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书法课渗透思政教育案例(2篇)

书法课渗透思政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同时,思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将书法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既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内容1. 教学目标(1)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2)掌握基本的书法技巧,如执笔、运笔、构图等。

(3)通过书法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书法名家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2)基本技法讲解教师讲解执笔、运笔、构图等基本书法技法,并示范书写过程。

(3)实践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练习书法,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书写中的错误。

(4)思政教育融入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书法作品中的典故、历史人物等,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书法作品中的典故反映了哪些道德品质?②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对我们有哪些启示?③如何将书法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书法课中的收获,并对思政教育融入书法课的效果进行反思。

三、案例评价1. 效果显著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书法课,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培养了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审美情趣。

2. 方法创新本案例将书法艺术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创新了书法课的教学方法,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3. 持续发展本案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可持续性,可以长期应用于书法课教学,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力量。

第2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为了将书法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某中学开展了书法课渗透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

书法教研活动设计案例(3篇)

书法教研活动设计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书法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书法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案例设计了一堂以“传承书法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法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书法教育的认识,明确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2. 通过观摩、研讨,提升教师书法教学技能。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书法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书法素养。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15日(星期四)下午2:00-5:00四、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五、活动对象1. 语文教师、美术教师2. 对书法教育有兴趣的教师3. 学校领导六、活动流程1. 主持人开场由教研组长主持活动,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及流程。

2. 观摩书法教学示范课由我校书法教师进行书法教学示范课,内容为楷书基本笔画和结构。

3. 教师研讨(1)观摩教师对示范课进行点评,分享教学经验。

(2)分组讨论:如何将书法教育融入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学?(3)教师代表发言,总结研讨成果。

4. 专家讲座邀请书法专家进行讲座,主题为“书法艺术与教育”。

5. 活动总结由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

七、活动内容1. 示范课(1)教学内容:楷书基本笔画和结构。

(2)教学过程:①导入:展示书法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基本笔画讲解:讲解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③结构讲解:讲解楷书字的结构、布局及美观度。

④实践练习:学生跟随教师进行书写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⑤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书写规范。

2. 教师研讨(1)观摩教师对示范课进行点评,分享教学经验:①对示范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②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改进意见。

(2)分组讨论:①如何将书法教育融入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学?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③如何培养学生的书法素养?(3)教师代表发言:①总结研讨成果,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

四年级下册书法教案-《长伸下横,降低重心》湘美版

四年级下册书法教案-《长伸下横,降低重心》湘美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伸下横的基本概念。长伸下横是指在书写中,横画向右下方延伸,使字的视觉重心下移,增加字的稳定性。它是书法中重要的结构技巧,可以让字看起来更加和谐、有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经典书法作品中的“人”、“大”、“天”等字,观察长伸下横的运用,以及它是如何让字显得更加稳定的。
-笔画粗细的掌控:在书写长伸下横时,笔画粗细的均匀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直接影响字的质感。
-作品欣赏的深度: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技巧运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举例解释:
-在书写“大”字时,难点在于如何使下横的倾斜度适中,既不过平也不过斜,同时保持横画的粗细均匀,使字看起来既有力度又不失协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长伸下横的书写技巧: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长伸下横的书写方法,如何使横画平稳、有力,且具有适当的长度和倾斜度。
-降低重心的原则:理解并实践在书写过程中如何通过调整笔画的粗细、长短和位置,使字的视觉重心下移,增强字的稳定性。
-常见字的书写应用:将长伸下横技巧应用于“人”、“大”、“天”等字的书写中,使字迹美观、规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书写实验。学生们将尝试在不同字中运用长伸下横,观察字的变化和稳定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书写实验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伸下横在实际书写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伸下横的书写技巧和降低重心的重要性。对于难点部分,如横画的倾斜度和笔画的粗细控制,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幼儿园小小书法家:大班书法展示及教学案例

幼儿园小小书法家:大班书法展示及教学案例

《幼儿园小小书法家:大班书法展示及教学案例》在幼儿教育中,书法教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场幼儿园大班书法展示及教学案例,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让我们一同领略幼儿的书法风采,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妙魅力。

1.书法展示与教学活动我们先来看看这次书法展示与教学活动的安排情况:(1)主题文字:书法展示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为孩子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书法展示内容,包括书法作品、书法工具的展示等。

(2)主题文字:教学案例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书法作品和教学案例,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和乐趣。

