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长安

合集下载

关于长安的散文范文

关于长安的散文范文

关于长安的散文范文关于长安的散文范文秦王挥剑东进,统一了中国,宣告自己是始皇帝,不料秦有二世而亡。

随之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都,享国二百余年,是大朝代。

隋文帝发兵南下,结束了中国之分裂,当然属于伟大的君主,可惜隋也有二世而亡。

随之唐高祖李渊建都长安,享国近乎三百年,也是大朝代。

长安居中国疆土的中央。

中国大地的原点现在仍在长安的范围。

北京时间,实际上是由这个原点所测算。

中国对世界最早是从长安传播的。

世界不知道中国的日子,已经知道了长安。

从长安所传播的中国也最强大,最富裕,最繁荣,最浪漫,是礼仪之邦。

天下人谁不向往长安!长安文化弘孔子之仁义,取老子之清静,融释迦牟尼之慈悲,符合大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正宗。

它的开放性和宽容性,让天下人景仰。

汉长安,尤其是唐长安,使长安文化充满了美。

长安之得名甚早。

春秋以后,中国出现了连绵二百余年的兼并战争,暗无天日。

那时候,有一位智者见民苦难,凄惨,不可聊生,便给秦岭与渭河之间或曰丰镐之间的一个地方命之以长安。

其处周之杜伯国,秦之杜县,虽小,仅仅属于乡之所聚,但它却表达了天下人对和平的切盼与深诉,也表达了对极权和苛政的抵抗。

此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361年之后的某一天。

过了几世,秦王嬴政之弟嬴成蟜封为长安君,食邑于斯。

遗憾不管是秦王还是秦始皇,他的天下没有长安。

长安是中国的心。

长安是天子的城,一千余年,十三朝的几十位皇帝,开国于斯,拓疆于斯,祀神于斯,教民于斯,也哀于斯,死于斯,借黄土葬身于斯。

汉军从长安出发,征匈奴于千里之外,从而把汉人的强大传播至西域以西,北地以北。

唐皇帝坐长安,接受贡拜,万邦遂体验了唐人的繁荣。

中华民族复兴的复兴,就是创造中华民族的又一个盛世。

显而易见,在历史上无一次或数次之兴,绝无复兴之谋。

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盛世,才有现在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

历史上的盛世,最是汉唐。

中华民族之复兴,以汉唐为精神参照,合情合理,也使自信和自尊获得了源流。

长安是汉的国都,也是唐的国都,长安的意义遂有十分的深刻和十分的丰富。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是: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隋唐天坛遗址(西安)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为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包含范围非常广。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修建。

大兴城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所建,故其规格、轮廓、不觉都与洛阳城很相似,但是更为规整。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现存玄武门遗址、青龙寺遗址、明德门遗址、大明宫、兴庆宫等,散步在西安市内各处。

隋唐天坛遗址(西安)初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唐时期共沿用了314年,先后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等19位唐朝皇帝(顺宗和哀宗除外)在此圜丘祭天。

