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技术导则2016 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2016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知识点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知识点梳理总结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5.2调查评价范围1、基本要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现状,反映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基本流场特征,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为基本原则。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2016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下列属于地下水污染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中等级划分依据的是()。

A.污水排放量B.地下水敏感程度C.地下水埋藏条件D.地下水易污染特性【答案】 B2、下列废物可以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的是()。

A.不经处理的餐饮废物B.不经处理的粪便C.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其他城市生活服务行业产生的性质与生活垃圾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D.禽畜养殖废物【答案】 C3、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级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B.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C.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D.四级标准为保障植物和环境不受到危害和污染的土壤阈值【答案】 D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在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时,()应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

A.对建设项目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B.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预测和评价C.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D.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答案】 A5、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地表水环境COD和BODA.20和6B.20和4C.15和3D.15和4【答案】 B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不包括()。

A.排污口排放达标情况B.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C.控制断面水质达标情况D.水环境控制单元水质达标情况【答案】 A7、(2015年)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关于排放速率标准分级,错误的是()。

A.一类区禁止新建、扩建污染源B.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时执行现有污染源一级标准C.二类区新污染源执行新污染源二级标准D.二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时执行现有污染源二级标准【答案】 D8、(2018年)根据《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关于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环境-解读地下⽔导则的出台给地下⽔保护提供了依据,但也给很多环评单位提出了难题,⽔⽂地质⾓度颁布的导则,⽐环评环境专业理解的要深,要复杂。

但不管如何操作,有据可依,就是⼀⼤进步。

地下⽔作为中国的⼀种稀缺资源,在1984年颁布的《⽔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中得到专门的保护。

但是,在不少地区,由于配套标准的缺失和执⾏⼒度的不⾜导致地下⽔不断受到⼯业废⽔排放的污染。

在⼯业活动密集的地区,地下⽔的过度开采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

防⽌地下⽔环境恶化的要求⽇益提⾼,促使地下⽔保护成为新的“⼗⼆五”规划的重点之⼀,并促成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2⽉11⽇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环境》。

该导则旨在在新建项⽬开发的规划和许可阶段,从源头上来管理潜在的地下⽔问题。

该导则适⽤于以地下⽔作为供⽔⽔源及对地下⽔环境可能产⽣影响的任何建设项⽬。

预计,包括⽯油和天然⽓、矿产和化⼯⾏业在内的⼤多数的⼯业建设项⽬环境许可的复杂度将明显加⼤。

该导则将建设项⽬分为三类。

简单来说,I类是指任何可能造成地下⽔污染的建设项⽬;II类是指任何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位变化并导致环境⽔⽂地质问题的建设项⽬;以及III类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情况的建设项⽬。

此外,新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分为三级。

I级是最严格的,需要1/10,000⽐例的⽔⽂地质图,⾄少⼀个连续⽔⽂年的当地⽔⽂动态的监测,影响模拟并要提出切实可⾏的环境保护措施。

III级要求需要有针对性的现状监测,以及对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的环境保护措施。

II级要求介于I级和III级之间。

举例来说,I级评价要求基本适⽤于地下⽔环境⾼度敏感地区的建设项⽬。

I级评价要求情况下进⾏的模拟⼯作的输⼊参数(如渗透系数、富⽔性和储⽔量、弥散系数等)必须是从项⽬计划⽤地周边区域的实地测量中得到的。

相关⽂献资料的数据可⽤于II级和III级评价要求,但是,在中国,从公开途径获得这些数据是有限的,⽽且数据质量往往也不⾼。

优化评价内容 严控新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

优化评价内容 严控新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

第38卷第4期2016年7月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Vol.38,No.4Jul.,2016优化评价内容严控新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梁鹏1>2,周俊1>2(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1〇〇〇12;2.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聚焦于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简 化了程序,优化了方法,强化了环保措施,提高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解读其主要条款修订原因与依据,提出了如 敏感程度分区、污染源强等内容的操作建议,并结合执行过程中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后期跟踪完善建议。

关键词:依法环评;环评;地下水;导则;解读DOI:10. 14068/j.ceia. 2016.04.005中图分类号:X820.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6444(2016)04 -0018 -04环境保护部于2016年1月7日颁布了《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 — 2016)(以下 简称《导则》),并替代HJ610 — 2011实施。

为全面了 解《导则》修订的背景和内容,更好地指导与规范地下水环评,对其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1修订的必要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 —2011)的颁布填补了我国环评技术体系中地下水环境要素的空白,完善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 内容,也正式拉开了我国地下水环境保护事前监管的 序幕,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均 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我国环境管理的逐步加强和 细化,环评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2011版 导则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如评价等级判定过于复杂、现状调查周期过长、环境影响预测空泛、地下水环 境保护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2 〇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夯 实了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了各部门 分工,而2011版导则的技术条款存在着较多部门职能交叉,需根据部门职责进一步梳理。

