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
实施“三大战略”大力提升区域经济

实施“三大战略”大力提升区域经济近年来,黄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主三化”的要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坚持用区域发展理念谋划县域经济,立足市域全局统筹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市域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共建共享,使全市经济呈现出协调并进、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05亿元,增长2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95亿元,增长45.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43亿元,增长29.27%。
一、区域定位功能化在区域竞争中,黄石市既树立武汉城市圈内“经济传动力越来越强,同城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机遇意识,又强化“不能功能化,就会边缘化”的危机意识,千方百计确立其在国家和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性功能地位。
一是着力在实施国家战略上发挥示范作用。
以黄石、大冶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转型等6个国家级试点和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在“中国特色”公租房建设管理模式、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和地质灾害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奋力将黄石建设成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
二是着力在产业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
围绕“打造2个千亿元产业、培育10家百亿元大企业、发展1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目标,打造全国重要的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目前,已有2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2家企业全国产能和销量第一,3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三名,4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十位,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家,拥有中国名牌9个、驰名商标8件、出口名牌1个,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三是着力在区域发展中发挥辐射作用。
依托已开工的大广和杭瑞高速、即将开工的黄咸高速、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开发的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与新兴铸管合作开发的沿江重化工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构筑辐射鄂东南、皖西、赣北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2014年05月21日一、发展基础大冶湖生态新区总体规划范围主要是大冶湖周边区域,跨越黄石、大冶、阳新,东到长江岸边,西抵武九铁路,南临父子山,北至黄荆山,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
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黄石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城市转型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困境。
经济总量不高、城市腹地偏小、中心城区较弱等均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百舸争流的中部崛起时期,黄石期待跨越转型。
为此,黄石也在努力探寻转型发展之路。
2013年,大冶湖生态新区的提出,为黄石城市发展指出了一条生态转型之路。
大冶湖地区具备了优良的发展基础条件。
一是城镇基础,大冶湖地区地处黄石、大冶、阳新交汇之地,是黄石城镇化发展的前沿地区和同城化政策平台的焦点地区,也是拓展黄石城市腹地的重要地区;二是生态资源,大冶湖是鄂、赣、皖交界地区的重要湿地,自然环境优美;三是产业基础,该区域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棋盘洲港区的建设将该区域与长江黄金水道紧密联系;四是交通条件,该区域地处鄂东交通枢纽位置,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对接珠三角、向西与武汉均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大冶湖生态新区作为承载黄石未来之梦的重要地区,将充分展示黄石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
这条发展之路是一条将现有城市与未来城市融为一体的路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路径;为转型城市提供一条可资借鉴榜样的路径。
大冶湖生态新区将立足于现有条件一一自然湖泊的优质景观,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毗邻长江黄金水道等,在未来的30年内,塑造一个绿色、睿智、繁荣的地区。
规划理念1、国际视野,全球样本为进一步明确环大冶湖地区的功能定位,谋划功能布局,部署建设实施。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于2013年5月初专门成立了大冶湖生态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征集工作办公室。
为凸显本次规划的高标准与国际视野,黄石市面向全球优秀设计单位发出邀请,本次竞赛应标的五家单位,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荷兰等地,项目实践经验覆盖全球各地。
发展中转型、转型中跨越的生动实践——黄石、潜江、大冶、钟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现 了在发展 中转型 、 在转型 中跨越 。借鉴 四个试点城 市的转型经验 . 促进全 省其他地 区突破 资源瓶 颈, 及早预见谋 划, 在发展 中促 转变 , 在转 变 中谋发展 , 力实现 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 努 是湖北发展 的又一次“ 弯道 超越” 是 湖 ,
北经济社会跨越 式发展 的重要 内涵和根本要求 。 关键词 : 湖北; 跨越式发展 ; 源瓶颈 ; 资 转型 中图分类号 : 172 3 F 2f )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7 (0 10 — 0 5 0 10 — 4 7 2 1) 7 0 6 — 4
随着 经济发展水平 的提 高。资源瓶颈约束越来越 突出。 如何突破 资源瓶颈 。 实现可持续 又好又快发展 , 推进湖北 是 “ 十二五 ” 跨越式发展的重大 现实 问题 。 带着这个 问题 , 近 , 最 我们对黄石 、 潜江 、 大冶、 钟祥等 四个 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 转型发展情况进行 了调研 。 我们认 为: 黄石 、 潜江 、 大冶 、 钟祥 四市抢抓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 型城市转 型试点 的机遇 , 积 极推进经济 、 社会 、 生态全 方位转 型 , 实现 了在 发展 中转 型 、 在转型 中跨越。 这对 于推 动“ 十二五” 时期全省经济发展方式 突破 性转变 , 以及在资源约束突出的情 况下实现 经济社会 跨 越式发展 , 具有很强的启示 和借鉴 意义 。
( 大冶市) 含
地 区生 产 总值( 元) 亿 60 9
.