古都建设的继承和发展从汉长安城到唐长安城

古都建设的继承和发展从汉长安城到唐长安城
!城制”,从总体上看是整个城坐北向南,
体现出对东汉、魏、晋及北魏洛阳城多有继 承和发展的特点。其布局是:
(1)宫城。宫城在大郭城正中的北部, 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宽2820米,南北长 1492米,周长8624米,面积4206440平方 米,约4.2平方公里),主体建筑是太极 宫,其西为掖庭宫,其东为太子的东官,与 汉长安城的宫殿一样,东西排列,坐北向 南酱。宫城内的中部是主体建筑太极宫,为
二、城制与宫殿建筑对 长安城的继承和发展
从隋唐长安城的修建步骤说.与汉长安 城一样,也是先修宫殿,后修城垣,再修城 外的防御濠沟及其他建筑(禁苑、桥、离宫 别馆及陵墓等),但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1、凹字形的“三城”制 汉长安城是西小城连结东大郭城的双城 制,坐西向东,宫殿东西并列,坐北向南。 隋唐长安城发展为凹字形的宫城、皇城、郭 城(从西、南、东三包围宫城与皇城)的
宫城、皇城在习惯上又合称为内城,是 皇帝和百官的活动区域,也是帝、后、太 子、太子妃、皇家、宫女及部分贵族、官吏 的居住地。因此,内城与居民区严格分离。 《长安志》卷七“唐皇城”条去:“自两汉以 后,至于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宫阉 之间,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 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之,公私有便, 风俗齐肃,实隋文新意。”所谓“隋文新意, 既要使一般居民与官阙、官署隔离,又要使 宫城与贵族官吏住宅严格分开,更要使宫 城、皇城与市区隔绝,从而加强对宫城的卫 护,并保持宫廷内部的机密”蟛。这是随着 都城的发展,贸易区的扩大,“市”区人员 庞杂之故而改变的。
万方数据
秦汉及以前,有道士、方士及巫术,寺 庙还未形成。东汉的佛教已在中原出现,雒 阳城外已修建白马寺及塔。魏晋南北朝时 期,中国的道教和西方传来的佛教各自沿着 轨道发展,尤其是佛教更为兴盛。字文恺设 计大兴城时,就规划了在城内修建寺庙的地 方,这是汉长安城所没有的。粗略统计,隋 唐长安城内有慈恩寺塔(即大雁塔)、荐福 寺塔(即小雁塔)、兴善寺、道德寺、华严 寺、庄严寺(隋)及青龙寺(隋)等。它们 一般都位于内城(宫城与皇城)南部的郭城 内,即“飞龙升天”的“九五”高坡地带。

关于长安的成语典故

关于长安的成语典故

关于长安的成语典故因长安是古都,源于长安的成语及典故也有好多,接下来请欣赏:一、泾渭分明《诗经·邶风·谷风》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即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水底却清澈如鉴。

著名的八水绕长安,泾水、渭水是其中两条最大的河流,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经陕西渭南市潼关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渭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

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二、买东西因为唐长安城有东、西两市,西市卖胡人商品,东市卖汉人商品,所以购物就称“买东西”。

唐代长安城已有百万人口,是同时代全球最大、最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当时整个长安城设置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朱雀街两侧相同的位置,左右对称。

东、西两市搭建起了唐长安城的商业格局。

东市紧邻皇宫兴庆宫,居住的人主要是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人口密度较低,购物环境好,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为主,“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西市相当于现在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集合,衣食住行日用百货应有尽有,非常接地气。

三、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

事发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冷面王妃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骊山烽火台,古代烽火就是军情告急信号,各路诸侯见都城告急于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弄而回懊恼不已。

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

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再点燃烽火却再无人来救,不久便亡于刀下,西周遂亡。

汉唐的长安城有何区别?

汉唐的长安城有何区别?

汉唐的长安城有何区别?作者:唐晓峰来源:《畅谈》2018年第11期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长安城,一个是西汉时代的,另一个是唐代的。

两个长安城都是大王朝的都城,都很壮观。

长安,这个名字又大气又吉祥,那它是不是专为京师起的名字?不是,原来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小聚落,名字就叫长安。

后来在这里修建大都城,就沿用了这个名字。

当然,如果原来的名字不好听,也不会接着用。

两个长安城,因为时代不同,很不一样。

这里主要说三点不同。

建设过程不同西汉的长安城是刘邦的时候开始建设的,当时这里并不是空地,还残留着几座秦朝的旧宫殿,刘邦是草根出身,还没有养成奢华的习惯,只是命人把秦朝旧宫殿装修一下,当作自己的宫殿,就在里面做起了皇上,而长安城的历史也由此掀开。

刘邦修缮的第一座宫殿叫长乐宫,不久又在它的附近修建了全新的未央宫、北宫,这位汉高祖见过的长安城,主要就是这几座宫殿。

到了刘邦的儿子惠帝的时候,因为北方匈奴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加强防卫,在长安修起一圈城墙,把已有的城区都保护起来。

