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旧志碑记引得

合集下载

三江:天生丽顾的时光边城

三江:天生丽顾的时光边城

( 35 )县被废 。洪武十 四年 ( 3 1 17年 18 年),王朝再度复
治于老堡 ,但仍 “ 官无宁处”,几任官吏不是被赶 就是 条 ,最后竟无一人敢到三江境 内当差 。

o st i onsl u cT r ‘ ON on
势单力薄 的他 ,只好乘舟飘荡 ,最 后飘 到一个叫丹洲 的
也 !”
她俨然 一个 大家闺秀 。由于路途艰难,群 山阻隔, 期 “ 养在深 闺人未识 ”。最近 几十年旅游业兴起 ,随
的改善 ,三江才逐渐 为世 人所 知。在广西的2个 国家 8 县 中,有五个县最 出名 :龙胜 靠梯 田,金秀靠高 山, r 天坑 ,德保靠瀑布 ,唯独 三江 以历史人文胜 出。得天

如果我们硬要挟名人 以 自重 ,将 名头上来 ,无疑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情。 推测李 白曾经路过三江 ,无非是 识 。因为三江县古为 “ 侄僮地 ,隶之i 往西3余 公里 的老堡 口,有浔 、榕 、 0 建王朝桂北驻军的要塞 ,三道石 门天 I 而上二十余里 ,有 一处景观名为 “ f 太
最南端独山县。发源 于独 山县 的都柳江 ( 又名榕江 ),
州省和大西南进入 两广 的重要通道 。都柳江 向东一路流 部、榕江 、从江三县 ,终于进入三江境 内,在老堡 口与 拘浔江汇合 ,注入 融江 ,远奔柳 州柳江 。 姑且大胆推测,李 白也许曾经夜 郎的西部坐船沿着都柳 东到达三江境 内。
生忙于 找工作 的李 白,因诗获 罪被 发配浔 阳 ,又 因
2 1. lC E An O N C l 0 15 r S N TW S O e
市 传t 己

太 白遗岩刻有古人遗作一首:
隆庆六 年,知县 马希武入主怀 远 ,搜刮 民财 ,严刑拷 打筑城 的农 民工,令 “ 诸瑶不能堪”,最后被群众 围杀的事

重修关羽庙碑记

重修关羽庙碑记

重建关羽庙碑记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二贵州宣慰使司祠庙:“关羽庙有二,一在治城南三里新添关;一在治城内南,元初建。

至正间镇守八番顺元等处那怀重建,教授廖志贤记。

”又,嘉靖《贵州通志》卷七祠祀贵州宣慰司云:“关王庙,有二,一在治城南新添关,一在治城内汞院街,嘉靖三十二年新建营房以居军士,众因固址修建。

”又云:“寿亭侯祠,在教场内,嘉靖三年总兵牛桓建并记略: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羽祠贵会城者,胜国镇守八番顺元等处万户那怀鼎建,俗尚倚为公社。

予镇守又明年,爰谋修作新祠数楹祗奉侯。

经始夏六月甲寅,讫工秋七月壬子,因言于众曰:侯绝伦逸群,华夏震愕。

及卒,蜀人祠侯惠陵之左,明侯不二其主也。

贵蜀邻古荆益,侯古荆守,尝开石西土,祠无不可。

前是,那万户剙之而寻废,固兴舍有候于人。

自予复之,嗣此必有同志者相翼共以保之。

”大元江南湖北道宣命虎符武略将军、镇守辰阳路昆阳万户府万户、镇守八番顺元等处万户府事那怀,至正四年①十月承奉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劄伏选差分镇,至正五年春统领诸翼军马诣府署事。