1
20 7 9. 1- 62
158 9. 1. 69
1 861 50 . 1. 48
增幅( ) %
工业 增 加 值
l. 57
33 5
.
党史知识竞赛考试提纲

湖北省黄石市“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复习提纲1、黄石市国土面积4582.9平方公里。
2、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所部解放石黄镇;10月,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核准成立湖北省辖黄石市。
3、第一位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到(黄石)港(石灰)窑(袁家)湖工矿区开展工人运动的是林育英。
4、1922年10月,中共港窑湖支部委员会成立。
它是黄石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的统一领导机构。
5、1927年9月6日,中共大冶区特别委员会由石炳乾任书记,林育英、王觉新、王焕章等任委员。
机关设在汉冶萍的大冶厂矿(今大冶钢厂),其任务是领导大冶、阳新、鄂城3县的秋收暴动。
6、1930年6月16日,红五军、红八军军委在大冶金牛召开扩大会议。
决定正式成立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
7、阳新县革命互济会于1928年5月在中庄铺成立。
同年冬,全县五大区的革命互济会相继成立,1929年冬发展到7万余人。
8、1929年6月,大冶中心县委在南山头金公祠召开会议作出了暴动总计划,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肃清阳(新)大(冶)两县的反动武装。
9、解放黄石的是解放军128师382团,他们在国民党起义部队的配合下,一枪未发,滴血未流,迅速占领了黄石港、石灰窑、铁山。
10、2008年3月17日,大冶市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
2009年3月5日,黄石市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
11、2010年8月20日至22日,在建市60周年之际,黄石市成功举办了“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
12、1922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大冶钢铁厂组成立;5月,中国共产党港窑湖工矿区支部委员会成立。
13、1929年12月中旬,国民党命令独立十五旅开赴大冶、阳新两县进攻红军。
14日夜,中共党员程子华率领独立十五旅二营驻大冶城关的200多名官兵发动兵暴。
大冶兵暴取得胜利后,兵暴部队编为红五纵队第二支队。
黄石大冶湖生态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2013

黄石黄黄黄新 石石石新城新新城城城
(行(((政行行行、政政政商、、黄、业商商石商、业业新业文、、、城化文文文)化化化)))
(行政、商业、文化)
黄黄石黄黄石银 石石银银谷银谷谷谷
(精(((工精精精业 工工工黄业/业高业石//高新/高银高新产新新谷产业产产业)业业)))
(精工业 / 高新产业)
黄黄黄黄石石石石沿沿沿沿江江江江绿绿绿绿廊廊廊廊
游艇
根据根根根第据据据3第第.第23至33.2..232至至.至43的 33.4..4对 4的的的于对对对产于于于业产产产収 业业业収展収収展策展展策略策策略、略略、生、、生态生生态环态态环汪境环环仁境和境境镇和和和 开収开开开适収収収宜适适适性宜宜宜分性性性析分分分、析析析城、、、市城城城収市市市展収収収空 展展展空间空空间策间间策略策策略的略略的塑的的塑造塑塑造,造造,本,,本方本本方方方 案提案案案出提提提由出出出西由由由至西西西东至至至的东东东空的的的间空空空収间间间展収収収框 展展展框架框框架,架架,内,,内含内内含“含含“黄““黄石黄黄石新石石新新新
黃石大冶湖生态新区
概念性总体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Conceptual Master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of Key Area for Daye Lake Ecological New District, Huangshi
(简本) 2013年7月
目录
Contents
02 规划定位 04 项目目标 05 项目建议 06 规划简介 08 整体发展策略 18 整体规划构思 20 土地布局利用 22 规划功能布局 24 产业空间布局与发展引导 26 生态系统建设与环境保护 30 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31 综合交通规划
发言稿杨早容

全力破解二元矛盾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杨早容作为一名大冶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亲历者、实践者,作为一名从湖区到城区再到山区乡镇工作的基层干部,大冶近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所带来的变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我深有感受,结合平时工作实际,就如何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实施“一主三动”近年来,大冶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市,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创新地提出了“产业带动、镇村联动、创新驱动”充分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工作思路,并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并在2012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市。
二、推行“三个集中”乡镇要积极推行“三个集中”,一是推行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经营集约;二是推行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几种,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三是推行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实现“工业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
三、开展“三个置换”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内拥有三大经济权益,乡镇要对这三大经济权益进行置换:一是将农民的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为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二是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成城镇社保或土地股份社股权;三是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用益权置换成新型社区住房。
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宅基地置换,不仅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而且将土地流转后实现的土地增量进行开发利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农民的股份收入,并使“三集中”过程中农民拆迁补偿资金得以平衡。
