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人品与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傅雷家书笔记摘抄加赏析(3篇)

傅雷家书笔记摘抄加赏析(3篇)

第1篇摘抄一原文:“做人第一,艺术第二。

一个人只要做人做得好,艺术决不会差。

”赏析:傅雷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做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道德和修养是艺术创作的基石。

这句话对儿子们的教育意义深远,提醒他们在追求艺术成就的同时,更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摘抄二原文:“一个人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人格。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傅雷对儿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视。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人格,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才能在艺术创作中保持自我,不受外界干扰。

摘抄三原文:“艺术不是孤立的,它与生活、道德、思想紧密相连。

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道德修养,他的艺术也不会高远。

”赏析:傅雷在这封信中阐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

摘抄四原文:“一个人要想在艺术上取得成就,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

一个人的人品决定了他的艺术。

”赏析: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人品对艺术的影响。

傅雷认为,一个人的艺术成就与其人品密切相关。

只有具备高尚人品的人,才能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真正的自我,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摘抄五原文:“生活不是儿戏,艺术更不是儿戏。

一个人要想在艺术上有所作为,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赏析:这句话鼓励儿子们在艺术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辛。

傅雷希望儿子们明白,艺术创作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

摘抄六原文:“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学会把握分寸,既要敢于创新,又要尊重传统。

”赏析:傅雷在这封信中教导儿子们如何平衡创新与传承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敢于突破传统,又要尊重传统,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特色又具有传承价值的作品。

摘抄七原文:“人生如梦,艺术如梦。

我们应当珍惜时光,追求自己的梦想。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傅雷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感悟。

书法与人品必须一致--唐琏

书法与人品必须一致--唐琏

书法与人品必须一致延风唐琏,兰州市皋兰县人,清代陇上有名的艺术家。

字汝器,号介亭,别号栖云山人,因其书屋名为“松石斋”,故又号松石老人。

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享年81岁。

唐琏一生坎坷,虽聪敏好学,只因家道贫寒,少年辍学,读书不多。

他20丧偶,终生不再娶,绝意仕进,专心于笔墨。

24岁时拜栖云山道士刘一明为师讲求长生术,并深入研究道教,成为道家的俗门弟子。

他曾学画于崔蒿斋,学书于大劳山人王伯崖,学医于复初老人,学琴于王珊苔。

由于苦学与不懈钻研,他精通诗、文、书、画、印、琴、医、道学等,集多种技艺于一身,尤擅书画和医学。

清乾隆年间,他至甘肃名胜榆中栖云山(现兰州市榆中县境内的兴隆山西山)修道,住持40余年,著有《松石斋印谱》等,作品流传甚多。

唐琏有三位书法老师,一是榆中县兴隆山的刘一明道长(道号悟元子)。

二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他赴北京途中,在山东即墨得大崂山人黄先生指点,授以李后主拨镫法及王右军书法三昧。

他的第三位书法老师王光晟。

其字立夫,号柏岩,祖籍皋兰,寄籍辽州(今山西昔阳县),工诗文,妙八分,以蔡邕九势相授。

他学书用功甚勤,常效法古人苦学精神,抱定“非笔秃万管,不得其妙”的决心,每日必写,谓之“书课”。

介亭留下许多本大小楷书册,就是他发愤好学的证物。

在书法上,他要求甚高,非常重视书道,要求书法与人品必须一致,书如其人,不作媚世之书。

他很重视执笔和运指回腕功夫,学蔡邕九势和李后主拨镫法,主张学书贵在筋骨,不贵形貌,如魏钟繇说的“多骨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唐琏作书,极重视章法,认为一字、一行、一纸都有自己的章法。

在一字上有错落、欹斜;一行有趋避、争让;一纸有忽大忽小、忽长忽短、忽轻忽重,不拘一格。

他主张学书者首先应从楷书人手,然后再攻行书、草书。

他的学生任国钧说他“行年七十有余矣,而画法入唐,且能日作蝇头千余字,勤勤忘倦。

”古朴雅健,这是唐琏的书法特色。

文学作品与作者人品是否应该一致?

文学作品与作者人品是否应该一致?

