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科学试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野外快速测量金矿中金含量的方法

湖南省技师综合评审 化学检验工职业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论文 文章题目: 野外快速检测金矿中金含量的方法 姓名:刘志友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工作单位:湖南省永和磷肥厂

野外快速测量金矿中金含量的方法 湖南省永和磷肥厂刘志友 摘要:本文通过活性炭吸附-碘量法、泡沫塑料富集硫化米氏酮(TMK)法对比,选用一种野外快测量矿石中金含量的方法。(以下分别简称碘量法与TMK法) 1前言 本人是1994年从湖南省化学工业学校毕业,工作地为湖南省浏阳市永和镇省永和磷肥厂,从事化工工艺与化工分析工作。与本人工作地相距十多公里的七宝山镇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发现了金矿,该矿的特点是分布浅(甚至在地表上露出)、分布不均匀、含量也不均匀(富矿10~100克/吨,贫矿0.1~1克/吨),且该矿是以泥土状存在而不是以矿石状存在。本人为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对此地金矿进行了不少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一种快速检测泥质金矿石含量的方法,整个方法简单快速,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只用40分钟左右就能测出金矿中是否有金,金含量大致多少。 2 试验部分 2.1碘量法 2.1.1仪器与试剂 分析天平(精确至0.1mg),马弗炉(0—1000℃),瓷坩埚,水浴箱,抽滤泵,布氏漏斗,电炉,烧杯,移液管。 硝酸,分析纯。盐酸,分析纯。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200g/L。硫代硫酸钠,分析纯。氟化氢铵,分析纯。无水碳酸钠,分析纯。冰醋酸,分析纯。碘化钾,分析纯。淀粉溶液,质量浓度为10 g/L。活性炭,二级。金标准溶液,0.1000 g/L。 2.1.2原理 矿石经高温灼烧,除去其中的硫、碳及其它有机物质,用王水溶解,经活性炭吸附分离,灼烧除碳,再用王水溶解,在稀醋酸介质中,用氟化氢铵、EDTA掩蔽铁、铜、铅等。用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1*10-6,测定范围(0.1—100*10-6。)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管理办法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系统地进行材料(制品)的环境适应性研究,长期积累各类材料在我国典型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中的腐蚀数据,提高我国材料环境腐蚀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水平,为提高我国材料的服役性能、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及材料科学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建立了“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以下简称腐蚀站网)。为进一步做好腐蚀站网工作,规范管理,促进材料腐蚀试验站网络化建设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腐蚀站网是科技部领导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的重要基地。 腐蚀站网是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等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根据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的基础条件和科技部建设国家野外台站规划,通过遴选、评审、整合后确定的28个试验站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构成。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是按一定标准遴选的、行业中水平最高、最有代表性的腐蚀试验站,是国家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积累基地,是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是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示范基地。 第3条腐蚀站网建设目标:根据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的基础条件和科技部建设国家野外台站规划,遴选、整合并完善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持续积累材料在我国典型环境中腐蚀数据;深入研究材料在西部典型自然环境和东部工业污染环境中的腐蚀规律与行为预测。最终建成开放、共享、具有“观测、研究、示范”作用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实现材料环境腐蚀数据为重大工程和创新工程的共享服务。 第4条腐蚀站网的基本任务:完善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建设,建成开放、共享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系统进行材料(制品)环境适应性试验,长期积累各类材料在我国典型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中的腐蚀数据,开展材料腐蚀行为与环境因素相关性的基础研究,

某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野外观测试验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野外观测试验站 可行性研究报告