四、推进“三大合作”乡镇要加大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改革力度,积极推进“三大合作”,鼓励和支持“三大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构筑农民与集体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大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分红水平,使农民有薪金、租金、股金收入,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富民强村。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2014年05月21日一、发展基础大冶湖生态新区总体规划范围主要是大冶湖周边区域,跨越黄石、大冶、阳新,东到长江岸边,西抵武九铁路,南临父子山,北至黄荆山,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
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黄石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城市转型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困境。
经济总量不高、城市腹地偏小、中心城区较弱等均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百舸争流的中部崛起时期,黄石期待跨越转型。
为此,黄石也在努力探寻转型发展之路。
2013年,大冶湖生态新区的提出,为黄石城市发展指出了一条生态转型之路。
大冶湖地区具备了优良的发展基础条件。
一是城镇基础,大冶湖地区地处黄石、大冶、阳新交汇之地,是黄石城镇化发展的前沿地区和同城化政策平台的焦点地区,也是拓展黄石城市腹地的重要地区;二是生态资源,大冶湖是鄂、赣、皖交界地区的重要湿地,自然环境优美;三是产业基础,该区域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棋盘洲港区的建设将该区域与长江黄金水道紧密联系;四是交通条件,该区域地处鄂东交通枢纽位置,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对接珠三角、向西与武汉均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大冶湖生态新区作为承载黄石未来之梦的重要地区,将充分展示黄石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
这条发展之路是一条将现有城市与未来城市融为一体的路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路径;为转型城市提供一条可资借鉴榜样的路径。
大冶湖生态新区将立足于现有条件——自然湖泊的优质景观,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毗邻长江黄金水道等,在未来的30年内,塑造一个绿色、睿智、繁荣的地区。
规划理念1、国际视野,全球样本为进一步明确环大冶湖地区的功能定位,谋划功能布局,部署建设实施。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于2013年5月初专门成立了大冶湖生态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征集工作办公室。
为凸显本次规划的高标准与国际视野,黄石市面向全球优秀设计单位发出邀请,本次竞赛应标的五家单位,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荷兰等地,项目实践经验覆盖全球各地。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Credit is the best character, there is no one, so people should look at their character first.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探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十二五”时期黄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黄石从大冶分离发展而来的;经过五十余年相对独立的发展;黄石已经成长为湖北省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冶市借助矿冶经济近几年发展迅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今黄石大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城区出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态势..这种趋势既是区域一体化必然;也是两地城市规划不断对接的结果..1、黄石大冶一体化符合全省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得到国家肯定2000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全省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襄樊、宜昌为顶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壮大黄石、襄樊、宜昌的城市规模;其中最有效的工作就是实施强强联合;拓展三大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三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增强三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2001年;国务院批准襄阳县、宜昌县并入两大城市;合并后两大城市的面积大大扩展;附:宜昌县;于2001年7月并入宜昌市城区;名夷陵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之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坐落在区内..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同时对襄阳区、樊城区的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由于城市区域面积扩展;城市规模大大增加;宜昌已具备建成大都市的良好基础..2009年;宜昌GDP达到1245.6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超百亿元..在长江沿线19个地市级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中;宜昌由第五进位至第四;在中部77座地级城市中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5平方公里;市辖区户籍人口为124.79万人..宜昌已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同样;城市区域扩展后;襄樊市发展迅速;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01.01亿元;同比增长15.0%;财政收入近百亿元..中心城区2010年人口规模约为120万人;预计2020年城区人口将达到170万人左右..