这样长安城便有了城墙,而这道可见的城围又成为长安城的轮廓形状。

后世人们讨论汉长安的样子,都是就着这个形状而大发议论的。

他们所议论的长安城形状的“深意”,是否和惠帝想的一样,却很难说了。

汉武帝雄才大略,朝廷也积攒了财力,于是进一步大建宫殿,先后修了桂宫、明光宫等,几乎把城墙里面的地面都占满了。

但还不够,汉武帝又下令在西墙外面修建了巨大的建章宫。

长安城的大建设到此算是基本结束了。

今天我们在许多书上看见的汉长安城平面图,画的就是汉武帝时的样子。

这幅图画的长安城,不但刘邦、吕后没见过,文帝、景帝也都没见过。

从刘邦的时候算起,它的建设,由几个皇帝接力,断断续续用了九十来年。

唐长安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唐长安城是隋朝建设起来的,当时叫大兴城。

那是隋文帝的时候,由将作大匠(相当于建设部总工程师)宇文凯主持规划建设而成的。

一次规划,一次建设,一次成形,是这座城市的特点。

唐朝取代隋朝,现成的大兴城接着用,但把名字改为长安。

隋唐长安城清明渠

隋唐长安城清明渠

氵隋唐长安城清明渠李健超(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室, 陕西西安, 710069)提 要 隋初兴建大兴城 (唐称长安城) 时, 充分利用“入水绕长安”的丰沛水资源, 从城东、城南引 水、 水、氵交水修凿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引水入城, 萦回曲流于坊市、官署、寺观、宫苑间,以供全城生活及环境绿化用水。

唐以后 (可能从唐中叶) 各渠道陆续湮塞。

近几十年来, 清明渠遗址 断断续续有所发现。

本文从历史地理角度对隋唐长安城清明渠的流路、历史功绩、遗址现状进行初 步探索。

关键词 大兴城 隋唐长安城 龙首渠 清明渠 永安渠·59·北流, 经尚食局东, 又流经将作监、内侍省东, 又北流入宫城。

”2.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8 (涉闻梓旧本)“以渠道水入城者三, 一曰龙首渠。

自城东南导至长乐坡, 酾为二渠, 一北流入苑, 一经通化门、兴庆宫, 由皇城入太极宫。

二曰永安渠, 导交水自大安坊西街入城, 北流入苑, 注渭。

三曰清明渠, 导坑水自大安坊东街入城, 由皇城入太极宫。

”宋人吕大防《长安城图》石刻题记文字与《云麓漫钞》同, 但有缺损。

3. 宋·张礼《游城南记》宋哲宗元礻右元年(1086 年)“清明渠, 隋开皇初引沈水西北流, 屈而东流入城, 当大安坊南街, 又东流至安乐坊入京城, 今其渠至朱坡东南, 分沈水为杜牧之九曲池, 循坡而西, 经牛头寺下, 穿韩符庄, 西过韦曲至渠北村, 西北流入京城”。

4. 清·徐松《唐两京称坊考》卷4《清明渠》“清明渠在永安渠东, 亦隋开皇初开。

引氵穴水自丈八沟分支, 经杜城之北, 屈而东北流, 入京城之南, 经大安坊之东街, 又屈而东经安乐坊之西南隅, 屈而北流, 经安乐、昌明、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之西, 又北经布政坊之东, 右金吾卫之东南, 屈而东南流入皇城, 经大社北, 又东至含光门西, 又屈而北流经尚食局东, 又北经将作监、内侍省东, 又北入宫城广运门, 注为南海, 又北注为西海, 又北注为北海。

长安文化——精选推荐

长安文化——精选推荐

长安文化长安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主流文化的发祥地。

长安文化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而且长安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地域文化所不可企及的。

一、长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长安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结合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符号。

