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教案一、导语:早在 2500 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那么,海洋为什么对人类有着这么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这个秘密。
( 板书:海洋与生命 )(二)作家及背景:本文是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教授童裳亮同志为《科学实验》杂志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三)初步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结构:1 阅读:学生自读课文,处理字词。
瀚h à n 淀di à n 翱翔á oxi á ng 莼ch ú n 浒h ǔ2 讲解:教师讲解科学名词,扫平阅读障碍。
( 1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 2 )石莼、浒苔、礁膜,都是绿藻。
石莼,一作“石蓴”,亦称海白菜。
浒苔,也叫“苔条”。
礁膜,又叫石菜、绿紫菜。
三种藻类植物,晒干以后都可以使用。
3 理清结构:学生讨论结构提纲,教师归纳。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 1 ―― 3 )自然段:用描述的方法,抒情的笔调,介绍海洋之大。
( 1 )浩瀚的海洋第( 4 )自然段:用确凿事实说明海洋之深。
第( 5 )自然段:小结,海洋又大又深。
第( 6 ―― 8 )自然段:说明原始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和发展的过程。
( 2 )生命的摇篮第( 9 ―― 15 )自然段:从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说明原始生命在海洋里得以诞生的原因。
第( 16 ―― 17 )自然段:从海洋的变迁来说明生命在海洋里的诞生,在陆地上进化。
第( 18 )自然段: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 3 )天然的牧场第( 19 ―― 20 )自然段:介绍了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说明它们是人类副食的重要来源。
第( 21 ―― 24 )自然段:介绍了丰富的海洋植物,说明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 4 )广阔的前景:第( 25 ―― 28 )自然段:说明我国开发海洋事业的优势及利用海洋资源的广阔前景。
海洋与生命

学习说明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说明顺序 2、说明方法 3、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科学小品的特点:
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
海洋 动物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
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域。 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 约17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 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 宽度。
鲸鲨是海洋中最大的鱼,也 即是最大的鲨。
命
三、天然的牧场
说明今天海洋继
2-5.海洋动物是人类副食品的重
续养育生命
要来源
6-7.海洋植物是供养海洋动物的 天然“牧草”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原 始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和发 展的过程。这部分用了什 么说明顺序?主要运用了 哪些说明方法?
课堂活动 :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时对课文的理解, 判断下列句子,不论是对是错,一律 从课本上找出原文作为论据。
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 然的,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使它成为生命的摇篮。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水具有很大的热容量; 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
原因有四:
( 1 )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是生物新 陈代谢的重要媒介,因此水是原始生命诞生的 重要前提。
( 2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生命所必需的无 机盐要靠水来溶解。
章鱼跟乌贼一样,也是属于头足类的动物。
海星是棘皮动物中的重要成员。
海胆是棘皮动物家族中的另一成员
海锦、水母和珊瑚是原始的动 物。它们起源于7亿年以前,身体 结构十分简单,这一点不同于所有 其他无脊椎动物。
海绵
轻水盈母飘逸的水母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与结构 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加以标记
1)水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物组织的含水 量在80%以上,不会缺水之忧。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海洋与生命》word教案

海洋与生命——童裳亮我们之前学了《包身工》,那是一篇报告文学,属于记叙文,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海洋与生命》。
一、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
)(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①了解事理。
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
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②安排写作顺序。
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引用说明、摹状貌、引资料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这篇课文是一篇介绍海洋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事例说明文。
课文选自《科学实验》,作者是童裳亮。
童裳亮教授是浙江临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
(完整版)《海洋与生命》教学设计

命的摇篮不是偶然的, 是由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的。 然后分别从生物的组成, 水的“溶
剂”作用, 水的“温床”、 “屏障”功能等方面说明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诞生和发展的
必要条件。
第三层( 10-12 段),说明高等动植物的诞生与海洋的密切关系。这一层作者先阐述海
水由淡变咸的过程, 并引述今天大部分动物体及人体血液是半咸的事实作为佐证,
然后说明
海洋对生物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限制、 高级动物在陆地上诞生及部分高级动植物返回海洋的过
程及原因。
这一部分阐述生命在海洋里得以诞生的原因及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
从而说明海洋是孕
育生命的摇篮。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第三部分 (“天然的牧场”) 说明海洋是“天然的牧场”, 这一部分共七段,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 1 段),承上启下,“辽阔的海洋,昔日是生命的摇篮”概括总结了第一、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及结尾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 ,概述海洋的深广。 这一部分共五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 1-3 段),说明海洋之大,文章开头以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了海洋美丽的景