越明年,三边宁谥,军民安和,城市太平,宛如内郡。

各翼英济显灵武安王祠宇修梁巨栋,丹青焕然。

惟府城东北隅乃邓旧、昆阳、两淮三翼军民所共祀,军民蕃庶,基址旷阔。

然以岁久日深,风雨凌震,非惟己恻,行者怆之。

惟神之灵,兵士是倚,其庙貌如此,可不修举,□念拳拳。

首输己禄,命工度木,开敞旧址。

乃□雄圈以营新制,山环水朝,吉福来萃。

爰以是岁丙戌六月戊申朔旦经始,至十月三日庚申吉竖立,重檐复栋,如翚斯飞,众庶攻之,不日落祀。

十二月甲申,奉安新像,金彩彰施,龙髯凤目,威灵煌煌。

檀拖郑善,竭力助财以成其事,而关周二□,左右具主,塑像彩绘,一一备□。

于是楹栋美焕,门庑增制,粉素营饬,丹□绘图,环以宫墙,崇以陛级。

内则御屏拥壁,画图圣□,神功今古忠□。

俾来者往者观之仰之,孰不敬悦此。

文府吏陈答、刘壁并力捐赀,协赞完就。

至于绮窗朱户,鸾几兽炉,宝盖朱幢,侍卫森列。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九华山寺庙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九华山寺庙

世界著名宗教建筑——九华山寺庙古拜经台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被称为“一庄一河十四山”的避暑胜地之一。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

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 - 概况<>九华山九华街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境内,东与太平湖毗邻,南与天下名山黄山接壤,山脉连绵起伏,南北透远,东西纵横,总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

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享誉海内外。

九华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九华山以寺庙多,僧尼多,地藏菩萨确有其人其事闻名于世,是一个以融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特色的独具魅力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九华山 - 名称由来九华山,汉称陵阳山,南梁称帻山,盛唐前称九子山。

据《太平御览》记载:“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李白游秋浦时,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遂易名九华山[1] 。

九华山 - 历史回顾据记载,九华山初为道教圣地。

早在汉代陵阳县令(今青阳县陵阳镇)窦伯玉因好神仙道术,遂辞去县令,入九华山修道;其后,三国时道家赵广信和东晋时著名道士、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都曾来九华山采药炼丹;唐乾宁年间道士赵知微在凤凰岭创建延华观,开坛传道,并炼丹于沙弥峰。

九华山天台峰天台寺大雄宝殿九华山,成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是从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九华山传经布道,创建茅庵开始的。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即有僧名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今朝鲜南部)国王近亲金乔觉来九华修炼,圆寂后,葬于九华,尊称“金地藏”。

此后,九华山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千余年来,九华山佛教历经兴衰,大体有五个时期:唐中期初创;唐后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发展;明清达到鼎盛。

2023最新-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 报告文学 优秀8篇

2023最新-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 报告文学 优秀8篇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报告文学优秀8篇要做一份近期的报告文学,你们知道怎么做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报告文学》,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报告文学的篇一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在春秋以前,黔东南被称为“南蛮”或“荆蛮”之地,属牂柯国和楚国的黔中地,后分属夜郎国。

秦时置黔中郡,汉时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

今从江、黎平、锦屏、岑巩和镇远县等地均属武陵郡的镡成县和无阳县,无阳县即今镇远县的前身。

在隋代属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为“道”后,属黔中道。

元代在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分属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广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蛮安抚司;明代“改土归流”“开辟苗疆”,遂废思州宣慰司,分置镇远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隶属贵州布政司,黔东南也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清代区划基本袭明代。

民国初改府、厅、州为县,今黔东南辖地分属黔东道和黔中道,黔东道驻镇远,领26县。

1935年,国民党政府在镇远设置行政督察区,所辖县区划多次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黔东南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

1949年11月,设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辖镇远、炉山、黄平、施秉、余庆、三穗、岑巩、天柱、台江、剑河、锦屏和雷山等12县。

1956年7月23日,废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余庆县划出归遵义专区,炉山县更名为凯里县(于1984年撤县建市),黎平、从江、榕江、丹寨、麻江五县由都匀专区划入,全州共辖16县(市),州府驻地凯里。

