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10螳螂捕蝉提优班阅读特训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与主旨2.学习并掌握本篇课文中的生字词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口语和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与主旨2.学习生字词:蝉、翅膀、挡、超、饿、登、竿、耳鬓厮磨、骇人听闻教学难点:1.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和传统文化2.学习挡和超两个生词的意思和用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照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谈论螳螂。
让学生们自由发表对于螳螂的看法,如螳螂外形、习性等。
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之间不断提问发挥出更多的信息。
2.新课讲授(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螳螂捕蝉》。
2.讲解词语:「蝉」、「翅膀」、「登」、「竿」、「耳鬓厮磨」和「骇人听闻」,让学生了解这些生字词语的意思、用法和释义。
3.学习理解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主旨的理解。
3.课文阅读(15分钟)请同学们自行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教师打开音频素材,在整个班级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学生们跟随着音频素材口语停顿与调子一起学读。
4.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轮流发言讨论螳螂捕蝉的情节和寓意。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讨论。
5.课后任务(5分钟)请同学们回家阅读课文,总结《螳螂捕蝉》的故事主旨。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或图像展现《螳螂捕蝉》的故事主旨。
五、教学反思学生们反应良好,能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积极讨论。
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下节课将按排课表,适当减少导入时间,加强学习质量。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 螳螂捕蝉

思考:同样的观点,同样是劝吴王,为什 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却成功了呢?
大臣——直劝、力劝
少年——智劝、巧劝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少年的机智执著和吴王的知错就改让一场战 争最终得以避免。学完这篇课文,少年委婉巧妙 的劝谏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从故事中受到 启发:做什么事都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有长 远打算,否则就会犯“螳螂捕蝉”这样的错误,
4.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 念头?
参考答案: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 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 一样,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 隐伏着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
字词学习
tánɡ lánɡ 螳螂 hóu
bǐ公nɡ侯
禀告
乘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 固执:(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 议论: 一点儿也不在意。 毫不介意:形容忽然醒悟。 恍然大悟: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
危险的方向发展。
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于坏的方面)。 悠闲:闲适自得。
这段话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引 出下文。结尾一句用问句的形式,笔锋一 转,引出少年的“巧劝”过程,令读者产 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过渡:过渡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 谨的一种手段。文章的各部分是靠过渡 来连缀的。过渡段或过渡句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 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 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
主旨概括:
本文讲述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 后”的故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表现了少年的冷静和智慧,揭示了人不能目光 短浅,只看眼前利益,要有长远打算,否则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练习题

三一文库()/小学六年级〔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练习题[1]〕10、螳螂捕蝉学什么熟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忘记身边隐患的道理。
怎样学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测一测一、辨字组词捕()虚()供()涡()铺()虎()拱()祸()辅()虑()洪()锅()待()侯()仔()啄()侍()候()籽()琢()二、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死:①失去生命②不顾性命③表示坚决裂④不活动,不灵活1、吴王已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2、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这条沟多年没有人清理,曾经哗哗直流的水成了死水。
()4、战士们个个满腔热血,希望同对岸的敌人决一死战。
()转:①旋动、改换方向②不直接地③围绕中心旋动④量词、绕圈1、这件衣物我不敢当面给她,请你帮我转达给好好吗?()2、瞧,这辆车的轮子转得可真快,我猜有时速120公里吧!()3、只见小张转身便头也不回地走了,他真的生气了。
()4、是谁让你把这条绳子转那么多圈的?都快解不开了。
()再提高一、在生活中你遇见或听说过类似寓言中的事情吗?举例谈谈你对此有何看法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盂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
这里经常有人送葬(zàng)、筑坟、祭(jì)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器,咿咿(yī)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决定搬家。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时同步练习-10螳螂捕蝉及答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时同步练习-10螳螂捕蝉(1)附答案轻松做做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本文是一篇( )故事。
A.历史 B.寓言C.神话2.课文中大臣们劝阻吴王出兵的理由是“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后果将不堪设想”,与少年所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实质性内容上是相同的。
这种写法叫( )。
A.前后呼应 B.前后关联C.承前启后二、拼音写字我能行。
tánɡlánɡzhūhóu bǐnɡbào三、我能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2.少年在打.鸟。
( )3.姐姐的衣柜、沙发等嫁妆,都是爸爸亲手打.的。
( )4.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 )5.谁知道爸爸连一点儿带我去旅游的意思..都没有。
( )6.每次客人带着礼品来到家里,说到“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时,爸爸总会委婉地劝客人将礼品带回。
( )四、我能补充成语并填空。
( )然大悟不( )设想乘( )而入自( )自在1.____________这个成语表示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2.和第一个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请你从课文中摘抄含有第一个成语的句子,并结合语境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选词填空我最棒。
连续继续1.战士们( )行军两天两夜,都显得很疲惫。
2.休息10分钟后,我们( )打球。
熟识熟悉3.对这里的一切,他都非常( )。
4.渐渐地,我( )了每一位客户。
愿望希望5.父亲( )我将来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2017年春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10螳螂捕蝉教案5

10.螳螂捕蝉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具准备: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螳螂捕蝉》。
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文吗?我们是怎样学习古文的呢?(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
)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学古文的方法:(1)多读。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一)、课件出示预习要求: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二)、逐要求进行检查:1.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
主要目的用于劝谏。
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10《螳螂捕蝉》2017-03-14

