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心中的内在小孩

合集下载

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读后感

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读后感

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1. 引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独特而纯真的存在- 内在的小孩。

这个内在的小孩是我们童年时代的象征,承载着我们最初的梦想、渴望和无限的想象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内在的小孩往往被现实的压力、社会的期待和自我责备所埋没。

与自己和解,就是寻找并重新连接这个内在的小孩,给予他们爱与关怀,从而治愈内心的创伤并实现自我成长。

2. 面对内在的小孩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一段充满天真、欢乐和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然而,随着成长和生活的压力增加,我们逐渐失去了对内在小孩的关注。

当我们一直忽视他们的存在,他们便会变得叛逆、沮丧甚至消沉。

要与自己和解,我们首先需要正视并面对这个内在的小孩。

3. 理解内在小孩的需求内在小孩需要被理解、被接纳和被爱护。

他们渴望无条件的关爱和呵护,希望我们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

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探索,理解内在小孩的需求,并以他们为中心来行动。

4. 治愈内在小孩的创伤内在小孩通常会受到一些创伤和伤害,这些伤害可能来自于童年期的经历,也可能是我们成年后的困境。

要治愈内在小孩的创伤,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温暖、理解和关怀。

通过与自己对话,我们可以尝试在内心深处找到对过去伤害的原谅和释放,从而使内在小孩得到疗愈。

5. 重建自我成长的基石内在小孩是我们成长和幸福的基石,他们代表着我们真实的自我和独特的梦想。

与自己和解不仅是为了治愈内心的创伤,更是为了重建自我成长的基石。

通过重新发现和重新连接内在小孩,我们可以重塑自我认同,并找回失去的梦想和热情,为自己的未来指明方向。

6. 个人观点与理解与自己和解是一项深度而持久的内心工作,需要我们耐心、坚韧和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对自己过去的痛苦和伤害,而这些往往是我们长久以来一直想要回避的。

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与自己和解,给予内在小孩所需的关爱和呵护,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与内在小孩的连接方法

与内在小孩的连接方法

与内在小孩的连接方法一、前言内在小孩是指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它代表着我们的本性、纯真、善良和敏感。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它的存在,甚至把它深埋在心底。

为了更好地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建立联系,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技巧。

二、认识内在小孩1. 内在小孩是什么?内在小孩是指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它代表着我们的本性、纯真、善良和敏感。

2. 为什么要认识内在小孩?认识内在小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且更加自信和幸福。

三、与内在小孩建立联系1. 坦诚面对自己要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建立联系,首先需要坦诚地面对自己。

不要逃避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也不要试图控制或压抑它们。

2. 给予关注和爱护给予关注和爱护可以让你的内在小孩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绘画、听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时也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奖励来鼓励自己。

3.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之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让你更加轻松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4. 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可以让你更加开放和敏感,从而更加容易与内在小孩建立联系。

四、与内在小孩沟通1. 倾听内在小孩的声音倾听内在小孩的声音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你可以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闭上眼睛,专注地倾听内在小孩的声音。

2. 与内在小孩对话与内在小孩对话可以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

你可以写下问题并回答它们,或者直接与内在小孩进行对话。

3. 借助艺术形式表达情感艺术形式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情感和沟通内在小孩的方式。

你可以通过画画、写诗、弹吉他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五、总结与内在小孩建立联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探索。

认识自己、给予关注和爱护、接受不完美、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与内在小孩沟通都是建立联系的重要方法。

希望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且与内在小孩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微课 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 - 精简版

微课 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 - 精简版

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儿童自我的成长与疗愈课前准备:搜集几张代表不同阶段的童年时代的照片。

如婴儿期、幼儿期、少儿、学龄期、青春期的照片。

如果手边没有现成的照片,画一副童年自画像也可以。

几张A4纸和一只笔。

微课进行过程中随时有互动环节,欢迎老师们积极参与,课后有红包奖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咨询师,大家好:感谢油田工会领导让我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内在小孩的话题,我感到十分荣幸,也十分感动,因为我目前给自己的定位还只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还在孜孜以求的学习和成长中。