从此,翻开了黔东南历史的新篇章。

黔东南州有不可移动的文物700多处,民族文物十分丰富。

特别是以镇远青龙洞、黄平飞云崖和从江增冲的侗族鼓楼、黎平地坪侗族花桥为代表的名胜古迹,记载了黔东南文化空间环境发展的历史,底蕴丰厚,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苗疆腹地台江有距今5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在侗乡榕江板寨有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镞等文物。

拂去风尘看高碑

拂去风尘看高碑

拂去风尘的高碑自然村落我到高碑去是想了解一下明清两代通行的便道。

据说在那个时候,人们如果不从古驿道行走的话,那时的官商均要从水路而西行,到高碑上岸,步行南岸走便道。

然后随便道过高碑,上熬、地坝,再去接谷陇官道或转入偏桥(现施秉县城)入古驿道。

古时高碑是指天堂坡一带所有的村寨,含乌龟石、上熬、沙冒珪、高碑等地。

不是现在的行政村划地。

高碑在明朝为偏桥卫地,属东路民出洞之抛爪寨。

高碑,苗话叫“野果板”(苗文:veex ghob baib)。

高碑原为施秉土著民——革家居住地。

据考,革家先民是古僚族支系。

现居住这些地区的革家,部分保留了古僚族的“椎髻斑衣”、“穿中而贯其首”,有“鼓角一双”等特征。

据《贵州通志》载:革家是镇远府的“附廊土著民族,黄平蛮僚”。

《镇远府志》(乾隆志)也曰:“犵兜,镇远、施秉、黄平皆有之。

好居高坡,不篱不垣,男子衣类土人,好短衣,偏髻,绣五彩于胸袖间,背负海巴,蚕茧累累如贯珠。

人多嗜酒,四时佩刀弩入山逐鹿,罗雀,其药箭伤人,见血之死,然无敢为盗。

”现革家分布在施秉近万人。

离开大树脚后,继和先生说,前面就是沙冒珪和高碑了。

我们驱车前行。

路的两边是冬季荒芜的田野。

车路过一个村落时,我看到了落叶的古树,于是叫停了车。

路旁的坎上有几棵桂花树,村下居然有一口古井。

虽然是干旱的隆冬,可清冽泉水还是从岩缝里源源不断的流出来。

井用大方石镶嵌着,而外井则挖掘两个洗衣池。

两个女正在洗衣服。

问及井水是否有干枯的时候,少女回答:“我长这么大没看见干过。

”俗话说:山高水高。

这话不错。

这井的背面没有高大的山脉,我们真不知道这水是从何而来。

水井的东面就是村寨了。

村的古树很多,将村子团团包围着。

村子用条石砌成梯级状,房屋就立建在梯状平地之上。

这一带出产一种石头,呈褐色。

当地人就用它作磨刀石。

粒度,磨料和硬度都不错,磨起刀来省力,不消耗石磨而且刀又很锋利。

在还没有金刚石油石之前,施秉、镇远等地民间用的磨刀石多产自这里。

里甲

里甲

里甲
涪州志(乾隆版)卷十二里甲
国家编立里甲,所以弭盗贼、均徭役、便赋税也。

故周有比闾、汉有亭乡、唐有坊村,名虽不同,而其义则一。

我朝定鼎,诏各府州县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多者为长,余百户为十甲。

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稽奸宄、讲信睦。

四境雍熙,闾阎宁谧,立法之良,于斯为盛。

明编涪陵一十三里,国朝编为三里十八甲,后入武隆二里十三甲。

里有名甲有序,制度井井,村落昭然。

旧志简略不详,兹特胪陈于左:
明编户一十三里
白石、黑石、通济、螺回、李渡、石龙、韩市、长滩、在郭、罗云、芋池、谢石、蔺市。

国朝定鼎,编户三里一十八甲
长滩里、白石里、罗云里。

康熙七年,武隆并入,编户二里十三甲,共五里三十一甲:
长滩里
首甲、上二甲、下二甲、上三甲、下三甲、上四甲、下四甲。

白石里
首甲、上二甲、下二甲、上三甲、下三甲、上四甲、下四甲。

罗云里
首甲、二甲、三甲、四甲。

东里
一甲、二甲、三甲、四甲。

西里
