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农药多残留分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农药残留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农药残留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 3 超临界 流体 萃取 法在 农药 残 留分析 中 的应 用 .
超 临界 流体 萃取过程 是利用处于临界低 压和 临界温度 以上 的流体具有特异增加 的溶解能力而发展出来的化二 分离新技术 。 r =
( 转第 3 下 l页 )
前处 理技术 , 它建立在传统的液 一 液萃取 ( L L E)基础 之上 , 又克 服了液 一 液萃 取及 一般柱层析 的缺 点 , 具有有 机溶剂 用量少 、 待 测组分回收率 高 、 捷 、 便 安全 、 高效 等特 点。 目前 主要应 用在 水

p o p cs o a r s e t fs mpl r p r to e h i u sf ra l ss o e tcd e i e r lo d s use e p e a ain tc n q e o nay i fp si ie r sdu s we e as ic s d. K e o ds p sii e r sd e ;s mp e p e r to e h i u s;S y w r : e tcd e i u s a l r pa ain t c n q e PM E ;S FE
5 03 ) 140
( 州化 工研 究设计 院 ,广 东 广 州 广
摘 要 : 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超临界流体萃取、 加速溶剂萃取 、 凝胶渗透色谱、 固相萃取、 固相微萃取、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等前
处理技术 , 以及它们在农药残 留分析 中的应用 ,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 了展望 。
关 键词 : 农药残留; 样品前处理技术; 固相微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 中图分类 号 :6 0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1 97 (02 1 — 08 0 10 — 67 21)4 02 — 2

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901 固相萃取法自1978年的商品性质的固相萃取柱出现之后,到如今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广泛。

它是一种在液固分离萃取原理的基础上对样品的预处理技术,现在已经被应用到医药、食品和环境等社会领域。

工作原理以液—固色谱理论为基础,采取多种方式,对样品进行吸附和洗脱等方法来达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其中主要以选择性吸附和选择性的洗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1]。

在固相萃取的方法中,主要包括对样品的活化、上样和洗涤以及洗脱这四种大步骤。

1.1 固相萃取的类型作为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技术中的核心部件,SPE柱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用途最广泛的主要有五种,包括极性柱、阳离子交换柱、阴离子交换柱、共价型(PBA等)以及非极性柱(C18、C8、C2等)。

在这五种SPE小柱中,能够满足所有的处理要求,几乎所有的被检验物质都可以别装填成SPE的小柱,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的需要来采用不同的固相萃取柱。

在所有的SPE小柱的类型之中,核心为C18小柱,它能够满足于绝大多数的检验要求,因此适用范围比较广。

1.2 固相萃取的适用性由于固相萃取技术的越来越成熟,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经受住越来越高的检验。

在一项对果汁中的农药残留的检验中,Dicoph等人就是用到C18柱的检验,他们采用己烷—乙酸乙酯的洗脱方法,比例为1:1,检测效果显示一共有五十种的农药残留,所达到的回收率达到86%,偏差已经低至14%,这能够看出其检验成果的科学性。

在另一种检验的成果中,由MAO等人进行的研究调查,他们是使用乙二胺(PSA),采取吸附的技术,从而测试出在黄芪中的农药残留达到24种之多,最终的结果显示,偏差较低,回收率为65%~110%,实际的标准偏差为1605%。

在实际的检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吸附剂的误差或者是由于数量的单一而导致的检测效果不理想。

国内外农残检测技术进展

国内外农残检测技术进展

国内外农残检测技术进展作者:王缇孙园媛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20期摘要:本文根据近几年文献资料,介绍了农产品质量检验和农残测定的最新检测技术,同时也探讨了国内外的农残监测情况。

关键词:农残;检测技术;监测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农药的使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国外不断的发布更为严格的农药残留最大允许限量,我国进口食品与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也将会面临着严重的困扰;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标准,完善人员以及装备力量,并且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监管模式。

因此,建设更完善的农药监管体系和发展农残检测技术是我国农业以及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1 农药的分类农药是用于防止、引诱、破坏、控制、排拒昆虫以及有毒有害病菌,或者控制动物的外寄生虫,种类繁多,至今在世界各国注册的农药约1500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就有300多种。