摘要: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某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野外观测试验站的布局、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资源环境科学;野外观测试验;某科学院 一、引言 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广阔的大自然,野外长期观测与定位试验是其基本研究手段。野外监测和试验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减灾防灾、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提供优化示范模式。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一手段仍不可缺少(同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更能发挥其作用)。野外观测试验站是开展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的基本平台,是野外科学研究和生活的基地。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野外观测与试验工作,重视野外站的建设。英国洛桑试验站(Rothamsted Experimental Station)长期开展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关系的监测、试验和研究,为土壤学和农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英国和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Manua Loa监测站通过长期连续的监测,发现了近50年来全球大气中CO2浓度逐年升高的事实,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并引发了人类对于全球变化的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野外站正朝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已经成立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网(BAPMoN)、国际地磁台网(INTERMAGNET)、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 Network)、全球陆地观测系统网络(GT-Net,包括生态网络GTN-E、冰川网络GTN-G、永久冻土网络GTN-P和水文GTN-H)等国际野外站网络。 某科学院历来重视野外科学工作和对野外观测试验站的建设,自建院以来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130个以上野外站,涉及地学、生物学、天文学、声学、岩土力学、高能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包括大气、海洋、固体地球、地理、环境、生态、宏观生物等多个学科)的野外站最多,达100多个。在发展过程中,部分站因学科布局调整等原因被移交给其它部门或地方政府,部分站因站区环境发生变化而被放弃。目前,某院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拥有91个野外观测试验站(本文下文所称野外站即指这些站)。它们以监测、试验和研究为最基本任务,同时兼有人才培养任务,部分站(如大多数生态站)还担负着优化管理模式示范任务。 野外站已成为某科学院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学术交流窗口,已经并将继续为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二、台站分布 某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野外站,地域分布广,类型多样,具有典型的地域代表性和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系较为完整。 野外站地域分布广。西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至三江平原,南自海南岛南端的三亚,北到大兴安岭北部的漠河,从海拔-70米的吐鲁番盆地到海拔5300米、邻近珠穆朗玛峰

野外记录本记录札记

野外记录本的使用及记录格式及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 野外记录本是地质工作者记录野外地质现象、数据,描述观测情况的技术资料专用本,要保管好,要注意安全保密,不能丢失。另外, 野外记录本不是杂记本,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撕页,使用完后上交保管室作技术资料保存。 (一)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本由横格纸和方格纸两部分组成。横格纸是专供文字描述、记录用的,方格厘米纸是专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用的,两者不能混用。 文字描述、记录:横格纸的页头上有“日期”、“地点”两顶,每天出野外工作时都要填写。页头之下的第一行写“路线”及路线编号,例如:路线I:学院一一潘家一一反虹管一一刘家村一一学院。另起一行顶头写“任务”;其后简述当天计划观察的主要内容。 空一行后开始记录第一个观测点。 点号:放在横格纸中位臵,写点号,如GooI G是观测点的号头(G是“观”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一般的记录格式如下:

路线:任务: GOOI 位臵:点性:描述: “位臵”之后用1-2行的文字和数据记录此观测点所处的具体位臵。“点性”即观测点的性质,要写明是什么目的而定这个点的。 “描述”:首先简要概括一下此观测点所观察到的主要地质现象 概貌,然后再详细描述和记下所测得的各种数据。凡是岩层产状、矿脉产状、构造(节理、断层)产状要单独起行记录在横格中段,如:产状:230 ° ∠ 25 ° 如果在观测点上需要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时,就在左页(或附页)的方格厘米纸上作图。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描述,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岩性、构造(断裂、 褶皱、接触关系)、地层时代、地貌、水文、矿产、岩层产状、标本及编号;必要的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照片等。总之,要看所观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和取舍。 例: 001 位臵:白竹境水库水坝南侧坡麓 内容:下石炭统大塘组(C I d )岩性及化石 描述:此点位于磨盘山向斜构造南端北西翼,由下石炭统大塘组

快速碱集料反应测试方法

快速碱(水泥中活性碱)——集料(活性物质)反应测试方法一、背景知识介绍 现行规范规定方法 1、岩相法,用目测观察新鲜断面,由断面处晶体形状判定晶体材料类型 2、砂浆长度法:成型砂浆时间,用膨胀量来评价,见幻灯内容

实践中的几点考虑: 1、CES48:93,150度1d压蒸法试验太快,高温影响测试结果 2、国外方法简介 (该方法的价值所在:快-精度低,慢-精度高);对于测试方法的认识问题