在座的许多老师学养深厚,有几位学姐跟随国际大师学习过内在小孩疗法,并且有过带班授课经验。

如果我的讲课过程中有疏漏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今天的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一、什么是内在小孩?二、内在小孩受伤的表现和成因三、安慰,疗愈内在小孩四、与内在小孩共舞一、什么是内在小孩?前一段时间,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武志红老师出版了一本新书《巨婴国》。

作者深入剖析了一些人的人格特征和社会现象发现,--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也许书中有些观点过于偏激,已经下架了。

其实,不论武志红老师的剖析正确与否,都算不上心理学界的新发现。

因为心理学先驱弗洛伊德、荣格在上世纪早期都发现了内在小孩的存在,并且在著作中有过相关描述。

但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上世纪60年代,人际沟通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把人的自我状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父母、成人和儿童自我。

其中的“儿童自我”,指的是一个人在生活中,他的思维、感受、行为都接近于童年的状态。

内在小孩疗法就是根据这个理论衍生而来,并发展成为一个流派。

内在小孩代表着人们情绪上的自我,是感受和欲望的表达。

我们做出情绪上的反应时,同时产生了自发性的年龄回溯。

举例(内在小孩活跃期):恋爱中的男女、旅游期间玩的特别嗨的时候、喝酒之后(有的哭、有的笑,有的打、有的闹,有的搂抱,有的睡觉)、生病的时候、承担压力过大、被领导训斥、和配偶为了鸡毛蒜皮吵架的时候。

疗愈内在小孩的金句

疗愈内在小孩的金句

疗愈内在小孩的金句
1.内在的小孩永远存在,你可以随时回到那个纯真的灵魂。

2.对待自己,要像对待最宝贵的孩子一样,充满爱和关怀。

3.孩子的内在力量是无尽的,你可以信任自己的能力。

4.不要忘记笑,孩子总是能找到快乐的理由。

5.做你自己,因为你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

6.相信自己,你具备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7.恢复内在的小孩,是寻找自由和真实的旅程。

8.内在的小孩是无畏的,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9.把梦想当作游戏,让内在小孩引领你的人生航程。

10.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和惊喜,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11.内在的小孩喜欢冒险,让自己拥抱新的经历和机会。

12.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将爱心灌注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中。

13.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的善良和喜悦,与内在的孩子相连。

14.不要忘记玩耍,让游戏和乐趣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15.内在小孩有一个无尽的想象世界,用它来创造美丽的梦想。

16.永远相信奇迹,因为内在的小孩相信梦想能够成真。

17.当你感到失落和无助时,拥抱自己内在小孩的温暖。

18.内在小孩拥有无限的可能性,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
的人。

19.孩子总是相信爱与希望,让这份纯真的力量引领你的人生。

20.保护内在的小孩,让他永远坚信自己是值得被珍惜和爱的。

21.内在小孩喜欢与他人分享,用你的善良和爱心触动他人的心灵。

22.内在的小孩是你真实的自我,相信自己的价值和独特之处。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心灵福袋第二课·德芬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心灵福袋第二课·德芬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心灵福袋第二课·德芬这是我读过的书中,把内在小孩描述得最清楚的一本。

其实它英文的书名叫做“面对你的恐惧:如何将恐惧转化成爱”。

原来我们内在小孩的最大特征,就是恐惧。

——张德芬感受你那“受伤的内在小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这样的内在小孩:有着深沉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内在空间。

想像一下身为一个小孩的空间,或去感受一下一个受惊吓小孩的能量,这可以帮助你连结上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带着深层恐惧及缺乏安全感的内在空间。

我们使用“受伤的内在小孩”这个词,因为这对我们非常有帮助,理由包括:•它帮助我们倾听自己的内在,那个深深受到惊吓、伤痕累累、年幼无知、敏感脆弱,又不会保卫自己的内心深处。

•它也是我们意识的一部分,这个意识直接碰触恐惧带来的创伤,感觉事情好像就在眼前或才刚发生不久似的。

•它也帮助我们重新去看待和感受恐惧,我们原来把那些恐惧藏得好好的,不敢让它现身,因为害怕自己再次受伤。

•它对我们是有益的,因为当能视觉化或想象自己的内在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时,可以反映我们内在的一个真实面向,当需要感觉自己身体的恐惧时就比较容易些。