农药可根据来源、用途和化学结构等不同有多种的分类方式,日常生活中,经常按用途不同给它们分类:(1)杀菌剂,主要是苯并咪唑类、有机汞类、有机氯类等;(2)杀虫剂,主要是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蚕毒素类等;(3)熏蒸剂,主要是溴甲烷、磷化氢、二硫化碳等;(4)除草剂,主要是玉米除草剂、麦田除草剂、豆除草剂、棉田除草剂等。

2 样品的预处理技术2.1 国外的标准分析方法农产品与食品样品的组分比较复杂,农药残留含量较低,一般在PPm与PPb的数量级,而且还存在着农药的异构体、同系物、代谢产物、降解产物和轭合物等的影响。

要想除去与目标物同时存在的杂质,避免检测器和色谱柱污染,减少色谱干扰,样品的预处理十分重要,约占实验工作量的75%左右;国际上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公认的标准分析方法,其中主要有美国环保署(EPA)方法、美国分析化学协会(AOAC)方法、美国加州食品与农业部分析化学中(CDFA)方法、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方法、联合国农粮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C/WHO)方法、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方法、欧盟委员会方法以及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注册和颁布的标准方法等。

农药残留分析中常用的三种样品前处理技术

农药残留分析中常用的三种样品前处理技术

农药残留分析中常用的三种样品前处理技术范骏摘要样品前处理技术是农药残留分析过程中关键的制约性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样品处理技术和检测分析技术。

本文综述了三种国内外使用的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关键词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1.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危害20世纪50年代以来,化学合成农药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无疑在防治病虫害、铲除杂草、增加农业产量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但是农药是一类有毒化学物质,而且是人们主动投放到环境中的[1],长期大量使用,对环境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2.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农药残留分析是对复杂混合物中痕量农药的母体化合物、有毒代谢物、降解产物和农药杂质进行的分析,是一种需要精细的微量操作手段和高灵敏度的痕量检测技术[2]。

农药残留分析包括样品前处理和仪器检测分析2个步骤,而样品前处理技术对检测分析结果的影响占很大比重。

3.样品前处理技术目前,已报道或已取得广泛应用的新技术主要有:固相萃取(SPE)、固相微萃取(SPME)、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加速溶剂萃取(ASE)、微波辅助萃取(MAE)等。

本文选取前三种进行综述。

3.1.1固相萃取(SPE)。

固相萃取是一种基于液一固相色谱分离机理.采用选择性吸附、选择性洗脱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富集、分离、纯化的物理萃取过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净化方法之一。

SPE包括正相、反相和离子交换树脂柱3种固相萃取柱。

正相柱固定相吸附剂为极性的,且极性大于洗脱剂的极性,用来萃取极性物质,一般用氰基(一CN)、AI2O3、键合Si、氨基(一NH:)、硅酸镁等。

反相柱固定相吸附剂为非极性的,且极性小于洗脱剂的极性,用来萃取非极性物质,一般用C18、C8、pH(硅胶上接苯基)等。

离子交换树脂柱的固定相为带电荷的离子交换树脂,用来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化合物。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一直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各国都在加强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以确保农产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

本文将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1.传统检测技术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色谱法、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的优点,但是存在着检测周期长、操作复杂、仪器昂贵等缺点。

而且这些传统检测技术往往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的操作人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快速检测。

2.快速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快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比如,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微生物、酶等生物材料快速识别农药残留。

这些方法不仅检测速度快,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环保等优点,逐渐成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新趋势。

3.智能检测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检测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领域。

智能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准确检测。

这些智能检测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检测成本,还可以提高检测效率,促进食品安全的保障。

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1.多样化检测技术未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将趋向于多样化发展,结合传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和智能检测技术等不同手段,形成一套完整的检测体系。

通过多样化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对不同农产品、不同农药残留的全面检测,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2.简化化检测流程未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将趋向于简化化发展,不断提高检测方法的简便性和操作性。

目前一些快速检测技术和智能检测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快速、便捷的检测,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检测流程,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检测成本,推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农药残留分析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介绍农药残留分析的背景和意义,阐述农药残留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将重点介绍样品前处理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包括样品采集、保存、提取、净化和浓缩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进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比分析不同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范围和限制。

本文将展望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发展。

二、农药残留分析概述农药残留分析是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食品中农药的使用情况和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风险。

农药残留分析的过程复杂,涉及多个步骤,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仪器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