环境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试题模拟训练含答案

环境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试题模拟训练含答案

环境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试题模拟训练含答案答题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第1卷一.单选题(共10题)1.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厚黏土层。

A.1mB.2mC.3mD.1.5m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评价项目,可选择()进行预测。

A.估算模式B.AERMOD模式C.ADMS模式D.CALPUFF模式3.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下列关于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目标是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B.评价指标是量化了的环境目标C.评价指标值都应是定量的指标值D.不同规划时段应满足的环境目标可以不同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某改建的中型建设项目,其所在声环境功能区是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二级或三级评价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不属于风险识别范围。

A.公用工程系统B.环境风险水平C.工程环保设施D.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6.声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评价范围的关系是()。

A.预测范围应大于评价范围B.预测范围应小于评价范围C.预测范围应与评价范围相同D.预测范围应大于等于评价范围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

该方法称为()。

A.列表清单法B.图形叠置法C.生态机理分析法D.景观生态学法8.生态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要给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和实际采取的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的对照、变化情况,并对变化情况予以必要的说明;对无法全面落实的措施,应()。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技术规范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技术规范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技术
规范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HJ964-2018);
(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
(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别》(GB18218-2018);
(10)《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准则》(HJ884-2018);
(1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
(1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6-2007);
(1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5085.7-2019);
(14)《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
(HJ2025-2012);
(15)《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34330-2017);
(16)《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环保部公告2017 年第43 号);
(17)《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HJ819-201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 J610-2016)--梳理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1. 引言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并合理利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版的相关内容。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地下水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潜在的地下水污染及环境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的活动。

它的意义在于:•保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重要的水源,对其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污染风险,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预防环境污染:通过评价,可以提前识别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活动,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

•支持决策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决策和政策。

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以下内容:•地下水资源调查与监测: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动态变化等情况。

•潜在污染源调查:对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包括工业企业、农业生产等。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通过对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确定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风险。

•污染防控措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控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潜在的污染风险。

•定期监测和评估:对采取的污染防控措施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

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包括:•地下水流动模拟: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和动态变化,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污染物传输模拟:根据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利用传输模型模拟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过程,评估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

•地下水质量监测:通过采样和分析地下水样品,了解地下水的质量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污染。

•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对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潜在污染对地下水的环境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总论1.1任务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受XXXXXXX委托,我公司开展XXXXXXX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接受委托后,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通过资料收集、现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现状监测等工作,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的相关技术方法,编制完成了《XXXXXXX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XX环境保护局、XX水务局、XXX垃圾填埋场、河北众智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2002年10月28日);(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5)国务院国发[2015]17号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2015.4.2);(6)国务院国发[2012年]3号《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2.1.12);(7)河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3.25);(8)河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1997.10.25);(9)河北省人大第80号公告《河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6.12.17);(10)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冀环控[2009]4号《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11)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冀环控[2009]5号《关于印发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的通知》;(12)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环发[2013]49号,《关于印发<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2013年4月22日。

(13)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冀发[2015]28号,2015年12月31日。

1.2.2 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 2.1-199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3)《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2.3 技术资料(1)《河北省各地、市、县平均降水量及年径流深成果表》;(2)《XX水资源规划》;(3)《XXXXX总体规划》;(4)《XX110kV输变电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水文地质手册》。

1.3 评价目的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掌握评价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情况;查明含水层结构及分布特征,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等基本情况;调查地下水污染来源、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等特征,分析正常状况、非正常状况下污染物排放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程度,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4 评价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环保法规,做到环评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环境管理服务。

(2)注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针对性,深度和方法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的要求,确保环评工作的质量。

(3)评价选择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应真实、有代表性,选择的评价方法应合理、适用,评价的结论应科学、可信。

1.5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1.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本项目为XXXXXXX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水质因子为基本水质因子。

建设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用水和施工废水。

施工期废水产生量小且水质简单,主要用于场地泼洒抑尘,不外排。

运营期可能由于防渗设施的老化等原因,导致渗沥液渗漏至含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

运营期结束后按《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GB50869-2013)要求进行封场,封场后境影响较小。

1.5.2 评价因子筛选根据本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阶段污染物的排放种类,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见表1.5.2。

表1.5.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表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K+、Na+、Ca2+、Mg2+、CO32-、HCO3-、Cl-、SO42-、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铜、锌、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污染源评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重金属(镉、汞、铜、铅)影响分析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重金属(镉、汞、铜、铅)1.6 评价内容与重点1.6.1 评价内容项目周边地下水环境的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价,以及项目运营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的预测与评价,并针对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

