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 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比喻和寓言,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善待生命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勇敢面对挑战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农夫和蛇两则》原文2.2 生字词解析蛇、农夫、善良、恩惠、报答、受伤、帮助、后悔、教训等词语的解释。
2.3 故事背景介绍关于《农夫和蛇两则》的背景知识,包括农夫和蛇的象征意义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第一遍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2 第二遍阅读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比喻和寓言。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3.3 第三遍阅读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
2. 老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表演。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家长签字确认。
4.2 家庭作业1. 根据故事内容,画一幅插图。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插图和短文。
5.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音频提供《农夫和蛇两则》的课文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6.2 图片资料收集与故事相关的图片,如农夫、蛇等,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6.3 故事视频寻找与《农夫和蛇两则》相关的动画或短片视频,用于课堂观看和讨论。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课前导入1. 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角色及其性格特点。
能够把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学会通过故事了解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让他们明白善良对待他人是一种美德。
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让他们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仅仅看表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通过故事学会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特点,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5. 案例分析:通过现实生活中类似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和对待事物。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是否理解了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道德观念。
3.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
4.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农夫和蛇(两则)》。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讨论、问答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农夫和蛇(两则)》。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悟作品所传达的道理。
(2)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课文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讨论。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组内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答学生的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5. 练习与拓展:(1)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3. 拓展阅读评价:检查学生拓展阅读的笔记和心得,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收获。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内容及寓意。
(2)能够分析两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其特点。
(3)能够运用词汇和句型讲述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农夫和蛇》两个故事。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及相关教学材料。
(2)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 课堂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分享对故事的期待。
3. 课堂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
(2)分析主要角色及其特点,如农夫的善良、蛇的狡猾等。
4.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分享自己的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课后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理解测试: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翻译。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则《农夫和蛇》的故事。
(2)能够分析并比较两则故事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通过对比分析,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明辨是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则《农夫和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两则故事的异同。
(2)用自己的话阐述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农夫和蛇》的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农夫和蛇》故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第一则《农夫和蛇》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自读第二则《农夫和蛇》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两则故事的异同之处。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则故事的异同。
(2)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两则《农夫和蛇》的故事。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故事主题和寓意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故事背后的文化:向学生介绍《农夫和蛇》故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类似故事的流传和影响。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农夫和蛇》的故事。
(2)理解两篇故事的寓意,分析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3)学会使用成语和典故,丰富自己的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2)学会对比分析,理解不同故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懂得感恩。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农夫和蛇》的故事。
(2)理解故事寓意,分析道德教育意义。
(3)学会使用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不同故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篇故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农夫和蛇》两则故事。
2. 课件:故事内容、角色形象、寓意分析等。
3. 辅助材料:相关成语和典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篇《农夫和蛇》的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故事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两篇故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寓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寓意,阐述道德教育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将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运用成语和典故,丰富自己的词汇。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分析并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德教育,培养善良、正直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他人的关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农夫和蛇》两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与一条受伤的蛇之间的故事。
故事通过农夫和蛇的互动,传达了善良与恶报的主题。
2.2 课文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寓意。
难点:理解文中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农夫和蛇这两个角色。
提问学生对农夫和蛇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意思。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寓意。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农夫和蛇的行为及其后果。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善良与恶报的关系。
3.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作业内容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学生选择一个角色,write一篇心得体会,表达自己的感悟。
4.2 作业要求学生要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第五章:评价与反思5.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提高。
5.2 反思与改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教学过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根据反思结果,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比喻、寓言和道德教育意义。
(3)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学会通过故事中的角色、情节、道理,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
(2)教育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明辨善恶。
(3)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珍惜友情,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学会通过故事中的角色、情节、道理,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比喻、寓言和道德教育意义。
(2)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PPT、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准备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进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发学生对《农夫和蛇两则》的兴趣。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比喻、寓言和道德教育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故事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通过故事中的角色、情节、道理,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5. 实践运用:(1)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分析实际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进行互动交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思考问题积极性。
(2)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东明武胜中学教师刘永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小学里面我们学习了这样一些课文,如《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狼和小羊》.《拔苗助长》等课文,这些课文有过共同的特点,就是用简单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好!今天我们进入中学后再来两篇有关寓言方面的课文。
二.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知识目标>
(2).感悟故事所揭示的深刻哲理。
<能力目标>
(3).提高自己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
<德育目标>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象的合理及巧妙。
用精读法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每则寓言的寓意。
体会想象及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文后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两则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前提测评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农夫和蛇(两则)》的作者据传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国别)_____________作家。
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
2.寓言是用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寄寓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给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依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怜mǐn( )(2)坟mù( )(3)胸脯( )(4)露( )出
五.学习第一则寓言.
(一)学生自渎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故事情节(略)
2.仔细阅读课文,总结课文每段的文意.
学生分组讨论后令一学生回答.