2.书法作品欣赏在书法展示中,孩子们展示了他们的书法作品,有的字迹端庄,有的字迹俊秀,有的字迹潇洒。

可以看出,孩子们在书法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用笔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将书法作品作为情感的延伸和抒发。

3.书法教学案例共享在教学案例中,老师们使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通过书法故事、名家名言等方式,激发了孩子们对书法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书法修养。

在教学案例共享中,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书法的美妙之处,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4.个人观点与心得体会在观看书法展示及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幼儿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够促进他们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对幼儿的智力和品格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5.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次书法展示及教学案例,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孩子们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而且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幼儿园大班书法展示及教学案例的举办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孩子们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书法教学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西泠版五年级书法下册《第11课 包围结构》教学设计

西泠版五年级书法下册《第11课 包围结构》教学设计

西泠版五年级书法下册《第11课包围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包围结构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包围结构进行书法创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

3. 增加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包围结构的概念及分类。

2. 包围结构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

3. 学生练习使用包围结构进行书法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包围结构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包围结构进行书法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书法创作中灵活运用包围结构,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包围结构在书法创作中的美。

引导学生关注包围结构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包围结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包围结构的基本特点。

展示不同类型的包围结构,让学生对包围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经典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了解包围结构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学习书法家如何运用包围结构,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运用包围结构进行书法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5.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总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包围结构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包围结构相关的书法创作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包围结构的运用。

3. 在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书法培训教学转化案例

书法培训教学转化案例

书法培训教学转化案例一、案例背景随着中国文化的逐渐复兴,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为了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学习需求,我们开设了书法培训课程。

本案例旨在介绍如何通过教学转化,将传统书法技巧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基本的书法技巧,包括笔法、结构、章法等;2. 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审美能力;3.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策略1.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教程、在线互动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2. 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书法技巧;3. 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既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基础知识讲解:通过视频教程和课件,向学生介绍书法的历史、基本概念和技巧要领;2. 示范与演示:教师现场示范书写,并详细解释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练习,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4. 互动交流:组织线上或线下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作品展示。

五、教学成果通过教学转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书法的基本技巧掌握得更加扎实,书写水平明显提升;2. 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3.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六、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案例的教学转化,我们成功地将传统书法技巧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儿童书法教育案例分析(3篇)

儿童书法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

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儿童书法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儿童书法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实施策略。

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今年8岁。

他的父母希望小明能够从小接受书法教育,培养他的耐心和审美能力。

小明所在的小学开设了书法兴趣班,每周安排一次书法课。

小明在兴趣班中表现出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案例分析一、小明在学习书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 姿势不正确:小明在写字时,坐姿不规范,手臂和手腕的用力不当,导致书写效果不佳。

2. 笔法不熟练:小明的笔法生疏,对笔画的起笔、转折、收笔等技巧掌握不牢固。

3. 字形不规范:小明书写的字形不够规范,笔画粗细不均,结构松散。

4. 耐心不足:由于书法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小明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失去耐心,产生抵触情绪。

二、针对小明问题的解决策略1. 纠正姿势:教师通过示范和纠正,帮助小明养成良好的书写姿势。

同时,教导小明保持正确的坐姿,使手臂和手腕放松,自然地握笔。

2. 加强笔法训练:教师针对小明的笔法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通过讲解笔画的基本技巧,让小明了解笔画的起笔、转折、收笔等要点,并通过反复练习,使小明逐渐掌握笔法。

3. 规范字形:教师引导小明观察规范的书法作品,让他了解字形的结构特点。

同时,通过临摹练习,使小明逐渐熟悉字形,提高书写的规范性。

4. 培养耐心:教师鼓励小明,让他明白书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小明克服困难,培养他的耐心。

三、案例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明在书法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在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以下是对本案例的总结:1. 重视儿童书法教育:家长和学校应重视儿童书法教育,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2. 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书法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书法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书法教学案例分析40例在教学感悟阶段,每次指导范写前我会先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字形,强调观察写字的“秘密武器”--米字格,看清占格位置,写出笔锋。

一次我将范字写完就“现身说法”了。

我挑了两个字“中、田”。

“中”字第一竖起笔在这个位置”我边范写边讲解要领。

写好一看:中间扁扁的“口”我故意写得又方又大,竖画也偏向右边了。

下面的学生可有意见了,来不及举手就叽叽喳喳地说起来:“老师,您那个“中’写得不好看!”“中间的部分太大了!”“竖画也太斜了吧”我微笑着向同学表示歉意:“是呀,这个字写得真是不怎么美观。

