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国子监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2010年导游考试北京主要景点第十章考点知识:国子监

第十章孔庙和国子监第二节国子监一、历史沿革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古代国子监称太学、国子学。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士”,于元朔五年(前124)正式建立太学。
西晋时晋武帝成宁二年(276),又在太学之外,为门阀士族子弟专设国子学。
北齐时改称国子寺。
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隋炀帝时改称国子监。
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分别设监管理。
明清两朝仅设国子监,兼具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的两重功能。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明英宗正统年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
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了改造,增建了辟雍,形成今天的格局。
历经元、明、清三朝,至今国子监已有700年的历史。
明清两代监学合一,既为中央大学,称国学、太学;又是官署衙门,称国子监。
国子监与其东侧的孔庙构成“左庙右学”之制,所以又称之为“庙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改革旧教育体制,成立了学部,国子监的各项职能归学部执掌。
国子监从此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国子监的布局国子监位于北京东城区成贤街中部,孔庙西侧,总面积3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三进院落,其布局可用“三院六堂中辟雍,东西两厢敬一亭”来概括。
(一)前院国子监正门叫集贤门。
门前东西各立跨街牌楼一座,上题“国子监”三字。
牌楼原为木质,民国时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敷以彩绘。
集贤门内即国子监的第一进院落。
院东有持敬门通孔庙,西为现在的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
以前院内东西侧还有乾隆年间建成的,为辟雍供水的水井和井亭,水井功能至今不废。
院北正中为太学门。
(二)中院太学门平日不启,专为皇帝亲临使用,日常国了监师生只能走两边侧门。
进太学门即国子监的中院,国子监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这个院子里。
以中间的辟雍大殿为中心,东西侧有六堂,南为四柱三楼琉璃牌楼,上面南侧书“圜桥教泽”,北面书“学海节观”。
左右有碑亭、钟鼓亭。
宋朝国子监

宋朝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机构,它始建于宋朝,历经五百多年的发展,一直活跃到清朝末期。
它是宋朝政府为培养有学问的人才而设立的,主要负责科举考试、编纂国学教材、推行国学教育、管理国家文献等重要事务。
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宋朝政府开始重视国学教育,把国学教育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宋朝政府的政治中心,也是宋朝文化的中心,是宋朝统治者的智囊团。
它的设立,使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为宋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子监的教育模式也是宋朝的一大特色,它采用“综合教育”的方式,将文学、哲学、历史、法律、礼仪、书法、绘画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宋朝的国子监,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有学问的人才,也为宋朝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子监的发展,使宋朝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朝的国子监,不仅是宋朝政府的政治中心,也是宋朝文化的中心,是宋朝统治者的智囊团,是宋朝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它的发展,使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为宋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的国子监

亦师亦友
在国子监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 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为学生 提供指导和帮助。学生则尊敬教师, 虚心学习,积极向教师请教问题。
教学相长
国子监注重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 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通过与学 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 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学生 则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效果。这种良 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为国子监的教学 质量和学术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
书法课程
重视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书 写能力和审美观念。
射御课程
作为六艺之一的射御,在国子 监中也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培 养学生的武艺和军事素养。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01
02
03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学生 需自行研读相关经典,形 成自学能力。
定期考核
国子监定期举行月考、季 考和年考,检验学生的学 习成果。
六堂
位于彝伦堂东西两侧,分别是率性 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 义堂和广业堂,是国子监学生自习 和住宿的场所。
空间布局与规划
前导空间
国子监的入口部分设有前导空间,通过牌坊、门楼等建筑元素引导人们进入主体建筑区域 ,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中轴线布局
国子监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布局,从南到北依次为照壁、大门、辟雍、彝伦堂等主要建筑 ,形成一条明显的视觉通廊。
民间教育的兴起
随着民间书院的兴起和私塾的普及,民间教育逐渐取代官学成为主要 的教育形式,对国子监的地位构成了挑战。
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借鉴与反思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制度应借鉴国子监 的历史教训,注重教育内容 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既要传 承传统文化,也要关注自然
国子监作为以前的大学 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多可怕

国子监作为以前的大学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多可怕本文导读:国子监就是从前的大学,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大学。
全国就这么一所,如果放在今天,无论北大还是清华,都赶不上它的地位高。
“国子监”,始于隋代,为教育机关,至清代就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到清末则成为卖官机构,成为封建官僚政权机构中生成官吏、输出官吏的造假之地。
从元代迁都大都到现在,国子监矗立在北京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七百年。
当时,这里不准在学生宿舍里唱歌喝酒,不准穿其他的衣服,只许穿校服,不准假装称病。
时代的教育,依然完全由政府控制。
国子监的学生由地方学校举荐上来,然后全部参加一次入学考试,按学生成绩的好坏“分科”,跟现在的高考差不多。
除了成绩,形象也很重要,年老残疾、相貌丑陋的考生即使考上也会被劝退的。
学校里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按时完成。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们的日常功课还有三样:一是练字,第天要临摹一幅字,写字最差的要挨竹板子。
二是背书,三天一背,最少300字,背不出照样打屁股。
三是写作文,每月要完成6篇文章,如果按月不能交6篇,照样狠罚。
国子监当然也有日常行为规范。
比如:不准监生擅自进学校的厨房,不准对学校的伙食说三道四,不准在学生宿舍里唱歌喝酒,不准穿其他的衣服,只许穿校服,不准假装称病,不准深更半夜的时候在学校里游荡……这些似乎比现在的大学还严格。
这里也会充满白色恐怖,比如充军、杀头;还有一些学生不堪学习重负上吊自杀了。
明朝国子监第一任校长宋讷很得朱元璋赏识,因为他执行校规特别认真。
可他一认真,学生就惨了。
许多“犯禁”的学生甚至被活活饿死。
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坐不住了,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在国子监墙上,以示抗议。
朱元璋觉得此事非同小可,若不从重惩处,日后定会有人效仿。
一声令下,赵麟被砍头了。
国子监校门口竖起了一根高高的竿子,赵麟的头颅就像大蒜一样挂在竿子上。
风吹来,摇摇晃晃地煞是可怕。
很难想象,这充满书香气、朗读圣贤书的地方,竟然有这样血淋淋的一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国子监历史及简介