在此背景下;湖北省第一次明确提出“一主两副”、“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其中一主是武汉市;两副是指宜昌、襄樊;两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长江经济带..宜昌、襄樊正式成为湖北城市群未来的两个副中心;黄石市则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反观黄石市;由于地域所限;黄石城区城市规模长期在70万人左右;全市GDP总量含大冶市、阳新县刚刚600亿元..黄石要承担鄂东地区中心城市的区域职能;就必须具备一个与其规模、地位和职能相匹配的城市结构;只有通过城市结构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城市问题..黄石的空间发展模式必将从现在的“外溢”式发展;调整为“跨越”式发展;将城市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山南地区..集中发展山南地区将彻底改变黄石市“外溢”式的发展模式;从空间结构上保证中心城区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通过山南地区的建设;直接拉动消费需求;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成长;充分发挥黄石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和潜力..国家建设事业纲要关于全国城镇发展布局规划中指出:在城镇密集地区;要结合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疏解;探索都市区管理模式..从我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广州、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均突破行政界限的制约;及时调整行政区划;为城市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黄石也应采取同类方法;将大冶市纳入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形成“黄石——大冶”城市地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管理;分头实施..“黄石——大冶”城市地区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组织的创新模式;对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地区内各组团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形成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创造力和结构转换能力;使整个城市地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黄石——大冶”城市地区概念提出后;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赞成;国办函〔2003〕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至2020年2、黄石大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统一性黄石与大冶同属鄂东南多金属成矿区;矿藏丰富;特别是金属矿藏;有铜、铁、金、银等;非金属矿藏有石灰石、煤等..黄石和大冶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均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由于黄石和大冶在地域上相邻、产业结构上相似;应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上重新定位;壮大优势企业;淘汰弱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避免争抢资源、产业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以真正起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功效..3、城市布局正逐步融合;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共享黄石市区面积237平方公里;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已与鄂州市、大冶市地界相连;各组团用地开发容量正接近饱和;城区用地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可建设用地容量约60平方公里;无法满足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黄石城区受“一面临江、三面环山、中心环湖”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城市用地布局零散;内部联系困难;市政基础设施线路过长;投资大且运行效率不高;城市用地拓展受江湖山地阻碍;城市骨架不易展开..城区对接;规划先行..2001年修编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区向南拓展发展山南地区;大冶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北发展为主;积极拓展城北工业园;至此;两市城区地域边界逐步连为一体;功能分布、交通路网完全对接;部分基础设施已经完全共享;如大冶城北污水处理厂接纳部分铁山、下陆污水;黄金山污水厂接入部分大冶城北工业园污水;大冶市供水主要依靠黄石供水厂供应..电力、电信、天然气、垃圾处理、消防等早已形成共享机制..4、黄金山托管区、大冶城北工业园发展顺利;下陆区和大冶市城市规划完全对接2006年;为解决黄石城区空间狭小的问题;黄石市借鉴外地如武汉东湖开发区对江夏庙山地区实行托管的模式;利用黄石开发区的资金、技术、产业、人才、项目优势;对大冶市内的部分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优化配置和托管;设立黄金山工业新区;以加快全市的产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黄金山工业区规划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先期进入开发的起步区规划人口20万、占地23平方公里;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力争5年内形成黄石新的经济增长极..未来力争新区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通过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黄石..目前;工业区内黄石——大冶快速路等十几条主次干道、谈山隧道、污水处理厂、给水厂、220KV变电站、学校医院等设施已建成;美岛、劲酒等一批工业项目已经进驻;进驻的首家企业美岛女装基地已开机生产;道路修通后;从团城山中心到大冶城区仅需10分钟车程;位于罗桥的新火车站正式启用..为了更快地融入武汉城市圈;黄石市还拟建设阳新-大冶-武汉高速公路;打通继武黄高速之后的第二条快速通道..未来;黄石还计划以黄金山工业区为核心;打造范围更大黄荆山新区;新区城区面积扩展到60平方公里左右;与现有城区面积相当;人口规模约40余万人;使之成为黄石地区最具活力的商务、信息、科技中心和新型都市生活区..