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合集下载

名胜古迹解说词

名胜古迹解说词

名胜古迹解说词【鼎湖延寿宫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焦岱镇焦岱村。

鼎湖延寿宫是汉武帝时修建在上林苑最东部的一处离宫。

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多处夯土建筑基址,有成排的排水管道和散水等,宫城城墙基地断续可见有大量建筑材料堆积,其中瓦当以云纹为主,文字瓦当有鼎、鼎湖延寿宫、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

? 杜陵【杜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三兆村南。

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

汉元康元年(前65)开始营建。

陵园面积18.49万平方米,正中为封冢,形如覆斗,顶部平整,四角斜线分明,高29米,每边长约175米,顶边长50米。

其南有清代祭祀碑石数十通,今仅存5通。

陵园四周有墙,并有寝殿、便殿等遗址。

杜陵东575米处为王皇后陵,形制与杜陵同,高24米。

杜陵南6.5公里处有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平君的陵墓,高22米,比杜陵小,故称小陵。

古代小少通假,俗称少陵,因此后人把之间的原称为少陵原或杜陵原。

? 蔡文姬墓【蔡文姬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

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

博学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战乱没于匈奴达12年。

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赎回。

卒后葬此。

1991年建立蔡文姬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蔡文姬所著《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及《后汉书》中的《董祀传》等。

?大兴善寺【大兴善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市区南部兴善寺西街。

中国佛教密宗祖庭,隋唐时代著名的佛经译场。

始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90)。

初名遵善寺。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修大兴城,又因寺址在靖善坊内,所以取名为大兴善寺。

隋初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那崛多、达摩笈多在此传播密宗法旨。

唐玄宗时印度善无畏、金刚智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不空在此译经500余部,是当时长安三大佛经译场之一。

后遭火灾,明永乐及清康熙年间又重修,现存规模在此时形成。

近代辟为公园。

寺内所藏宋代木雕千手观音像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存的唐代石雕龙头、元明时期绘制的佛像、西藏喇嘛绘制的《二十一度母像》等,均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
• 长安城内主要有四条沟渠,名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 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前三渠开凿于隋初开皇三年(583年),漕渠开凿于 唐天宝元年(742年)。
对外交流
大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充满自信,长安 城成为一座国际性城市和文化交流中心。
大明宫内麟德殿曾宴请过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的 客人,来唐的外国使节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等 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万人口的长安,长期居 住的外国人达万家以上,他们来长安经商、求学, 或从事宗教活动。
唐长安城
——即隋大兴城
目录
• 历史 • 布局 • 唐代长安的城建特点 • 宫殿 • 外郭 • 对外交流 • 文学
• 唐代的都城长安, • 即今天的陕西西安。 •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赞美长 • 安, • “秦中自古帝王州” •。
• • 确实,自西周开始,历经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 • 和隋、唐,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
• 兴庆宫位于外郭城的东部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宫墙四面设门, 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宫内以园林为主,且不按中轴对称布局, 因此具有离宫的性质。其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 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北部有兴庆殿、南薰殿、长庆殿、大同 殿等一组宫殿。唐末兴庆宫毁于战火,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并兴 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等。
• 唐代的长安城可分作三部分:最北部的中央部分叫宫城,是皇帝、后 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宫城的南边叫皇城,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地方; 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把宫城和皇城包围着,是百姓或官僚的住宅 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整个长安城大体呈方形,周长约七 十里, 城里有14条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这些纵横交叉的大街 把长安城 分隔成许多方块区域。这些方块区域中包括有东西两个市场和一部分 寺院名胜地区,其它大部分都是住宅区。 当时称这些方块区域为 “坊”,每个坊都有不同的名字。往来南面门和贯通东西六门的六条 街道是宽阔的主干大街。除延平门至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其 余都是在100米以上,尤其是作为城内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达155米, 是今天北京长安街的两倍。各街道两侧均设有排水沟,并植有槐树和 榆树。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是: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隋唐天坛遗址(西安)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为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包含范围非常广。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修建。

大兴城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所建,故其规格、轮廓、不觉都与洛阳城很相似,但是更为规整。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现存玄武门遗址、青龙寺遗址、明德门遗址、大明宫、兴庆宫等,散步在西安市内各处。

隋唐天坛遗址(西安)初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唐时期共沿用了314年,先后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等19位唐朝皇帝(顺宗和哀宗除外)在此圜丘祭天。

唐朝长安城有多繁华?长安城的结构区域规划!

