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文言文阅读加练习-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一」(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2分)(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常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常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常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篇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1.解释。
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这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周处横行霸道、祸患乡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处尤剧”一句中“尤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更相庆”中的“庆”紧扣开头的_______字,表示_______________6.本文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形象,说明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1.横:祸害说:劝说没:沉2.分层:而处尤剧。
‖或说处第一层:写周处年少时横行乡里,劣迹昭著。
第二层:写周处顿生悔改之意。
3.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4.周处是三害之首,祸害最大。
5.患乡里人对周处深恶痛疾,且能两相照应。
6.勇于弃恶从善的人一个人有了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常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篇二」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推荐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
③踬:被东西绊倒。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⑴ 思有弗得()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B.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C.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D.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4分)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11.(1)得到,获得(2)填平 12.(4分)D (选C得2分)13.(4分)C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14分)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
课外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昔者舜耕于北海之畔,登百岳之山,巡狩于四方之野,躬耕陇右之田,飨诸侯于会稽之巅。
及巨鼎将不可载而南面称孤,放辞于桐宫之下,遂放逐于南巢。
既而击壤而歌,自号曰“后稷”,於是乎天下治。
汤之平殷也,将享百神于朝,未央而崩,文王即位,因事而谋,发号施令,誓颐氏之食,刊周易之书,曰:“恭祀先人,以配天地,宝曰鸟兽,赍曰芻狗,是敬其社稷也。
正位,用天下之民。
”既而伐纣,克殷灭之,封其弟微子于商丘,赐姓“姬”,氏“任”。
1.舜为了什么事情巡狩四方之野?2.舜自号为什么?3.文王即位后做了哪些事情?4.伐纣之前的封赐是什么?答案:1.舜巡行四方之野,是为了视察天下百姓的生产状况和地方文化,考察各地的治理和管理状况,进一步了解和加强对各方面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2.舜自号曰“后稷”,表示他认为自己是后代帝祖稷的传人。
3.文王即位后,发号施令,宣布“恭祀先人,以配天地,宝曰鸟兽,赍曰芻狗。
刊周易之书”,他不仅注重祭祀,而且在治理上也非常注重规范化和文明化。
另外,文王还伐纣、克殷灭之,封其弟微子于商丘,赐姓“姬”,氏“任”,消灭了由商汤领导的殷之后,开始了西周朝的统治时期。
4.伐纣之前的封赐,是赠予姬后的赐姓,氏“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配对辞旧迎新交新朋友魏晋文化国颠末时期的文化《长恨歌》李白的长诗《论语》孔子的说教记录60年代以后元杂剧的黄金时期答案:辞旧迎新 - 国颠末时期的文化魏晋文化 - 元杂剧的黄金时期《长恨歌》 - 李白的长诗《论语》 - 孔子的说教记录60年代以后 - N/A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填写正确的字词话说当年_(康熙)皇帝招抚西域回易防备蒙古,命令水佳背诵“______者,___________之母也,华夏之天下始生于此”等口令,让水佳锤炼语言和肌体,使之结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奋力抵抗蒙古。
答案:康熙天山,岭。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 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 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3.①要仁政,不要暴政。②理,要讲到点子上。③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翻译: 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景公老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
'烛邹有三条罪, 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 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 条罪; 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 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 从而 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晏子春秋》 )
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翻译下面句子。
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
1.①它,代鸟。②他,代烛邹。③的,助词。
2.①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 ②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是看重鸟却轻视人士的君主, 这 是第三条罪。
翻译:
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 他驾驶马车一会儿前进, 一会儿后退, 车轮压出的痕 迹都是笔直的; 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车痕都像是圆规划出来的。 庄公觉得谁也超不过 东野稷的驾车技术, 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个圈子, 再返回原地。 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 就进见庄公上奏道:'东野稷的马车肯定要翻倒的。'庄公很不高兴,假装没听见没有理会。 不久,东野稷果然翻了车。鲁庄公便问颜阖:'您怎么知道他会翻车呢?'颜阖说:'他的马 力气用完了,还强求它拼命奔跑,不翻车才怪了。'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西都不重肉,家里的衣食只是勉强够用。
他常常自我激励地说:“作为士人,应该先为天下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的乐事而乐事。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发愤苦读②被谗受贬③自我激励2.将“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XXX的一生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答:4.XXX的家庭条件如何?他的志向是什么?答:5.XXX做官时,他的表现如何?答:文,旁及XXX,尤喜《左传》。
每读一篇,必自思其义,为之作注。
十岁,能属文,十二岁,作《春秋》三传,年十四,作《春秋》传。
年十五,作《左传》传。
后又作《新唐书》、《新五代史》等书。
皆以笔记为始,继而作文,最后定稿。
XXX在读书方面非常勤奋,他从四岁起就成为孤儿,家庭贫困没有任何资源。
他的太夫人用荻草在地上教他写字,他喜欢阅读古代文献,特别是《左传》。
每读一篇,他都会思考其中的意义,并为之写注释。
他十岁就能够写作文,十二岁时写了《春秋》三传,十四岁时写了《春秋》传,十五岁时写了《左传》传。
之后,他又写了《新唐书》、《新五代史》等书,他的写作方法通常是先做笔记,然后写作,最后定稿。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荻画地②旁及史传③为之作注④以笔记为始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XXX四岁而孤,家贫无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XXX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B.XXX出身贫寒,却能成为XXXC.XXX家贫,却发明了地动仪D.XXX出身贫寒,却成为唐代著名诗人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XXX勤奋好学,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B.XXX在读书方面非常勤奋,他的太夫人用荻草在地上教他写字。
C.XXX的写作方法是先做笔记,然后写作,最后定稿。
D.XXX喜欢阅读古代文献,特别是《左传》,并为之写注释。
XXX先生在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法负担他的教育费用。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并教他背诵古人的文章。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含答案)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湖寿春中学八年级语文短篇文言文集锦薛婧(一)王冕僧寺夜读【原文】王冕者,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注释】(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