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又七甲、八甲。

长滩里村落地名
马援坝、乌杨树、蒿枝坝、歇马台、上沙溪、麻堆坝、马武垭、落马洞、汪渠沟、长冲坝、凤凰寨、张孙坪、桅杆保(堡?)、碑记关、青羊铺、铜锣铺、林家坝、黑潭坝……。

贵州志——精选推荐

贵州志——精选推荐

贵州志 贵州志 贵州通史 贵州是古⼈类的发祥地之⼀。

贵阳发现了旧⽯器时代早期的“⾦阳⼈”(距今⼀百万年),⽽在黔西县的观⾳洞,发现了原始⼈使⽤过的⽯器,是长江以南地区旧⽯器时代早期⽂化的典型代表。

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中晚期的“⽔城⼈”和晚期的“兴义⼈”⽂化遗址。

在普定县发现的“穿洞⽂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类祖先在此⽣息的证据,⽽被誉为“亚洲⽂明之灯”。

⼀、鳖⼈时代(公元前30世纪——春秋) 四五千年前,鳖⼈就⽣活在贵州⾼原乌江南北两岸的⼴⼤地区。

在后世⼈⽂学者的记忆⾥。

他们有双重的⾝份。

他们既是远古的鳖巴⼈,也是古代蜀⼈鱼凫部落的重要⽀系。

鳖⼈是⼈类历史上最早的⽔利⼯程⼤师,贵州境内乃⾄中国境内众多伟⼤的早期⽔利⼯程系统都留下了鳖⼈的⾝影。

公元前22世纪,尧舜命令鳖⼈鲧治⽔,未获成功。

稍晚,鲧的⼉⼦⼤禹治⽔成功,禅让以获天下。

公园前21世纪,⼤禹的⼉⼦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个奴⾪制政权——夏朝。

公元前15世纪,鱼凫⼈建⽴古蜀国鱼凫王朝。

公元前7世纪初,鳖灵协助蜀王杜宇治⽔成功,禅让以获蜀国,建⽴蜀国开明王朝。

鳖灵后裔治理蜀国⼗三世,并缔造了蜀⽂化的中⼼——成都城。

春秋时代,鳖国为周楚属国。

鳖国的统治中⼼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城附近。

秦汉时代为鳖县治所。

鳖注:鳖巴——夜郎——⼟家族、仡佬族等,是贵州早期⼈⽂发展的⼀条主线。

早期鳖⼈延续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可以证明两个事实。

1、鳖即巴,巴即鳖,巴即鳖的变⾳。

2、早期巴⼈的活动中⼼正是在贵州⾼原,⽽三峡及附近地区只是⾛进中原视野最前端的“巴⼈的篱笆”。

⼆、牂牁时代(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在今贵州南境有牂牁国,与北境鳖国并存 牁江位于珠江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河⽔域。

远古牂牁⼈属于濮越民系,⼤约于越王勾践称霸时代⽴国。

勾践不仅被早期浙江越⼈、闽越⼈、南越⼈奉为祖先,他显然也是珠江上游牂牁⼈的祖先。

贵州都匀南明永历皇帝陵调查报告

贵州都匀南明永历皇帝陵调查报告

贵州都匀南明永历皇帝陵调查报告20xx年寒假,笔者到都匀大坪对永历帝陵进行田野调查。

通过实地走访和在黔南州档案局、黔南州图书馆、都匀市图书馆和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地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把这段历史信息重现,与学界共同探讨。

南明永历帝陵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匀东镇大坪社区高塘山上,北纬26°12′,东经107°36′。

帝陵距都匀市区12.5公里。

大坪高塘山永历帝陵有三墓,中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墓,两侧分别是邬节愍昌期墓和涂编修宏猷墓。