其中,样品前处理技术是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品前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的杂质,富集和净化目标农药残留,使其适合仪器分析。

这通常包括提取、净化、浓缩和衍生化等步骤。

提取是将农药从食品基质中转移到合适的溶剂中,常用的提取方法有索氏提取、振荡提取、超声波提取等。

净化则是通过吸附、沉淀、色谱分离等方法去除提取液中的杂质,提高农药残留的浓度和纯度。

浓缩则是通过蒸发或其他方法减少提取液的体积,提高农药残留的浓度,以便于后续的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药残留分析的仪器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目前,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等优点,为农药残留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一、概述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食品质量控制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农药残留分析是评估食品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其中样品前处理技术作为分析过程中的首要步骤,对于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往往步骤繁琐、耗时长,且可能引入不必要的干扰物质。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现代样品前处理技术正朝着更加高效、简便、准确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农药残留分析的精度和效率,还降低了分析过程中的成本和环境负担,为食品工业中的农药残留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样品的采集、保存、均质化、净化等环节。

新技术如固相萃取、加速溶剂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基质固相分散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分析中,显著提高了农药残留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等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为样品前处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本文旨在概述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当前的主流技术及其优势,同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期为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之“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段落内容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是食品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日益广泛,以确保农作物不受病虫害的侵害,提高产量。

农药的不当使用或滥用,尤其是在农作物生长后期和采收前的关键时期,会导致农药残留于食品中。

这些残留物长期累积在人体内,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农药残留可能导致急性中毒反应,特别是在摄入高剂量农药残留的食品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农药残留检测与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药残留检测与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药残留检测与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概述农药是当前农业生产用于防治病、虫、杂草对农作物危害不可缺少的物质,对促进农业增产有极重要的作用。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农药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农药施用到农作物上以后,绝大部分因多种原因而转化,但作物内会残留有极少量的农药。

长时间摄食残留农药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这就是农药残留量问题的由来。

近年来,在茶叶、粮谷、蔬菜及水果种植中由于不少农户忽视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农药污染问题经常发生,农药残留量超标相当严重,并逐年加剧.而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出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和保护人们健康的需要,相继对进口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等卫生指标提出了愈来愈严格的要求。

鉴于此,为保障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有效控制农药在茶叶、粮谷、蔬菜和水果等生产中的合理使用和对其残留量进行监控,满足进出口贸易的需要,大力开展农药残留量检测技术以及相关的前处理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化学农药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螨剂、杀鼠剂、杀线虫剂.根据化学结构又可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取代氯苯氧基酸或酯除草剂,氨基甲酸酯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和有机杂环类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残留量分析需要测定各种样品中ug/g、ng/g、甚至pg/g量级的农药和/或代谢产物及降解产物。