(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思考: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你有何启示?(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1)于(2)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
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
薛谭乃而(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思考: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三)三人成虎【原文】庞恭与太子质[1]于[2],谓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4]乎?”曰:“不信[5]。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6]信之。
”庞恭曰:“故市之无虎也明[7]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之去[8]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8]之。
”庞恭从反,竟不得见[9]。
[1]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县西南十里。
[3]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7]去:距离。
[8]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9]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王召见。
1、从庞葱与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2、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四)画蛇添足楚有祠①者,赐其舍②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③,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齐策》)注:①祠:祭祀。
②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
③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对的—个成语。
( )(A)画饼充饥 (B)画地为牢 (C)画虎类犬 (D)画龙点睛(五)仲淹有志于天下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②,辄③以水沃④面。
往往粥不继,日昃⑤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①适:嫁。
②昏怠:昏沉困倦。
③辄:就。
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⑤日昃(zè):太阳偏西。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六)歧路亡羊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七)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②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①逮:到,及。
②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③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很大的学问。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主要运用哪种方法?)(八)西巴纵麑①孟猎而得麑,使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归,求麑安在。
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②纵而予之。
”孟怒,逐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③。
左右曰:“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注释】①纵麑(zòng ní):放走小鹿。
麑:小鹿。
②窃:私自。
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思考:从孟对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九)永之氓①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②,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⑤。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⑥之甚!身⑦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①氓,百姓。
②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
③寻常:古代以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④侣:同伴。
⑤怠:懒惰,松懈。
此为疲倦无力。
⑥蔽:蒙蔽,指为金钱所迷惑。
⑦身:自身,自己。
思考:这篇文章讽刺了。
(十)为学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②,则难者③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④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⑤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⑥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①为学:做学问。
②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③者:…的事情;…的人。
④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⑤恃:凭借,倚仗。
⑥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A、天下事有难易乎?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
(十一)颜回好学回⑴年二十九,发尽⑵白,蚤⑶死。
孔子哭之恸⑷,曰:“自⑸吾有回,门人益亲⑹。
”鲁哀公⑺问:“弟子孰⑻为⑼好⑽学?”孔子对⑾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⑿,不贰过⒀。
不幸短命死矣,今⒂也则亡⒃。
”注释:⑴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
⑵尽:全都。
⑶蚤:通“早”。
⑷恸(tòng):哀痛之至。
⑸自:自从。
⑹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益:(副词)更;更加。
⑺鲁哀公:鲁国国君。
⑻孰:谁。
⑼为:最。
⑽好:喜好爱好(组词法)。
⑾对:回答。
⑿不迁怒:不转移愤怒。
迁:转移。
⒀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贰:重复。
过:错误。
⒁短命死矣:命短死了。
⒂今:现在。
⒃亡:通“无”,没有。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十二)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2.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短片文言练习答案(一)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学习态度。
(三)1、从庞葱与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担忧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2、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四)D(五)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这是只有一个“面”的文章,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结果开始思考:仲淹为什么会“遂大通‘六经’之旨”?从前文中得出答案的关键词是“刻苦勤奋”;再往前推,他为什么会刻苦勤奋?得出关键词“逆境”。
最后概括一下答案要点即:天才出于勤奋,逆境出人才。
)(六)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这是有对立面的文段,就须正反面思考,以备答案的完整性、规性。
思路可以概括为:为什么(找不到羊)→因为歧路多,不知道如何去找。
怎样(能找到羊)→找准道路,明确方向)如此思考就可以从正反两面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不能明确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成功的道路。
(七)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因才能起作用。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八)思考:从孟对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主要运用哪种方法?)要知人善用;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认为自己正确就不怕得罪人;知错就改:不计个人恩怨(九)思考:这篇短文讽刺了那些贪而无厌、爱财如命的人。
(十)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主观努力或立志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D )A、天下事有难易乎?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_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十一)门人益亲不迁怒,不贰过(十二)1.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