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对比角度试论翻译腔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翻译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翻译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翻译摘要: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来进行英汉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词汇对比、句子结构对比、文章段落对比等方面对英汉语言进行了对比性分析。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我们要善于进行英汉语言的对比,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翻译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英汉比较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翻译的方法与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之间。
因为相同我们才知道,进行互译;因为不同,我们才清楚了再什么地方需要方法和技巧。
而翻译也实践证明,在相同的地方一般比较容易掌握,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是困难所在。
因此只有通过不同方面的了解、比较英汉语言的不同,才能做好翻译。
(一)词汇对比(1)构成形态上看,汉语每个词只由一语素构成,是由几个代表不同意思的字构成的词,而英语则是由单纯的字母构成一个词,每个词还可以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示意义或语法功能的变化。
(2)词义上看,英语的词义比汉语更具灵活性,并对文章具有依赖性。
比如uncle一词就可以指伯伯、叔叔、舅舅、表叔、姑父、姨夫。
在翻译中就必须根据文章上下来进行选择。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词本无义,义随人生。
)(《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杨丰宁)这正说明了英语词汇的特征。
(3)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不仅有多个意思,还表现在词类。
一个词常常即能做动词又能做名词。
而汉语往往不行。
就像play做动词是玩、扮演,做名词是比赛,游戏;fire动词是射击、点燃,名词则是火、热情。
(二)句子结构对比(1)不同语言的基本句子结构具有不同的扩展形式。
句子的扩展指的是基本句子结构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呈现的线性延伸。
英汉语言具有不同的扩展方向。
汉语扩展方向一般向左的,而英语的扩展方向是向右。
(2)叙述方式,汉语的叙事方式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逻辑顺序以短句的形式依次交代,句子之间没有过多的形式连接,给人层次感。
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及其对策董敏敏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许多的理解障碍,因此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应有意识地关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E. A .N id a 所指出的:“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的加以理解。
”【1】一.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对翻译的影响及对策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综合性语言,词的本身有形态变化,比如代词的格、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单复数。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分析型语言,语法关系不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次序等手段来表示。
【2】从句子结构来看,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因此在翻译英语时,不一定要翻译所有的连词。
反之,在翻译汉语时,应该把汉语中省掉的连词补译出来,使句子逻辑性更强。
例如:除夕不放假,这是一个很大、很关键的问题。
如今这个问题已经解决。
因此,大冯怀着一种喜悦和欣慰的心情,迎接着首个放假的除夕的。
People had to work on lunar New Year’s Eve. This crucial problem that has haunted Feng is solved at last. He is greeting the first free New Year’s Eve with a delighted and relieved state of mind .二.历史文化与审美意识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对策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在翻译中出现无法理解、语意模糊的现象,因此必要时,应采用加注法来增强理解。
例如:张飞的“蝴蝶脸谱”就是显示性格和图案美的高度统一的精品。
Zhang Fei ,a heroic character from the three kingdom period (220-280),has a facial design in Peking opera in the shape of a butterfl y—a masterpiece perfectly combining personality and artistic design. 此处对张飞进行了必要的加注,用来告诉读者张飞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人物,使读者便于理解。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与中国语文及文化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与中国语文及文化参考资料《隐喻的丑闻: 隐喻与符号学》,《诗学》1983年雅各布森,r。
(2014)。
结束语: 语言学和诗学。
在杰克逊和普林斯(主编) ,《抒情理论读者: 评论选集》(350-449页)。
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新闻稿。
舒(2004)。
隐喻与转喻: 异同。
外语杂志语文,摘要:引用本文: (2021)。
隐喻与转喻: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中国语言与文化。
开放期刊现代语言学。