1.6.2 评价重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敏感点和保护目标调查,填埋场下游影响范围,特别是供水水源井所在区域的地下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影响预测与评价,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论证。

1.7 评价执行标准根据评价区地下水水质状况和使用功能,地下水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要求。

具体指标的评价标准见表1.7。

表1.7 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因子单位标准备注pH 无量纲 6.5~8.5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氨氮mg/L 0.2硝酸盐(以N计)mg/L 20 Ⅲ类标准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2挥发性酚类mg/L 0.002氰化物mg/L 0.05砷mg/L 0.05汞mg/L 0.001铬(六价) mg/L 0.05总硬度mg/L 450铅mg/L 0.05氟化物mg/L 1.0镉mg/L 0.01铁mg/L 0.3锰mg/L 0.1铜mg/L 1.0锌mg/L 1.0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高锰酸盐指数mg/L 3.0硫酸盐mg/L 250氯化物mg/L 250总大肠菌群个/L 3.0细菌总数个/L 1001.8 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1.8.1评价等级(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本项目为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附录A,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Ⅰ类”。

(2)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场地不位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范围内,不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也不在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及环境敏感区。

评价范围内的XX采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提供生活用水,且饮用水水源不在评价范围内。

综上分析,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见下表。

表1.8.1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项目类别环境敏感程度Ⅰ类项目Ⅱ类项目Ⅲ类项目敏感 一 一 二 较敏感 一 二 三 不敏感二三三根据以上分析和《导则》中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规定,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1.8.2评价范围由于建设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采用公式计算法确定调查评价范围:/n c L K I T α=⨯⨯⨯式中:L 为下游迁移距离;α为变化系数,取α值为2;K 渗透系数,根据水文地质手册按经验值取K 为0.5m/d ;I 水力坡度,取I 值为0.025; T 质点迁移天数,取值为5000d ;n c 有效孔隙度,取值为0.2。

计算得出下游迁移距离为625m ,公式计算法计算得出评价范围约为0.39km 2。

按查表法确定调查评价范围,评价等级为二级时调查评价范围为6-20 km 2,结合地下水流向及环境保护目标,本次评价范围的东北方向为地下水主径方向,延伸至距离项目场地约为3.0km 的XX ,场地向两侧总体延伸范围约为3.0km ,评价范围总面积约为9km 2。

评价范围示意图见图1.8.2。

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填埋场位置图1.8.2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图1.9 环境保护目标经现场调查,评价范围内的XX采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提供生活用水,且饮用水水源不在评价范围内。

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潜水在现状基础上水质不恶化;承压水水质不受污染。

2 环境概况与水文地质条件2.1 地理位置XX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地处黄河、漳河故道,黑龙港流域上游,北纬36°38′08″~36°57′49″,东经115°03′02″~115°19′10″之间。

横阔24公里,纵长36.3公里,周边长120公里,总面积455平方公里,海拔32.8~40.8米之间,全境平原。

县治新马头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

县城中心(文化广场旗座)地理坐标:北纬36°48′42″,东经115°10′。

县境四周与6县交界。

东及东南与临西、馆陶接壤,西及西南与曲周相连,北与平乡、广宗、威县毗邻。

拟建XXXX垃圾填埋场位于东屯村东南800米,东王堡村东北900米,大广高速西侧,北纬36°41′53.1″,东经115°10′03.8″。

2.2 自然地理概况2.2.1地形地貌XX地貌属冲洪积平原地貌形态,东部大部分为冲积平原,西部小部分为扇形平原,海拔32.7~40.8米,高差8.1米,坡降1/3500,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2.2.2 气候气象XX属于华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中。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雨雪稀少,是该地气候的特点。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78.6小时,百分率58%太阳辐射年量121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气温13.1℃,极端最高气温为42.7℃,极端最低气温-21℃,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气温-3.1℃,最热月是7月份平均气温26.5℃全年盛行南风,频率15%,春季风速最大。

平均 4.5米/秒。

瞬时观察最大风速18.7米/秒。

全年大风时数平均15.2天。

3℃的积温4833℃,10℃的积温4510℃,平均封冻日期11月12日最早82年11月6日,最晚74年12月5日。

解冻平均日期2月27日,最早75年2月12日,最晚74年3月13日。

最厚冻土深度45厘米(80年),最大积雪深度9厘米,平均初霜10月24日,最早81年10月9日,最晚75年10月30日,平均终霜4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02天,最多无霜期221天,最少无霜期189天,90%保证率为182天,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2002.5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