唐朝长安城有多繁华?长安城的结构区域规划!

唐朝长安城有多繁华?长安城的结构区域规划!本文导读:唐长安城是隋唐两个朝代的首都,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都城。

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其背景就放在了繁华的长安,很多朋友都对大唐感到好奇,都想看看唐朝盛世究竟是怎样的,而这部剧刚好是将长安城兴盛的一面给展示了出了。

长安城是按照古代传统建筑风格打造的一座城市,其设计非常讲究,每一块区域都有专门的作用。

这次就为大家讲讲长安城的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唐长安城基本就是隋朝大兴城《长安十二时辰》看到的国际化的长安城,实际上是隋文帝打的底,唐朝建立以后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建和扩建,隋唐的长安城并不是汉长安城,汉朝的长安城在隋唐长安城的西北部。

北周是宇文家族建立的,而北周是代西魏而起,西魏的都城就是在汉朝的长安城,但自从东晋八王之乱以后,经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再到杨坚代北周建立隋朝,长安城饱经战乱,已经破败不堪,宫殿年久失修,城内供水排水严重不畅,造成长安城内恶臭满城,生活用水也受到了污染,同时汉长安城在渭水的南侧,而渭水经常改道,让汉长安城饱受困扰,这让隋文帝感到非常的不满,堂堂大隋王朝,都城怎么可以如此?只不过隋文帝需要站稳脚跟,所以忍了一年,一年后,隋文帝做了个梦,梦见长安城被水淹了,隋文帝就非常恼火和担心,于是隋文帝在建立隋朝的第二年,就下令让天才设计师宇文恺设计建设大兴城。

选址选在了汉长安城的东南方。

宇文恺的确是个天才建筑家,他采用了先建宫城,后建皇城,最后建郭城的策略,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修建好了大兴城,当然这个时候的外城郭还没有建设好。

隋炀帝即位以后,大兴土木,开凿了隋唐大运河,有发动10多万人修建了大兴城的外城郭,大兴城的范围和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隋朝是短命王朝,唐朝对长安城的修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过隋朝末年的战乱,大兴城遭到了部分破坏。

唐朝建立以后,在原来大兴城的基础上进行修缮,由于隋朝的政治中心大兴城在地市低洼区,一到夏天就特别闷热,于是李世民在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龙首原高地,为李渊修建避暑行宫,最初叫做永安宫,不过李渊还没有住进这个永安宫,就去世了,于是工程终止。

唐长安城设计与布局课件

唐长安城设计与布局课件

二、唐长安城布局
(1)形状 (2)组成 (3)布局特点
二、唐长安城布局
(3)布局特点:
A左右对称。
全城以宫城 的承天门、皇城的朱 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 门之间的连线,也即 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 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 中轴线,以此为中心 向左右展开。
二、唐长安城布局
(3)布局特点: A左右对称。 B突显宫城地
二、唐长安城布局
(1)形状 (2)组成 (3)布局特点
一、唐长安城设计
1.选址(隋) 2.大(大兴城) 3.从隋大兴城到唐长安城 (1) 改大兴宫为太极宫 (2)修建大明宫 (3)修建兴庆宫
3.从隋大兴城到唐长安城
(1) 李渊起兵,攻大兴城建立唐朝,改大 兴宫为太极宫。
(2)修建大明宫
因太极宫地势较低,而长安 城盛夏气温很高,异常燠热,住在太极宫有“湫 湿”,太宗选定在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龙首原高地, 营造大明宫(避暑,孝子)。
一、唐长安城设计
1.选址(隋)
1.选址(隋)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 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由于杨坚是以北周 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 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 汉兴以来已历 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 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首先,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 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 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 卤,难以饮用。
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 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 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 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一、唐长安城设计
1.选址(隋) 2.大(大兴城)
2.大
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 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隋将城池建设得 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 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 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 6.2倍,是当时世界人城之一。