传统修辞学理论把隐喻和转喻视为两种文学现象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并不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是,当前对隐喻和隐喻的研究转喻仍然局限于英语语言世界,因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隐喻和转喻的知识和研究本文首先从隐喻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这些认知语言学的不同之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区别根据中国文化背景举例说明。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汉语言文化1. 隐喻的历史演变及其意义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文学科的概念和范围得到了发展人们如何理解语言也经历了长期的变化隐喻和转喻经常存在于语言学领域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文学和修辞是两种并行的修辞策略隐喻和转喻并不存在于文学范畴中马克·约翰逊和乔治·莱考夫进行了一项深入的研究认为隐喻是充分解释人性的关键在他们的研究中,经验主义方法初步探索了不仅回答了语言,真理和理解的问题同时也回应了日常生活的意义。
1980年Lakoff & Johnson 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年隐喻系统研究的正式开始不仅如此,这本书还颠覆了人们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从那时起,隐喻研究已经实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认知转向。
Lakoff & Johnson 从语言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他们最大的贡献在于初步建造了概念系统理论和隐喻的本质,并开辟了新的思路他们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同时,他们在隐喻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相关的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此,以隐喻理论为依托,不同领域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文学、法律、语言、哲学、科学等等,都运用了隐喻,丰富我们的视野,深化不同学科的深度。
从英汉语言结构差异看英汉翻译“翻译腔”现象

从英汉语言结构差异看英汉翻译“翻译腔”现象从英汉语言结构差异看英汉翻译“翻译腔”现象,文学语言学研究,陈雪约5166字摘要: 语言差异在翻译过程会造成一些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而在英汉翻译中,由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所致的“翻译腔”问题由来已久,表现形式多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纯洁和优美。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方面着手分析,强调要使译文流畅符合译语语言习惯,必须要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消除“翻译腔”。
关键词: 语言差异理解表达结构差异翻译腔引言一百多年来,汉语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还没有哪一种语言像它这样成为人们在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葺的对象。
翻译一直都是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人们修葺汉语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
其中,通过由外语到汉语的翻译(尤以英译汉为典型代表)而产生的“翻译腔”表达方式对汉语语法规范的冲击尤其显著(潘文国,2008)。
语系的不同使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这种差异往往给翻译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译者无法顺畅流利地将翻译出译文,尤其是长句难句。
“翻译腔”是翻译实践当中的常见病,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把“translationese”翻译成“翻译腔”,并加以解释,说明这是“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也称之为“翻译体”、“翻译症”,这类译文生硬、难懂,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该避免的。
为避免这一问题,译者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从差异当中优化翻译。
一、英汉语言的结构差异(一)词法差异英汉语言差异涉及面很广。
从词法层面上表现形式比较复杂。
这里,本文从词汇形态变化、语势等语言结构方面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1.词汇形态的变化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及非谓语的变化(不定式、分词等),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许多词汇还有因为添加前后缀引起的词性和词义的变化等。
汉英语音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 13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摘要】本论文在对比分析假说和偏误分析理论基础上,对汉语和英语在元音、辅音和声调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汉语 英语 对比分析 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近些年来,汉语热席卷全球,很多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非常高涨,但是他们依然会出现“洋腔洋调”的情况,本文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的差异,并结合笔者在沈阳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实习期间对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调查,更好地为语音教学服务,使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说的汉语越来越像“汉语”。
一、汉英语音研究的理论基础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系统地分析两种语言语音方面的差异,找出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偏误,有利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更好地进行。
对比分析指的是把两种语言体系放在一起进行系统地比较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科学地预测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易错点,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语言学家弗赖伊斯认为:“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就由两种语言的差异引起的,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并克服这种差异”。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两种语言表现法的共同之处和特殊之点”。
