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乾隆十三经
2010年导游考试北京主要景点第十章考点知识:国子监

第十章孔庙和国子监第二节国子监一、历史沿革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古代国子监称太学、国子学。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士”,于元朔五年(前124)正式建立太学。
西晋时晋武帝成宁二年(276),又在太学之外,为门阀士族子弟专设国子学。
北齐时改称国子寺。
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隋炀帝时改称国子监。
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分别设监管理。
明清两朝仅设国子监,兼具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的两重功能。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明英宗正统年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
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了改造,增建了辟雍,形成今天的格局。
历经元、明、清三朝,至今国子监已有700年的历史。
明清两代监学合一,既为中央大学,称国学、太学;又是官署衙门,称国子监。
国子监与其东侧的孔庙构成“左庙右学”之制,所以又称之为“庙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改革旧教育体制,成立了学部,国子监的各项职能归学部执掌。
国子监从此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国子监的布局国子监位于北京东城区成贤街中部,孔庙西侧,总面积3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三进院落,其布局可用“三院六堂中辟雍,东西两厢敬一亭”来概括。
(一)前院国子监正门叫集贤门。
门前东西各立跨街牌楼一座,上题“国子监”三字。
牌楼原为木质,民国时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敷以彩绘。
集贤门内即国子监的第一进院落。
院东有持敬门通孔庙,西为现在的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
以前院内东西侧还有乾隆年间建成的,为辟雍供水的水井和井亭,水井功能至今不废。
院北正中为太学门。
(二)中院太学门平日不启,专为皇帝亲临使用,日常国了监师生只能走两边侧门。
进太学门即国子监的中院,国子监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这个院子里。
以中间的辟雍大殿为中心,东西侧有六堂,南为四柱三楼琉璃牌楼,上面南侧书“圜桥教泽”,北面书“学海节观”。
左右有碑亭、钟鼓亭。
孔庙国子监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
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2008年6月14日,是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作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古街重新以“旧面容”示人,经过修缮后的孔庙和国子监已经恢复了历史上的格局与规制,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开馆。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孔庙则是皇家祭孔之地,两者相伴,形成“左庙右学”。
新中国成立后,国子监里开设为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则在孔庙内建立。
随着首都图书馆与首都博物馆社会影响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场馆来满足服务功能,北京市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二馆陆续迁出,于是“空”出了国子监与孔庙。
孔庙与国子监修葺一新,合并成一个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具有700多年的历史,在北京是绝无仅有的。
从原先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转化为专门的博物馆,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将担负起收藏、展示以及研究的重要责任。
在保持了国子监与孔庙原有面貌的前提下,博物馆还增加了诸如科举演变过程等主题展馆,备受游客欢迎。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馆2004年,长期“蜗居”在孔庙和国子监内的首图、首博陆续迁出。
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拨款2000万元,专项用于孔庙国子监百年大修。
长期各自为政的“左庙右学”终于合二为一辟雍内北京国子监,元大德十年(1306)始于大都兴建,初名国子学。
清代扩建。
坐北朝南,三进院落。
中路轴线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圜桥教泽"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辟雍为国子监中最重要的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为皇帝讲学的地方。
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鎏金宝顶方形亭式建筑,长宽五丈六尺,四面只设可开敞的隔扇,周以围廊,建在一个圆形水池的中央,四面架石桥,池岸施汉白玉栏杆,雕琢精美。
国子监十三经

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县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
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
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
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
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十三经刻石-简介十三经刻石原置于国子监六堂之前,以为师生学习研讨之用,后因国子监翻修改陈于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
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
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十三经刻石-《十三经》的由来“经“的本义,乃“编丝缀属之称,……以竹简为书,亦编丝追属也”,(掌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盖经之义,取象治丝。
纵丝为经,横丝为纬;引申之则为组织之义。
……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之典也,乃训经为“法”,又以六经为尽人所共习也,乃训经为“常”。
古代典籍常由熟牛皮绳贯穿竹简而成,形制颇似纵横交织的纺织物,“韦编三绝”成语故事重中的“韦编”就是这种竹简书。
在战国时代,不仅儒家典籍,其他各家各派的著作,也都称“经”。
墨有《墨经》,道有《道经》,法有《法经》。
武帝以后,儒学独尊,地位超乎众学之上,儒家典籍“五经”成为治国之法,人伦之常,“经”便从此成为儒家典籍的特称。
“经”的内容起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
到汉武帝时,《乐经》已经佚失,故武帝只立了五经博士。
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所以到东汉,又增加了《孝经》和《论语》,合称“七经”。
汪曾祺:国子监