•最后,也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隐喻很有用,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和自己的恐惧与惊吓保持一段距离。

当我们和恐惧有一小段距离时,不仅能让我们去感受恐惧,还可以得到疗愈。

恐慌的内在小孩会主导我们的生活如果不带着觉知过日子,我们大部分的行为和思维将被这个活在恐惧中的意识所驱使。

喋喋不休的头脑、焦虑的情绪波动、成天劳碌匆忙、无法安住当下,这些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受惊吓内在小孩的表现症状。

惊吓是造成许多习性和机械式反弹行为的直接因素,比如:突然逃开或长期退缩、爱发脾气或暴怒攻击、喜怒无常、长期上瘾或沉溺于特定行为等。

我们在寻找生命困顿的诸多原因时,不时搞得焦头烂额,但是一旦开始探索自己的恐惧,就能直探源头。

我的个案中有些是维系多年爱情关系的伴侣。

他们彼此相爱,但也时有争吵,这些争吵是可预料的:常常是发生在她们被各自的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

石头的故事:拥抱内在小孩——运用文化心理意义重构和矫正技术找回真实自我

石头的故事:拥抱内在小孩——运用文化心理意义重构和矫正技术找回真实自我
出来 。
“ 石头 的故 事 ”属于 表 达性 艺术 治疗 技 术的 一种 。它以 石头 为载 体 ,在 投射 、象 征 中帮 助个 体 改善与 自我的 关系 、 管理 情 绪 、促 进 自我成 长 。通 过一 些 技 术流 程 和科 学 的 操
作步 骤 ,将心 理 空 间外化 , 赋 予 石头 以符 号 意义 。“ 石头 的
现 心 灵重 建 。
的内在小孩得到了疗愈 ,他的喜悦 、创造力 、生命力 、信 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 ,为我们 的生活带来无
穷 的乐趣 和 希望 。
三、 文化心理意义重构与矫正 的心理技 术
从空 间 范 围看 ,我 国的 石 头文 化 心理 普 遍 存在 ,这是

=、 自我 中的内在小孩
国人 的心 理 。
务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期望可以被当作 “ 一个人”
来 爱 ,并且 也 期 望有 人 来接 受 他 的爱 ,这 是一 个 人成 长 中 学 会 爱与 信 任 的关 系 之 起点 。若 孩子 们 成 长所 期 望 的需 求 受 到挫 折 、不 能满 足 ,则会 经 验 到痛 苦 与伤 害 ,从 而导 致
转换 、整合、康复。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 ,呈现、表达 、
转 换 、整 合都 有 文 化心 理 意 义 的元 素参 与 其 中 。这 个 意 义 可 以是 人 际关 系 的意 义 ,可 以 是关 于 自我 的 意 义 ,也 可 以 是 关 于 情绪 的 意 义等 。我 们 通过 这 样一 个 过 程 ,通过 这 些 意 义 上 的调 整 或重 构 ,达 到对 真 实 自我 的重 新认 识 ,以 实
对 自己的看法扭 曲,对他人不易信任 ,以及对事情的麻痹
反 应 。内在 小孩 的概 念 是从 荣格 的 原型 理论 中发 展而 来 的 ,

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拥抱:成长与疗愈的超个人心理策略

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拥抱:成长与疗愈的超个人心理策略

在目录的这一部分,作者将焦点转向了“内在小孩”。通过对内在小孩的深 度探索,读者可以了解其在个人心理发展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疗愈和整合内 在小孩来释放深度的心理创伤和痛苦。这一部分的目录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疗愈方 法和策略,帮助读者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在《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拥抱》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提出了许多 超个人心理策略,以帮助读者实现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整合。这些策略不仅涉 及理论层面的理解,还包括实际的操作步骤和方法。通过这些策略,读者可以更 好地拥抱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实现心灵的成长和疗愈。
在阅读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常常陷入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忽略了内心 真正的需求。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 我开始更加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学会了倾听内心的声音。
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实操性的方法,如利用身体、情绪和思维这三个人格工具, 以及如何转化能量、提升振动频率等。这些方法不仅具有科学依据,而且简单易 行,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疗愈。
《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拥抱:成长与疗愈的超个人心理策略》是一本极具 启发性的书籍。它不仅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而且教会了 我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本书将成为我心灵的指 南针,引领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录分析
《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拥抱:成长与疗愈的超个人心理策略》是一本深度 探讨内在心理结构的书籍,通过解析其目录,我们可以洞见作者如何构建这一心 理成长的蓝图。目录不仅是书的骨架,更是思想和内容的精髓。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拥抱:成长与疗愈的超个人心理策略》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 的介绍。
感谢观看
这句话揭示了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关系的本质。我们的内在父母是我们内心 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而内在小孩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纯真、热情和创造力。当 我们能够拥抱内在小孩,接受并爱护他,我们就能释放出内心深处的力量,勇敢 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1500字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1500字