教师通过研究两种语音方面的相同与差异来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偏误,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解决那些比较难学的语音方面。
但是对比分析也有其局限性,它的宗旨是根据一语和二语结构的异同并对教学做出预测,但只是着眼于两种语言的异同,将不同点与难点等同起来,往往会以偏概全,因此,偏误分析方法研究汉英语音方面的差异应运而生。
Coder 指出,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可以让教师通过偏误了解学生在第二语言上的学习情况,知道他们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偏误分析法突破了对比分析法将语言间的不同等同于难度的不同,去除了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强化了解释功能,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为出发点,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和程序。
二、汉英语音对比分析普通话中有 39 个韵母,韵母按结构可分成 10 个单元音韵母、13 个复元音韵母和带 16 个鼻辅音韵母三类。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原作者:陆维卫)摘要: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入手,分析了英汉词汇、句法、语篇结构的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英汉翻译首先要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掌握翻译的技巧,以便译出更符合两种语言习惯的译文。
关键词:英汉语言的对比翻译影响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
而翻译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因为翻译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反映翻译中的重要规律,必须首先明确源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处理其不同之处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译技巧),这一任务就其实质来说,是对比语言学的任务。
可见对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汉语言对比的首要问题是找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让中国学生了解英汉互译的难点,提高翻译水平。
那么,英汉语言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翻译的呢?笔者试图从英汉词汇现象、句法现象及语篇结构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西系和汉藏语系,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词汇上。
与翻译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主要包括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
1.词的意义方面英语单词的词义一般分两类,一类:本义(Denotation),另一类:转义(Connotation)。
以动词gnaw为例,其本义是“咬;啃”。
如:The rat gnawed a hole in the wooden box.(老鼠在木箱上咬了个洞)。
浅谈汉英句子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汉英句子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作者:钱飞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7期【摘要】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世界语言非常丰富,彼此间存在着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差异,在句子结构上体现为意和与形合、前重心与后重心、左分支与右分支、复合句与简单句等区别。
深入了解汉英句子的差异,有利于准确理解原文,便于把握翻译规律。
【关键词】句子结构对比翻译引言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语言,句法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对这两种言语进行翻译时要注意汉英句式转换时产生的一些问题。
以下我将依据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的差异,从句子结构上体现的意和与形合、前重心与后重心、左分支与右分支、复合句与简单句方面浅谈汉英句子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1.汉语句子的特点是语义型或意合,其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以意统形”。
英语句子的特点是语法型或形合,其依仗形式,即词的形态、时态变化,词汇的衔接等,语言符号由“散”(单个词)到“集”(词组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
汉语重意合是指汉语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
英语重形合,指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
如例句She did not remember where she lost her wallet.此句话以限定动词remember为桥梁,可直译为“她不记得她在哪丢得钱包。
”这种句式在汉语里因以“形”(动词中心的框架)译“意”显得“紧凑”、而且不够通顺。
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应该译成:“她不记得钱包在哪丢得。
”2.汉语后重心,英语前重心。
虽然汉、英句子的重心一般都落在结果、结论、事实或假设上。
但汉语句子往往较短,结构紧凑,它是“左分支”、“后重心”结构——重要信息置后。
而英语句子长,插入成分多,它是“右分支”、“前重心”结构——主要信息置前。
我将从以下两方面比较汉英语言的异同:(1)在复合句子中汉语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将重要信息置后,即重心在后。
而英语的主句为重要信息,主句置前,从句为次要信息。
汉英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汉英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选择一种语言,就选择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一种思维方式,就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不同的语言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尽相同。
当进行翻译时,就会以本族语言为中心去理解别人的语言,这样就会造成翻译不当,容易曲解原意。
因此,我们要了解翻译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用译入语的思维习惯来翻译词,句子和篇章。
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在学习这两种语言时应注意的问题。
