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

合集下载

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

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

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原文如下。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清乾隆间著名学者、大思想家。

出身贫寒,一生颠沛奔波于大江南北,讲学著述。

50岁入四库全书馆校理古籍,精于考据、训诂,在天文学、数学、历史、地理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

尤其可贵的是,戴震治学,志在闻道”。

他论治以富民为本”,不懈地探索古今治乱之源”,以思想家的大无畏勇气,严厉审视被统治者僵化的官方理学,尖锐地批判后儒以理杀人”,提出了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主张平恕”、舍名份而论是非”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启导了十九世纪的—线曙光”。

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等哲学著作,引入西方近代科学分析方法,充分利用自然科学成果,提出新的理”论,被称为八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一大革命”,发二千年所未发”,集中体现了徽州文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

铭曰:东原先生,休宁人,清乾隆间大学者、思想家。

出身贫寒,游学四方,讲求实证,考据精详。

校理古籍,天文数学,地理历史,无所不包。

提倡富民为本,批判官方理学,倡导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平恕为本,舍名份而论是非。

早期启蒙思想先驱,启导十九世纪曙光。

徽州文化代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译文:戴震,字东原,是安徽休宁人。

他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出身于贫穷的家庭,一生在江南各地游学,致力于讲解和研究实证知识,对古籍的校理有着精湛的考据和训诂技巧。

他在天文学、数学、历史和地理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

戴震特别重视以富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不断探索古今治乱的根本原因。

他以无畏的勇气,严厉地审视了被统治者僵化的官方理学,尖锐地批判了后儒以理杀人观点。

他提出了以民之情、遂民之欲为本的哲学思想,主张平恕之道,主张摒弃名份之争,以事实和是非为依据。

戴震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为19世纪的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曙光。

他的《孟子字义疏证》等哲学著作引入了西方近代科学分析方法,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了新的理论,被称为过去八百年中国思想界的一大革命,开启了两千年来未曾有过的先河。

戴震公园作文

戴震公园作文

戴震公园作文
今天,我们全班一起去游戴震公园。

我们先去了戴震公园的大门,上面写着:“戴震公园欢迎您!”我们都在欢呼:“终于到了。


我们先到了一个小亭子里。

这时,我看见一位老人,他的衣服已经很破旧了,头发也有几根花白的头发,我连忙走过去跟他打招呼:“爷爷好!”
爷爷说:“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我说:“我妈妈告诉我的。


爷爷说:“你真有礼貌,那你给我讲讲戴震吧。


爷爷说完了,他就开始讲了:“戴震是明代着名的文学家、
史学家。

他写过一篇文章叫《读通鉴论》,其中有一句话叫‘读
三代以上书,则知事之成与不成,皆当有据’。

意思是说读三代
以上的史书,就能知道事情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了。

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三代以前和三代以后的事,都是有一定原因和根据的。

你一定知道一些关于三代以前的事情吧!请你告诉我吧。


我说:“爷爷,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爷爷说:“你问得好!
—— 1 —1 —。

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六篇_名人故事素材

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六篇_名人故事素材

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六篇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戴震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

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

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

皇上大为兴奋。

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

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

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爱因斯坦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声誉显赫的物理学家,深受人们的敬仰。

在纽约河滨教堂所设的世界最伟大的学者的塑像中,爱因斯坦是惟一活着的人。

但他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品质。

他对别人把他当成偶像感到无法理解,对报刊上的宣传和赞扬十分厌烦,非凡是那些记者、画师、雕塑师来找他拍照、画像、塑像,更使他难以忍受,他说他简直成了这些行业的模特儿了。

爱因斯坦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超人。

他熟悉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基础上开辟的,因此他总是抱着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他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人在共同奋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贡献,因此他对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

就是对自己的下属和学生,爱因斯坦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和蔼可亲和平等待人而感动。

他还总结了这样一个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他认为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个真理的忠实而勤勉的追求者。

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起义前期能和官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礼贤下士,因而屡战屡胜。

但随着起义队伍的壮大,功绩的显赫,他的骄傲情绪一天天滋长起来,贪图享受,拒听忠言,居然杀害了向他进谏的忠臣李岩,以致军心涣散,辉煌功业毁于一旦,落得个自身被害的结局。

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莫泊桑左拉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学生法国大作家莫泊桑:他往往一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眼睛明亮而含笑,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 戴震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 戴震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戴震是怎么死的?公元1723年,在一片雷声震天之中,清脆的婴啼穿破雷声,在一个非常普通的行商家庭响起。