象,以具体数据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海洋之辽阔,这样写能够启发读者的想象,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层(第 4 段),说明海洋之深,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海洋的平均深
度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相比, 并大胆想象“如果把整个地球表面铲平”, “如果将珠穆朗
玛峰移到马利亚纳海沟”,两个假设句的运用,使读者对海洋的深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层(第 5 段),小结,用比较句式突出海大水深。
这一部分概括说明了海洋既大且深, 为后文说明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是天然的“牧场”, 打
海洋与生命

海洋与生命童裳亮[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洋与生命的密切关系,认识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运用描写、比较和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懂得说明事物不但要说明它的特征,还要说明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征的道理。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
2 .教学难点:说明事物不但要说明它的特征,还要说明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征的道理。
也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 教学步骤 ](一)导语:早在 2500 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那么,海洋为什么对人类有着这么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这个秘密。
( 板书:海洋与生命 )(二)作家及背景:本文是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教授童裳亮同志为《科学实验》杂志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三)初步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结构:1 阅读:学生自读课文,处理字词。
瀚 h à n 淀 di à n 翱翔á oxi á ng 莼 ch ú n 浒 h ǔ2 讲解:教师讲解科学名词,扫平阅读障碍。
( 1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 2 )石莼、浒苔、礁膜,都是绿藻。
石莼,一作“石蓴”,亦称海白菜。
浒苔,也叫“苔条”。
礁膜,又叫石菜、绿紫菜。
三种藻类植物,晒干以后都可以使用。
3 理清结构:学生讨论结构提纲,教师归纳。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 1 ―― 3 )自然段:用描述的方法,抒情的笔调,介绍海洋之大。
( 1 )浩瀚的海洋第( 4 )自然段:用确凿事实说明海洋之深。
第( 5 )自然段:小结,海洋又大又深。
第( 6 ―― 8 )自然段:说明原始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和发展的过程。
( 2 )生命的摇篮第( 9 ―― 15 )自然段:从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说明原始生命在海洋里得以诞生的原因。
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教案教案主题:海洋与生命教案目标:1.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包括海洋生物分类、海洋环境、海洋食物链等;2.了解海洋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对海洋生命的保护意识和环境责任感;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平时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海洋事物,如鱼、螃蟹、海洋动画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生物分类、海洋环境、食物链等;2.介绍海洋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海洋提供的食物资源、调节气候等。
三、小组合作活动(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海洋生物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使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并总结该海洋生物的特点、习性、食物来源等,并设计一个海报或展示板,展示给其他小组。
四、展示交流(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海洋生物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进行评论。
五、讨论与总结(15分钟)在展示交流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你在研究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感受?2.你觉得海洋对地球和人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3.我们应当如何保护海洋生命?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他们生活中与海洋有关的事物,如海鸥、海滩、海产品等,并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活动展示、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海洋与生命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海洋生态类展览或博物馆,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的多样性和脆弱性。
2.组织学生进行海滩清理活动,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3.邀请海洋生物学家或环保专家给学生讲座,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和视野。
(完整版)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童裳亮[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与生命的密切关系,认识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2 、学习本文按事物质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多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按事物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多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本文按事物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的写法。
[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点将本文的知识点运用概念图方式进行条理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逻辑顺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上课之前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大家都知道是“类人猿——类猿人—-猿”,如果再问,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了.如果再问,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大部分同学都说不清了.今天我们学过这篇文章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现在就开始我们的生命之旅——《海洋与生命》 ( 投影:海洋与生命)二、作家及背景:童裳亮,山东海洋学院教授、科普作家。
1936年生,浙江临安市人。
本文是他为《科学实验》杂志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三、课文研析(一)解题、学习说明文知识大家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讲了哪些内容?课文讲了“海洋”、“生命”及“海洋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我们理解的重点应放在“与”字上,即海洋与生命的关系上。