汪曾祺:国子监汪曾祺:国子监为了写国子监,我到国子监去逛了一趟,不得要领。
从首都图书馆抱了几十本书回来,看了几天,看得眼花气闷,而所得不多。
后来,我去找了一个"老"朋友聊了两个晚上,倒像是明白了不少事情。
我这朋友世代在国子监当差,"侍候"过翁同龢、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给新科状元打过"状元及第"的旗,国子监生人,今年七十三岁,姓董。
国子监,就是从前的大学。
这个地方原先是什么样子,没法知道了(也许是一片荒郊)。
立为国子监,是在元代迁都大都以后,至元二十四年(1288年),距今约已七百年。
元代的遗迹,已经难于查考。
给这段时间作证的,有两棵老树:一棵槐树,一棵柏树。
一在彝伦堂前,一在大成殿阶下。
据说,这都是元朝的第一任国立大学校长;;国子监祭酒许衡手植的。
柏树至今仍颇顽健,老干横枝,婆娑弄碧,看样子还能再活个几百年。
那棵槐树,约有北方常用二号洗衣绿盆粗细,稀稀疏疏地披着几根细瘦的枝条,干枯僵直,全无一点生气,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很难断定它是否还活着。
传说它老早就已经死过一次,死了几十年,有一年不知道怎么又活了。
这是乾隆年间的事,这年正赶上是慈宁太后的六十"万寿",嗬,这是大喜事!于是皇上、大臣赋诗作记,还给老槐树画了像,全都刻在石头上,着实热闹了一通。
这些石碑,至今犹在。
国子监是学校,除了一些大树和石碑之外,主要的是一些作为大学校舍的建筑。
这些建筑的规模大概是明朝的永乐所创建的(大体依据洪武帝在南京所创立的国子监,而规模似不如原来之大),清朝又改建或修改过。
其中修建最多的,是那位站在大清帝国极盛的峰顶,喜武功亦好文事的乾隆。
一进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是一个黄色琉璃牌楼。
牌楼之里是一座十分庞大华丽的建筑。
这就是辟雍。
这是国子监最中心,最突出的一个建筑。
这就是乾隆所创建的。
国子学或国子监

总体介绍第 1 页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历史足迹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
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监,增辖武学。
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
明清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
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
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主要建筑集贤门国子监敬一亭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国子监游记1

国子监游记
国子监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始于隋,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北京国子监开始于元朝,后经元、明、清多次修理、扩建,成为现在的样子。
国子监与孔庙相邻,是根据“左庙右学”的古代礼制建造的。
游国子监必须要游孔庙,孔庙是入口,国子监是出口。
孔庙是用来祭祀古代圣人孔子的建筑。
据说,孔子生前就喜欢柏树,他曾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故孔庙内古柏林立。
下图是孔庙的大成门和孔子像。
孔庙内文物古迹众多,尤其石刻非常出名。
主要有进士题名碑、乾隆石鼓、十三经刻石以及明清石刻碑亭等。
乾隆石鼓是集体智慧的作品,从撰文到刻成后具体摆放位置,每个环节都有好多人参与,涉及很多历史文化,有时间要妈妈多给讲讲这些。
下图是乾隆石鼓
绕过大成殿,是宏伟的崇圣祠。
走进崇圣门,有个好大的舞台,我和爸爸一起观看了古代的礼乐表演。
穿衣戴帽、曲调和现在有很多不同。
游完孔庙,穿过国子监的太学门,就来到了国子监。
下图是国子监太学门。
过了太学门,首先看到的是琉璃牌坊,非常漂亮。
是古代重视教育的象征。
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外围是圆形的池子,中间是方形建筑。
古代没有麦克风,皇帝在这里讲学,通过传声官一句一句传出去,古人还真有办法。
国子监内有古代教育博物馆,展示古代的教育制度。
古代老师对学生的惩罚很重,还有很多惩罚刑具。
现在老师都是快乐教学。
下图是博物馆内展示的一个古代学习场景。
一天的游览结束了,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古代建筑。
左庙右学的古制 尊孔崇儒的圣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文:陆杨文化·生活 MUSEUM博物馆记栏目主持:陆杨左庙右学的古制尊孔崇儒的圣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博物馆简介从雍和宫地铁站下车,一丝庙宇中才有的香火味弥漫在空气中,不远处便是北京香火最旺的雍和宫。
雍和宫西面对着一条国子监街,往西走进胡同,在拐角处,竖着一座漆色较新的牌坊,孔雀蓝的额枋题“国子监”三个烫金大字,牌楼两侧路北均有石碑,用满汉文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行至此时,孔庙的入口已在眼前。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子监里开设为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则在孔庙内设立。
随着首都图书馆与首都博物馆社会影响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场馆来满足服务功能,北京市政府将二馆陆续迁出,于是“空”出了国子监与孔庙。
孔庙与国子监修葺一新,合并成一个博物馆,于2008年6月14日重新对外开放。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目前推出了六个常设展览,即四个基本展及两个复原展。
其中包括孔庙的“大成殿复原陈列展”、“大哉孔子展”和“孔庙历史沿革展”,国子监的“国子监辟雍复原陈列”、“国子监原状陈列展”和“中国古代科举展”。
博物馆主要从事孔庙和国子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开展有关孔子和科举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负责收集、整理、保管、陈列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
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在漫长历史中,一边是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一边成为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
这组比故宫还年代久远的皇家古建筑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数百年的漫漫科举之路。
左庙右学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孔庙则是皇家祭孔之地,两者相伴,构成“左庙右学”规制。
工作人员介绍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民心,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
说说国子监