从空间上讲,长安是指现在的陕西潼关以西、宝鸡以东的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区。

关中地区形势险固,土壤肥沃,田畴交错,河流纵横。

早在秦代,关中地区就被称为“天府”。

《战国策·秦策一》说:关中地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

”从时间上讲,长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主要活动在这个区域。

嗣后,他们的子孙东移、南迁,一直延伸到齐、鲁、燕、赵、淮河以及长江流域。

长安城南的沣水和镐水汇合处是周王室的都城丰京和镐京的所在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即诞生于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礼乐文化”也发源于此。

“礼乐”是周天子的治国纲领,尤其是周代的礼乐文化作为等级制度的文化符号,被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圭臬,从而使得周文化成为长安文化的开端,并对后世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

当周王室衰落时,他的诸侯国鲁国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礼乐”制度。

孔子对此很欣赏,曾经说过“闻韶乐,三日不知肉味。

”足见他对礼乐文化崇拜到了几乎痴迷的地步。

在《论语》中,孔子向他的学生谈起“周礼”时,对学生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实际上是赞叹“礼乐”文化的“人文化成”作用。

所以,以《论语》为起点的儒家文化,它的根基实际上在长安。

所谓的鲁文化,实际上是长安文化的转载。

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诗歌方面看,长安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且在长安这块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化沃土中孕育了中国诗歌文化传统。

长安到处是诗。

这不仅因为它是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更重要的是,当长安作为自西周以来多个王朝的传统建都之地在宋以后被汴京(开封)、大都(北京的前身)以及北京所替代后,这块得天独厚的人文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帝都文化”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依然占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从_市_到_场_唐代长安庙会的兴起与坊市制度的破坏_张天虹

从_市_到_场_唐代长安庙会的兴起与坊市制度的破坏_张天虹
[ 6] ( 卷 八《玄 宗 本 诏出太仓米二百万石给之 ” 师饥, , p. 200 ) 。 纪》
多的成本来传递 这 个 信 息 。 从 陆 贽 的《请 减 京 东 水运收脚 价 于 缘 边 州 镇 储 蓄 军 粮 事 宜 状 》 来 看,
( 卷 一 八, 东渭桥仓开场交 易 粮 食 是 很 普 遍 的[9 ] p. 597 ) 。 而且, 诸如此类的开场绝不仅仅限于长