这个婴儿,便是戴震。

戴震为什么会被取名为“震”,大家应该都心里有数了。

戴家祖上在唐朝曾经做过大官,后来到了戴震的曾祖和祖父时,家族开始衰落,再没有出过当官的。

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戴震的父亲戴弁更是成为一位卖布的行商,在江西一带经营着小本生意。

商人在古代的地位十分低,诸多行业中排在末尾,比靠天吃饭的农民更加不堪。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己为了生计行商,却并不想自己的后代也是如此。

所以戴震自幼就被自己的父亲送往私塾读书,而他也十分争气,很有读书的天分。

据史料记载,戴震小的时候过目成诵,十岁的时候就能读书数千言不休。

甚至还曾经反问老师,将老师给难住了。

今日流传的“戴震难师”的故事,说的就是此事!他十八岁的时候跟随经商的父亲来到江苏南丰,幕后又到福建邵武读书,师从程询、江永,学问大进。

二十二岁的时候著《筹算》,二十四岁成《考工记图注》,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圜记》、《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声名很显。

三十三岁的时候,也就是乾隆二十年,戴震“避仇入都”。

因为状告豪绅侵占自己的祖父,反被其用银钱贿赂县令,勾结一起致罪。

为了脱身避难,最终仓促逃往京城。

因为离开的匆忙,钱财衣物都未曾带齐,只在歙县会馆寓居,饭食都难以为继。

虽然这段日子生活艰苦,但也是戴震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在寓居北京期间,他与纪昀(纪晓岚)、钱大昕等著名学者相交,不仅学识大有长进,并且还在朋友的帮助下,将《勾股割圜记》和《考工记图注》刊印,大获成功,名震京城。

留在京城期间,他受吏部尚书王安国聘请,教授王安国子王念孙读书。

王念孙与戴震的另一位学生段玉裁后来在训诂学和经学等领域获得很高的成就,成为戴震最著名的两个学生。

在京城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王安国去世,乾隆二十二年王安国离世之后,戴震才离开京城南下。

戴震在当时的声名很高,但是有一点一直都是他的遗憾,那就是科举。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戴震,字东原,休宁人。

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

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

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

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

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

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

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

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

经进图籍,论次精审。

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

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

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

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

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

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

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

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

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

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

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

”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事例内容
戴震是清代出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戴震治学广博,见解独到,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进行了质疑和抨击,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戴震十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经典。

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

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戴震问道:“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南宋。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东周。


他又追问:“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师无言以对。

解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就必须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学为所用。

戴震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先贤朱熹,正是这种批判精神和认真、严格的治学态度,才使他最终取得非凡的成就。

国学经典解读 叔世硕儒 戴震

国学经典解读 叔世硕儒 戴震

国学经典解读叔世硕儒戴震叔世硕儒戴震(1723—1777)作者:杨世文戴震是清代中叶最具个性的儒学大师,他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树,对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如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

”戴震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主张治学须“志存闻道”、“求之《六经》”,回归儒学原旨,重建儒家“人学”,在中国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篇:几番科场坎坷一代朴学大师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市)人。

生于清雍正元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

休宁这个地方向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

戴震的祖上没有什么显赫的人物,父亲是一个商人,走南闯北,很见过一些世面。

文献记载戴震大器晚成,10岁时才开始说话。

为他作《年谱》的戴门弟子段玉裁解释说“盖聪明蕴蓄者深矣。

”就在这一年,他去拜师读书,无非是《四书》、《五经》之类。

他的记忆力非常出众,能达到“过目成诵”的境界,每天能记诵数千言甚至更多些。

这表明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戴震自幼养成了独立思考、盘根问底的学习方法。

当时学子都要读《四书》、《五经》。

《大学》是《四书》之一,宋代理学家极力表彰,朱熹并作《大学章句》,将《大学》一篇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并移易旧文。

从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朱注云:“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对于朱烹区分经传,虽然有人提出过怀疑,但五百多年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也就相信了朱熹的说法。

可是戴震是不相信的。

有一天塾师讲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塾师回答说:“此朱文公所说。

”又问:“朱文公何时人?”回答说:“宋朝人。

戴震

戴震

版本
• • • • • • 《戴東原集》10卷,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微波榭本 《戴東原集》12卷,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經韻樓本 《戴東原集》 2卷 ,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本(補刻) 《戴東原集》12卷,清光緒十年(1884)鎮海張氏刻本 《戴東原集》 2卷,清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上海書局石印本 《戴東原集》12卷,札記1卷,年譜1卷 ,清宣統二年(1910)渭南 嚴氏刻本 • 《戴東原集》12卷,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 《戴東原集》12卷,民國十八年(1929)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學術成就
• 音韻學:創立了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以及陰陽入對轉的 理論。 • 訓詁學:針對當時對漢儒傳注株守篤信的學術傾向,提出 “志乎聞道”的為學宗旨,主張寓義理於考證,在對儒家 經典的訓詁中去求義理。 • 哲學:提出過“由故訓以明義理”、“執義理而後能考核” 的學術思想,既反對程朱理學空談義理的虛玄無物,又反 對乾嘉考據的矯枉過正。