大冶市作为200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面临转型迫切要求;2000年后大冶市提出向北发展、与黄石城区对接的空间战略;规划建设面积达到19.51平方公里的城西北工业园..大冶城北工业园定位为生态型、科技型现代工业示范性园区;重点发展轻工电子、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纺织食品等一类工业和高新产业;是促进大冶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平台..城西北工业园于2006年5月正式开始建设;目前起步区4.65平方公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斯瑞尔换热器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群力机械等企业纷纷进入园区并投产;机械制造工业园、中小企业园、回归园标准化厂房即将开始项目组装;五十万锭高档精梳纱、正明铝业、众鑫铜业、富士康配套产业园等项目正在建设;年前整个园区开工建设项目将达到14个..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大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此外;由于大冶城北工业园北部边界与黄石市下陆区城区相接;规划部门经过多次调研;完成了大冶城北工业园与下陆区城区对接的规划;预计未来几年;大冶城北工业园与下陆区城区将会完全连为一体..总体而言;黄石大冶一体化格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虽然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但规划应高瞻远瞩、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两市城区全面对接和融合;为黄石市顺利实现“三大战略”、早日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副中心城市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探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统筹区域发展,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十二五”时期黄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
黄石从大冶分离发展而来的,经过五十余年相对独立的发展,黄石已经成长为湖北省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冶市借助矿冶经济近几年发展迅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今黄石大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城区出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态势。
这种趋势既是区域一体化必然,也是两地城市规划不断对接的结果。
1、黄石大冶一体化符合全省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得到国家肯定
2000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全省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襄樊、宜昌为顶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壮大黄石、襄樊、宜昌的城市规模,其中最有效的工作就是实施强强联合,拓展三大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三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增强三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2001年,国务院批准襄阳县、宜昌县并入两大城市,合并后两大城市的面积大大扩
(附:宜昌县,于2001年7月并入宜昌市城区,名夷陵区。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故名夷陵。
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之称。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坐落在区内。
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同时对襄阳区、樊城区的区划进行部分调整)。
由于城市区域面积扩展,城市规模大大增加,宜昌已具备建成大都市的良好基础。
2009年,宜昌GDP达到1245.6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超百亿元。
在长江沿线19个地市级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中,宜昌由第五进位至第四;在中部77座地级城市中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5平方公里,市辖区户籍人口为124.79万人。
宜昌已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同样,城市区域扩展后,襄樊市发展迅速,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01.01亿元,同比增长15.0%,财政收入近百亿元。
中心城区2010年人口规模约为120万人,预计2020年城区人口将达到170万人左右。
在此背景下,湖北省第一次明确提出“一主两副”、“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其中一主是武汉市,两副是指宜昌、襄樊;两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长江经济带。
宜昌、襄樊正式成为湖北城市群未来的两个副中心,黄石市则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反观黄石市,由于地域所限,黄石城区城市规模长期在70万人左右,全市GDP总量(含大冶市、阳新县)刚刚600亿元。
黄石要承担鄂东地区中心城市的区域职能,就必须具备一个与其规模、地位和职能相匹配的城市结构,只有通过城市结构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城市问题。
黄石的空间发展模式必将从现在的“外溢”式发展,调整为“跨越”式发展,将城市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山南地区。
集中发展山南地区将彻底改变黄石市“外溢”式的发展模式,从空间结构上保证中心城区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通过山南地区的建设,直接拉动消费需求,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成长,充分发挥黄石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和潜力。
国家建设事业纲要关于全国城镇发展布局规划中指出:在城镇密集地区,要结合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疏解,探索都市区管理模式。
