown格式几乎支持所有的平台和编辑器,可以方便地进行文本的编写、编辑和发布。

5.代码片段展示:Markdown格式还可以方便地展示代码片段,用于分享和讨论编程相关的内容。

6.快速上手:Markdown语法简单易学,只需要掌握几个基本的语法规则,就可以快速地编写和排版文章。

7.可嵌入其他内容:虽然Markdown格式本身不支持插入HTML字符、网址、图片等内容,但可以使用转义字符来实现嵌入其他内容的需求。

文章示例: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概述•西厢记长亭送别是一首具有浓郁哲理意味的诗歌,通过描述离别情景,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珍惜。

主要内容•描写了男女主角在长亭的离别情景,通过对环境、气候和感受的描绘,表现出内心的郁闷和愁绪。

•展示了男女主角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执着,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和相思之情。

语言特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对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使用了丰富的形象化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内心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注意节奏感和韵律感,通过押韵和诗句的起承转合,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语言简练、流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以上为“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相关特点及说明。

诗歌结构•分为五个较长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每个段落中由四行组成,行数相等,形成规整的韵律结构。

句式特点•采用主要是七言绝句,也有少量的五言绝句,使整篇诗歌的格律更加丰富多样。

•句式灵活多样,结构完整,表达方式直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1.《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艺术细腻。

2. 该剧中的语言描写充满诗意,隐喻和暗示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

3. 剧中角色之间的对白流畅而生动,展现了各种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4. 语言的运用在剧中创造了场景的氛围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5. 《西厢记》以典型的情感交锋为主题,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表现了爱慕、羞怯、幽默等复杂的情感。

6. 剧中使用的对偶和排比手法使语言更加雍容华贵。

7. 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增加了剧情的多层次性和深度。

8. 对话中的对仗和押韵让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9. 《西厢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贵族社会中的风雅和婉约。

10. 该剧中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得观众更易理解其中的意涵和思想。

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

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

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王实甫的《西厢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文采性也极具魅力。

(1)语言艺术的丰富性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风格的对白,使得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更强烈。

如剧中的红娘对小姐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语,语刚出口,又觉得过于直率,怕小姐难以下台,一句话只说了半句就顿住:“你想张……”莺莺对“张”字当然敏感,立即追问,红娘急切间改口:“我张(望)著姐姐哩。

”足见红娘聪明狡黠,善于应对。

这段对白固然表现了莺莺红娘间亲密的主仆关系,但又突出了莺莺的小姐身份,她话语闪烁不定,不易捉摸。

红娘虽是下人,却机警有谋,惹人喜爱。

②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纵观全剧,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

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带月披星”、“巧语花言”;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

这些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

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2)语言艺术的文采性《西厢记》之所以被称为“花间美人”,就是因为语言上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

具体表现为:①文辞华丽王实甫还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剧中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

像“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样的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可谓是是美不胜收。

②丰富的修辞技巧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一、语言生动,感情丰富《西厢记》这部戏,光从语言上来说,就已经让人爱不释手。

书中人物的对话,真是生动得像是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样。

你看,那些充满机智与幽默的对话,活像现在的网络语言,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张生一见崔莺莺,心里那个悸动,嘴上可就没个停。

当时的他,眼睛一亮,话还没开口就已经有了七分情感。

你说,怎么能不让人看了心生涟漪?他用的词汇既古典又不失生活气息,就像现在我们聊个天,说点儿俏皮话,马上就能把气氛点燃起来。

再看崔莺莺这个角色,话说她可不简单,既有书香门第的矜持,又能随时展现出自己机智的风采。

她和张生的对话,时而温柔似水,时而锋利如刀,一点儿也不腻。

你看她对张生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句话,古人说得好,简直是道破了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你也能感受到她那种含蓄又不失激情的语言魅力。

听到这,你是不是也有点动心了?因为她说的,就是每个人心底最深的那个愿望——那种不知从何而起,却早已深入骨髓的爱。

二、比喻与修辞,妙趣横生说到《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不得不提到它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真的是让人拍手叫绝。