让老师再写一个吧,大家看看我写得有没有进步。

”随后我在第二个格子里又写了一遍,“老师,您这次写得是有点进步,可是还不够好看。

”班上一个调皮学生说话可不客气,其他同学也连连说是。

“嗯,中间的“口’上大下小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而且也不在米字格中间。

”我马上自夸“大家说我写得有进步,我就有信心了。

还有一个格子,再给老师一次机会好不好?”“好!”“嗯,这次写得不错。

”我还没转过身,就听到学生为我鼓起掌来!看他们的小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那个调皮学生像个小大人,边点头边赞许说:“老师,您这次写的跟课本上一模一样!”“老师,您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呀!”“对!老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课堂上的角色悄悄发生了变化,我本应该是指导者,正接受着学生的评价和鼓励,而学生通常是被我指导的角色,现在却成了小老师。

我对学生说:“瞧,老师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漂亮的字来,但是老师会观察,爱动脑,发现自己写得不好就找找原因,而且,老师写每个字都很认真,又认真观察写字的“秘密武器”,所以才会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今天的学练过程,学生特别认真。

当我走过他们身边时,有的孩子还拉住我,让我看他们的字写得有没有进步,而平时,他们只是应付交左右的心态。

看到他们专注的神情,我的心里说出不出高兴。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说的最多的话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我的教育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课教学案例
课前要求:
1、选定一本自己最喜欢的楷书(硬笔书法、毛笔小楷)帖。
2、准备一本书法笔记本,记录我们所要学习的书法理论知识。
3、遵守课堂纪律,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和课堂笔记。
4、执笔:拇指与食指夹住笔杆,其它三个指头辅助运笔,指实掌虚。
5、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课题:临、摹和创造的关系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临摹的方法和作用;了解临、摹和创造的关系。掌握正 确的学
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难点:掌握临、摹的方法,了解只有继承才有创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1分钟)
<二>、讲授新课: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是习字过程的必经阶段。但从学习的目的来
说,却不能以此为止境。在初学的时候,总是越摹越不对,越临越不像,甚至
无意再临摹下去了。不如干脆自己来个创造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古
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积累了很多年和无数人的写字经验(直接地学习和间接地
学习)而创造出来的。所谓创造,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在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以
后,再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只能是由学习中间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
通,然后可以自出新意,变化笔法,别具形体,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要知
道号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是从艰苦的实践和体验中成长起来,不是生来就是
大书家的。
一、摹法:
(1)描红:
小学生初学写字,要先描“红模”。红模是印好的红字范本,用墨笔照样填
上;填得多了,手就熟了,对于每个字的形体,在心中手上都能有个大概。
(2)摹书:
把油纸或其他透明而不浸墨的纸,罩在碑、帖上面来摹写,古人叫作“响
拓”。
初学写字不先摹写,就不容易入手,如用透明的纸蒙在上面,笔随影写,
练习久了,字的结构自然就会写好,所以“对临”(是对着碑、帖临写的意思)之
先,应从摹写开始,可以事半功倍。
二、临法:
(1)方格临写:
凡是临写楷书,要用有方格的纸来临,这是为把字体大小、笔画长短排列
匀称,有些依*。将碑、帖放在对面或旁边,看一字,临一字。
(2)去格临写:
如临行、草书,应用无格的纸,就其行笔连接的地方,注意临写;所以用
无格的纸,是为了免受拘束。(以上两种方法都算作“对临”。)
(3)分临:
就碑、帖中笔画最清楚无缺损的字选择一个,把这一个字分拆开来,看它
一点一画的安顿,学它的结构;再看它每一点、一画的起止转折,学它的笔
法。每天一字,至多三、五字,不可贪多。
(4)空临:
古人学习书法,随时随地都能用功,就是用一枝竹筷或用手指代笔,坐着
无事,画沙、画地;睡在床上,画被、画腹;甚至书空作势,只要胸中具有
碑、帖字体的笔画结构的印象,用指画空临,也可以收到效果。
(5)背临:
平时将所临写的碑、帖,熟记心中,临写的时候,将碑、帖合起来,照它
的笔法、结构,背着摹仿,写完之后,用原碑、帖来对照,如果发现有不对的
地方,随时重写更正。凡经过更正的字体,印象较深,以后便不易忘记,能收
到较大的效果。
三、摹临法:
同时摹临:
先用透明不渗墨的纸,将所要临写的碑、帖摹出,然后用较薄的纸,罩要
摹本上,再对照碑帖临写出来。既摹之后,对于结构、笔法已经大概明了,再
加临写,形体和精神,更可以结合起来,这对于学习书法是很有益处的。
从前王羲之说:“始书之时,不可看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得形势,三
遍微微似本,四遍加以遒润,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
临之,为取滑健能,不计其遍数。”(《笔势论》)他所说的一遍正手脚,是说
写第一遍的时候,要先把字的手脚端正起来,手脚就是字的笔画,横、坚、
撇、捺之类,先把它摆端正了;第二遍得形势,形势就是每个字的形体,因为
第一遍,只能将手脚安放端正,不暇注意全体,到了第二遍就应该注意每一个
字的整体位置;第三遍微微似本,既在第一遍端了手脚,第二遍注意到整体结
构,现在第三遍就应该求其稍微像原本了。
这是专指结构而言,到了第四遍,就是应该注意笔法的时候,所以说:“加
以遒润”。“遒”是运笔沉着有劲,这是说运笔不论方、圆,笔画总要挺拔;“润”
是笔墨秀健不枯槁的意思,行笔太快,墨气不匀,写出来的字,干燥枯焦,当
然不会秀润;行笔太慢,笔画滞肥,墨气钝涩,这样“润”倒“润”了,却以不
“遒”,就像一个胖子徒有虚肉,不见筋骨,臃肿无力;行笔应该是不快不慢,
从容运行,写出字来,不肥不瘦,自然会秀润有劲;最末写到第五遍,已经到
了熟能生巧的火候,所以说:“益加抽拔”。“抽拔”的意思,就是笔能提得起来
(在新学写字的时候,笔是塌在纸上,提不起来的。),灵活运笔,纵横挥毫。
如果运笔还是生涩,则并末达到纯熟,仍要多写,不得计较遍数。以上是指练
字的一个阶段来讲的。写到某一阶段可以达到某种程度,逐步深入逐步提高。
只要按步就班地学习,自然会有成功的一天。俗话说:“字无百日功”,就是
说,要经久不断的练习,才会见到功效。