文学作品与作者人品是否应该一致?文学作品与作者人品是否应该一致?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一方面,有人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我的观点是:文学作品与作者人品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

首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表明了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写照。

一个人的人品、性格、修养都会在其作品中得到表现。

例如,一位品性澄淡、修养深厚的诗人所写的诗歌常常有一种优美、悠远、含蓄的气质,反之,一个性情躁动、浮躁不安的人所写的作品往往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美感。

因此,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这是一种内在的联系。

其次,虽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紧密联系,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一致。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他意在表达一个观点: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确实,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作者的人品并不怎么好,但是他们所写的作品却非常优美、高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比如,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据说他是一个非常吝啬、自私的人。

然而,这并不能否认他的文学成就。

同样地,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但是他的人品受到了很多质疑,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文学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因此,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之间并非完全一致,这是一种外在的分离。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与作者人品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但并非完全一致。

作品的格调趣味反映了作者的人品、性格、修养等方面的特点,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即一些作者的作品很优美高雅,但是其人品却不尽如人意。

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作品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手法,而这些手法可以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获得,而并不完全依赖于作者的人品。

此外,作品的格调趣味也可能受到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影响,而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个人品质。

论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

论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

论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是其创作和表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其个人品格的体现。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文化与艺术行业中,艺术家的修养和文化素养不但在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价值观念。

因此,本文将对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进行深入探讨。

一、艺术家的修养艺术家的修养是指其在艺术创作中潜心修炼的精神和品质,是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体现。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创意,更要有一颗敏锐的感知,一个沉稳的心态以及一份真挚的情感,这些方面都是修养的体现。

首先,艺术家的修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

心态是一个人在创作时调整自身状态的关键。

当面对一些挫折和困难时,艺术家必须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以克服当前的问题。

艺术创作本就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艺术家能够保持沉静,准确判断出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条件,制定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其次,艺术家的修养需要有高度的现实语境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艺术是对社会和时代的反映,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具备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对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一份关注。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作品中热爱生命、关爱环境、呼唤和平、崇尚人文等等,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最后,艺术家的修养需要有一份浓郁的人文情怀。

艺术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底蕴,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它才能激发人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注重个人感悟的体验和闻思维的发散性思考,使得自己的艺术能够突显人文情怀的内涵,以此来贡献于社会和人类的文化进展。

二、艺术家的文化素养艺术家的文化素养也是其创作所依赖的重要支撑,是其在大量积累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眼光的归纳结果。

艺术家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其所创作的艺术品质和反映出艺术家的个人特色。

同时,艺术家的文化背景也是其在文化交流和艺术交流中所占据的位置和话语权的体现。

所谓的艺术家的品质是什么?

所谓的艺术家的品质是什么?

所谓的艺术家的品质是什么?一、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家的首要品质之一,就是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能够脱离传统的束缚,挖掘内心深处的灵感和独特的美学观点,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体验人生、思考与探索,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加以表达,创造出艺术的新境界。

其次,艺术家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或观念转化为有形的艺术形式。

他们通过运用不同的意象、符号以及象征手法,传达出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抽象思考。

艺术作品往往蕴含深意,通过独特的想象力,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验与观众分享,启迪人们对于世界的思考。

二、对美的敏锐感知和追求另一方面,艺术家具备对美的敏锐感知和追求。

他们对于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中的美的元素有着敏锐的嗅觉,在日常的观察与体验中,能够捕捉到细微而独特的美的瞬间,并从中获取灵感。

艺术家对于光影、色彩、形状、音符和节奏等元素的把握和运用,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美感。

艺术家追求美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外在美的追求,更是对内心世界的诠释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们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善良、美好和正直的向往,通过审美的视角,塑造出真实而充满情感的形象,传递出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

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艺术家的另一重要品质是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他们不按照常规思维走,而是通过自己深入思考与观察,建构起独特的艺术体系。

艺术家敢于挑战传统,敢于颠覆常规,用自己的作品向社会传递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批判精神是艺术家的另一大特质。

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保持高度的自我批评,并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等予以思辨性的分析和解读。

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察觉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批评。

艺术家们以自己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推动社会发展,唤醒人们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

四、情感表达与共鸣能力艺术家通过作品将自己的情感表达给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引起观众对于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思考。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人品与文品一致的例子

人品与文品一致的例子

人品与文品一致的例子
俗话说得好,“人品如诗”,意味着一个人的品德与他的文化修养是相符的。

在文学中,也常常被强调说一个作家的人品与作品的文化艺术水平是一致的。

下面就来介绍几个人品与文品一致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李白是唐代文学巨匠,他的文学才华是独具匠心的,而他的人品则和他的文学成就一样辉煌。