“中国庙市之 史 的 考 察 ” , 1934 年, 28 - 33 页, 参见全汉升 载《食 货 》 一 卷 之 二 期, 此 据 上 海 书 店 1982 年 影 印 版
《 58 - 63 页;关于庙会与庙市的研究尤其集中于明清以降 。 参见赵 世 瑜《狂 欢 与 日 常: 明 清 以 来 的 庙 会 与 食货 》 第一卷, , “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 , 2004 年 第 3 期, 121 - 136 页;樊 铧“民 民间社会 》 三联书店 2002 年版;张萍 载《 中国史 研 究 》 , 2001 年第 1 期, 90 - 94 页 。 国年间北京城庙市与城市市场结构 ” 载《经济地理 》
[ 4] ( 卷 五, pp. 119 ~ 120 ) 。 胜 尘土涴 其 饼 ” 之即翻,
业坊为朱雀门街东之第三街街东自北向南之第四
( p. 329 ) ;邹 骆 驼 就 坊, 东邻兴庆 宫, 南 毗 东 市[5 ]
其 主 要 活 动 年 代 在 唐 玄 宗 之 前。 可 是邹凤炽 ② , 见, 小商小贩由市 向 邻 近 诸 坊 渗 透 是 很 自 然 的 现 象, 但这并不能说明坊市制度的破坏 。 考察坊市制度 的 破 坏, 不应把注意力放在一 店一邸或是某些 商 贩 在 坊 内 的 零 星 的 买 卖 活 动, 而应关注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和经济活动的变动趋 尤其应该关注官府的经济行为 。 在传统时代, 势, 官府的行 为 往 往 是 对 社 会 事 实 的 一 种 认 可 或 疏 导 。 如果官府组织的物流及其他经济活动也全面 这个时候才可以说坊市制度 由两市向街区扩 展, 真正地开始松动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壁画
章怀太子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文化 唐代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是初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 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书法家;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 骨”。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隋朝的初建: 隋朝时建成宫城、 皇城及外郭城(局部); 开凿永安渠、清明渠、 龙首渠等引水入城;开 辟道路、划分里坊,城 市布局与结构初显。
宫城
皇城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永安渠
清明渠
龙首渠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宗教建筑——佛塔 法门寺老塔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二、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1)城市分布与发展重心南移 南北朝后,由于北方关 中地区战乱频繁,大量人口 南移,城市分布及发展重心 由中原转向江淮流域,引起 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 离。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疆域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疆域
唐朝,是继隋 朝之后的大一统王 朝,也是版图最大 的中原王朝。唐朝 的国土在西部以及 北部超出了现代中 国的疆域。唐朝与 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并称世界上最强盛 的国家。唐盛时期 的疆域北至贝加尔 湖以北和外兴安岭, 西至中亚威海,东 至库页岛,南至越 南北部。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四、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 (1)唐长安城的选址思想 形胜思想 形胜,即“地形险固,故能胜人也”。地形险固,是 都城选择最重要的条件,军事攻守条件是稳固国都、长治 久安的首要条件。 “形胜”体现为: • 地域辽阔、土地肥沃; • 水源充沛、物产丰富; • 交通便利、便于运输; • 有山河等作为自然屏障。
佛教与道教为唐代时期 最主要的两大宗教。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宗教建筑——佛塔 西安大雁塔 楼阁式,由楼阁式木塔演变 而来,可登高远眺。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宗教建筑——佛塔 西安小雁塔 密檐式,各层之间间距 小而底层高,越往上收缩越 急。砖檐多用叠涩法砌成。 多为实心塔。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户部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朝的社会背景 城市建设 为巩固隋朝发展,加 强南北的交通往来。隋文 帝与隋炀帝开始修建举世 闻名的隋朝大运河(京杭 大运河的前身)以及驰道, 建立京师大兴城与东都洛 阳城。还兴建长城保护疆 域,提升了位于关中的隋 廷对于北方地区、关东地 区、江南地区的掌控力, 并诞生了经济重镇(扬 州)。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知识点回顾 三国——两朝(南北朝)时期,我 国城市的分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北方关中地区的战乱引起人口向南方迁 移,城市的分布与发展重心“南移”: 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滞后,数量减少,而 江淮流域城市发展迅速,数量增加。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朝大运河 为了掌握江南的财富和加 强对南方的控制,并且实现南 粮北运,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 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以洛阳 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 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后 由于黄河几次改道,使得隋朝 大运河被掩埋。京杭大运河是 在隋朝的运河基础上修建的。 隋朝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 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长 度、通航能力等都在世界上首 屈一指。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 个世界遗产。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宗教
佛教在唐代得以进一 步传承与发展,加之唐 代国际交通的发达,一 些西方宗教也开始传入 中国,如伊斯兰教、景 教、摩尼教。并且对城 市的建筑形式产生了影 响,寺院等宗教建筑大 量出现。此外,统治阶 级一直提倡的道教也备 受推崇。唐代的宗教与 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