这种说明事物之间关系的说明文,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大家通过阅读第五册知道,依据不同的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实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实物说明文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是事理说明文.现在大家阅读有关事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见“单元训练目标”)好,大家了解了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这篇文章。
(二)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三)内容研析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十分明晰的,一共有三个小标题,最后还有一段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问题一:作者为什么写这四部分内容?这四部分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先来看这四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最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问题一:这部分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浩瀚)问题二:这部分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的“浩瀚”?(“大”、“深”)问题三:为了说明海洋的“大"和“深”,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列数字 2、作比较,此外还进行了假设)问题四:“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列数字: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而确切的印象。
语文版语文第8课《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童裳亮我们之前学了《包身工》,那是一篇报告文学,属于记叙文,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海洋与生命》。
一、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
)(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①了解事理。
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
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②安排写作顺序。
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引用说明、摹状貌、引资料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这篇课文是一篇介绍海洋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事例说明文。
课文选自《科学实验》,作者是童裳亮。
童裳亮教授是浙江临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与生命童裳亮[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与生命的密切关系,认识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2 、学习本文按事物质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多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
[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按事物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多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本文按事物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的写法。
[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点将本文的知识点运用概念图方式进行条理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逻辑顺序。
[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上课之前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大家都知道是“类人猿——类猿人——猿”,如果再问,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了。
如果再问,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大部分同学都说不清了。
今天我们学过这篇文章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现在就开始我们的生命之旅——《海洋与生命》( 投影:海洋与生命)二、作家及背景:童裳亮,山东海洋学院教授、科普作家。
1936年生,浙江临安市人。
本文是他为《科学实验》杂志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三、课文研析(一)解题、学习说明文知识大家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讲了哪些内容?课文讲了“海洋”、“生命”及“海洋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我们理解的重点应放在“与”字上,即海洋与生命的关系上。
这种说明事物之间关系的说明文,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大家通过阅读第五册知道,依据不同的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实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实物说明文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是事理说明文。
现在大家阅读有关事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见“单元训练目标”)好,大家了解了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这篇文章。
(二)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三)内容研析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十分明晰的,一共有三个小标题,最后还有一段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写这四部分内容?这四部分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先来看这四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最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问题一:这部分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浩瀚)问题二:这部分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的“浩瀚”?(“大”、“深”)问题三:为了说明海洋的“大”和“深”,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列数字2、作比较,此外还进行了假设)问题四:“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列数字: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而确切的印象。
但是要注意数字的准确性、真实性,对于一些估计的数字要交代清楚,而且应力接近实际。
(见第五册P18)作比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还有一点就是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
问题四:文章开头的两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描述。