啄食 祸患 诸侯 chéng
乘虚而入 恍然大悟
读词语
10
11
•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想着眼前的利益。 •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 •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 乘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 •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 祸患:祸事、灾难。 •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6
我能行
tánɡ 螳
lánɡ 螂
螳螂
蟑螂
hóu
bǐnɡ
侯
禀
诸侯
禀报
7
hòu 候侯
时候
一
hóu 诸侯国
8
读词语
quàn
bǐng
tang láng chán
劝阻 禀报 螳螂 蝉 瞄准
miáo
shì fèng
zhí huǎng
hóu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诸侯
9
zhăo chǔ 前爪 处死
zhuàn 转来转去 螳螂捕蝉
想一想: “它们”是指谁? 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 “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33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 在它的身后。
34
35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36
பைடு நூலகம்
37
喝着露水
捕到蝉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 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他吸取了故事中的教训,所以打消了攻
打楚国的念头。
56
复述课文 《螳螂捕蝉》
本文通过记叙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执意要去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使吴 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一寓言表现了少年的冷静和智慧,揭示了不能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 要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的道理。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示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螳螂捕蝉》导学案

《螳螂捕蝉》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语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过程与方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联系实际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为人做事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危害。
【学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对照译文,揣摩领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螳螂捕蝉》预习案【教材助读】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代。
【预习导学】1.给下列划线词语注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诸侯()转来转去()弹弓()禀报()处死()2.辨字组词捕()虚()供()涡()铺()虎()拱()祸()辅()虑()洪()锅()第 1 页共3 页待()侯()仔()啄()侍()候()籽()琢()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惑和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螳螂捕蝉》探究案【使用说明】:本篇导学案适用于课堂学习环节,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按照探究学习顺序,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要求AB层学生完成全部探究和拓展的内容,C层学生完成探究内容,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完成拓展内容。
【学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对照译文,揣摩领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课内探究】探究点一:文中那个年轻人是如何说服楚王,让楚王放弃攻打楚国的打算的?找出原文中相应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
一、课内阅读。
(16分)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空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乜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细致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对准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1.用横线在括号里把合适的词语画下来。
(3分)
2.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一片段的内容。
(3分)
3.用“”画出最能揭示中心的句子。
(2分)
4.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想告诉吴王什么道理?结果怎样?(4分)
5.弄清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4分)
二、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7分)
1.《螳螂捕蝉》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
A.散文 B.小说 C.寓言
2.“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蝉眼前的利益是 ( ),身后的祸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身后的祸患是( );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身后的祸患是( )。
A.螳螂 B.蝉 C.黄雀 D.露水 E.拿着弹弓的少年
三、课外阅读。
(15分)
庖丁解牛
魏惠王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厨师,叫“庖丁”,专门替他杀牛。
庖丁解牛的技艺远近闻名,传说庖丁在解牛时,让人感到的
是一种艺术享受。
他的每一个动作如舞蹈一样优雅,他身上的服
饰的抖动,手法、指法、肩的动作、膝的蹲式、脚的踏法,都让
人叹为观止。
连魏惠王也不得不赞不绝口。
有一次,魏惠王不禁向庖丁发问:“你是如何达到这么精湛的
技艺的?”庖丁很平静地回答:“因为我十分喜欢这项工作,所以
干起来十分投入,感到这是一种享受。
当然这不是说一开始只要
喜欢就会干好,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才达到今天的境
界的。
想起来,第一次解牛,眼前看到一头活生生的整牛,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过了几年之后,眼前的牛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到的牛不再是完整的牛,而是一个由各部位拼凑起来的牛的形态,所以再下手解牛心里就有数了。
既然整个牛成了拼起来的形态,那么哪是皮肉,哪是筋骨,就会一目了然,下刀的时候,循着骨缝插进去,别的地方就不会碰到,甚至连骨的筋也不会弄断。
现在,我即使闭上眼睛,照样能够杀牛、解牛,毫不费力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所谓‘熟能生巧’嘛!”
庖丁又指着自己手里的刀,对魏惠王说:“您看,我的刀已经使用了近二十年,至今仍锋利如初。
因为我解牛时从不碰到骨头,所以刀就不会受到一点损坏。
现在有些厨子根本不懂得解牛的技法,不是沿着骨缝去下刀,而是用刀随意去切去砍,那样用,刀怎么可能不坏得
快呢?”
魏惠王边听边点头,庖丁轻松自如地解完了牛,然后轻轻擦拭了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分)
(1)庖丁解牛:
(2)赞不绝口:
2.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庖丁学解牛时下了很多工夫?在文中用“”画出来。
(3分)
3.庖丁解牛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4分)
4.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案
一、1.悠闲仔细瞄准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它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患呢! 4.攻打楚国也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安危的想法。
结果吴王打消了这个念头。
5.
二、1.C 2.D A B C A E
三、1.(1)有一个厨师非常善于杀牛,技艺十分纯熟。
(2)不住口地称赞。
乙第一次解牛……心里就有数了。
3.庖丁解牛已经成厂一种艺术表演,他解牛熟练,轻松自如,甚至连刀都不会损坏。
4,要想真正学到知识或掌握一门技艺,常常需要反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