你看,书中的人物常常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哪怕是描述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让你感受到浓烈的情感色彩。

比如,崔莺莺在描写自己心中的孤寂时,居然把自己比作一个“寂寞的梧桐”。

这比喻真是一针见血,梧桐树不就是那种孤独的树吗?它虽然挺拔,但常年没有人依靠,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内心世界。

你想想,这种比喻用得多妙啊,既能让人一眼看明白,又能让人感同身受。

除了比喻,这部作品里还有好多俚语和成语被用得恰到好处。

你像那段张生求婚时的表白,他并没有单纯地说“我爱你”,而是说“我情愿为你死,生死不渝。

”这不就是“生死不渝”的经典用法吗?而这句话一出口,不仅增强了张生的忠诚,还让整个场面立马提升了一个档次,听了让人想哭又想笑。

再说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简直是爱情的金句,不仅有哲理,还带着点儿幽默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内容提要]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了宣扬“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使用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真可谓“天地妙文”。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

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

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理应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

”①(第一本第一折)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

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

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第三本第二折)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殷的气氛。

但剧中写惠明和尚的唱词却是另一种慷慨激昂的“金刚怒目”式,请看剧本第二本《楔子》:[正官][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仟》,风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

杀人心逗起英雄胆,两只手将乌龙尾钢椽昝。

[收尾]恁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仗佛力呐一声喊。

绣旗下遥见英雄俺,我教那半万贼兵唬破胆。

这是高亢激越,掷地有声的英雄誓词。

剧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颐的话辞,请看《拷红》一折(第四本第二折)中一段唱:[鬼三台]夜坐时停了针绣,共姐姐闲穷究,说张生哥哥病久,咱两个背著夫人向书房问候。

(夫人云)问候呵,他说甚么?(红云)他说来,道‘老夫人事已休,将恩变为仇,著小生半途喜变作忧’。

他道‘红娘你且先行,教小姐权时落后’。

(夫人云)他是个女孩儿家,著她落后怎么?(红唱) [秃厮儿]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

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这个段的曲白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红娘十分俏皮的“供词”,逼真地表现了红娘的绝顶聪明和老夫人的无奈,具有很好的喜剧效果。

上面所举数例可使我们对《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略见一斑。

《西厢记》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和对人物性格性情的刻划方面则使我们对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剧作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是为衬托人物活动服务的,剧本为一部崔张爱情诗剧,剧作者描摹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生花妙笔。

剧中展开情节冲突的环境为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普救寺理想化地写成一个“幽雅清爽”,饶有诗意的胜境,请看:“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

“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在这里,经常佛殿上阴森肃穆的气氛,罗列森严的罗汉菩萨、烧香的婆子俗客,以及念经的和尚,一概略而木写,而只写了相近青霄的琉璃殿、幽静的僧房以及青色的苔、红色的落花,使男女主人公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展开一段千古称颂的风流佳话。

下面再看第三本第二折写莺莺的闺房是“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

绛台高,金荷小,银钉犹灿”。

这里通过描绘莺莺的闺房,创造了一种幽深闲静,香气弥漫的美好氛围,这与茸茸举止娴静、深沉含蓄而又感情丰富的性格是相吻合的。

即使在剧中个别情节有悲苦性质的场面里,作者的描写依然笼罩着诗般的气氛。

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

在刻划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善于驾驭语言的天才得到古今读者又一首肯。

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剧中相关描写人物的语言,便会感到人物的至情至性(或典型性格)无不一一凸现,令人有其声如其口出以至呼之欲出的感觉。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戏剧不同于小说或其他文艺形式,后者常常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但戏剧则必须通过剧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声口说话,以性格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西厢记》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请看第二本第一折,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掳获莺莺做压寨夫人,众人慌作一团计无所出。

莺莺则提出著名的“五便三计”:第一计献身于贼,第二计献尸于贼,老夫人皆认为不可,于是有第三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例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老夫人认为此计较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陷于贼中。

此时,好一个张生,在众目注视下出场了:“(末鼓掌上云)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这个句“何不问我!”有力地表现了张秀才的才智胆识,使人感到这位痴情的书生并不是无能的懦夫,而是临危不惧的勇士。