唐城绿带建设与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

唐城绿带建设与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

左右 .总长约 Ik 7 m的城 市公共绿地,这就是
众所周知的 “ 唐城绿带”i ( I 围叭 )。
唐城绿带建设与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
Th e Con t uc i fT qc s r ton O an heng
唐城绿带的规划是我 国城市总体 规划层 面实现 大遗址保护的典型案例之一 .也开创
西安 牡丹嚣 段
西 安矗新 区段
31 . 明德 门社 区唐城绿 带建设
西安 市政府于 19 年5 9 5 月启动了西安市 安 居工程 .其 中明德 门小区是西安市最早进 行
规划设计及 实施 的安居工程 ,目前 已发 展成 为明德门社 区,是西安市规模比较大的居 住
片区 .园与 隋唐 长安城 的正南门明德 门遗址 毗邻而得名 。明德 门社区内的唐城绿带 从杜 区 中间穿 过.面积约为47 2 hm .最初设 计 目
攀囊 蚕 一 薰
2唐城绿带与隋唐长安城外郭城考古
15年至16 年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 97 92
会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现称 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西安唐城 队对庸 长安城 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局部 的考古发 掘工作 ,其
中包括对隋唐长安城外郭城 相关遗址 在内进
行过考古勘探 .对隋唐 长安城外 郭城的范围 和各城 门的位置等做了详细勘察和探测 。正 I 是这次考古所据供的资料 为之后 的唐城绿带
嘲oI 城 绿 带 规划
安城高度叠压,给隋唐长安城保护带来巨大的 困难 .唐城绿带的规划更显出其深远的意义 ,
为今天的西安创造更多隋唐长安城外郭城考古 研究与遗址保护与展示研究的机会。
3唐城绿带建设典型案例比较研 究
2 世 纪9 年代 ,西安城 市建设 进入到 0 O 快速 发展 的阶船 .在唐 城绿带 周 围发展建

西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构置于3间大木硬山式殿内。面宽3间,小木雕,高约6米。每间外檐 置六抹透花隔扇门,门额上筑斗拱重楼,门内为天宫楼阁,阁顶为斗形八 角藻井,次间为方形天宫建筑;有重檐三滴水,楼角及各种精巧复杂斗拱 出檐。天宫下部有佛道帐3间,内置佛像,殿堂全部精绘、沥粉、贴金。 为中国罕见的大型木构宫殿式建筑模型,小木作之精品。
2001年6月25日,西安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隍庙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创建到迁建于今址,屡屡修建。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开始屡次修葺与增建。清雍正元年 (1723年),城隍庙毁于一场大火。
中国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原名清修寺,因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化觉 巷内,故名。
水陆庵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前有5间山门,南北两边各有厢房13 间,院中有3间中殿,西有5间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个院落显 得清幽古朴。彩色泥质壁塑是水陆庵的精华所在。隋唐时,水陆庵本是的 悟真寺内的水陆殿。唐朝时,水陆庵达鼎盛时期,最多有1000僧众。宋代 至元朝,水陆庵悟真寺开始走向衰落。明代嘉靖年间,秦藩王朱怀埢用五 年时间修复,水陆庵被评为圣地,出现大量彩塑。水陆庵彩色泥塑有较高 的美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1957年,公输堂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2001年6月25日,公输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输堂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于右任题签的《重修户县志》记载: “(祁村南堡)有工师堂,俗称鲁班所修,雕刻极其精巧。
西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国家文物局关于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文物保函[2013]824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文物保函[2013]824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文物保函〔2013〕824号)陕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68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同意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和你局意见。

二、请你局指导地方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编制单位联合专业考古研究机构,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有关规定,开展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应从整体保护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出发,以加强现有城市建设控制为重点,合理确定规划范围,统筹考虑文物本体保护、管理体制理顺、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问题,明确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与规划范围内其它文物保护单位的关系,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请你局指导专业考古研究机构抓紧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搞清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的范围、布局和内涵,明确保护对象,进一步深化价值和现状评估,科学分析影响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安全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同时,加强考古资料整理、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四、请你局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切实做好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加强专门管理机构建设、日常巡查和看护,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之间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

此复。

国家文物局2013年06月07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作者:————————————————————————————————日期: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