国子监历史及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机构,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专门用来培养皇族贵族子弟的学校。
国子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国子监的历史及简介。
国子监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设立的是太尉史官府,主要用来教育皇族后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子监不再只对皇族子弟开放,也开始对士大夫子弟招生,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学府。
国子监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才华。
隋唐时期,国子监发展成为官办学校,设立了讲学和举行考试的规程。
唐朝时期,国子监成为了六部官学,由尚书省管理,每年招收朝廷官员子弟以及有志于进仕的士人。
唐代国子监有“东五门、西五门”之称,其中东五门以学士为主,西五门以博士为主,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宋代时期,国子监的地位更加凸显,成为了官方继续教育和选拔官员的主要场所。
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设立“国子监公卿学宫”,招收全国各地的学子,推行“太学士”,“国子监生”等制度,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康熙年间,国子监改名为圣学,直到清末废除。
国子监的历史绵延了两千多年,见证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国子监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但是其精神依然留存。
我们不能忘记国子监曾经的辉煌,也应该继承其教育理念,培养优秀的人才,传承中华文化。
【2000字完】第二篇示例: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所大学。
国子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在隋朝时期开始设立有太学、太学监、国子监。
国子监由宋代开始成为了太学监的别称,专门用来培养各地的选才,在中国封建社会扮演着重要的教育机构。
国子监一般设立在京城,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府之一。
描写国子监的典故

描写国子监的典故
摘要:
一、国子监的历史背景和建立目的
二、国子监的建筑特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子监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国子监的相关典故和著名人物
五、国子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它是儒家文化的中心,也是培养国家栋梁之地。
一、国子监的历史背景和建立目的
国子监成立于隋朝,它的建立旨在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国子监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二、国子监的建筑特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国子监的建筑风格独特,红墙碧瓦,古色古香。
它由四个部分组成:祭祀孔子的孔庙、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和食堂。
其中,教学区是国子监的核心部分,设有讲堂、图书馆等设施,是学生们学习的地方。
三、国子监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国子监在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它的存在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子监不仅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还传播了儒家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国子监的相关典故和著名人物
国子监的典故丰富多样,如孔子讲学、颜回请食等。
在国子监,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如孔子弟子颜回、子贡,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
他们的故事和成就,为国子监增添了光彩。
五、国子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国子监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说说国子监

从北京安定门往南不远,有一条很古老的国子监街。
四座完整的过街牌楼,金碧辉煌,至今还耸立在这条不算太宽的街上,远远的,就能看见牌楼上的斗大蓝底金字。
东西口的两个牌楼上写着“成贤街”。
再往里不远的两个牌楼上,写的字则换成了“国子监”。
这两个街心牌楼的中间,当然就是著名的国子监了。
坐北朝南的国子监,在古代的地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
校长叫“祭酒”,校长助理叫“司业”,教务长叫“监丞”、总务长叫“典簿”,学生叫“监生”,学员宿舍称“号”,毕业证叫“监照”。
明朝的时候,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北监。
一个“监”字,听起来格外严厉和刻板,有点把学生们统统“监”起来的感觉,缺少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现代学术氛围。
进入国子监大门———太学门,即可见到一座气势很大的琉璃牌坊,南面的题字是“圜桥教泽”,北面的题字是“学海节观”,据说都是乾隆的御笔。
东西两廊各有房33间,设监内“六堂”:东为率性、诚心、崇智,西为广业、正义、修道。
国子监的学生平时就在这六堂之中上课。
正义、崇智、广业是初级班,修道、诚心是中级班,率性堂是高级班。
六堂往北,东西两面各有两个厅:东为典簿、绳愆,西为典籍、博内。
绳愆厅是纠正过失、惩戒学生的地方,令人望而生畏。
国子监的学规有多么严厉?倘若听听明太祖的圣旨中训示太学生的敕谕,或许你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份惶惑———明太祖在圣旨中说,祭酒“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
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惩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
钦此!”这段话基本上是白话,并不难懂。
对于严重违反学规的人,除了体罚,除了凌迟,甚至连全家都要受到连累。
这段谆谆“教导”,后来刻成碑文,树立在国子监里,现在还能见到。
这时候的国子监与其说是一所高级学府,不如说更像一所管理制度严明的学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国子监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主要职责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试,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范士子的德行、操守,也有一定的监国功能。
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周代称辟雍,汉以后称太学。
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
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
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
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
明初先设国子学,不久改设国子监。
清末设立学部(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撤销。
国子监亦招收有世界各地留学生,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国遣员来华,故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
隋初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学,为传授儒家经典经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中华书局出版《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统筹:启正;编辑: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