实际工程中,希望加快判断混凝土中所用骨料的碱活性或者检验掺合料对活性骨料膨胀抑制,成果之一即是对80℃、浸泡1M NaOH溶液的快速法的普遍认同。该法最早由南非学者 Oberhoster. R.E和 Davies. G 于1986年提出,称为NBRI 法,1994年稍作修改后被订为美国和加拿大标准(标准号分别为ASTM C1260-94和CSA A23.2-25A),1996年欧洲材料与试验联合会(RILEM)的碱—骨料反应专题组TC-106列为推荐标准。

我国情况:行业标准JGJ52-92,93中膨胀测长法仍是基于ASTM C227的40℃砂浆棒法;二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规定的CES 48∶93中采用的是150℃压蒸法。前者需半年时间才能出结果;后者虽仅需一天,但由于高温高压改变了水泥水化条件,其结果如何与实际情况作比较仍存在争论。

AMBT法简述 按照ASTMC1260-94规定的程序,对石子应破碎到砂子的粒径(< 5mm),洗净、烘干后制件,砂子直接分级即可。 试件尺寸同C227中一样,标养一天后脱模,立即放入80℃热水中养护1 天,取出在20秒内测试基长,然后放入80℃、浓度为1M的NaOH溶液中养护14天,在规定龄期取出测长,计算膨胀率。砂浆棒试件成型后标养一天脱模,先在80℃水中养护一天,然后转移至同样温度1M的 NaOH溶液中养护14天。 >0.2%危险 <0.1%安全 介于两者之间——潜在活性,建议成型混凝土试件实测 担心:高温、强碱有无问题?是否影响测试结果? 水化14天时试件断面SEM照片见图3。

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申报书

附件 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申报书 组建野外站名称: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学科分类: 所属领域: 依托单位:(盖章) 主管单位:(盖章)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手机: 传真: 电子邮件: 填报时间: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制

填写说明 1. 申报书所列内容须据实填写,表达应明确、完整、严谨、扼要(外文名词要同时用中文表达),保证材料真实性。 2. 申报书中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请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填写。 3. 申报书所列内容是签订任务书的重要依据。 4. 若填写内容较多,可另加附页。申报书一律用A4纸正反打印,总页数不超过200页。胶装成册,一式2份报送科技厅。 5. 所有申报材料恕不退还,请注意存留。

注:数据报告期:近2年的数据,并与编写提纲附件数据一致。

第二部分:野外站组建情况(编写提纲) 一、组建野外站的目的、意义(包括野外站建成后对国家、河南省和依托单位的作用、贡献等) 二、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国内该学科(领域)省部级以上科学野外站建设情况 三、野外站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四、野外站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国内外影响和地位,近2年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和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在推动学科、产业发展、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等方面的贡献) 五、野外站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队伍规模和结构的总体情况、野外站负责人、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的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的政策、措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情况等) 六、野外站已具备的科研条件(科研用地、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方面综合阐述) 七、野外站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国内外交流合作、日常运行管理、人员聘用及流动、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管理办法等) 八、野外站建设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与水平(五年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从研究内容、科研条件、人才队伍建设、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等方面阐述) 九、组建野外站经费预算及投入情况 十、学术委员会意见

中国重要的观测站

中国重要的观测站 2016年7月3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建设,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根据建设规划,FAST将在2016年9月全部建成并初步投入使用,届时,FAST成为世界上现役的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始建于1957年,原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1987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2011年1月更名为现名。新疆天文台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简称长春人卫站)始建于1957年10月,原

