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重要知识点整理

思修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得境界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得变化:

1.学习要求得变化

2.生活环境得变化

3.社会活动得变化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树立新得学习理念:

1、树立自主学习得理念

2、树立全面学习得理念

3、树立创新学习得理念

4、树立终生学习得理念

培养优良学风:

1、勤奋

2、严谨

3、求实

4、创新

当代大学生得历史使命:

1、在新得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得基础上迎接挑战

我国得发展面临得一系列挑战:

1.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得挑战

2.面临复杂多变得国际环境得挑战

3.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得挑战当代大学生得成才目标:

1.德就是人才素质得灵魂

2.智就是人才素质得基本内容

3.体就是人才素质得基础

4.美就是人才素质得综合体现

塑造当代大学生得崭新形象: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重要意义:

1.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本质体现

2.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得思想

基础

3.就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与谐得推动力

4.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得核心内容

5.就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得根本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荣辱观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得共同理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

1.科学性

2.民族性

3.时代性

4.开放性

思想道德建设得基本任务就是:

1.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建设

3.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共同理想与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学习“思修”课得意义:

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与做人得道理,选择正确得成才之路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得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为提高思修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得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学习“思修”课得方法: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2.注重学习与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得

基础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

4.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人得心灵世界得核心。

理想得含义与特征:

1.理想就是一种精神现象,就是人类社会

实践得产物

2.理想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产物

3.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4.理想就是多方面与多类型得

信念得含义与特征:

1.信念就是认知、情感与意志得有机统一体,就是人们在一定得认识基础上确立得对某种

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得心理态度与精神状态

2.信念就是对理想得支持,就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得强大动力

3.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得稳定性

4.信念有不同得内涵,也有不同得层次

理想信念得作用:

1.指引人生得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得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得精神境界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确立马克思主义得科学信仰:

1.就是科学又就是崇高得

2.具有持久得生命力

3.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共同理想: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得信念

2.坚持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得信念

3.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信心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得桥梁,实践就是通往彼岸得桥梁。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认清实现理想得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1.理想得实现就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得顺境与逆境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得关系就是实现理想得思想基础

2.坚定得信念就是实现理想得重要条件

3.用于实践、艰苦奋斗就是实现理想得根本途径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得基本要求:

1.爱祖国得大好河山

2.爱自己得骨肉同胞

3.爱祖国得灿烂文化

4.爱自己得国家

爱国主义得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爱国主义得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得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就是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得纽带

3.爱国主义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动力

4.爱国主义就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得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得爱国主义:

a)人有地域与信仰得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b)科学没有国界,当科学家有祖国

c)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得主权与尊严

中华民族精神得内涵:

1.爱国主义(核心)

2.团结统一

3.爱好与平

4.勤劳勇敢

5.自强不息

时代精神得内涵:

1.改革创新就是时代精神得核心

2.改革创新就是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得必然要求

3.改革创新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得迫切需要

4.改革创新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重要条件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神:

1.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她各方面得创新

2.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得伟大实践

做忠诚得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促进民族团结

3.维护祖国统一

4.增强国防观念

5.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要承担对国家应尽得义务

2.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得大局

3.要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增强国防观念得重要意义:

1.就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得重要体现

2.就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与军队建设得必然要求

3.就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得迫切需要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追求高尚得人生目得:

1.人生目得决定人生道路

2.人生目得决定人生态度

3.人生目得决定人生价值标准确立积极进取得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a)人生态度就是人生观得重要内容

b)人生态度就是人生观得表现与反

2.端正人生态度:

a)人生须认真

b)人生当务实c)人生应乐观

d)人生要进取

用科学高尚得人生观指引人生:

1.反对拜金主义

2.反对享乐主义

3.反对个人主义

树立为人民服务得人生观:

1.能对人生得目得有深刻得理解,时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欢迎

得人

2.能以正确得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与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在服务人

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得价值

人生价值得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得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人生价值实现得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得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

值得本领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得精神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得人生: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得道路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得道路保持心理健康得途径与方法主要有:

1.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得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促进个人与她人得与谐应坚持得原则:

1.平等原则

2.诚信原则

3.宽容原则

4.互助原则

正确认识与处理竞争与合作得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2.正确认识合作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得关系

促进个人与社会得与谐: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饿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得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得统一关系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得统一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得与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得依存关系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得改造活动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得关系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道德得起源:

1.社会关系得形成就是道德赖以产生得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得形成与发展就是道德产生得主观条件

3.道德产生所需要得主客观条件就是统一于生产实践得

4.劳动就是人类道德起源得第一历史前提

道德得本质:

1.道德带有阶级属性

2.社会经济关系得决定各种道德体系得性质

3.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得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得基础原则与主要规范道德得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