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

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

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

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

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

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

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

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

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

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

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

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

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

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

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

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

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

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

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

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

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

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

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

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5米多)。

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

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5个门道外,其余各门都是3个门道。

明德门是南面正门,北对皇城的朱雀门和宫城的承天门,位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规模宏大壮观。

经发掘实测,门址东西长55.5米,南北进17.5米。

门墩为版筑夯土,表面砌砖壁。

门道宽均5米。

(见彩图[陕西西安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宫城南连皇城,北接禁苑。

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周长8.6公里多。

宫城南面正门隋名广阳门,唐改为承天门,北面为玄武门。

承天门遗址东西残长41.7米,进深19米,3个门道,门基铺石条或石板,这是其他门址所未有的设置。

宫城的中部为太极宫(隋名大兴宫), 正殿名太极殿(隋称大兴殿),是皇帝的正衙,位于宫殿区的南部,与承天门南北相对。

宫城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据记载东宫分中、西、东3部分,依此复原东宫宽度应是830余米。

宫城西部是掖庭宫,为宫女居处,东西宽702.5米。

据记载掖庭宫之北有太仓,南有内侍省。

皇城亦名子城,位于宫城之南,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无北墙。

东西两墙与宫城的东西墙相接。

平面亦为规整的长方形,南北长1843.6米,东西宽与宫城同,周长9.2公里。

皇城南面3门,西面2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北对宫城的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门。

东面2门虽未探得,但据西城2门的位置可以确定。

皇城内的街道除北面横街之外,只探得安上门内的南北大街,街宽94米,两侧均有3米宽的排水沟。

据文献记载,皇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街5条“皆广百步”。

各街之间设置中央衙署及其附属机构。

街道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其中通南面3门及东西6门的6条街,是主干大街。

6条街除南面通延兴门和延平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其余5条街宽皆百米以上,特别是明德门内的南北大街──朱雀街宽达150~155米,是现今北京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宽的2倍,这样宏伟的大街在古今世界都城中,是绝无仅有的。

其他不通城门的各街宽在35~65米之间;顺城街宽为20~25米。

各街路面均起拱,两侧建有宽2.5米左右的排水沟,惟朱雀大街两侧沟宽3.3米,深2.1米。

坊是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述南北11条和东西14条的街道,纵横交错,将城内划为110个坊(隋炀帝时称里),其中城东南隅1坊被划入芙蓉园内。

各坊面积不一,朱雀大街两侧的4列坊最小,南北长500~590米,东西宽550~700米;在上述4列坊之外至顺城街的6列坊,南北长同前,东西宽1020~1125米;皇城两侧的6列坊最大,南北长660~838米,东西宽1020~1125米。

坊四周都筑有坊墙,墙基宽2.5~3米。

除朱雀大街两侧的4列坊只开东西2门、设东西向的一条横街外,其余均是四面开门,中设十字街,街宽皆15米左右。

十字街将一坊划分为4区,据在永宁坊东部的发掘所知,在坊的东北一区内还设十字形小巷,巷道残宽近3米。

可能每个区都有十字巷,则一坊即为16个小区,出入交通比较方便。

这些坊内分布着居民住宅、官衙、寺观等。

坊门早开晚闭,并设兵看守,宵禁后禁止开门出入,以便于控制和管理。

近年来在各坊中常发现隋唐时期的遗物,如在启夏门内昌乐坊中出土隋开皇四年(584)董钦造鎏金铜佛1铺;在平康坊发现唐大中十一年(857)鎏金茶托7个;在兴化坊发现窖藏1处,其中有造型工艺极为精致的金银器多件。

