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教案

合集下载

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复习与提问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2.时间:约七千年前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4.农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

从此有了农耕。

(书7页提示)3.介绍、分析、提问三阅读课问提示思考比较;回答老师的提问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1快速阅读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4.农耕作物:粟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时间:约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课时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

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个典型代表:A.河姆渡居民B.半坡居民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课时小结:1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3.拓展想象,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教案
老师强调指出: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原始农耕文明产生了。从半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
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注:由于尖底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
活动
导入:猜谜语导人新课: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
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
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整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教案
课题:中国古代的王朝和文化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的王朝及其特点;
2.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的王朝及其文化成就。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和文化成就。

2. 学习:讲解中国古代的王朝,如夏朝、商朝、周朝等,以及它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特点和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4.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一个展示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和文化的PPT。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教科书;
3. 电脑和投影仪。

教学参考:《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
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初中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初中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概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

2. 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

3. 了解楚汉之争,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 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楚汉之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学策略:史料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讲授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有关秦朝灭亡的相关史料、秦的暴政的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或上网的形式,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知识,排练课本剧《陈胜的‘鸿鹄之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建立者秦王嬴政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秦朝灭亡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自主学习秦朝的暴政表现,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秦朝的暴政措施,如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重税赋等。

三、小组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互相交流,形成共同的认知。

四、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结合史料,详细讲解秦朝的暴政措施,引导学生理解秦朝暴政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为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埋下伏笔。

五、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引导学生通过图表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大致过程和结果。

六、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八、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合史料,撰写一篇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doc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内容堂探究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文明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板块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答案: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等。

(2)想一想: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答案:人类从此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很多生产工具成为今天生产工具的雏形;为古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结束语:以半坡和河姆渡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彩陶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下面哪个原始人类能够制造彩陶( D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2.若要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遗址,应到( B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C.陕西省半坡遗址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

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D )A.半坡人B.北京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教材图片分析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此陶盆于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发现,说明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制造彩陶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彩陶盆上绘制的图画展示了半坡居民的精神世界。

史料积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教学反思。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2.探究原始农耕社会生活方式和特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 检查上节课作业(5分钟)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学习新知(40分钟)1.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特点,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社会组织形式等。

2.磨制石器的发明和采集植物的选择(20分钟)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研究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这些工具和技术对于原始人类的作用,如可以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等。

4. 总结归纳(10分钟)利用课堂实例,指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提示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串联和总结,了解其反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本节课的预习作业以及课后反思,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制作适当的教学笔记和标题字符,引导学生以视觉化的形式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和理解。

但教学的时间还可以加长,通过更充分的讨论和实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七年级上历史第2课教案

七年级上历史第2课教案
重点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教具:课外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难点
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关键
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取得的成就入手,归纳其本质特征。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时间温故知新: Nhomakorabea元谋人、北京人以什么为生、以什么方式居住?
导入授新:
人们居住方式、生产形式发生改变了起原因是什么?
一、观察《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学生回忆读图的方法并思考讨论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出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成就,并与前人做出比较
加强前后联系、并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初步感受什么是农耕文化。
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中华农业文明
了解远古中国人所取得的进步,感受他们的智慧,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进一步感受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3
1
8
12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合作创新
分析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概括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自我检测(略)
活动延展
略作补充
点拨,用多媒体展示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学生自己阅读
学生合作讨论,可用文字表达,也可用图表完成此题,形成网络体系
查阅资料、动手完成
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一些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归纳出原始农耕的文化特点。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和书中文字资料,提取相关信息绘制成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与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猗二中教案设计页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下使用行吗?为什么?
课堂小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的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
比较项目,居民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地区
地点
住房样式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生产工具
反思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国第二自然段(约2分钟),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现代建筑》,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并比较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不同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自己设计、主动探究:半坡人的半穴居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的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的半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交换一
(课前,鼓励学生用黄泥仿制一个半坡尖底瓶,课堂上让学生做取水实验,观察尖底瓶的变化,分析尖底瓶设计原理,说明其应用方法。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一I:课本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l)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河姆渡稻谷遗存》《河姆渡人生活想象图》,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
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老师强调指出: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原始农耕文明产生了。从半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
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注:由于尖底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
临猗二中教案设计页
年级七学科历史备课人姚红娟节次1时间
教学
内容
原始农耕文化
教学
目标
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教学
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生
活动
导入:猜谜语导人新课: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
(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水稻等,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
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整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师讲: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一样,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从河姆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成原始聚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