想不到吧,过分溺爱也是一种虐待!说到虐待,我们一般想到的就是身体虐待,包括辱骂,殴打,以及性虐待等。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么书中,提到了另外几类虐待,虽然比较隐蔽,但是,对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影响,同样是重要而深远的。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是由罗西.马奇-史密斯写的,她是英国心理协会的注册心理治疗师,有20多年的执业经历,撰写了大量关于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心理专家。

在这本书中,罗西提到了几种虐待类型,有一些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1、身体虐待这是很容易辨别的一种虐待的方式,也是普通人容易理解的虐待方式。

它包括殴打,体罚,性虐待等。

2、精神虐待有一个小男孩,父亲怀疑他是母亲和情人生的孩子,因此在所有的家庭场合他都遭到排斥。

其他家庭成员在一个房间内吃饭,这个小男孩却只能在厨房里吃饭。

虽然没有身体上的虐待,也没有挨饿、忽视或者性虐待,但是,小男孩的内心会络上抛弃和背叛的印记。

排斥在外是一种很典型的精神虐待。

有些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恐吓他,我不要你了。

甚至有些家长会把孩子关在门外,不让进门。

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焦虑。

3、无边界虐待有一个女人嫁到夫家之后,一直都不幸福,丈夫和婆婆对她都不好。

后来女人生了一个男孩,她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倾注在这个男孩身上。

这个孩子有一点感冒咳嗽她都紧张得不得了。

并且,她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妈妈是最爱他的,他长大以后要保护妈妈。

男孩是夫家的第一个孙子,婆婆和丈夫对他都宝贝得不得了。

但是,男孩子只跟妈妈亲。

在孩子和婆婆、丈夫的对抗中,女人感觉到了胜利的喜悦,她把孩子抓得更紧了,男孩十几岁还跟着妈妈睡在一张床上,上大学也是妈妈陪着去。

后来这个孩子走上社会后,根本无法一个人处理社会事务,出现各种适应不良,只能辞职回家啃老。

在这个故事中似乎不存在虐待的问题,只有过度溺爱。

但其实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带着对夫家的报复,以及从孩子这里获取在夫家没有感受到的爱与关怀,让一个小孩从小就背负了沉重的爱的枷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拥抱心中的内在小孩
每个人的心中,有一个内在小孩,那是个如此需要被爱的孩子。

它童真地望著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抗拒和防卫,没有任何戒备和评断,它一直保持对这个世界无条件地接受和无止境的好奇心。

然而,它需要爱,需要被关怀,需要被支持,需要被重视,需要我们也对它无条件地接受。

每个人的心中,有一个内在父母,那是个如此理智的父母。

它带著有色眼镜看著这个世界,因为多年来受到的眼光,它渐渐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它在做著别人让它做的事,小心翼翼地看著别人的脸色过活,并且遏制著内在小孩,它在以别人怎么看它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内在小孩。

当内在小孩对这世界上发生的某一件事不满且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内在父母大声地喝住它,"不能这样做,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会伤害到其他人。

"
第一次,它止住了自己要说的话,
第二次,它微微地低下了头,
第三次,它把头都低下了,
第四次,它重新把头抬起来了,但眼睛已不再神采飞扬。

它,是受伤了。

重重受伤了。

它不想做该做的事情时,内在父母告诉它,你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了,你是个坏孩子。