永历帝朱由榔墓高约4米,直径约6米,青石砌垒,上封土2尺许。

永历帝墓碑高约3米,宽约1米,厚约0.13米。

永历帝碑上阴刻楷书“明永历皇帝陵”6个大字。

碑上部游龙腾飞图案,碑下部水纹图案。

邬昌期与涂宏猷墓比永历帝墓略小且后列,墓碑均无生年卒日,平生概文,只有楷书阴刻“邬节愍昌期墓”,“涂编修宏猷墓”。

而其两墓碑规模均比帝墓碑略小,碑上部云彩图案,下部猛虎图案。

帝陵前有一拜台,拜台下有依山而建的长梯。

长梯分为左右两边,中间为空地,用来种植花草以点缀帝陵。

此陵墓对研究南明史一定的学术价值,故都匀市于1986年将南明永历皇帝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末年,由于宦官专揽朝政,迫害异己,政治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1628年,陕北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领袖领导下,爆发十几起大规模农民起义。

明崇祯十七年(1644),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

这一年中国政局风起云涌,形成了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三个纪年并存的政权。

而也在这一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俭在景山上吊,这就标志着明朝基本结束了。

但明朝的“尾声”实际却拖了十七八年,到1662年南明永历帝死,才划了完整的句号。

南明永历政权也是在这一时期的数个南明流亡政权之一。

朱由榔于1646年在广东肇庆被拥立称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在后来十多年的对抗清廷斗争中,战火遍及西南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申启镳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24
035
文告示谕
县东天会界碑叙
清·廖镜伊
《天柱县旧志汇编》275
036
文告示谕
劝捐天柱石城记
清·杨昌江
《天柱县旧志汇编》271-272
037
文告示谕
敦善录序
清·俞汝本
《天柱县旧志汇编》
270
038
寺庙祠观
重修朱太常祠记
清·张含辉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40
039
寺庙祠观
清·陈元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32
048
寺庙祠观
三贤祠记
清·袁鸿基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源自33-34049寺庙祠观
二侯祠记
清·龙亨极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28
050
寺庙祠观
二王庙碑记
明·邓钟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35
051
寺庙祠观
谒徐公祠记
清·陈文政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35,又见乾隆《开泰县志》
艺文冬17-18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59-60
044
寺庙祠观
太平山重修碑记
清·胡奉衡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52-53
045
寺庙祠观
武侯庙碑记
清·张广泗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61
046
寺庙祠观
济火祠记
清·胡朝云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62
047
寺庙祠观
观音堂碑
明·欧阳瑾
光绪《黎平府志》卷八
41-42
048
寺庙祠观
二贤祠碑记
治河修桥
重修成德桥碑记
张赞台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84-85,又见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冬20
061
治河修桥
状元桥碑记
明·王之臣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87,又见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冬13-14
062
治河修桥
重修中林桥记
清·杨焯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87-88
063
治河修桥
回龙桥记
王勋臣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103-104
010
书院学宫
时敏义学碑记
清·彭亿清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14-105
011
书院学宫
龙标书院碑记
清·胡奉衡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12 , 又见乾隆《开泰县志》艺文 冬10-12
012
书院学宫
龙冈书院碑记
清·余泽春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20-121
013
书院学宫
重建榕城书院碑记
清·于克襄
黔东南旧志碑记引得
张子刚编制
序号
类别
标题
作者
所在典籍
书院学宫
铜鼓卫学碑记
明·陈敬宗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36-37
02
书院学宫
创建偏桥卫学碑记
明·秦金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95-96
03
书院学宫
新建偏桥卫学碑记
明·黄龙光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99-101
04
书院学宫
创修凤城书院碑记
清·马士升
《天柱县旧志汇编》268-269
114-115
069
治河修桥
重修偏桥碑记
清·卫既齐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05-106