宫城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皇城
皇城
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 亦成规则的长方形,面积 5.2平方公里; 皇城北面无墙,与宫城 以横街相隔。横街宽三百 步(实测为220米),是 当时在承天门前举行重大 庆典的广场。 皇城内分布着中央衙署、 官办手工作坊、军营和太 庙、社稷等。祖庙与社稷 坛的布置符合“左祖右社” 的规划制度。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1)唐长安城的选址思想 地理上的“形胜”
关中地区南有秦 岭山脉,西、北两面 为北山山脉、再向北、 西北方向有黄河天堑 作为屏障。此外,关 中地区地域辽阔、物 资丰富、土地肥沃, 河流纵横(八水绕长 安)。
“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
“天下形势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南京)又次之” ——南宋大臣李纲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朝的社会背景 隋朝(581-618 年),隋文帝杨坚在 中国战乱了280多年之 后重新统一了中国。 在旧长安城东南龙首 原南侧建新都,名为 大兴城。建东都洛阳 为陪都。该时期,国 家强盛、政治清明, 史称“开皇之治”。
大兴城 洛阳
但隋炀帝杨广在位 期间,多次发动战争, 对人民统治残暴,最 终使得隋朝在农民起 义中灭亡。
二、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3)东南沿海港市的兴起
唐中叶后期,由于国力强盛,声誉远及海外。但该时 期通往西亚的陆路交通受阻,而海上丝路发达。
当时前来贸易的国家有:西方有罗马;东方有波斯、 印度、南洋、朝鲜、日本等,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 部沿海港口城市的崛起。其中交州、广州、泉州、扬州 并称为四大港口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东南沿海港市的兴起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东南沿海港市的兴起
扬州
泉州
交州
广州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三、隋大兴城
周代:丰京、镐京; 秦朝:咸阳城;
汉朝:长安城;
隋朝:大兴城;
唐朝:长安城。
大兴城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三、隋大兴城 隋大兴城的修建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建立隋朝,始建都于汉长安城, 但最终弃汉长安,在其东南方向另建新城(隋大兴城), 隋大兴城为唐长安城的前身。 隋文帝放弃汉长安城的原因: • 汉长安城饱经战乱,难以修复; • 汉长安城的宫殿与一般建筑相互混杂,分区不明确,管 理不方便。 隋大兴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由隋朝时期的建 筑师、规划师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大兴城在隋炀帝期 间、唐初又历经数次修建。隋灭亡后,唐朝仍建都于此, 屡有修建,但城市轮廓仍和隋朝相同。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朝大运河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公元618年,李渊取代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 唐朝,在隋大兴城与洛阳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 长安与洛阳。建都长安(西京),陪都洛阳(东京),两 京并重。至武则天继位(武周)后,建都洛阳15年,改东 都(洛阳)为神都。唐玄宗时期,又迁回长安。 从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百余年间,唐朝 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局 面。至黄巢起义爆发后,朱温篡唐,唐朝覆灭,中国进入 五代十国。 长安—洛阳之间的变迁 隋:都城大兴城(西京)、陪都洛阳(东京); 唐:(唐初)都城长安城、陪都洛阳; (武周)东都洛阳(建都15年); (玄宗)迁都回长安。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文化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 可谓唐诗,著名的诗人层出不 穷。如李白、杜甫、王维、白 居易、李贺、韩愈、李商隐、 杜牧等,诗风各异,铸就了我 国古诗中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朝的美术也与之前朝代迥 然不同,受外来国度影响,唐 代绘画也体现了西域特征。此 外,唐代的壁画特别发达。莫 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 比如敦煌、龙门石窟都是在唐 代步入全盛。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朝的社会背景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朝的社会背景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朝的社会背景
为了巩固政治,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 等都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政治方面,确立了对后世影 响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并正式 推行科举制度;外交方面,周边国家及少数民族深受隋朝 文化的影响。
泗州
淮安
扬州
汴州(开封)、宋洲(商邱)、 睢扬、泗州等也渐次成为重要的 商镇,且在唐中叶后,这些城市 也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
苏州
杭州
随着运河沿线城镇的崛起, 我国第一条南北向的城市发展轴 线开始形成。源自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二、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2)初步形成了沿大运河的城市发展轴线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唐朝的初建: 唐高宗五年:外郭城 修建完成; 唐太宗:太极宫 唐高宗二年,李治复 建大明宫,后成为主要 宫廷; 唐玄宗开元二年开始 兴建兴庆宫。
大明宫
太极宫
兴庆宫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宫城 • 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 中,主要宫殿坐北朝南。 平面成规则的长方形,面 积约4.2平方公里。 • 宫城内有太极宫、掖庭 宫和东宫三大宫。其中太 极宫为唐初的政治中枢; 掖庭宫为宫女的居所;东 宫为太子的居所。掖庭宫 北部为太仓所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