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文人心中的“柳”情结
古诗中柳的意蕴

古诗中柳的意蕴
柳在古诗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春天的象征:柳树在春天最早发芽,枝条柔软细长,呈现出勃勃生机,因此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天和生命的活力。
许多诗人用“柳”来描述春天的到来,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李白的“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等。
2. 离别的象征:由于“柳”与“留”、“丝”与“思”的发音相近或相同,垂柳的“依依”容易让人联想到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一别数年可能是永别,因此古人特别重视送别。
以“柳”表达离别之意和思念之情,如白居易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3. 思乡的象征:当游子漂泊异乡时,看到柳树,会联想到家乡的柳树,并进而想起家乡的人与物。
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
”就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4. 美女和爱情的象征:柳枝柔软细长,常常被用来比喻美女和爱情。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中就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描述,以柳喻指美女和爱情。
5. 韶华易逝的感慨:柳树的春天虽然短暂,但是它的生机和美丽却让人对生命的短暂和美好产生感慨。
许多诗人用柳来表达对生命短暂和韶华易逝的感慨,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柳在古诗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可以表达春天的生机、离别的深情、思乡的眷恋、美女的娇柔以及生命的短暂和美好等情感。
柳在古诗里的含义

柳在古诗里的含义
柳在古诗里的含义多种多样,往往具有象征性的意味。
以下是
柳在古诗中可能的含义:
1.柳叶柔软:柳树的叶子柔软、垂下,象征着柔顺和柔弱。
在
诗词中常用来描绘女子的美丽形象,如“柳叶眉”、“柳丝般长发”。
2.春天和生机:柳树是早春的标志,春天来临时,柳树的枝条
会迅速生长出新绿。
因此,柳也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
3.心情愉悦和欢乐:柳树常常与江河湖泊相伴,微风拂过柳树,枝条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
在古诗中,柳也代表着欢乐
的心情和美好的时光。
4.离别和思乡:柳树的叶子容易随风飘落,流动的枝条常常让
人联想到离别和思乡之情。
因此,柳在古诗中往往用来表达离别之
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柳在古诗中的含义并不是固定的,具体的含义
要根据上下文和诗人的用意来理解。
不同的诗人可以赋予柳树不同
的意象和含义,增添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柳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象征性意象。
它是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描绘一种充满希望的境界,并表达出静谧、美好的象征意义。
在春天,柳树是最早开花的树种之一,因而它也被用来比喻爱情的芬芳和持久的誓言。
例如,在《渔家傲》中,作者张若虚把柳树用作比喻爱情的象征:“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笑语盈盈暗香去,留下恩爱深深。
”另外,柳树也被用来比喻柔软的性格和不变的友谊。
例如,在《汉东小猎》中,作者祝福比自己年轻的友人:“如杨如柳挺底枝,花时会伴花相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愿伴随着青春花朵相知相惜,一如杨柳一样笔直挺拔。
总而言之,柳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希望、爱情和友谊,也暗示了一种柔软的性格和持久的诚实。
浅析中国的柳文化

浅析中国的柳文化浅析中国的柳文化数千年来,中国人在长期植柳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柳文化现象。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柳崇拜中国人在长期的植柳用柳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崇拜柳树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柳文化的重要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视柳树为女性生殖器崇拜的象征柳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殖力,能够无性繁殖,折取一枝纵横倒顺插之,皆能够正常生长。
因此,古代人对柳树执以宗教的感情,幻想通过对其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繁殖力的崇拜,把它旺盛的繁殖能力转化到人的身上,使自己的生殖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现人类自身种的繁衍的神圣目的,故而视柳树为女性生殖器崇拜物的象征。
柳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女阴、女性的象征,《汉书睦弘传》称柳为“阴类”。
我国先秦时期的祈雨桑林仪式就是象征男女性交合的场面,以桑象征女阴生殖器。
[24]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祈雨射柳仪式无疑就是男女交媾的象征,《辽史礼志》载“瑟瑟仪”称:“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
前期,置百柱天棚。
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
皇帝再射,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
中柳者质誌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质之。
不胜者进饮于胜者,然后各归其冠服。
又翌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稷荐植柳,祝之。
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
皇族、国舅、群臣与礼者,赐物有差。
既三日雨,则赐敌烈麻都马四匹、衣四袭;否则以水沃之。
”[25]这是辽代契丹人的射柳祈雨仪式,说明古代契丹人也是视柳树为生殖器崇拜物的象征。
满族人视柳树为始祖母神,称之为“佛朵妈妈”。
佛朵即满语“佛特赫”,意为柳枝。
无疑柳叶是女性生殖(女阴)崇拜物的象征。
“满族人把大水里最初的生命想象为来自水中飘浮的柳叶形物质,或横过来形容为‘威呼’(小舟),它在水上飘浮,永不沉没,风能吹走,浪逐而行。
它越变越多,长成了‘佛多毛’(柳树叶),或叫‘佛佛毛’。
‘佛多毛’中生万物,生人,生花果树木、鸟兽鱼虫。
‘佛多毛’是什么?是柳叶,也象征女性生殖器。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举不枚举、俯拾即是,在古典诗词中这一类诗篇更是屡见不鲜。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杨柳”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屡屡将之诉诸笔端,这也成就了“杨柳”在古典诗词意象中的独特地位。
一、杨柳意象的生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则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这类活动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进程中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杨柳”作为文学意象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此为起点,后世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借用杨柳意象来抒情达意的作品。