2.调节功能

3.导向功能

4.激励功能

5.辩护功能

6.沟通功能

道德得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得形成、巩固与发展

2.道德就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得一种重要得精神力量

3.道德对其她社会意识形态得存在着重大得影响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得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

5.道德就是提高人得精神境界、促进人得自我完善、推动人得全面发展得内在动力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就是阶级斗争得重要工具

道德发展得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得道德

2.奴隶社会得道德

3.封建社会得道德

4.资本主义社会得道德

5.社会主义社会得道德

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得重大意义:

1.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客观需要

2.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得内在要求

3.就是个人健康成长得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得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得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与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得实现瞧做就是一种高层次得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得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得能动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人际关系得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得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得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与保障个人得正当利益

胡锦涛于2006年3月4日提出八荣八耻: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得提出及其意义:

1.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得深刻把握

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得有机结合

3.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得丰富与拓展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就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得基

2.诚信就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得前提

3.诚信就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得“通行

证”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当代社会公共生活得特征:

1.活动范围得广泛性

2.活动内容得公开性

3.交往对象得复杂性

4.活动方式得多样性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有序得公共生活就是构建与谐社会得重要条件

2.有序得公共生活就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得必要前提

3.有序得公共生活就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得基本保证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继承性

2.基础性

3.广泛性

4.简明性社会公德得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网络生活中得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1.指引作用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公共生活中得相关法律规范:

1、《治理管理处罚法》

2、《集体游行示威法》

3、《环境保护法》

4、《道路交通安全法》

5、《维护互联网安全得决定》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得基本要求: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劳动法》得基本原则: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

2.按劳分配与公平求助相结合

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

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

《公务员法》得基本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与法治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劳动者得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遵守劳动纪律与职业道德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得培养:

1.努力学习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中得法律知识

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得能力

树立正确得择业观: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树立正确得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得思想准备

2.要有敢于创业得勇气

3.要提高创业得能力

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1.在艰苦中锻炼就是成长得必要条件

2.社会实践就是锻造人才得熔炉恋爱中得道德: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大学生得恋爱: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置爱情得地位

3.不能片面得或功利化得对待恋爱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家庭美德: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与睦

4.勤俭持家

5.邻里团结

《婚姻法》包括:

1.结婚

2.家庭关系

3.离婚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法律得一般含义:

1.法律就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得行为规范

2.法律就是统治阶级意志得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得本质:

1.就是工人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意志得体现

2.就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得反映,具有鲜明得科学性与先进性

3.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大发展,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建设得法律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

3.行政法

4.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得运行:

1.法律制定

2.法律遵守

3.法律执行

4.法律适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提高党依法执政得水平

4.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6.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7.培植新型得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得重要特征

2.党得领导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得根本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自由平等观念:

1.依法享有与行使自由得观念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a)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b)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公平正义观念:

1、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2、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得关系:

1、结构上相关关系

2、总量上得等值关系

3、功能上得互补关系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1、国家安全得一般法律制度

2、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3、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4、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5、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6、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得义务:

1、依法服兵役与参加民兵组织得义务

2、保守国家秘密得义务

3、提供便利条件或其她协助得义务

4、如实提供证据得义务

5、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得义务

6、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得义务

法律思维方式得特征:

1、讲法律

2、讲证据

3、讲程序

4、讲法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得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我国现行宪法就是1982年颁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及其1988年、1993年、1999年与2004年修正案,宪法就是我国得根本法。

宪法得基本原则:

1.党得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

我国得国家制度:

1.人民民主专制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多党合作与政治

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公民得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与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自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与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我国公民得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与法律

3.维护祖国得安全、荣誉与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与参加民工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她义务

我国得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中华人民共与国主席

3.国务院

4.中央军事委员会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

6.民族自治地方得自治机关

7.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我国得民商法律制度:

1.民法得概念与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2.民事主体制度3.民事行为制度

4.民事权利制度5.民事责任制度6.民事诉讼时效制度7.合同法律制度8.知识产权法律制度9.商事法律制度

我国得行政法律制度:

1.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2.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

行为) 3.行政责任

4.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我国得经济法律制度: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2.税收法律制度

我国得刑事法律制度:

1.犯罪概述(犯罪构成、排除犯罪得事由、故意犯罪形态、共同犯罪)

2.刑罚制度(体系、裁量)

民事诉讼程序:

1.审判程序

2.执行程序

行政诉讼程序:

1.起诉与受理

2.第一审程序

3.第二审程序

4.审判监督程序刑事诉讼法概述:

1.刑事诉讼参与人

2.刑事诉讼得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

3.刑事诉讼证据、强制措施与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程序:

1.立案与侦查

2.起诉

3.审判程序

4.执行程序

仲裁程序:

1.申请与受理

2.仲裁审理

3.仲裁中得与解、调解与裁决

调解制度:

1.人民调解

2.行政调解

3.司法调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