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螳螂捕蝉∣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青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立即啄食的故事,警告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管,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青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白得“自由悠闲”、“豁然爽朗”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预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刻: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伙儿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往常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伙儿带着那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形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侍奉顽固豁然爽朗自由悠闲诸侯得奖2、明白得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内心。
不堪设想:情况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专门坏、专门危险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情况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顽固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青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2、交流:(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材分析】本课是十二册第三单元里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一位少年为劝诫吴王,举了树上的螳螂想要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例子。
通过这个故事来告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却忘了自己的处境。
全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和吴王醒悟。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结构来看,本文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饱满,使文章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很全面,尤其对于八字成语更是一知半解。
尽管以前已经接触过寓言的学习,可是要真正理清文章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不是易事。
对此,教师应强化积累,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合作式学习的教学主线,即引导学生填表格和分角色对话表演等形式。
由于这篇文章对学生的领悟能力要求偏高,所以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角色,更好的把握文章寓意。
同时,在课堂上也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表达方式来演绎,最后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不用繁琐的解析,作为一名旁观者的身份来协调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或者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并能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根据寓意了解本文的实际意义。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2.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教学准备】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熟读课文,解决字词——理清思路,划清层次——再读课文,感受变化——布置作业,小结内容。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螳螂和蝉的习性和生态特征;•掌握诗句的理解方法,理解诗句中寓意;•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引导学生认识“螳螂捕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常用成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现实事物进行透视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正直向善的品质;•探索“战略思维”的内涵,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提供思想支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中的寓意;•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掌握相关常用成语。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螳螂捕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化繁为简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活动:老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一只螳螂在捉蝉的场景。
2.新课讲授•授课内容:1.介绍螳螂和蝉的习性和生态特征;2.分析课文《螳螂捕蝉》中的诗句,理解寓意;3.探讨“螳螂捕蝉”的寓意;4.引导学生认识“螳螂捕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5.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常用成语。
3.综合运用•给学生们两个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一题是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你在自然中看到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事物进行透视和思考;第二题是给出一段话,“行百里者半九十”,请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回答。
•讲师要求学生们交换自己的话题,进行小组内讨论,并要求每位组员在小组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4.教学总结•讲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回顾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下学习笔记和难点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背诵所学成语。
五、教学评估•课堂教学评估:讲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听讲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笔试评估:利用试卷对学生的书面表现进行评估。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螳螂捕蝉》苏教版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共同探讨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分配任务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例如,让一部分学生负责朗读课文,一部分学生负责总结课文内容,一部分学生负责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等。
3.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螳螂捕蝉》苏教版
一、案例背景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螳螂巧妙地捕捉蝉的故事,寓意着人们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导入环节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螳螂和蝉的特点、生态习性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螳螂捕蝉》,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意思。
2.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会注重对螳螂捕蝉的巧妙之处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理解螳螂如何运用智慧和技巧成功捕获蝉。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如描写螳螂和蝉的动作、神态等,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和挫折。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也会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授课设计篇一一、设计理念:重视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写、议严实结合,重视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部署身后的黄雀立刻啄食的故事,劝说吴王一心想获取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沉的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理解过来,撤消了攻打楚国的念想。
三、授课思路:重视课文的整体性,突出重点,理解寓意,心得人物形象,以“发言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掌握课文重点—心得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个局部组成。
四、授课目的:⑴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⑵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本质,理解“逍遥自在”、“豁然开朗”的意思。
⑶依靠课文的语言文字,意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理解不能够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隐患的道理。
五、授课重点:有感情朗诵课文,会创立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六、授课难点:理解不能够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辞他人应试究方式方法。
七、授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授课过程:(一)发言导入:⑴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芒绚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朝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赏析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连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
板书课习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并让学生描红。
⑵补充课习题,理解出处。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你能将它补充完满吗?螳螂捕蝉()指名说。
指明出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觉文言文的语言的正确与精练。
你能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蚌相争翁得利)⑶小故事,大道理。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课程目标•能够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意义•能够运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能够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运用•难点: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白板、黑板、彩色笔•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通过呈现一幅画面进行导入,画面为一只螳螂正在捕捉一只蝉,而一只黄雀也正在追赶。
1.2 引导学生发言,表达对于这个画面的认识和看法,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1.3 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尝试猜测成语的意义,并阐述正确答案。
1.4 教师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解释成语的含义以及比喻的现实生活中的做法。
2. 分析文章2.1 教师提供一篇文章《捕鱼》,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2.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结构以及语言运用,并在黑板或白板上画出思维导图。
2.3 通过学生的讨论性时,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指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语言运用达到了表达主旨的效果,学生需要聚焦于这几个方面。
3. 运用成语3.1 把文章中的关键词或者句子写在黑板或白板上,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理解文章主旨和含义。
3.2 让学生再次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
3.3 学生练习册里面的题目予以解答,并将练习的结果予以总结。
课堂小结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意义和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成语的运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此外,由于教学的培训注重了团队合作和参与,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理解掌握新知识,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能。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螳螂捕蝉》苏教版

4.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特点及对寓意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螳螂捕蝉》的寓意是什么?
b.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寓言的寓意?
c.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故事情境?举例说明。
b.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写一个与《螳螂捕蝉》类似的寓言故事,与同学分享。
5.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讲述生活中常见的寓言故事,如《狐狸和葡萄》,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5.学生对于生活中类似的寓言故事情境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尚需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寓意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分析并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将所学寓言故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伊始,教师可通过讲述生活中类似的寓言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接着,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预测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
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
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文章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等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理解“其、杀”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文本,按照故事六大要素概括提炼课文主要内容,能对文中两个人物形象作出自己的点评,练习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真切感受少年的思考周密与出众智慧。
引入文言版,文白对读,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原初样式。
【教学重点】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预习单、课件、查找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历史背景
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1.请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部分成语。
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
3.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
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
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决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
1.学生说说大臣们反对的理由。
2.教师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
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
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动战端。
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过渡: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拯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说吴王打消念头。
3.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
一劝:学生劝说,教师对学生的劝说理由进行评价。
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
(诸位大臣的劝说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到底,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
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
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
(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
三劝吴王:
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
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
师:你很勇敢,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决定绝不更改。
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周围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
三、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过渡: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可是几天后。
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吴王改变了主意?(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出示话题: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复述故事
1.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
(教师评价。
在肯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不足)
2.指导复述故事
(1)出示词语:(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拱着举起啄食)
(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
(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
(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
(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
(教师评价)
(5)揭示学法。
(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行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五、感悟道理
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关系?
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是啊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固执的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就改变了决定,这个故事与吴国攻楚有什么联系呢?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吴国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国像故事中的蝉,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5.朗读指导,读中体现吴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六、理解智劝
过渡: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以死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讲述了一个故事,就拯救了千万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样劝说吴王,结果却迥然不同,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寻找少年的特别做法?(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说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
3.少年的这些做法与他取得的成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中你有什么收
获?
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
4.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智劝故事。
(教师点评故事中人物的机灵之处,突出智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结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认识了一位聪明、爱国的少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知道在劝阻别人时,如果直接劝不行,就换个方式,去智劝。
七、课外作业
古今文对照,试着理解。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