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杨柳具有以上诸种象征含义又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在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里,杨柳历来就是生命力的象征。
在远古时代,它即以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横树则生,倒树则生,折而树之又生”(《战国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说文解字》中有“柳,小杨也。
从木,戼声。
戼,古文酉,力九切”。
《说文》释“酉”日:“酉,就也。
”段玉裁注:“就,高也。
《律书》日:酉者,万物之老也……《天文训》日:酉者,饱也。
《释名》日:酉,秀也,物皆成也。
”显然,柳在造字者眼中,代表了万物的丰登成熟,充满了喜悦的希望。
生命在这时达到了高潮,柳也就因之而成为了充沛完满的生命力的渊薮了。
“杨柳”作为生命力代言物所受到的人们的青睐,成就了它做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独具魅力的原型意象物,为后代的文人创作提供了情感的寄托。
此外,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杨柳的形象多是柔弱的。
它不具备苍松翠柏的挺拔之姿,也不具备胡杨白杨的坚毅之态。
然而就是这样,它却成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最受青睐的意象事物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根源于国人的文化心理。
浅析中国文人心中的“柳”情结

浅析中国文人心中的“柳”情结所谓情结,也称情意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指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
荣格认为情结是有关观念、情感和意象的综合体。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将情结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是深藏在心底的感情。
”我们不妨大胆地将以上几种解释归纳为:情结是由某种观念或某种意象引起的发自内心的无法释怀的情愫。
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中国文人那种对柳树的情有独钟,便显得自然多了。
在文人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
”于是乎,文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
“柳”成为中国文人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以柳喻人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文人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
如“柳腰”是说女子身材苗条,腰肢柔软的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咏柳喻人的诗句也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任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纯用白描的手法,不出现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女子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爱怜和思念。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形容女子容颜的娇美。
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住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这样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
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浅淡古典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淡古典诗词中的柳意象邱明朝(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以其独有的特质,点缀着古典诗词,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符号化了的重要意象。
一、柳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柳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表示多种涵义:诉离别之义、表相思之情及悼亡伤古等。
1.诉离别之意汉语语音,“柳”与“留”谐音,所以咏柳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
早在《诗经·采薇》中便有了以咏柳表离别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北朝乐府中《折杨柳枝》也表达了这种离别之义,发展到宋元明清,柳更多的在词中出现,灞桥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风俗。
宋人张先《江南柳》:“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宋人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宋人卢祖皋《送友人东归》:“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阔,忆家兄弟贫。
裴回灞亭上,不语自伤春。
”杨柳在这里不光点明时令,更将千古别情悲凉的氛围意绪织染出来。
柳含别情,多与“长安”“长亭”“灞桥”“隋堤”等地名结合,如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周邦彦《兰陵王·柳》:“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惠洪《青玉案》:“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
”2.表相思之情柳以其柔长的枝条,唤起并契合了离人的缠绵情意,所以在词中,柳也用来表相思之情。
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晏殊《木兰花》:“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因物及人,又借柳思人。
姜夔《长亭怨慢》借柳抒情,又推己及物,使树带上了人的心理,无情之物遂成有情,词人之情与柳达到了暗合,倾注了词人对恋人的满腔眷怀之情。
无名氏《玉楼春》“东风杨柳门前路”,展现出情人间缠绵悱测、难舍难分的话别场面。
3.成为悼亡伤古之原型在诗词中,隋堤柳、隋宫柳往往成为悼亡伤古的原型。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柳是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之一,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人笔下,柳被赋予了柔软、婉约、悠扬等各种意境,成为了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的重要象征。
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恋情和相思之情。
唐代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节,而其中的“柳”则象征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南宋陆游也在《钓台(飞柳)》中写道:“柳弱枝柔旧钓台,坉悬绕凤瓜一枚令人腻。
”这首诗中的“柳”同样象征了诗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将柳赋予了温婉、柔软的形象,用以表达诗人内心的柔情与相思之情。
柳在古代诗词中还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物。
柳的形态柔软而婉约,常与江河、草地等自然景物相互呼应,给人以一种流动、悠扬的感觉。
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与“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描写,与“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等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全诗的意境更加丰富。