据史书记载,李白为人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喜欢交朋友。

他的“神韵天衣”、豪迈风流的人格,一直被后人所传颂。

李白写诗往往是不带任何“三寸之舌”的,他的诗歌充满豪放张扬的情感和生活气息,独具特色。

他的诗歌注重“群贤毕至”的语言效果,具有艺术的创造性,是唐代的一代奇才。

第二个例子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人品举世公认,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尤其以写田园诗而闻名,诗作表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的亲近和爱护。

他笃信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之道,用田园生活来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尤其强调以吟咏自然来达到“自然的真情感受”。

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字表达自然纯净,意境优美,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虽经千年而不衰,为世人所推崇。

第三个例子是鲁迅。

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人品和文化素养被广泛认为是一致的。

鲁迅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深度的人文思考和强烈的社会批判,而他的人格也同样坚韧毅力,义无反顾,相信自由独立的精神理念,不断追求真理与进步。

鲁迅也提出了“文学应该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他的文学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备,真实生动,抒情激越,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骄傲”。

对学艺先学德的看法

对学艺先学德的看法

对学艺先学德的看法
学艺先学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其意义在于强调个人品德对于学习的影响。

学习需要不断的积累知识和技能,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品德素养,就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因此,学习一门艺术或技术之前,首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首先,学艺先学德有助于促进个人成长。

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使人更加自律、自信和自立。

在学习过程中,德行正直的人会更加勤奋、尽职尽责,从而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

而且,良好的品德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其次,学艺先学德也有助于提高专业素养。

良好的品德可以使人更加谦虚、认真地对待学习和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道德品质也是评价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可以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学艺先学德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

在现代社会,道德缺失是一大社会问题。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道德修养,就能够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良好的品德不仅能够使个人更加自律和积极向上,还能够影响他人,促进社会公德的落实。

综上所述,学艺先学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人们只有在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因此,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技术之前,我们都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这是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要条件。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艺术家的人品和艺品,我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一致性。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般认为一个人的艺品是由他的人品所决定的,正如古文中提到的那样:“其文拙而其心正,则正心能补文字之不足;其心不正其笔妙,则不正能陷妙笔入俗贱。文,皮毛之技艺,心,乃人之根本.。舍本而逐末,概今日做文者之大哀!”,文章写得不好没有关系,只要你心性正直就能弥补文章上的缺陷,但假如你心术不正,纵使你文章写得再好也是庸俗粗鄙不入流的,这反映出中国自古以来重视道德修养的一贯传统,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真理,它也有很多值得质疑的地方。
题目:毕加索一生爱过许多女人,其中女艺术家多拉.玛尔曾经被毕加索爱过,然而又被抛弃。她曾直面毕加索本人说:“作为艺术家,你可能非常杰出,但是就是道德而言,你却一文不值!”毕加索反驳道:“良心上的问题只是自己的问题,与别人没有关系。”
你同意毕加索关于艺术与道德的观点吗?简述理由
艺术家本人的人品和艺品(艺术作品的价值)有一致性吗?按照中国的传统观点,人品=艺品,人品好,艺品也自然好;有人则认为,人品不等于艺品,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你是怎么认为的?
因此,我认为人品与艺品并不具有绝对的一致性,虽然我们能看到很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但那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并不能证明一切,一个艺术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艺术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推动艺术和人类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力量。
首先,就我国古代的道德标准而言,儒家关于礼义的观点和“三纲五常”是最基本的,它对于促进国家统一以及教化民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道德观念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束缚人们精神的枷锁。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就是很好的例证,封建主所定义的人品已不再是客观地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依据。
其次,从艺术的涵义来看,艺术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表达,如果刨去所谓的道德观念,那么我们就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艺术以及人类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极为丰富,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原本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人类基于内心的情感冲动创造出艺术作品,只要它符合美的规律,能够为相当一部分人接受并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那便是好的艺术作品,即使由于当时社会上各种道德以及世俗观念的影响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时间会证明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仍旧会在时间河流的冲刷下熠熠生辉。
答:首先,我不同意毕加索的这种说法,原因如下:
毕加索认为良心上的问题只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没有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他否认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当他降生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他要和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和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你一个小小的决定都可能影响到别人的人生,这和“蝴蝶效应”的道理是相通的,一只小小蝴蝶的影响力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改变世界能力的人了,而且毕加索当时就已经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名气,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怎么可以说他自己的道德问题与别人无关呢,最多只能说是他并不在乎自己良心上的问题给别人造成的影响,仅此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