作用:非常生动,形象,描述了海洋的美丽景象,以人入胜)总结:总之,这一部分概括说明了海洋的既大又深。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突出海洋的“大”和“深”呢?这和下面的内容有何关系呢?让我们先看完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问题一:这部分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摇篮”。
什么是“摇篮”?语的解释是“可摇动的婴儿卧具。
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发源地”。
“生命的摇篮”也就是生命的“发源地”。
这一部分是讲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那么,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呢?这一部分就回答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问题二: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分为以下几个小问题来认识。
1、我们的祖先是诞生于陆地还是海洋?(海洋)(§6)2、生命在海洋中是如何诞生和演化的?这里需要了解海洋生命诞生和演化几个阶段。
海洋“异养生物”——细菌(约32亿年前)海洋“自养生物”——蓝藻(约1亿后)海洋“动物”和“植物”(动物如“原生动物”、“海绵动物”……;植物如海洋藻类等)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
(以“亿年”记)3、生命为什么没有诞生于陆地,而是诞生于海洋之中?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生命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条件一:海洋提供了生物组织必须的“水”。
水对生物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陆地上也有水,为什么生命没有在陆地上诞生呢?(陆地上水少,而海洋水多)条件二:海洋提供了生物必须的养料——“无机盐“。
生物诞生和发展除了水,还需要“无机盐”。
研究:陆地上也有无机盐,为什么生物不能吸取呢?(陆地上无机盐原始生命不能直接吸取,而海洋中的无机盐可以毫不费用力地吸取。
)条件三:海洋提供了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原始生命诞生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条件。
这一点只有海洋具备,而陆地不具备。
科学知识:水的比热大,加之水体浩大,所以温度变化小;而空气比热小,温度变化大。
条件四:海洋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
小结:文章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了原始生命为什么诞生于海洋的原因。
这些条件只有海洋具备,而陆地不具备。
4、高等动植物又是如何诞生的呢?通过以上的说明,我们明白了生命在海洋中诞生的过程和原因,这还只是说明了海洋中的动植物诞生的过程,但是海洋中的动植物都是低等的,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则是在陆上诞生的,因此,还必须说明陆地高等动植物是如何诞生的。
这一部分首先说明了海水由淡变咸的过程,并用我们人体血液是半咸的来作证。
其次重点说明高等动植物在陆地上诞生的过程及原因。
最后说明部分高级动植物返回海洋。
总结:这一部分首先说明了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和发展过程,接着说明了为什么原始生命能够得以在海洋中诞生的原因,最后说明了高等动植物诞生演化的过程,从而说明了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
由果及因,条理分明,层次清晰,语言准确、通俗。
很显然,这一部分应该是全文的重点所在。
辽阔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大家也知道了陆地上最高等的动物——人类,其祖先是海洋中的动物。
当看到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儿,不知大家是否想到,这可就是我们的祖先啊!不知道这些鱼儿将来还会不会也变成人?海洋诞生了我们人类,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她不仅生育了人类,也养育了人类,正如文章第18小节所说的“辽阔的海洋,昔日是生命的摇篮,如今是天然的牧场”,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海洋能为我们人类提供哪些东西。
第三部分天然的牧场“牧场”是指哪里?(草原)这里指哪里?(海洋)所以这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比喻)。
牧场为牛羊提供了充足的草,海洋为人类能提供丰富的资源。
这一节是一个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写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第三层:写丰富的海洋植物——具有多种作用海洋真是个宝藏啊!第四部分结尾概述祖国辽阔富饶的海疆,展望祖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景。
(四)结构分析现在我们回到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上来:作者为什么写这四部分内容?这四部分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第一部分:突出了海洋的“大”和“深”。
这是为后文说明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天然的牧场打基础。
没有辽阔浩瀚的海洋就不会有孕育生命的环境,也就不会有今天丰富的水产资源。
第二部分:阐述了生命在海洋里得以诞生的原因及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说明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三部分:阐述了海洋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从而强调了如今的海洋是生命的“天然牧场”,与生命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四部分:概述我国的海洋情况,展望前景。
总之,第一部分为第二、第三部分打下了基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从过去、现在两个时间维度论述了海洋与生命的关系,最后联系我国海洋情况,并进行了展望。
从四部分的关系上看,第一部分是“因”,第二、三、四部分是“果”,“先因后果”。
从第三部分来看,先讲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的过程,再讲原始生命为什么能够在海洋中诞生的原因,“先果后因”。
因此就全文整体来看,就是一种因果关系。
这种安排材料的方式我们称之为逻辑顺序,这也是事物说明文常用的一种说明顺序。
(五)说明方法问题一: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列数字:如第3、4节等。
2、作比较:如用海洋的总面积与陆地的总面积比较,用海洋的平均深度与陆地的平均高度比较。
3、打比方:如“原始生命的诞生,像一声春雷,打破了地球的死寂,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巨大的海洋就像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天然的牧场”等。
4、举例子:如介绍今天的一些高级海洋动物,举了海龟、海蛇等例子。
5、作描述:如课文开头描述海洋“无尽的碧波在荡漾”,“整个地球表面,海茫茫,水汪汪”,写得生动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又如在“天然的牧场”部分介绍形形色色的海洋植物时,对各种海藻作了细致的描述,有的写颜色,有的写形状,使读者觉得海洋的植物真是“五颜六色,形状万千,无所不有”。
结语:通过本文,我们认识到了海洋对人类的重大作用,正因为如此,早在2500 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投影)但是,现在,我们人类在享受海洋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资源和宝藏的同时,却不注意保护海洋资源,无节制的捕鱼已使许多海洋鱼类资源濒临灭绝;海洋被作为垃圾清理场,遭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已使南极冰川日渐消融,造成海平面日渐升高,未来将有众多的陆地变成海洋,许多沿海城市将被淹没在海中,等等。
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海洋,迟早一天将会遭到海洋的报复。
请记住:海洋诞生了我们海洋也会毁灭我们!四、课外作业1、课后练习:三、四、五2、预习《语言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