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卡托普利试验的目的及方法

卡托普利试验的目的及方法一、卡托普利试验的背景简介卡托普利试验是指一种用于评估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
该试验由美国心脏协会于1993年发起,是一个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旨在比较ACEI类降压药物卡托普利与安慰剂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卡托普利试验的目的卡托普利试验旨在探讨ACEI类降压药物卡托普利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该试验还旨在确定ACEI类药物是否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评估其长期使用是否安全有效。
三、卡托普利试验的方法1. 实验设计卡托普利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实验设计,共有19,084名高血压患者参加了该实验。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组,其中一组接受每日服用25mg卡托普利的治疗,另一组则接受安慰剂治疗。
实验持续时间为4.5年。
2. 实验对象卡托普利试验的实验对象为高血压患者,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高血压患者。
这些患者在入组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并且未接受过降压药物治疗或停药至少4周以上。
3. 实验指标卡托普利试验的主要指标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死亡、心肌梗塞、中风和心力衰竭等。
次要指标包括总死亡率、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以及肾功能变化等。
4. 数据分析卡托普利试验的数据分析是基于意向治疗原则进行的。
在意向治疗原则下,所有参与者都按照其随机分配到的组别进行分析,而不考虑他们是否遵守了治疗方案。
此外,在数据分析中还进行了多种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5. 结果及结论卡托普利试验的结果表明,与安慰剂治疗相比,卡托普利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且对总死亡率、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以及肾功能变化等指标也有显著改善作用。
因此,该试验证明了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为ACEI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卡托普利抑制实验

卡托普利抑制实验
一、原理
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从而减少醛固酮的分泌。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自主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引起保钠排钾,机体血容量增多,而肾素以及血管紧张素活性受抑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低血钾以及相关临床症候群。
对于正常人以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卡托普利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使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转化减少,从而抑制醛固酮的分泌,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能自主分泌大量的醛固酮,卡托普利对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可以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尤其适用于对盐水负荷试验有禁忌症的患者,比如未得到控制的严重的高血压、心衰、严重的低血钾患者。
二、方法
嘱病人早上5:30起床,保持直立位2小时,7:30抽血化验高血压三项(立位),抽血之后口服卡托普利50mg,继续保持直立位2小时,9:30再次抽血化验高血压三项(立位),将7:30与9:30化验的高血压三项(立位)比较。
三、临床意义
1、在正常人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卡托普利后血浆醛固酮水平被抑制到30%以下,肾素活性升高。
2、原发性酮固酮增多症患者的血浆醛固酮不被抑制。
如血浆醛固酮水平被抑制率小于30%(15ng/dl),提示原醛症。
四、注意事项
从夜间零点后不可再进水,正常卧床休息。
注意:试验期间禁食水,停止服用降压药。
卡托普利试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卡托普利试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嘿,今天我们来说说卡托普利试验,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东西呢。
卡托普利试验是用来检测血压和心脏状况的一种方法,对高血压患者
来说可是挺有用的哟。
这个试验的方法其实挺简单的,就是在早晨起床后,先不要吃早餐,然后空腹喝一杯水,再测量一下自己的血压。
这样做是为了保证
测量的准确性,嗯,准确性可是非常重要的呢。
然后呀,接下来要吃一片卡托普利片,然后再等上一个小时,嘿,这个可得耐心一点哟。
一个小时后,再次测量一下自己的血压,这样
就完成了一次卡托普利试验了。
嗯,是不是很简单呢?
哟,进行卡托普利试验时可得注意一些事项呢。
比如,在整个试
验过程中都要保持安静,呀,不能做剧烈运动或者情绪激动,否则测
出来的结果可就不准确了。
还要注意观察自己有没有出现头晕、疲倦等不适症状,嗨,安全可是最重要的啦。
唉呦,说了这么多,还有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大家。
在进行卡托普利试验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医嘱,千万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者停药,这可是十分危险的呢。
看来在进行卡托普利试验时,还是要配合医生嘛。
卡托普利试验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还是挺有帮助的呢,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同时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调整用药方案。