故事(一)
1.农夫救蛇
2.蛇咬农夫
3.农夫的教训发人深思.
(二).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农夫救蛇,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②蛇为什么要咬救他的农夫?
③文中的“可怜”“怜悯”能否互换?为什么?
④这则寓言借蛇写人,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⑤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小明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也从农夫身上受到了启迪,他认为为人不要做善事,否则就会得到与农夫一样的下场,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学上分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明确总结.
答案:①体现了农夫非常善良,爱管闲事的性格.
②因蛇是一种本性残忍,非常凶恶六亲不认的动物.因此它会咬死救它的农夫,体现了蛇恶毒的性格.
③不能“可怜”可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到了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很怜悯。
④作者借蛇写人,实际上就是借毒蛇的恶毒,六亲不认恩将仇报来讽刺那些像毒蛇一样的恶人,告诫人们不要怜悯恶人.
⑤不同意,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农夫之所以落得丧命的下场,是因为他不能明辨是非.
(三)体会寓意: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尽情的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不能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
六.学习《农夫和蛇(第二则)》
(一)粗读,感知课文内容。
(二)精读,说出每段的意思。
(1).蛇咬死农夫的儿子.
(2).农夫砍蛇未中.
(3).农夫恳求和解.
(4).蛇拒绝和解.
(5).深仇大恨,难以和解.
(三)体会寓意(即文章中心)略.
(四).研读:
让学生说出两则寓言的共同点.
相同: 情节上的起伏 ,结局而
不同: 第一则: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意的主旨即寓意,这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了蛇的凶残本性,拟人写得逼真神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
(四).板书设计:
救
故农夫
(蛇本性不改) 蛇
事咬死
对比恶
(一) 善
(1).蛇咬死农夫的儿子.(起因)
讲故事(1-4) (2)农夫砍蛇未中
(身体) (3)农夫恳求和解经过
故(4)蛇拒绝和解,(结果)
事明寓意(5)
(二) (灵魂) 深仇大恨 ,难以和解。
七 .课后反思: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师简单借介给一下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特征的。
(2).引导学生揣摩的合理及巧妙,用善.恶比较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体会以动物人喻人的表达特点。
八.课后作业:
课后探究与练习一.二.
第七课农夫和蛇(两则) 学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依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 他在村口遇见了一条冻jiàng( )了的蛇.
②. 一条毒蛇从树洞里cuán ( )出来.
③. 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 ).
④.你一见到儿子的坟墓.( ).
2. 修改病句
①.我们中学生一定要发扬和继承革命的优良传统.
②.今年,党中央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
3.体会下列各词中加点的词有什么好处:
①.觉得这蛇很可怜
...
②.我因为怜悯
..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③.以免毒蛇的纠缠
.....
..,后患无穷
4.《农夫和蛇(两则)》中第二则寓言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的头头是道,你以为蛇说的有道理吗?
5.文学常识填空: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_________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者非生物.
6.给下面一段话加标点符号:
□伊索寓言□ 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较大□如□狗和公鸡与狐狸□□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
锅□□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等□
二.整体感悟:
本文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仅限于结尾的那些话吗?
你是怎样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的.
三.判断正误
1. 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
2. 寓言里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
3. 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寄愚于简单的故事
之中. ( )
4. 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 ( )
四.中考衔接题
(一)课内阅读:
读《农夫和蛇》第二则,回答:
1.解词,并说说他们的表达作用.
(1)窜:______这个词表达了毒蛇__________.
(2)缩:______这个词表达了毒蛇的__________.
(3)恳求:________这个词表现了农夫的__________.
2.由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农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将第一自然段用“Ⅱ”划分层次.
4.农夫听了蛇的那番话之后,会怎么做或怎么反驳它,请你续写故事.
(二)课外阅读
依照《伊索寓言》的格式 ,将下面短文的结尾补充完整.
蝙蝠跌倒地上,让一只黄鼠狼给逮住了,它哀求饶命,黄鼠狼不同意,说自己生来就是鸟类的敌人,蝙蝠对它说:“不,我根本就不是鸟,我是老鼠。
”黄鼠狼说:“是吗?让我来看看。
”于是它就把蝙蝠给放了,没过多久,这只蝙蝠又跌倒地上,被另一只黄鼠狼逮住了,它同样哀求不要伤害它。
黄鼠狼说:“我特别痛恨老鼠。
”蝙蝠向它证明,它并不是老鼠,而是一只蝙蝠,于是它第二次也逃脱了。
这个故事说明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自编寓言.
题目: a嘴和眼睛的对话 b树和斧子 c筷子和勺子 d画笔和颜料 e蜜蜂和花朵 f猫和老鼠要求:任选以上题目中的一个来写或自拟题目来写,要求在最后点明寓意.
东明武胜中学教师刘永进
网易邮箱10周年,技术见证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