从北京安定门往南不远,有一条很古老的国子监街。
四座完整的过街牌楼,金碧辉煌,至今还耸立在这条不算太宽的街上,远远的,就能看见牌楼上的斗大蓝底金字。
东西口的两个牌楼上写着“成贤街”。
再往里不远的两个牌楼上,写的字则换成了“国子监”。
这两个街心牌楼的中间,当然就是著名的国子监了。
坐北朝南的国子监,在古代的地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
校长叫“祭酒”,校长助理叫“司业”,教务长叫“监丞”、总务长叫“典簿”,学生叫“监生”,学员宿舍称“号”,毕业证叫“监照”。
明朝的时候,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北监。
一个“监”字,听起来格外严厉和刻板,有点把学生们统统“监”起来的感觉,缺少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现代学术氛围。
进入国子监大门———太学门,即可见到一座气势很大的琉璃牌坊,南面的题字是“圜桥教泽”,北面的题字是“学海节观”,据说都是乾隆的御笔。
东西两廊各有房33间,设监内“六堂”:东为率性、诚心、崇智,西为广业、正义、修道。
国子监的学生平时就在这六堂之中上课。
正义、崇智、广业是初级班,修道、诚心是中级班,率性堂是高级班。
六堂往北,东西两面各有两个厅:东为典簿、绳愆,西为典籍、博内。
绳愆厅是纠正过失、惩戒学生的地方,令人望而生畏。
国子监的学规有多么严厉?倘若听听明太祖的圣旨中训示太学生的敕谕,或许你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份惶惑———明太祖在圣旨中说,祭酒“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
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惩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
钦此!”这段话基本上是白话,并不难懂。
对于严重违反学规的人,除了体罚,除了凌迟,甚至连全家都要受到连累。
这段谆谆“教导”,后来刻成碑文,树立在国子监里,现在还能见到。
这时候的国子监与其说是一所高级学府,不如说更像一所管理制度严明的学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年间刊刻的十三经,又称乾隆石经,原来放置在国子监的六堂(修道、正义、广业、崇志、诚心、率性)里,1956年国子监改为首都图书馆,就把它搬到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九十年代初为保护这些文物在夹道上面加盖了屋顶,重新排列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记得那时的屋顶及设施都很简陋。
石经从东汉熹平四年(175)蔡邕首创开始有文字可考者约有七种,其中乾隆石经与西安碑林的唐开成二年刻制的石经是我国现在仅存的两部完整的石经。
乾隆石经包括:《周易》六通,两万四千多字;《尚书》八通,两万六千字;《诗经》十三通,四万字;《周礼》十五通,四万五千字;《仪礼》十七通五万六千多字;《礼记》二十八通九万九千字;《春秋左传》六十通,近二十万字;《春秋公羊传》十二通,四万四千多字;《春秋谷梁传》十一通,四万一千字;《论语》五通,近一万四千字;《孝经》一通,近两千字;《尔雅》三通一万三千字;《孟子》十通,近三万五千字。
再加一通告成碑共计一百九十通,近六十四万字。
乾隆石经为清代蒋衡书写,蒋衡,字湘帆,江苏金坛人。
他从雍正四年(1726)到乾隆二年(1737)历时十二年终于完成这部巨著,,乾隆五年(1740)河南道总督高斌把十三经进献给乾隆皇帝,但这部巨著并没有受到重视,竟把它放在懋勤殿达五十一年之久,一直到乾隆五十六年才想起太学应该有石经,于是命和珅、王杰、刘墉、彭元瑞、金简等大臣负责刊刻石经。
历时四年,石经完成。
碑的高度和尺寸是按照六堂六十六间房子大小
尺寸设计的。
石经刊刻成功但蒋衡早已不在人世,乾隆恩赐他的孙子蒋和为国子监学录衔,以承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