其分析过程一般包括取样、样品处理(提取、净化和衍生化)和测量,根据农药种类和样品基质的不同,上述各个步骤的复杂性有所不同.色谱方法常用于样品的净化和测量,以前较多采用填充柱气相色谱法(GC),现在则越来越多地使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尤其在定性分析的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中,毛细管柱技术占绝对优势。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氮磷检测器(NPD)是最常用的农药残留量分析的气相色谱检测器,质谱检测器(MSD)则是最通用和灵敏的检测器.各种进样方式,如分流、不分流、冷柱上进样技术和程序升温汽化进样技术都已应用于农药残留物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构体 )
赵鹏亮 ( 1983- ) , 男 , 安 徽阜阳人 , 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农药残留分析与环境化学 。 2010 06 18
38卷 29 期
赵鹏亮
国内外农药多残留分析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6277
将石英纤维直接插入样品溶液或气样中, 对目标分析物进行 萃取。H S SPME 与 D irect SPME 不同之处在于石英纤维停 放在样品溶液上方进行顶空萃取, 不与样品基体接触 , 避免 了基体干扰, 同时提高了分析速度。 SP ME 的萃取效果受所 使用的固定相、 试样量及容器体积、 萃取时间、 介质的 pH 值 等因素影响。 SP ME 技术主要与 GC 和 H PLC等联用, 能快速 有效地分析环境样品中痕量物质。 K rappe 等分别采用 100 m PDM S, 85 m PA 和 65 m CW 为固定相, 分析了水中天然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 , 结 果表明, CW 对菊酸的萃取效率最高, 但稳定性较差 , PDMS 的稳定性及重现性最好 。 La m bropou lou等在对 SPME GC 联用技术的研究中, 分别以 FPD 和 MS 为检测器, 分析了水 样中 9种除草剂的残留量 , 并分别采用 65 m 厚的 CW /DVB 和 PDM S /DVB为固定相, 结果表明, 当以 PDM S /DVB 为固定 相时, 方法的检出限为 1~ 20 ng/L, 当以 CW /DVB为固定相 时 , 方 法 的 检 出 限 为 2 ~ 20 ng /L, 回 收 率 为 78. 3% ~ 127 3 % , 此方法可用来分析水样中痕量样品
。此外, S tein
[ 16]
w andter以环己烷 - 丙酮、 丙酮 - 石油醚为洗脱剂, 通过研究 100多种农药的洗脱特征, 提出新的 GPC 洗脱体系 。 GPC 净化方法是一种分离大分子类干扰杂质的方法, 能 把农药残留从各种复杂基质中分离出来。但分离效果的好 坏取决于其分子的大小、 形状以及凝胶阻滞作用的差异, 因 此也存在因小分子的干扰物可能被夹带洗脱到农药中而不 能得到完全分离, 需要再增加柱色谱作进一步净化。另外, GPC 溶剂用量大, 当采用内径较大的 GPC 柱时, 就会出现连 续处理样品能力相对较慢、 试剂耗费较多等问题。为了解决 GPC 技术存在的不足 , 目前商品化的全自动 GPC 净化仪, 所 使用的净化柱朝着小内径、 大载荷量以及小体积进样的方向 发展, 从而提高 GPC 净化技术的分离度, 扩展了 GPC 谱技术 的应用范围
[ 17]
。 Rodrigues