070
治河修桥
030
文告示谕
重修南泉山寺观叙
清·胡秉钧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46-47
031
文告示谕
募修王氏合族总祠堂序
清·王世鑫
民国《八寨县志稿》艺文上
31-32
032
文告示谕
明御制敬一碑并序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34-35
033
文告示谕
惜春歌碑
清·毛振翧
光绪《古州厅志》卷之十下
艺文志 25
034
文告示谕
劝捐书院膏火序
四官庄平寨重修关圣庙碑记
清贺绪蕃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13-114
057
寺庙祠观
重建城隍庙碑记
明·汪梦麟
《天柱县旧志汇编》78
058
寺庙祠观
重建少白先生祠碑记
清·徐立御
乾隆《开泰县志》艺文 冬32
059
治河修桥
成德桥碑记
明·王三善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84,又见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冬15-16
060
05
书院学宫
学宫碑记
明·史旌善
光绪《黎平府志》卷七上
29-30
06
书院学宫
增修学宫碑记
清·赵坦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30-31
07
书院学宫
迁建锦屏学宫碑记
清·王达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36-37
08
书院学宫
重修学宫碑记
清·顾培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37-38
09
书院学宫
马狮山碑记
清·陶履诚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重修朱太常祠记
清·李中捷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41-42
040
寺庙祠观
何文烈公祠记
清·吴光廷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43-44
041
寺庙祠观
何忠诚公专祠碑记
清·许乃兴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45
042
寺庙祠观
迎恩寺碑记
清·胡奉衡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50-51
043
寺庙祠观
重修崩坡塘勅封龙王庙碑
清·刘韫良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18-119 ,又见光绪《古州厅志》卷之五 学校志 5-6
014
书院学宫
山长题名碑
光绪《黎平府志》卷四上
110-112
015
书院学宫
天柱县初建儒学碑记
明·张中和
《天柱县旧志汇编》
71-73
016
书院学宫
施秉县立女子高等小学落成记
民国·马政修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15-116
017
026
文告示谕
观风告示
清·廖镜伊
《天柱县旧志汇编》
272-273
027
文告示谕
重修青云桥示
清·俞渭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91
028
文告示谕
重修八舟桥引
清·严圣箴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86,又见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志冬27-28
029
文告示谕
重修太平山寺募引
清·胡奉衡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51-52
光绪《古州厅志》卷之十下 13-14
022
城池官署
演武堂碑记
清·罗淇
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志 冬21-22
023
城池官署
演武场碑记
清·韩勋
光绪《古州厅志》卷之十下
11-13
024
城池官署
天柱县初建县治碑记
明·徐榜
《天柱县旧志汇编》
70-71
025
文告示谕
重建文昌考棚叙
清·林佩纶
《天柱县旧志汇编》
276-277
城池官署
建施秉县城碑记
明·李曰材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94-95
018
城池官署
修建施秉县石城碑记
清·董良材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04-105
019
城池官署
展城建楼记
明·陈九韵
《天柱县旧志汇编》
74-75
020
城池官署
重修府署记
清·郭怀礼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1-2
021
城池官署
重修古州厅署记
清·王雨溥
88
064
治河修桥
前修青云桥碑记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91
065
治河修桥
碑记
清·王师泰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89-90
066
治河修桥
新河记
明·郭子章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96-99
067
治河修桥
重开诸葛洞碑记
明·彭而述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102-104
068
治河修桥
重修北门外万安桥叙
清·王丙坤
民国《施秉县志》艺文
052
寺庙祠观
隆里所忠孝节义祠堂记
清·陈文政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37-38
053
寺庙祠观
莱州省祠记
清·朱敏英
光绪《黎平府志》卷二下
40-41
054
寺庙祠观
于太恭人祠碑
清·段之铎
光绪《古州厅志》卷之十下
艺文志 14-15
055
寺庙祠观
天柱士民建朱侯生祠记
明·李绍道
《天柱县旧志汇编》85-87
056
寺庙祠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