其中的“轻罗小扇”和“牵牛织女星”之间互相呼应,而两者都与“流萤”形成了默契的联系,构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面。
这里的“流萤”就和柳的婉约形态相呼应,使整个诗中的意象更加深刻。
柳在古代诗词中还常常被用来寄托哀思。
柳有着弯曲而纤细的姿态,常常被用来描绘悲伤与忧郁的情感。
如宋代苏轼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江流花月夜,月照花林发。
月既不解释,花何故相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银釭。
报答司空舅,一曲阳关侧。
忽念我乡曲,密写浣溪纪。
”这首诗中的“花何故相随”,诗人用意想不到的动词“相随”来形容花,与之相应的则是月光的“寒光”和“江流”,这些呈现了一片凄静、悲伤的景色。
通过描述花与柳的相扶相持、相互依偎的情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乡行云流水般流转不息的生活的怀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文人心中的“柳”情结
作者:杨琛荣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6期
所谓情结,也称情意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指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
荣格认为情结是有关观念、情感和意象的综合体。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将情结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是深藏在心底的感情。
”我们不妨大胆地将以上几种解释归纳为:情结是由某种观念或某种意象引起的发自内心的无法释怀的情愫。
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中国文人那种对柳树的情有独钟,便显得自然多了。
在文人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
”于是乎,文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
“柳”成为中国文人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以柳喻人
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文人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
如“柳腰”是说女子身材苗条,腰肢柔软的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咏柳喻人的诗句也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任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纯用白描的手法,不出现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女子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爱怜和思念。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形容女子容颜的娇美。
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住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这样写道: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
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二、缘柳喻情
1.折柳惜别之情
折柳,是我国的民俗,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折柳”有三重含义:
(1)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
《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和隋朝无名氏《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
(2)表挽留,因“柳”于“留”谐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
汉代文物专著《三横黄图》中有关“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的记载和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即是此意。
(3)表祝愿,因柳遇水土旧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
“柳”作为“留”的代名词,使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
那无边的柳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幽怨,而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在这里,我们再不妨摘录几首相关的诗句: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焕《凉州词》)
像这样折柳送别的诗还有许多,折柳枝送行人,我们无法说清楚行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成为文人心中浓浓“柳”情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以柳怀史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通济渠,并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并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
这样,六书就有了“姓杨”的称号。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这棵树迄今还郁郁匆匆,因此,这棵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3.以柳怀春
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是万象更新的象征,春风杨柳,得意非常。
贺知章《咏柳》诗句家喻户晓。
薛逢咏曰:“鲁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索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等等。
诗人笔下柳条拂地,柳絮飞天,铺陈出一派大好风光。
4.抒思念之情
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之感慨。
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唐代诗人唐彦谦也以“柳”为题,写下了著名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咏垂柳,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
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当诗人再次徜徉在异国他乡的母校时,“柳”便成为诗人抒发对母校情怀的对象。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在谈到“意象”时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依据这一点,我们想到了“柳”。
为一个客观的意象,诗人在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和自己的情趣。
于是,缘“柳”抒情的诗作也就纷纷飘入我们的世界。
从以上我们所摘录下的几类诗作来看,无不充满着浓浓的柳情结,诗人们以“柳”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基础的。
换言之,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心中的“柳”,也正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培养了历代文人心中的“柳”情结。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