健康可是最重要的事情啦,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来说可是挺重要的嘛。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中原醛症最佳诊断指标的探讨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中原醛症最佳诊断指标的探讨赵玲;王先令;郭清华;吕朝晖;巴建明;窦京涛;母义明;王琳;宋烨琼;朱杰;贾晓蒙;臧丽;杨国庆;谷伟军;杜锦【摘要】目的探讨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CT)中不同评价指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简称原醛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222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醛固酮瘤(APA)90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44例及原发性高血压(EH)88例.所有患者均行CCT,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CCT后醛固酮绝对值、醛固酮抑制率、肾素活性上升率、肾素活性上升率联合醛固酮抑制率和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进行评价,确定最佳诊断切点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CCT后APA、IHA和EH组醛固酮抑制率分别为0.3%、0.7%和4.0%.PA组(APA组和IHA组)肾素活性上升率明显低于EH组(P<0.05),APA组、IHA组和EH组肾素活性上升率分别为0(0,1)、0.25(0,1)和0.97(0.23,2.27).CCT后醛固酮绝对值、醛固酮抑制率、肾素活性上升率、肾素活性上升率联合醛固酮抑制率和AR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3、0.575、0.318、0.616和0.901,最佳切点分别为417.20、2.90、–0.44、0.53和22.70[醛固酮浓度(PAC)单位采用ng/dl,1pmol/L=27.7ng/dl;肾素活性(PRA)单位为μg/(L·h)],敏感度分别为81.7%、10.1%、95.5%、62.4%和81.7%,特异度分别为51.1%、97.8%、7.8%、60.4%和87.7%.结论高血压患者包括EH及原醛症CCT后醛固酮抑制率远低于30%,CCT后ARR对原醛症的诊断价值优于醛固酮绝对值、醛固酮抑制率、肾素活性上升率及肾素活性上升率联合醛固酮抑制率.【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43)007【总页数】6页(P553-558)【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卡托普利抑制试验;诊断【作者】赵玲;王先令;郭清华;吕朝晖;巴建明;窦京涛;母义明;王琳;宋烨琼;朱杰;贾晓蒙;臧丽;杨国庆;谷伟军;杜锦【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093 北京解放军316医院内一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310009 杭州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血液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095 北京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6.242016年,中国[1]和美国[2]内分泌学会均推荐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aptopril challenge test,CCT)作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简称原醛症)的确诊试验之一,认为抑制后正常人的血浆醛固酮水平下降大于30%,而原醛症患者不受抑制,且肾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PRA)仍处于抑制状态。
卡托普利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卡托普利的合成方法,了解其合成过程。
2. 掌握卡托普利中间体的制备方法,熟悉实验操作。
3. 了解卡托普利在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达到降低血压和改善心力衰竭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经典的卡托普利合成路线,以3-乙酰巯基-2-甲基丙酸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制备卡托普利。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反应釜、搅拌器、恒温水浴锅、抽滤装置、真空干燥箱等。
2. 试剂:3-乙酰巯基-2-甲基丙酸、硫代乙酸、甲基丙烯酸、l-脯氨酸、氢氧化钠、盐酸、碘化钾、硫酸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3-乙酰巯基-2-甲基丙酰氯(1)将3-乙酰巯基-2-甲基丙酸加入反应釜中,加入适量的氯化氢气体,搅拌至反应完全。
(2)反应结束后,用无水碳酸钠中和至中性,过滤得到3-乙酰巯基-2-甲基丙酰氯。
2. 制备3-乙酰巯基-2-甲基丙酰基-l-脯氨酸(1)将3-乙酰巯基-2-甲基丙酰氯与l-脯氨酸加入反应釜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反应。
(2)反应结束后,用盐酸调节pH至中性,过滤得到3-乙酰巯基-2-甲基丙酰基-l-脯氨酸。
3. 拆除保护基(1)将3-乙酰巯基-2-甲基丙酰基-l-脯氨酸加入反应釜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反应。
(2)反应结束后,用盐酸调节pH至中性,过滤得到卡托普利。
4. 真空干燥将得到的卡托普利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卡托普利,产率为80%。
2. 结果分析本实验采用经典合成路线,通过多步反应制备卡托普利。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
通过抽滤、中和、调节pH等操作,得到高纯度的卡托普利。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卡托普利,产率为80%。
2. 通过实验,掌握了卡托普利的合成方法,熟悉了实验操作。
卡托普利试验结果解读