不论是对于学汉语还是英语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汉英语言各自的特点1、汉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分析性的语言,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其中,前三个是不带表音成分的汉字构造,最后一个是带表音成分的,其中声旁是表音的,形旁是表意的。
语音方面,汉语是声调语言,有四个声调,分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比如:“啊”:这个字可以有四个声调,读作一平、二扬,三去、四降,读音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翻译出来的意思自然就有差别。
例:啊-呀;啊-哇;啊-哪;啊-啊。
不同读音代表不同意思。
虽然它只是个语气词,但如果没有理解读音的意义,翻译错了,就会曲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没有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从而导致交流的不顺利。
2、英语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综合性语言,但现在正在像分析型发展。
与汉语不同的是,它是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表音文字,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面对一个生词时,基本上能读出它的音却不知道它的意思;而当我们面对一个汉字时却能猜出它是什么意思但不知道怎么读的原因。
一个是表音文字,一个是表意文字,这是汉英语言方面区别比较大的一个方面。
而且英语是语调语言,它是随情况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句子用不同的语调来读,就可以表达不用的思想感情。
“Allright.”如用升调读,有表示欣然同意的意见;如用降调来读,就有可能表示厌烦、甚至威胁的情绪。
又如“Thankyou.”这个用语,用降调说使人听起来是表示真诚的感谢,但用升调来说听起来却是敷衍应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英对比角度试论翻译腔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当我们还未形成对现代汉语规范的判断力与语感的时候,我们的周围便充斥着大量的译文,日常生活触手可得的报刊杂志,新闻播报、网络更新的国际信息、各种世界名着的译本、影视作品的翻译等,其中不乏许多带有翻译腔的不规范译文。
如今更是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为了高效获得世界不断更新的信息,读者对于译文信息的选择与接受主要以看懂为主,对其语法、修辞、词汇等的容忍度越来越高。
导致阅读了大量译文的读者,开始接受这样的语言形式,而逐渐丧失了对标准汉语的语感。
本文试从汉英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以语序为例,阐述翻译腔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期对我们自身汉语水平的提高及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教学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翻译腔
翻译腔又称翻译体,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其称作“translationese”。
指在翻译过程中因受到原文表达方式的束缚和影响,将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等机械地移植到目的语中,从而产生不符合译语语言表达习惯的译文。
该类译文忽略了目的语的语言特征和惯用表达方式,在形式上大体与原文类似,有着不自然、不流畅,生硬、令人费解等的特点。
而本文所论述的翻译腔旨在英译汉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一现象,并且是一种使汉语变得不通、不简、不洁的“恶性欧化”现象。
二、从汉英对比角度看翻译腔对汉语的影响——以汉英语序为例
(一)对汉语时间先后顺序的影响
汉语的语序大体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围绕事件本身的发展组织语言,而不是以人物为中心。
汉语注重的是一件件事顺着时间顺序进行,而事件中的人物相对
处于次要位置。
而英语要求主谓在形式需保持一致的关系,这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如果一个英语长句子中包含多个动作,在译成汉语时,须将它们打散,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组织,若按照英语顺序汉译下来,便不符合汉语时间先后顺序。
会对
阅读和形成正确的汉语语感造成困难。
(二)对汉语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的影响
汉语的空间顺序符合人观察周围世界的逻辑顺序,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
而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为主的英语多是限制与修饰的关系,并不在意空间的上下、大小等顺序。
所以在翻译中,如果英语原文里有着大小不同的范围,在汉译时,若不按照汉语的空间顺序将其重新排列,亦容易出现翻译腔的问题而打乱汉语的空间顺序,影响其本身的通顺。
(三)对汉语按照事物发展顺序的语序影响
汉语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组织语序,先因后果,先假设后可能,先条件后结果。
所以汉语的从句都是“从—主”结构,即表示原因、条件、假设等一律在前,表示结果的一律在后,只有把原因、条件等看作对情况的补充说明时,才将它置于句子的后半部分。
而与汉语不同,英语的从句情况复杂,有的以“主—从”为主,有的以“从—主”为主,还有的是两者不分彼此。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如果照搬英语语序,
就会造成汉语的事理顺序颠倒。
四、翻译腔的影响将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后果
(一)日常生活中的翻译腔
从上可以看出,现代汉语本身有其基本的组织规律,除文中提及的语序外,还有词汇、语法、韵律等。
而我们周围存在的大量译文都缺乏汉语特有的韵律,句子大都冗长,缺少停顿断句、不注重文气节奏。
对此,最直观的检验方法,便是比较《参考消息》与《人民日报》上的文章,能看出两种汉语表达方式的明显不同。
如,在
2012年1月1日的参考消息上,有以下句子:
(1)在防务和国家安全问题上,民主党人历来落后于共和党人。
但是奥巴马感到可在退伍军人当中找到机会,因为他对恐怖活动的应对,尤其是在5月份击毙本·拉丹之后以及在处理美国同别国的关系中获得了选民的普遍好评。
(2)现在他希望他们给他回报——用选票。
句(1)的英文原文是:
While Democrats have traditionally trailed Republicans on defense and national security matters,Obama senses an opening with veterans because he has generally received high marks from voters for his handling of terrorism — especially after the US raid in May that killed Osama bin Laden — and in managing the US's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countries.