四、读碑、帖法:
上面所说摹、临的方法,是学习书法必经的阶段,决不可少的。而帮助
摹、临,使得进步更快,还有读碑、帖的一种方法。我们在不临写的时候,把
碑、帖摊开来对它的一笔一画,以至字体的结构变化仔细端详。其次,再研究
它的笔法,对它的起笔、住笔和运笔中间的转折,都一一加以领会。这样,对
于临碑、帖是有极大帮助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
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
好书法基本功。
布置下堂课学具准备。
(教学参考) 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着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
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
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
《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
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着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
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
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着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
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
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
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
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
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
发吗?
故事之三 《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
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
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
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
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
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 《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现在,我
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着名书法家的事迹。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
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他们的
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三老
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岁高龄,他们每天
仍挥毫作书,豪情溢于笔端。
三位老人从青年时代就热心艺术,但在他们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候,都遭
遇很大的不幸:邓老六十三岁时,左脚因疾病截去,此后右手伤筋不能握笔,
胃又切除三分之二。他身带病残,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右手握不信住笔就练
左手,执不了刻刀就用凿子、锤子,而他这时的作品,不但不减当年,反而有
一股奇倔之气,把他的崇高品德融会在杰作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
神财富。林老在年近七旬时,全身严重烫伤,无名指和小指残废。书法家失去
手指该是何等不幸!林老坚持用三指握笔作书,终于大成。他那神采飞扬的行
早书,是我国书苑的一朵奇葩。
费老原是江苏画院的着名画师,一九五八年,右手不幸患病残废,他痛苦
万分,从此改用左手写字。志之所向,无坚不摧。经历十多个寒暑,费老终于
以崭新的面目,异峰突起,他的佳作驰名国内外书坛。
同学们,象邓老、林老和费老,在他们生命的晚年,致病致残,却以顽强
不屈的意志,锲而不舍地追求,取得显着的成就。我们正当年少,精神充沛,
身体健康,不更应该有早努力吗?当然,对于大多数同学,并不要求人人都成
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清楚、整洁,要学习历代书法前辈们的奋斗精
神,用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就一定可以作出成绩来!
书 法 口 诀
点中周旋运笔锋,欲右先左横无平;
欲下先上坚无直,悬针垂露两分明;
撇勿过弯如劲啄,一波三折捺始成;
钩挑顿处忽迅出,心手相应百日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