吳派
• 治學宗旨:治學一尊漢經,是吳派的學術宗旨。 • 主要學者:惠棟、江聲、王鳴盛、錢大昕等。 • 主要表現:一、《易》學研究;二、《尚書》學研究;三、 治學兼及考史。 • 研究特點:擅長經、史,表現出博詳的特點,宗漢而近於 侫漢。
青 衣
皖派
• 治學宗旨:以研究漢經為宗旨,在強調漢代經學的家法師 法的同時,並不一味尊信。 • 代表人物: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孔廣森等。 • 研究內容:除了研究語言文字之外,對名物、制度、古文 獻的校勘、考證,也是皖派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對中國 傳統數學也進行了重點研究。 • 研究特點:擅長經、子、小學,表現出專精的特點,不侫 漢,宗古求是。 青
青 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一讲:戴震
The Philosophy of Daizhen
戴震,字东原,生于公元1724年(清 世宗雍正元年),死于公元1777年 (清乾隆四十二年),安徽休宁人。 他出身小商人家庭,自己早年也曾从 事于负贩,经常靠教书维持生活。曾 中乡举,但未考中进士。乾隆时修 《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校订 天算地理书籍。他对于天文算学地理 等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同时更针对着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提出了自 己的学说。 他的著作很多,后人编为《戴氏遗 书》,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是《原善》、 《孟子字义疏证》。
气就是“形而上”的,不应以“形而上”为理。他说:“气化之于品 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一阴一阳 流行不已,夫是之为道而已。”(《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易传》所谓“形而上”,即指“形以前”;所谓“形而下”,即指 “形以后”。不但“阴阳之未成形质”是形而上的,就是“五行之 气”,也是形而上的,那“有质可见”的五行才是形而下的。
Have A Break!
2. 理与意见
“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孟子字义疏证》 卷下) “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则未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见, 非理也,非义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吾惧求理义者之以意见当之,孰知民受其祸之所终极也哉!”(同 上)
3. 私与蔽
气化即道 血气心知 理存于欲 理学与朴学
一. 气化即道
气与道 形上与形下 生与息
1. 气与道
“道言乎化之不已也”。(《原善》上)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 故谓之道。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洪范 五行,……行亦道之通称。”(《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同上)
2. 形上与形下
四. 理学与朴学
清代的理学 清代的朴学
五. 思考
戴震是如何论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 谈谈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 戴震是如何批评宋明理学的? 理学与朴学有什么关系。 你是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
The End
2. 理存于欲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孟子字 义疏证》卷上) “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同上) “欲者血气之自然。……由血气之自然而审察之,以知其必然,是之 谓理义。……如是而后无憾,如是而后安,是乃自然之极则。”(同 上)
3.体情遂欲
“天下之事,使欲之得遂、情之得达,斯已矣。……遂己 之欲者,广之能遂人之欲;达己之情者,广之能达人之情。 道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斯已矣。” (《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3.生与息
“气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尽也,生生之谓与!”(《原 善》上) “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同上) “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同上)
二. 血气心知
血气心知 理与意见 私与蔽
1. 血气心知
“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原善》上) )。 “盈天地之间,有声也,有色也,有臭也,有味也,举声色臭味则盈 天地之间者无或遗矣。外内相通,其开窍也,是为耳目鼻口。” (《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心之精爽,驯而至于神明也,所以主乎耳目百体者也。”(《原善》 中)
“凡出于欲,无非以生以养之事。欲之失为私,不为蔽。 自以为得理,而所执之实谬,乃蔽而不明。天下古今之人, 其大患,私与蔽二端而已。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 失。”(《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三. 理存于欲
欲、情、知 理存于欲 体情遂欲 Nhomakorabea1. 欲、情、知
“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孟子 字义疏证》卷下) “人以有礼义异于禽兽,实人之知觉大远乎物则然,此孟子所谓性 善。”(《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人之异于禽兽者,虽同有精爽,而人能进于神明也”(《孟子字义 疏证》卷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