从我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广州、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均突破行政界限的制约,及时调整行政区划,为城市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黄石也应采取同类方法,将大冶市纳入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形成“黄石——大冶”城市地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管理,分头实施。
“黄石——大冶”城市地区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组织的创新模式,对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城市地区内各组团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形成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创造力和结构转换能力,使整个城市地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黄石——大冶”城市地区概念提出后,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赞成,国办函〔2003〕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至2020年)》
2、黄石大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统一性
黄石与大冶同属鄂东南多金属成矿区,矿藏丰富,特别是金属矿藏,有铜、铁、金、银等,非金属矿藏有石灰石、煤等。
黄石和大冶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均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由于黄石和大冶在地域上相邻、产业结构上相似,应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上重新定位,壮大优势企业,淘汰弱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避免争抢资源、产业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以真正起到扬长避短、优
势互补的功效。
3、城市布局正逐步融合,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共享
黄石市区面积237平方公里,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已与鄂州市、大冶市地界相连,各组团用地开发容量正接近饱和,城区用地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可建设用地容量约60平方公里,无法满足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黄石城区受“一面临江、三面环山、中心环湖”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城市用地布局零散,内部联系困难,市政基础设施线路过长,投资大且运行效率不高,城市用地拓展受江湖山地阻碍,城市骨架不易展开。
城区对接,规划先行。
2001年修编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区向南拓展发展山南地区,大冶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北发展为主,积极拓展城北工业园,至此,两市城区地域边界逐步连为一体,功能分布、交通路网完全对接,部分基础设施已经完全共享,如大冶城北污水处理厂接纳部分铁山、下陆污水,黄金山污水厂接入部分大冶城北工业园污水;大冶市供水主要依靠黄石供水厂供应。
电力、电信、天然气、垃圾处理、消防等早已形成共享机制。
4、黄金山托管区、大冶城北工业园发展顺利,下陆区和大冶市城市规划完全对接
2006年,为解决黄石城区空间狭小的问题,黄石市借鉴外地如武汉东湖开发区对江夏庙山地区实行托管的模式,利用黄石开发区的资金、技术、产业、人才、项目优势,对大冶市内的部分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优化配置和托管,设立黄金山工业新区,以加快全市的产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
黄金山工业区规划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先期进入开发的起步区规划人口20万、占地23平方公里,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
力争5年内形成黄石新的经济增长极。
未来力争新区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通过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黄石。
目前,工业区内黄石——大冶快速路等十几条主次干道、谈山隧道、污水处理厂、给水厂、220KV变电站、学校医院等设施已建成;美岛、劲酒等一批工业项目已经进驻,进驻的首家企业美岛女装基地已开机生产;道路修通后,从团城山中心到大冶城区仅需10分钟车程,位于罗桥的新火车站正式启用。
为了更快地融入武汉城市圈,黄石市还拟建设阳新-大冶-武汉高速公路,打通继武黄高速之后的第二条快速通道。
未来,黄石还计划以黄金山工业区为核心,打造范围更大黄荆山新区,新区城区面积扩展到60平方公里左右,与现有城区面积相当,人口规模约40余万人,使之成为黄石地区最具活力的商务、信息、科技中心和新型都市生活区。
大冶市作为200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面临转型
迫切要求,2000年后大冶市提出向北发展、与黄石城区对接的空间战略,规划建设面积达到19.51平方公里的城西北工业园。
大冶城北工业园定位为生态型、科技型现代工业示范性园区,重点发展轻工电子、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纺织食品等一类工业和高新产业,是促进大冶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平台。
城西北工业园于2006年5月正式开始建设,目前起步区4.65平方公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
斯瑞尔换热器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群力机械等企业纷纷进入园区并投产;机械制造工业园、中小企业园、回归园标准化厂房即将开始项目组装;五十万锭高档精梳纱、正明铝业、众鑫铜业、富士康配套产业园等项目正在建设,年前整个园区开工建设项目将达到14个。
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大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此外,由于大冶城北工业园北部边界与黄石市下陆区城区相接,规划部门经过多次调研,完成了大冶城北工业园与下陆区城区对接的规划,预计未来几年,大冶城北工业园与下陆区城区将会完全连为一体。
总体而言,黄石大冶一体化格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虽然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但规划应高瞻远瞩、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两市城区全面对接和融合,为黄石市顺利实现“三大战略”、早日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副中心城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