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1974年迁至长春市净月潭西山。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人卫站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目标精密测定轨、卫星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于1950年5月20日。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紫金山天文台是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1999年3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成立于2001年4月,系由中国科学院天文领域原四台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包括总部及4个直属单位,总部设在北京,直属单位分别是: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新疆天文台和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继续保留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为国家天文台的组成单位。 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现云南天文台台址)。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该站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经中央机构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请书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请书 野外站名称: 依托单位(公章): 野外站负责人(签字):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年月 一、建站目的和意义 二、野外站基本信息 野外站名称,所属领域类型,区域代表性或学科代表性,建设承担单位,建设项目负责人及建设地点等信息。 三、野外站定位与发展目标 观测内容及研究方向,近期重点、预计达到的目标。 四、野外站基础条件 1、主要试验观测仪器 野外试验观测场地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条件,重点描述仪器设备是否满足野外站试验观测的要求,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维护状况。 2、试验观测场及基础设施重点描述野外试验观测场地及其设施条件是否满足野外站试验观测的要求,包括:试验观测场的辅助设施条件、土地使用权(附野外站土地证或土地使用协议的复印件)、试验观测场地的条件、试验观测场地的稳定状况和维护、数据传输通讯条件、用于试验观测的车船条件等。

3、基础数据

描述试验观测数据的数据集,数据量和积累的年限,数据规范和数据库建设情况。 4、工作和生活设施 野外站具备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如通讯、网络通讯的条件和交通条件,包括车辆和交通状况等;科技人员居住条件和接待客座人员的能力,包括食宿条件、水电暖设施、防火防雷等安全设施等。 五、研究状况 1、承担任务 近5 年来野外站以及依托本站条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情况,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级别和经费数量等。 2、研究成果 近5 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数和刊物级别、主要的学术贡献、获奖情况、对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的贡献。包括本站人员获得的成果和依托本站条件(仪器设备、试验观测场、数据等)获得的成果。 六、科技队伍状况 1、学术带头人 本站重点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的姓名、职称、单位以及依托本试验

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目次 前言 (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2) 6 荒漠生态系统 (2) 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 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 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野外观测表 (6)

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类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及省级行政区域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其他自然地理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T 3522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GB T 3522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空气温度和湿度 GB T 3522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风向和风速 GB T 3523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蒸发 HJ 615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LY/T 1225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 LY/T 1698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752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LY/T 2936 荒漠区盐渍化土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NY/T 1121.4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荒漠生态系统desert ecosystem 指由超旱生、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以及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干旱的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本标准中包括沙漠、沙地和盐碱地。 3.2 沙漠desert 指地球表面干燥气候的产物,一般是年平均降雨小于250mm,植被稀疏,地表径流少,风力作用明显,产生独特地貌形态的土地,如各种沙丘,风蚀劣地等。 3.3

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国家科技基础条件

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 现场管理办法 (试行) 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技术组 2008年12月

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 现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加强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管理,规范材料大气环境腐蚀试验工作,提高试验站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保证试验站长期、安全运行,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及科学技术发展对材料大气环境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工作需要,依据《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管理办法》及相关管理办法和试验技术规程制定本办法。 第2条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是国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野外科学研究试验站网进行材料大气环境野外科学研究试验的基地,长期积累各类材料(制品)在我国典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数据,系统地进行材料(制品)的环境适应性研究。是科技部领导下的国家野外台站网络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第3条本办法规定了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现场管理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未纳入统一建设规划的其他材料大气腐蚀试验站可参照本办法. 第二章管理及运行机制 第4条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设立组长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对大气腐蚀站网的建设、运行管理、材料投试、数据积累及试验站的考核评估、验收等方面协助站网办公室开展工作。 第5条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设立技术组,负责相关环境腐蚀试验站建设、运行与试验中的技术指导与咨询。 第6条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需具有较高的技术业务水平和管理经验,站长由试验站依托单位任命,并在站网管理部备案。第7条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的工作任务以任务合同书的形式予以安排落实;研究与试验内容、要求、进度按任务书要求,由材料大气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组长单位协调监督,按时按质完成。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和规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野外站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布局,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 第三条国家野外站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建设,实行“分类管理、联合协作、资源共享、动态调整”运行机制。 第四条中央财政对国家野外站运行维护和观测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科技部是国家野外站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野外站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编制和组织实施国家野外站发展规划,指导国家野外站建设和运行; 2. 批准国家野外站的设立、调整和撤消; 3. 组建国家野外站咨询委员会; 4. 组织制定分领域国家野外站观测指标和技术规范; 5. 组织开展国家野外站的评估考核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国家野外站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1. 贯彻国家野外站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支持国家野外站建设和发展,配合做好国家野外站管理工作; 2. 落实国家野外站建设和运行所需相关条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3. 聘任国家野外站站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报科技部备案; 4. 组织并支持本部门国家野外站开展联合协作观测与自主创新研究。 第七条依托单位是国家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是: 1. 优先支持国家野外站发展,并提供人、财、物等必要的条件保障,解决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2. 配置并健全国家野外站的研究、技术支撑和管理队伍; 3. 建立有利于国家野外站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4. 配合做好国家野外站年度考核和定期评估等工作; 5. 组织选聘和推荐国家野外站站长,推荐学术委员会主任。 第八条国家野外站咨询委员会是国家野外站建设和发展的咨询机构,由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科研一线科学家及管理专家组成,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七十周岁,每届任期五年,每次换届应更换三分之一以上成员,主要职责是: 1. 对国家野外站发展规划、布局和建设方案提供咨询; 2. 对国家野外站重大调整、年度考核与定期评估等工作进行咨询;