由此,张生在众僧人和莺莺、红娘的心中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理应说,在《西厢记》中,这种即景生情而又贴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是很多的。

请再看第三本《楔子》的开头——莺莺:“自那夜听琴后,闻说张生有病,我如今著红娘去书院里,看他说甚么?”(唤红娘)红娘:“姐姐唤我,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

”莺莺:“这般身子不快啊,你怎么不来看我?”红娘:“你想张……”莺莺:“张甚么?”红娘:“我张著姐姐哩。

”这数句对白不外是莺莺打发红娘去探望张生,但人物语言声口,见性见情。

莺莺身子不快、实有心病,她却先责怪红娘不来看望自己,红娘对小姐的心病了如指掌,所以快人快语,语刚出口,又觉得过于直率,怕小姐难以下台,一句话只说了半句就顿住:“你想张……”莺莺对“张”字当然敏感,立即追问,红娘急切间改口:“我张(望)著姐姐哩。

”足见红娘聪明狡黠,善于应对。

这段对白固然表现了莺莺红娘间亲密的主仆关系。

但莺莺说的话自是莺莺身份,话语闪烁不定,不易捉摸。

红娘虽是下人,却机警有谋,惹人喜爱。

《西厢记》中这样精彩的性格化的语言对白是不胜枚举的。

通过语言对白刻划人物性格,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一个特点。

《西厢记》语言的丰富性还表现在作品对民间俗语的吸收使用。

当然,这也是为刻划各种人物不同性格服务的。

纵观全剧,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

请看第二本《楔子》惠明和尚出场所唱:[滚绣球]非是我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唤做打参,大踏步直杀出虎窟龙潭。

……[耍孩儿]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厌天生敢。

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怎惹草拈花没掂三。

……上述曲子中有口语:“打参”、“驳驳劣劣”、“忑忑忐忐”、“天生敢”、“没拈三”,成语则有“虎窟龙潭”、“斩钉截铁”、“惹草拈花”等,通过这些口语成语的使用,刻划了惠明和尚天不怕地不怕的粗豪性格。

又请看剧作第四本第二折《拷红》有些曲子:“[越调][斗鹌鹑]则着你夜去明来,倒有个天长地久;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

则合带月披星,谁着你停眠整宿?老夫人心数多,性情馅,使不着我巧语花言,将没做有。

”上述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带月披星”、“巧语花言”;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

这些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

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使用,既生动传神地刻划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西厢记》作者善于学习并成功地使用民间俗谚口语,是使这部剧作语言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其中一个因素。

二、《西厢记》语言艺术的文采性古典戏曲发展到元代,能够说是迈上了一个高峰,唐诗宋词元曲,世人皆言,说明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代表一个朝代的珍品,这与其语言艺术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元杂剧分为本色派、文采派两派。

本色派以朴素无华,自然流畅为语言特色;文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采璀灿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有很好的修辞技巧。

关汉卿是本色派的语言大师,王实甫则为文采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厢记》堪称文采派的典范。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其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均属一流。

“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是形成剧本“花间美人”风格的重[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人情牵。

“临去秋波那一转”乃曲中之眼,美而传神。

第三本第二折,又通过红娘之口正面写了驾营:[醉春风]则见他钗蝉玉横斜,髻偏云乱挽。

日高犹自不明眸,畅好是懒,懒。

t普天乐]晚妆残,乌云彩掸,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鬟。

将简贴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这折唱词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

可见剧本写人与状物一样,其语言同样不乏华美秀丽的特色,保持着“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这在写剧中其他人物,如张生、红娘、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时也随处可见。

倘若没有语言上这种五彩缤纷的娟丽姿采,“花间美人”就要黯然失色。

下面再请看《西厢记》中的几组名句(诗),我们对“花间美人”的灿然文采就更能领略了。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第二本第一折)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第四本第三折)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第三本第二折)以上这些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

这里无庸再一一例举。

正是这些“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成为一部百代称誉的诗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