它想做它要做的事时,内在父母告诉它,你不能这么做,这么做别人会看不起你的。

它无助地想要寻求帮助,内在父母告诉它,你必须坚强,不能脆弱。

它茫然地找不到方向,内在父母告诉它,你不能迷茫,你必须知道自己要走的路。

它想要找个依靠的时候,内在父母告诉它,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坏人。

它开始不知所措,它不知道它到底该怎么做。

可怜地缩在角落里哭泣。

这一切,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多少回,你想去追求你的梦想,但是你想要你的父母一定是不同意的,所以你亲手掐灭了梦想的纸灯。

多少回,你想恨你的父母,但是你知道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恨他们是不道德的,是要引起公愤的。

所以你压抑。

多少回,你伤心得不能自止,但你想起自己是个坚强的人,你告诉自己,我不能哭。

所以你把痛苦往肚子里面吞。

多少回,当别人靠近你的时候,你马上会警醒,身边这个人是要干嘛?你开始防卫。

多少回,当你想到提出自己的看法的时候突然就吞下去了,因为,曾经,别人不尊重你的意见,你开始抑制自己的想法,让念头熄灭于内心底处。

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当爸爸妈妈的手松开你的时候,你开始恐惧,看著爸爸妈妈挥手跟你说再见的时候,你开始哭闹,那时,小小的你,如此地害怕被抛弃。

第二天,你依旧饱受著被抛弃的痛苦,依旧哭闹不休。

第三天,你开始不会哭得那么厉害了。

第四天,你不哭了。

第五天,你也会挥手向父母说再见了。

爸爸妈妈会说,真乖。

可是,你那个小小的内在小孩知道自己被抛弃了。

你不再是爸爸妈妈所爱的孩子了。

尽管现在的你已经忘了。

现在,你已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去拥抱你的父母,因为当你五六岁的时候,你要妈妈抱,妈妈会说,都长这么大了怎么还要妈妈抱呢,你的内在小孩被拒绝了很多很多次,它觉得:我是一个不值得被拥抱的人。

现在,你已无法直接地对身边的人表达爱了,你不好意思说出"我爱你",因为,你曾经在说出"我爱你"的时候那个人会突然冒出一句"神经病",你开始抑制自己想要表达的爱的话语。

你知道,如果两个人相爱,你要比他对你的爱更多的回馈给对方,因为你怕失去他对你的爱。

你常常把恐惧和爱放在同一水平线上。

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开始在害怕失去,害怕被放逐。

这都来自于你的原生家庭给你的爱,你何尝没经验过你父母对你的放逐,你岂会不知道受他们谴责的痛苦。

你已忘怀,被无条件地爱是什么感觉了。

因此,你也用同样的爱的方式在对待这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你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你视他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如他非你所愿地没有加倍给你爱的时候,你也象别人对待你那样,开始把他放逐,连同自己爱的心也放逐了。

我想,此刻我必须开始彻底地转过头去看看我的内在小孩了。

她已经被抛弃了很久很久,她在需索爱,可是我没有回应她,她正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低声哭泣。

有人告诉我,你的内在小孩只有三岁,无论你现在看起来多成熟多优秀。

原来。

她才是我本来如是的样子。

当我告诉自己我要好起来的时候,它说,好起来就不会有人心疼我了。

当我告诉自己要健康起来的时候,它说,健康了是不是就不能休息了?
当我告诉自己要积极一点的时候,它说,我没力量。

当我告诉自己开心一点的时候,它说,那昨天那个哭泣时靠著的肩膀是否就会消失了,下一次哭泣的时候该怎么办?
当我告诉自己坚强的时候,内在小孩已经无力得快要瘫倒。

我感受不到爱。

我的内在小孩感觉到寒冷,所以,她哭泣。

这个可怜的内在小孩在跟我需索爱,可是我什么
都没有,我给不了。

我彻彻底底地忘了,我本被宇宙无条件的爱护持著。

现在,我正看著她,看著她的脆弱,
一个被抛弃的失去爱的孩子在我面前哭泣,
我必须去拥抱她,
去拥抱这个需要爱的内在小孩,
好好地,爱她。

亲爱的,是否,也是时候回头找找你心中的这个内在小孩了。

或许,它就在等著你回头看看它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