体育区域记录户外活动观察记录.doc

户外活动观察记录 不爱集体活动的宝贝 观察日期: 观察地点 风雨操场 观察对象 观察记录: 每次户外活动,一轩都不太主动去参与,总是让老师不断地请他去集体中,他才愿意去, 但也只是站在旁边看看,什么也不做,也不运动。今天户外活动,孩子们分组游戏,一部分孩子玩钻山洞,一部份孩子玩吹毛求疵圈,我带领的一组是玩呼啦圈,一开始让孩子们自由的玩开汽车,孩子们嘴里边玩边喊,绿灯行,红灯停,非常有劲,但一轩一个人站在那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似乎不愿意玩,老师叫了他几次,他也不去,但眼睛直直地看着小伙伴玩得很开心。于是我就把小朋友都集中起来,让他们玩开火车,我把黄一轩排在中间,组成一列长长的火车,一轩开始走进小朋友的队伍中,慢慢地走动起来,玩着玩着,终于开心地露出了笑容。 就连后面游戏交换时,他也玩得很开心,还愿意与小伙伴们一起,告诉老师自己玩得很开心,下次还要玩这个游戏呢。 分析: 黄一轩是班上新来的插班生,是个内向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他总喜欢一 个人站着,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不喜欢与小伙伴们一起 活动,平时他从来不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因为他不太爱 说话,所以小朋友们也不太邀请他一起玩。他还时不时有 些情绪 措施: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不让他玩单独的游戏,要让她参与 到集体游戏中去,让他多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增添感情。 2、在平时组织活动时,多让他有表演的机会,多引起大

家的注意。 3、让热情的小朋友主动去邀请他玩,让他多交好朋友。 取得效果: 通过一个星期的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黄一轩现在已经慢慢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了,每次户外活动时都能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开心的做游戏了,还会主动问老师今天玩什么,懂得与小伙伴们一起合作。