卡托普利试验结果解读卡托普利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心血管药物治疗试验,用于评估血压药物卡托普利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试验的结果对于指导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
卡托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卡托普利还有保护肾脏功能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卡托普利试验通常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
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到接受卡托普利治疗的组或接受安慰剂治疗的组。
双盲设计意味着研究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自己处于哪个组。
试验的终点通常是观察血压的变化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卡托普利试验的结果解读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疗效和安全性。
疗效方面,研究者会观察卡托普利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的血压变化情况。
如果卡托普利治疗组的血压明显下降,且与安慰剂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那么可以认为卡托普利具有降低血压的效果。
此外,研究者还会观察卡托普利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如心肌梗死、中风等。
如果卡托普利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那么可以认为卡托普利具有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
安全性方面,研究者会观察卡托普利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情况。
卡托普利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咳嗽、头晕、低血压等。
如果这些副作用在卡托普利治疗组中的发生率较高,那么可能需要考虑是否适合继续使用该药物。
综合上述结果,卡托普利试验的结果解读可以得出卡托普利对降低血压和预防心血管事件具有明显效果的结论。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不同研究设计的影响,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制定,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卡托普利试验

结果分析
正常人 原醛症
卡 托 普 利 抑 制试验 后 血 醛 固 酮 浓度下降大于 30%
卡 托 普 利 抑 制试验 后
血 醛 固酮仍偏高(不受抑制)
PART 05
点评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点评
安全性更好,试验过程
中不会造成血压突然
上升或下 降,同时由
于卡托普利试验的结 果与每日摄盐水平无
醛 固 酮
当醛固酮分泌增多时,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增 加,对钾的排除增多,从而导致高 血 压 和 低 血 钾 。 若 醛 固 酮 的增多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而引起,称原发性醛固 酮增多症。
体液容量
血压
醛固酮
钠出溜
钾排除
血钾
怎么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2016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
钠、水重吸 收增强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正常人服用卡托普利 可以抑制醛固酮分泌,但对于自主分泌醛固酮的原发性醛固 酮增多症患者,则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用于原发性醛固 酮增多症的诊断。
正常人 原醛症
醛 固 酮 浓度下降
口服 卡托普利
醛固酮浓度仍高
PART 03
步骤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步骤
1
第一步
2
第二部
3
第三步
4
第四步
5
第五步
坐位或 站位 1小时
抽血
口服
保持坐位 保持坐位
50 mg
1小时
2小时
卡托普 利
抽血
抽血
抽血内容:测血浆肾素活性、血醛固酮、皮质醇、 血管紧张素Ⅱ 及血钾
卡托普利试验步骤

卡托普利试验步骤
卡托普利试验是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一项重要检查。
以下是卡托普利试验的步骤:
- 患者前一天应采取普食,即常规的饮食。
- 第二天早上8点钟空腹,且平卧位时,抽血进行血液的检查,同时给予卡托普利25mg。
- 患者采取平卧位2个小时后,再次抽取血液进行检查,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
- 抽血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醛固酮水平的状况,还有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状况,以及肾素水平的情况。
如果在临床上发现高血压的患者存在低钾情况,需高度怀疑是否存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要进行卡托普利试验进行进一步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发表时间:2015-10-29T11:39:45.5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作者:毛恩辉
[导读] 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江苏丹阳本文中卡托普利试验对诊断原醛症的敏感性达95%,特异性为93%,表明此试验是项安全可靠地原醛症确诊方法,值的我们临床应用。
毛恩辉
(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目的:探讨卡托普利抑制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3年在我院门诊以及住院确诊原醛症患者20例,测量其实验前后血醛固酮水平,并以1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原醛组血醛固酮抑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该实验对原醛症的诊断敏感性为95%(19/20),特异性为93%(14/15)。
结论:此试验是项安全可靠地原醛症确诊方法,值的我们临床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敏感性; 特异性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126-0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又称Conn综合征,是美国医生Jerome W Conn在1955年首次发现并命名,既往认为该病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少见病因,但随着国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治指南的发布,通过生化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明显增多,目前认为该病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流程包括筛查试验、确诊试验和分型诊断。
其中确诊试验包括:静滴盐水负荷试验、口服钠盐负荷试验、卡托普利抑制试验以及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
其中静滴盐水负荷试验和卡托普利抑制试验简单易行,临床应用较多。
本文回顾性地研究了我院内分泌科近三年诊断原醛症患者的病史资料,探讨卡托普利抑制试验在诊断原醛症中的应用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至2013年在我院门诊以及住院确诊原醛症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 例,女性8 例,另设15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 10例,女性 5例。
原醛症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
2.8±10.4)岁和(44.1±10.6)岁,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作该试验前停用螺内酯最少四周,停用其他降压药物包括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ACEI、ARB等降压药物最少两周,改用α受体阻滞剂如多沙唑嗪,必要时加用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口服降压。
1.2 试验方法 7AM-9AM保持坐位或立位,9AM抽血查醛固酮,9AM抽血后口服卡托普利50mg,9AM-10:30AM保持坐位,10:30AM抽血查醛固酮.,服药后醛固酮相对于服药前降低未达30%以上或者醛固酮绝对值大于150pg/ml考虑卡托普利试验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比例百分率表示,进行x?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原醛组中卡托普利试验阳性率为95%(19/20),而对照组中阳性率仅占6.7%(1/15),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该实验对原醛症的诊断敏感性为95%(19/20),特异性为93%(14/15),实验前原醛组血醛固酮为570±104pg/ml,对照组为515±95pg/ml;试验后血醛固酮原醛组为513±112pg/ml,对照组为114±22pg/ml,血醛固酮抑制率分别为10%和78%,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自主分泌过多血醛固酮,引起保钠排钾,机体血容量增多,而肾素以及血管紧张素活性受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低血钾以及临床相关症候群。
对正常人以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卡托普利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I向血管紧张素II转换减少,从而抑制血醛固酮分泌,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能自主分泌大量血醛固酮,卡托普利对其无明显抑制作用,因此可用于原醛症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
尤其适用于静滴盐水负荷试验、口服钠盐负荷试验禁忌症的患者,比如未得到控制的严重高血压、心衰、严重低血钾患者。
该试验操作简单,试验时间相对较短,可用于门诊患者,是安全、有效的确诊试验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卡托普利试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确诊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许多的影响囚素,最常见的是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二氢吡啶类的钙离子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其他一些利尿剂,故进行此实验需充分考虑相关药物的洗脱期。
本文中卡托普利试验对诊断原醛症的敏感性达95%,特异性为93%,表明此试验是项安全可靠地原醛症确诊方法,值的我们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家伦.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M].临床内分泌学,2011:555-564.
[2] 薛生能,雷娟,唐菊英,张少玲.静脉盐水负荷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7):489-491.
[3] 刘妮娜,潘天荣,杜益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进展[J].安徽医学,2012,16(6):83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