等利用 DI SP ME GC M S联用技术检测了作物中的 8种有机 氯农药 ( 六氯苯、 林丹、 4 , 4∃ DDE、 狄氏剂、 异狄氏剂、 七氯、 环氧七氯和 4, 4% 2 DDT ), 其优化结果, 采用 100 m PDM S为 固定相, 50 & 萃取 60 m in。对各种有机氯农药 ( 除了林丹 外 ) 方法的检出限为 0. 2~ 2 . 0 ng /g , 回收率在 90% ~ 108 %, RSD 低于 17 %
相微萃取 ( SPME ) 是 20世纪 80年代末由加拿大 W aterloo 大 学 Pa w liszyn等开发研制的一种非溶剂的分析萃取技术 , 其 萃取原理与气相色谱 ( GC) 类似 , 是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型、 高效的样品预处理技术, 它是集采集和浓 缩于一体, 具有简单、 方便、 无溶剂和费用低的特点, 且不会 造成二次污染。应用 SP ME GC 方法对土壤、 水和生物体内 有机磷农药进行分析, 其检出限在 ng /g~ pg/g 级, 相对标准 [ 7] 偏差 (RSD )小于 30% 。 SP M E的萃取方式主要有直接固相微量萃取法 ( D irect SP M E) 和顶空固相微量萃取法 ( H S SP ME ) 。 D irect SP M E是
安徽农业科学, Jou r n al ofAnhu iAgr.i Sc. i 2010 , 38( 29): 16276- 16279 , 16323
责任编辑
章炼红
的研究进展
赵鹏亮
(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6)
摘要 样品前处理技术是农药残留分析过程中关键的制约性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 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 出现了一些 新的样品处理技术和检测分析技术。 综述了国内外使用的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关键词 农药残留分析; 前处理技术; 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 S481 .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10) 29- 16276- 04 Pretreat m en t T echnology of Pesticide R esidue A nalysis both at H o m e and A broad ZHAO Peng liang ( R esources and Env ironm ent Co llege , AnhuiA gr iculturalU niversity , H efe, i Anhu i230036) A bstract Sa m ple pre treat m ent techno logy is the key constraining factor dur ing the process o f pesticide residue analysis . W ith techno logica l advances , the pestic ide residue ana lysis techniqu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 so m e ne w sa m ple processing and testing analysis techniques e m erge . This paper rev iews and com par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 f so m e sa m p le pre trea t m ent technolog ies , inc luding SPE, SPME, M SPD, GPC, M I P, I AC, MAE, ASE, SFE and so on , in order to find a re liable so lution for pesticide residue ana lysis . K ey w ords P esticide residue analy sis ; P re trea t m ent techno logy ; R esearch progress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病、 虫、 杂草对农作物危害 不可缺少的物质, 对促进农业增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 而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化学农药的品种和数量在不断增 加 , 而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与滥用 , 不仅使农药污染问题难 以得到有效控制 , 而且使农药在农产品的残留量严重超标 , 且逐年加剧。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 农药残留污染已成 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农药残留检测分析 包括样品前处理和仪器检测分析 2个步骤, 而样品前处理技 术对检测分析结果的影响占很大比重。有专家分析, 检测分 析结果的误差近 50% 来源于样品的准备和处理, 而真正来源 于分析的还不到 30% , 而且大部分样品前处理所占用的工作 量超过整个分析的 70 % 。因此, 样品前处理系统平台是农药 多残留检测体系达到快速而准确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 农药多残留分析时进行样品前处理不仅要求尽可能完 全提取其中的待测组分, 而且还要求尽可能除去与目标物同 时存在的杂质, 以减少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避免对色谱柱和 检测器等的污染。目前, 农药多残留分析前处理技术在国内 外主要采用固相萃取 ( SPE ) 、 固相微萃取 ( SPME ) 、 基体分散 固相萃取 (MSPD) 、 凝胶层析 ( GPC ) 、 分子印迹技术 ( M I P )、 免疫亲和层析技术 ( I AC ) 、 微波提取技术 ( MAE ) 、 加速溶剂 提取 ( ASE ) 、 超临界萃取 ( SFE) 等技术。样品前处理技术正 向着省时省力、 廉价、 减少溶剂、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微型化 [ 2] 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 1 样品前处理技术 1. 1 固相萃取 ( So lid Phase Extraction , SPE) 固相萃取 ( SPE) 技术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 吸附, 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 , 然后再用洗脱液洗 脱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 SPE 技术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 多年来, 国内外分析工作者就该技术在农药残 留分析中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和探索 , 并取得了很 多成功的经验。 Lopez B lanco等在测定地表水中的硫丹 ( 和
[ 5] [ 3]
SPE与液 - 液萃取相比有很多优点 :
相溶的溶剂; ! 处理过程中不会产生乳化现象; ∀ 它采用高 效、 高选择性的吸附剂 ( 固定相 ), 可以净化很小体积的样品 ( 50~ 100 l); #能显著减少溶剂的用量, 简化样品预处理 过程, 同时所需费用也有所减少。 SPE 既可用于复杂样品中 微量或痕量目标化合物的提取, 又可用于净化、 浓缩或富集 国标化合物, 是目前国内外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前处理中的主 流技术。 1 . 2 固相微萃取 ( Solid PhaseM icroextraction , SP M E) 固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 1]
时, 采用 SPE 实现了样品的 100倍浓缩富集, 使方法检出限 达到 20 ng/L 。 Pin to等在测定水中草净津等 4种除草剂的 试验中 , 采用 SPE 富集样品使浓缩倍数达到 500倍 , 该方法 [ 4] 检出限降低至 9. 8~ 34 ng /L 。对于分析极性较强的农药, 在采用极性较强的提取溶剂如丙酮 - 水体系进行分析时, 可 采用非极性吸附剂如 C18等, 这样提取溶剂中水溶性强的杂 质不会保留在吸附剂上 , 有利于样品的净化。如 Ru iz 等利 用 V ( 水 ) V ( DMF) = 100 2 . 5为提取溶剂, C18 为吸附剂, 以 乙酸乙酯为淋洗剂测定土壤中莠去津、 呋喃丹和地亚农等农 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对于分析极性较弱的农药 , 在采 用极性较弱的提取溶剂进行分析时, 可选择极性吸附剂如 Floris il等, 它不会对提取溶剂中的弱极性杂质产生保留 , 然 后再选择适当溶剂将待测残留农药淋洗下来之后再进行测 定, 如 K m i 等利用 V( 正己烷 ) V( 二氧甲烷 ) = 7 3 为提取溶 剂, F loris il为吸附剂测定土壤中 , [ 6] 药取得较好的效果 。 HCH , 七氯等有机氯农 不需要大量互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