功能测试常用方法

?常用的功能测试方法 ? ?首先测试程序的核心功能,然后测试辅助功能。 ?首先测试功能,然后测试性能。 ?首先测试常见情况,然后测试异常情况。 ?首先测试经过变更的部分,然后测试没有变更的部分。 ?首先测试影响大的问题,然后测试影响小的问题。 ?首先测试必须测试的部分,然后测试可选或没有要求测试的部分 功能测试就是对产品的各功能进行验证,根据功能测试用例,逐项测试,检查产品是否达到用户要求的功能。常用的测试方法如下: 1. 页面链接检查:每一个链接是否都有对应的页面,并且页面之间切换正确。 2. 相关性检查:删除/增加一项会不会对其他项产生影响,如果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否都正确。 3. 检查按钮的功能是否正确:如update, cancel, delete, save等功能是否正确。 4. 字符串长度检查: 输入超出需求所说明的字符串长度的内容, 看系统是否检查字符串长度,会不会出错. 5. 字符类型检查: 在应该输入指定类型的内容的地方输入其他类型的内容(如在应该输入整型的地方输入其他字符类型),看系统是否检查字符类型,会否报错. 6. 标点符号检查: 输入内容包括各种标点符号,特别是空格,各种引号,回车键.看系统处理是否正确. 7. 中文字符处理: 在可以输入中文的系统输入中文,看会否出现乱码或出错. 8. 检查带出信息的完整性: 在查看信息和update信息时,查看所填写的信息是不是全部带出.,带出信息和添加的是否一致 9. 信息重复: 在一些需要命名,且名字应该唯一的信息输入重复的名字或ID,看系统有没有处理,会否报错,重名包括是否区分大小写,以及在输入内容的前后输入空格,系统是否作出正确处理. 10. 检查删除功能:在一些可以一次删除多个信息的地方,不选择任何信息, 按”delete”,看系统如何处理,会否出错;然后选择一个和多个信息,进行删除,看是否正确处理. 11. 检查添加和修改是否一致: 检查添加和修改信息的要求是否一致,例如添加要求必填的项,修改也应该必填;添加规定为整型的项,修改也必须为整型. 12. 检查修改重名:修改时把不能重名的项改为已存在的内容,看会否处理,报错.同时,也要注意,会不会报和自己重名的错.

2019~2020年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专项科学考察项目申

附件 2019~2020年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和专项科学考察项目申报指南 专题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专题编号:20191201) (一)专题内容。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省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服务于生态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学和农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支撑。依据我省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布局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南海岛礁植被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以南海岛礁陆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为研究对象,重点进行南海岛礁自然和人工植被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生态因子的长期观测。开展岛礁植物多样性形成机理、退化和新建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机理、岛礁近自然节约型功能性植物群落构建集成技术、有害植物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行岛礁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优化技术研发与示范。 2.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环珠江口地区边界层气象条件、气候资源、环境空气质量变

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珠江口东岸、西岸、北岸、南部海岛建立地基、塔基和遥感探测的基地,同步开展环珠江口大气边界层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垂直结构的长期定点探测以及走航探测,对环珠江口地区气候环境、海陆风结构、风向风速温度随高度变化、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开展综合研究,建立数据库和应用平台。 3.广东珠江口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珠江口复杂、动态、具有丰富生物资源且主要受自然作用力支配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珠江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长期监测,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生态系统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陆源物质在河口不同介质中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和迁移与转化过程,建立河口陆源物质的长期监测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以中华白海豚、黄唇鱼和江豚等珍惜濒危水生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珍惜濒危水生动物保护及其栖息地恢复的科学对策等。 4.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除草剂安全使用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广东省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在珠江流域、东江流域和粤西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建立观测点,重点针对除草剂加速杂草抗药性进化机理、除草剂影响作物轮作模式、除草剂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和耕地质量的机制以及除草剂影响水生生物和水体生态环境的机制等进行中长期观测和研究,开展华南区域农田杂草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提升除草剂安全使用整体技术水平,保障除草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年)》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发展方案 (2019-2025年)》的通知 (交办科技〔2019〕82号) 经交通运输部同意,现将《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2019年10月10日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年)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野外观测基地)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为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行业野外观测基地的建设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科办基〔2019〕55号)等,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资源开放共享力度。交通运输点多、线长、面广,服役环境对基础设施安全性、耐久性影响很大。野外科学观测作为工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特色和基础。建设野外观测基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