[隋开皇四年鎏金铜造像]佛寺和道观几乎遍布长安各坊。

如西南隅的总持寺和庄严寺各占1坊之地,朱雀街左右的兴善寺和玄都观分别占靖善坊和崇业坊的全坊,其建筑均极豪华、壮丽。

慈恩寺占进昌坊的一半,有十余个院,房屋多达1987间,僧人有300之多。

慈恩寺著名的大雁塔(见慈恩寺塔),至今犹为游览胜地。

荐福寺占开化、安仁两坊之地,寺在路北的开化坊内,塔在路南的安仁坊内,当时称为别院,即今之小雁塔(见荐福寺塔)。

著名的密宗道场青龙寺,在东城延兴门里街北的新昌坊内,有塔、殿等遗址多座(见青龙寺遗址)。

(见彩图[陕西西安唐青龙寺3号殿遗址])东市、西市是长安城两个商业区。

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

经过勘查、发掘,已究明其形制和布局,平面均呈长方形,四周有版筑夯土墙,每个市的面积占两坊之地。

西市的范围,实测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

市的北、东两面围墙的基址宽4米许。

围墙内有沿墙街道,宽皆14米。

市内有宽16米的南北和东西向平行街道各两条,各街两端开门。

4条街交叉呈井字形,将市内划分为9区,每区都四面临街,店铺临街而设。

已发掘的店铺面阔4~10米不等。

从出土遗物判断,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

可证当时的商业相当繁荣,所以西市素有“金市”之称。

东市的形制与西市相同,实测其范围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广924米,大小几与西市相等。

部分围墙基址宽6~8米。

街道经勘探仅发现西街的北部和南街的西部各1段,街宽近30米,较西市宽近1倍。

市东北隅有不规则椭圆形池址1处,东西直径180余米,南北160米。

池周岸经夯筑,据发掘所知,池深3~6米。

此池东南80余米处,尚有一较小的椭圆形池址,两池之间有渠道相连。

大池的引水渠道在该池的东北隅,渠道的方向与兴庆宫“龙池”的西南部对照,池水很可能是由龙池引入。

这一池址,当是文献记载中的东市“放生池”。

长安城内的商业大都集中在东、西两市,但在各坊中亦有分散的小饮食业、邸店和手工业作坊等。

大明宫在太极宫东北面禁苑内的龙首原高地上。

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

高宗龙朔二年(662)又经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听政,终于取代了太极宫,成为唐代的主要宫廷(见大明宫遗址)。

兴庆宫在外郭东城春明门内街北。

开元二年(714)因兴庆坊(旧称隆庆坊)是玄宗藩邸置为宫,十四年扩建兴庆宫置朝堂,十六年竣工,玄宗即常在此听政。

天宝十三年(754,旧唐书作十二年)又筑兴庆宫城,并起城楼。

兴庆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75米,周长4.6公里多。

宫城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城偏北部。

宫内南部有东西长915米、南北最宽处214米的水池,名龙池。

龙池以北为宫殿区,南为皇帝宴游之园林区。

著名的勤政务本楼与花萼相辉楼即在宫城的西南隅。

勤政务本楼东西长26.5米,南北宽19米,面阔5间,进深3间。

在发掘中出有琉璃瓦及大量莲花纹方砖等,表明其建筑相当豪华壮丽。

唐玄宗时期除修建兴庆宫外,还先后于兴庆宫东侧附外郭东墙建筑了一道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曲江池的夹城作为复道,以便皇帝往来潜行,夹城的遗迹已勘查和发掘。

渠水通长安城内的主要渠水有4条。

隋建大兴城时,开掘了龙首、清明、永安3条渠,分别从城东和城南引水、水、水入城,以解决宫苑环境等用水。

3渠的部分渠道已探查清楚。

龙首渠从东南引水北流,分为2支,南支至通化门北侧入城,然后南折入兴庆宫注入龙池;北支至郭城东北隅西折入禁苑,注入大明宫东内苑北部之龙首池。

清明渠从城南引水由安化门西侧进城,经大安坊东折,沿安化门大街东侧北流,至太平坊断缺。

据记载,此渠经过皇城进入宫城内注为三海(南、西、北三海)。

永安渠引水从安化门以西1000余米处进城,其断续的遗迹沿大安坊之西的南北大街东侧向北,经过西市以东至北城景耀门东侧入禁苑。

出城后偏向东北行,渠宽10米多,至大白杨村东北分为2支,一支北去入渭河,一支向东从九仙门以北130余米处进入大明宫,然后向东南注为太液池。

在太液池东端引出一渠东出大明宫东墙偏向东北行,可能是流向鱼藻宫内。

唐天宝元年(742)又于西城开了一条漕渠,引水自金光门北侧入城,然后南折过金光门大街再东折,至西市东北隅又沿市之东墙向南,至西市南街东端北侧入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