英文用“&m dash;插入语符号将奥巴马在对恐怖活动应对方面获得好评的原因放在结果的后边。
据前文所述,汉语的语序是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在翻译时,我们应将原因提前,除此以外,该译文也缺乏汉语应有的停断句,较好的译文应为: 尤其是5月份击毙本拉丹之后,他在对恐怖活动的应对,以及处理美国同别国的关系方面都获得了
选民的普遍好评。
句(2)中的“——”符号和“用”是在现代汉语表示同一意思,这样的重复使用来自直译英文原文:
Now he wants them to pay him back — with votes.
较规范的汉语译文应为:
现在他希望他们给他选票作为回报。
(二)翻译腔对现代汉语的异化——以港台腔为例
翻译腔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将导怎样的后果,笔者以香港为例进行推测。
选择香港的原因在于,其处于极为特殊的英汉双语环境,语言更易被恶性欧化。
笔者选择香港明星郑秀文的《值得》一书,因为非精通语言文学的大家所着,更能体现香港民众的日常用语。
通读此书的感觉是,虽熟悉书中90%的词汇,却难以融入其字里行间之中,像隔着一层语言障碍,少了规范现代汉语自然流畅的感觉。
如:
(3)这个世界太吸引,我们都汲汲忙于寻找对自己有益的人与事。
(4)看了《长恨歌》六遍,在大银幕上,我总嗅到画面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欧洲情调。
(5)在最悲壮的情景下,我上了人性的一个美好课堂。
句(3)“太吸引”来自英语“too attractive”,而汉语的“吸引”是动词,不能作为形容词被副词修饰,规范表达应为“太有吸引力”或“太吸引人”。
>
句(4)将数量短语“六遍”位于宾语后,来自英文表达“have watched ...six times”,汉语的标准结构应为“看了六遍《长恨歌》”。
句(5)动词“上”与名词“课堂”的搭配,量词“一个”与名词“课堂”的搭配,均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法。
较准确的表达应为“我上了一堂关于人性的美好课程。
”
五、翻译腔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对于英美学
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常犯的一些错误,作为年轻对外汉语教师的我们,有时却难以分辨和解释他们的问题。
例如:
(6)老师想我和同学说汉语。
﹡妈妈不想我学习中文。
(7)﹡下周,他快要去中国了。
句(6)的问题在于动词“想”在汉语中没有使动作用,而英语中的“want”具有使动意义。
其对应的英文表达为:
Teacher wants me to speak Chinese with classmates.和My mother don’t want me to learn Chinese.
句(7)的问题在于,汉语的“快要”表示时间长度很短,指很快发生,而“下周”相对于“快要”所包含的时间长度太长。
而它所对应的英文表达是:
He will go to China next week soon.
以上例子所出现的偏误皆来自于英美学生英语母语的负迁移。
这样的句子在我们前辈或者老一辈汉语教师看来,是绝对的错误,但年轻一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能容忍和接受这样的错误。
不仅难以认识到错误所在,找出错误出现的原因,甚至连自己也常常用这样的句子。
这无疑来自于英译汉译文中的翻译腔对我们的耳濡目染。
所以,无论是为了现代汉语的规范,自身汉语水平的纯正,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都应正视译文中翻译腔的问题,避免受其影响而导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