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补齐行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短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具体措施。 二、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系统规划,统筹推进。根据行业需求和交通运输各学科领域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代表性和基础条件,按照成熟程度,分轻重缓急,统筹推进野外观测基地布局。 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加强野外观测基地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规范化的观测指标体系,改善野外观测基地条件,提升野外科学观测试验能力。 开放共享,协同合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统一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方式,加强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共享。积极推动野外观测基地向国内外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开放,支撑重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科学评估,动态管理。制定科学客观的野外观测基地评价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建立以依托单位为主、社会多方投入的保障机制,对野外观测基地给予稳定支持。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在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特殊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等方面认定20个左右的野外观测基地,基本涵盖我国交通运输所处的自然区划和典型地质条件。 建立规范的野外观测基地运行管理制度,改善观测和试验研究条件,加快提升行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在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开放共享和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三、统筹野外观测基地布局 根据新时期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在基础设施长期性能和特殊环境重大工程安全2个方面,依托一批基础条件优势明显的单位,整合重点实验室、研发

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请书

附件: A:封面 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请书 申报国家站名称: 现野外站名称: 依托单位(公章): 主管部门(公章): 野外站负责人: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E-mail: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十二月

B.申请书编写提纲 一、野外站概况 1、区域代表性或学科代表性 2、在国际、国家和部门及依托单位中的地位、作用。 二、研究方向与定位 1、研究方向 2、目标和任务 三、基础条件 1、主要试验观测仪器 野外试验观测场地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条件,重点描述仪器设备是否满足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站试验观测的要求,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维护状况。 2、试验观测场及基础设施 重点描述野外试验观测场地及其设施条件是否满足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站试验观测的要求,包括:试验观测场的辅助设施条件、土地使用权(附野外站土地证或土地使用协议的复印件)、试验观测场地的条件、试验观测场地的稳定状况和维护、数据传输的通讯条件、用于试验观测的车船条件等。 3、基础数据 描述试验观测数据的数据集,数据量和积累的年限,数据规范和数据库建设情况。 4、工作和生活设施 野外站具备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如通讯、网络通讯的条件和交通条件,包括车辆和交通状况等;科技人员居住条件和接待客座人员的能力,包括食宿条件、水电暖设施、防火防雷等安全设施等。

四、研究状况 1、承担任务 近5年来野外站以及依托本站条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情况,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级别和经费数量等。 2、研究成果 近5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数和刊物级别、主要的学术贡献、获奖情况、对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的贡献。包括本站人员获得的成果和依托本站条件(仪器设备、试验观测场、数据等)获得的成果。 五、科技队伍状况 1、学术带头人 本站重点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的姓名、职称、单位以及依托本试验站条件(仪器设备、试验观测场、数据等)组织申请的项目、发表的论文情况和获奖情况。 2、长期在站工作的研究和技术人员 指长期(每年工作3个月以上)在本站工作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人员结构(学历、学位、职称、年龄、专业方向)及其工作年限,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程度。 3、人才培养与引进 本站科技人员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状况,或者利用本站的条件和数据进行研究的研究生状况,本站引进和培养人才情况。 六、管理水平 1、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状况 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对本站给予建设经费、运行经费、人员编制、相关的鼓励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所提供支持对本站的建设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VM性能的快速测试方法

VM性能的快速测试方法 一 .描述 按照此前运维组制定的《VMWare测试方案》要求,针对VMWare产品做了如下测试: 1. 创建,删除虚拟机 2. 克隆虚拟机 3. P2V(物理机到虚拟的转换) 4. VMware虚拟网络配置(Vswitch) 5. HA(动态虚拟机迁移) 6. VMotion(手动虚拟机迁移) 7. VCB(统一备份) UnixBench来评估虚拟机CPU性能,mbw来评估内存性能,iozone来评估文件IO性能,iperf来评估网络性能,pgbench来评估数据库性能 (0)安装必要的软件 假定VM的操作系统是Ubuntu,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安装必要的软件:

(1)CPU性能测试 我们使用UnixBench来进行CPU性能测试。UnixBench是一套具有悠久历史的性 能测试工具,其测试结果反映的是一台主机的综合性能。从理论上来说UnixBench测 试结果与被测试主机的CPU、内存、存储、操作系统都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根据我们 的观察,对于现代的计算机系统来说,UnixBench测试结果受CPU 处理能力的影响更 大一些。因此,在这里我们用UnixBench测试结果来代表虚拟机的vCPU 处理能力。 每个UnixBench测试结果包括两个数据,一个是单线程测试结果,另一个是多线程测 试结果(虚拟机上有几颗虚拟CPU,就有几个并发的测试线程)。 cd ~/UnixBench ./Run 下面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测试结果。在这个测试中使用了两台物理机,每台物理机 各配置一颗Intel Core i3 540 @ GHz (双核四线程),16 GB内存(DDR3 @ 1333 MHz),一块Seagate ST2000DL003-9VT1硬盘(SATA,2TB,5900RPM),运行Ubuntu AMD64 Server操作系统,使用的文件系统为ext4,使用的Hypervisor为KVM()。 我们分别测试了宿主机、磁盘映像以文件格式(RAW格式,没有启用virtio)存储在 本地磁盘上的虚拟机、磁盘映像以文件格式(RAW格式,没有启用virtio)存储在NFS上的虚拟机的CPU性能。虚拟机的配置为2 颗vCPU(占用两个物理线程,也就是一个物理核心)和4 GB内存,运行Ubuntu AMD64 Server操作系统。在这个测试中 没有对操作系统、文件系统、NFS、KVM等等进行任何性能调优。

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管理办法(试行)

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管理办法(试行) 【法规类别】农业科技与农机 【发文字号】农科教发[2005]14号 【失效依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部门】农业部 【发布日期】2005 【实施日期】2005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管理办法(试行) (农科教发[2005]1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高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按照农业自然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以及不同区域特点,在农业系统科研、教学单位中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野外试验台站作为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立起我国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体系,获取长期、稳定、直接、综合的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服务。

第二条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范围主要包括土壤生态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物资源、渔业资源环境和有害生物防治等五大类。 第三条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主要任务是: 1、长期、定点、系统地监测全国主要类型农区的农业土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因子、农作物种质资源等演变、变化状况。 2、对各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价,找出制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寻求自然、经济和人为压力下的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变化下的联系。 3、进行农业灾害(病虫、低温霜冻、旱涝等)的监测预报与损失评价;农作物产量预报与管理决策;提供卫星遥感重要地面参数;开展温室气体源排放及其影响评价。 4、对主要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性能进行长期监测,为维护水生生物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平台。 第四条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等共同构成了国家农业研究基地,是农业科学研究依赖的重要基础平台。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

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方案

附件2 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方案 《“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提出,加强农业、气象、生态、环保等领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建设,加快推进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的信息化,改善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形成一批联网运行和资源共享的综合性、专业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环发〔2012〕20号)提出,大力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观测研究站。《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的主要方向。要加快启动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为环境管理决策和环境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定位 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是环保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全球性、区域/流域性重大环境问题开展观测、实验和研究的科研基础设施,是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长期、系统性观测数据的重要基地,与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共同组成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其主要任务是: (一)针对重大环境问题,开展长期、系统、多介质的定点科学观测,获取环境科学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 —18—

(二)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与归宿,开展污染物转化过程中环境风险变化及污染源解析研究。 (三)对区域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变化进行评价,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四)开展重大环境问题的预警研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五)开展环境健康风险研究,为环境基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鉴于国家已经建成具有较强野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能力的台站,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的主要作用应为弥补国家已建台站难以提供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所必须的科学观测和实验数据,并与已建台站形成互补,完善国家野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科学研究支撑能力。 一是与国家和有关部门现有野外台站相区别。现有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主要是对具有区域代表性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过程、系统演替规律进行长期观测,阐明生态效应和作用机制,开展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和示范研究,其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按照各类自然、人工生态系统类型(如天然森林、草原、荒漠等)进行布局,并在一定的尺度上对该种生态系统的演替变化过程和机理进行长期研究。环境管理是以多介质连续观测数据为支撑,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要体现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特点,充分考虑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考虑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的复合性,针对典型区域的环境问题,进行站点设置和台站建设,进行长期跟踪研究,提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