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政治参与_概念辨析

_政治参与_概念辨析
_政治参与_概念辨析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政治参与0概念辨析

陈振明李东云

摘要:政治参与是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目前国内外政治学界对/政治参与0概念却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将/政治参与0定义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并对这一定义作出详细的说明。作者认为,在政治参与概念界定时需要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即主体是否包括职业政治人士,是否包括动员参与,是否包括非法手段,是否包括心理和态度。

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民主;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D0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4-0104-07

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有关政治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中,参与都是一个核心的概念。01近年来,政治参与及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及政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对于/政治参与0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学界却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其定义目前也莫衷一是。正如诺曼#H#尼、西德尼#伏巴所言:政治参与像有些术语一样,/由于意思实在太多,最终倒反失去它们的有效性0。o政治参与的研究必须从厘清相关的概念开始,或者说,对/政治参与0概念进行明晰的界定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因此,对于/政治参与0这一概念的辨析就显得很有必要。

公民参与政治的行为和传统自古有之。然而,/政治参与0却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术语。关于这一概念,当代的政治学家下过了不少的定义。帕特里克#J#孔奇在专门研究了政治参与的诸多界定之后,提出争论所集中的六个主要问题:?(1)积极与消极形成的比较:应当从行为上来解释政治参与吗?)))如选举、政党竞选)))还是也包括其被动形成)))爱国主义感情,对政治问题的敏感性等等?(2)过分的与不过分的行为之比较:政治参与包括非暴力反抗及政治暴力活动,还是限制在-比较常规.的行动上?(3)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目的比较:政治参与的定义中是否包括要改变或维护政府形式而作出的努力,还是仅限于改变或维护政府权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年度重点项目/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的研究0(项目批准号: 70633001)之子项目)))/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0的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陈振明,教育部/长江学者0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东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

104

和(或)其决策的努力呢?(4)政府的与非政府的目标的比较:政治参与应局限于符合政府权威,政策和(或)制度的行为?还是也应包括政府范围之外的现象?(5)动员的与自愿的行为的比较:由政府赞助和引导的提高福利的行为应被称为政治参与吗?或这个概念仅应限制在公民为谋求其利益所发起的行为?(6)预期的与预料之外的结果的比较:对政府未意料到的结果的行为能否解释为政治参与?针对这六个方面的问题,孔奇认为,首先必须从政治参与概念中删去政治态度和情感。虽然这一看法尚未得到普遍认同,/但在文献中已出现某种共识:真正同态度和情感有关的是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而不是政治参与。0?同时,还应该排除政治认识,因为对政治进程的认识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表面上,并不意味着就卷入到该进程中,认识顶多是政治参与的先决条件。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主张上述态度、情感、认知等主观成分应该归入政治参与范畴,/有些社会科学家主要感兴趣的是,个人特定的人格倾向是如何转变为政治信念和政治行动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0?如阿尔蒙德和伏巴认为,参与的定义也包括对参与的态度)))一个人的效益感,或一个人的公民规范;?巴恩斯将公民阅读政治文章、了解政治知识视为政治参与;斯通也将/追踪报纸和电视报道0列为间接的政治参与。?

孔奇指出,参与行为中被视为非法、非常规或非正统的/寻衅行为0应限于暴力行为。应当把政治参与看成是反对或支持国家结构、权威和(或)关于公益分配的决策的活动。这些结构、权威和(或)决策在范围和地域上既可是全国的,也可是地方的。另一方面,如果参与活动并不涉及全国的或地方的国家结构、权威和(或)有关公益的分配决策,就不是政治参与。比如像参加邻里计划,加入邻里协会这样的团体行为,在孔奇看来或许只能算是/社会参与0,而不属于政治参与的范畴。

另外,孔奇所理解的政治参与,无论它是由政府主持的,还是由人民发起的,都包含在内,并不在两者间加以划分。孔奇还认为,应当把结果和意图从政治参与的定义中分离出来;政治参与应限制在行动本身,而不应该包括个别参加者的意图,或他们行动的结果。

最终,孔奇给出的政治参与的定义是:/政治参与可以解释为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或)有关公益分配决策的行动。0à对于这个概念,孔奇强调了以下三方面:第一,行动既可是口头的,也可是书面的;第二,它可是暴力的,或非暴力的;第三,它可以是剧烈的行动。

与孔奇较为接近的另一个影响较大的定义是亨廷顿和纳尔逊在5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6一书中给出的: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0á在亨廷顿和纳尔逊所提出的几个要点中,关于政治参与主体的问题,是孔奇提出的/六问题0所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亨廷顿和纳尔逊将政治参与主体限定为/平民0,排除了职业政治人士。在亨廷顿和纳尔逊看来,政治参与指的是充当平民角色的那些人的活动,不包括作为角色行为的政府官员、政党骨干、政治候选人和职业院外活动分子的活动。但是必须指出,若参与活动并非一个政治职业者的职业角色范围,则该活动也应视为政治参与。比如,美国一名高级文官在政府机构中制定政策的活动并非政治参与,而其在选举中的投票活动或在市镇会议上的演讲活动则属于政治参与范畴。

将参与主体作狭义理解似乎是大多数学者的倾向。我国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将参与主体限定为/普通公民0。例如,/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0;?/所谓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与公共管理的行动0; l v/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0 l w此外,国外学者如尼和

105

伏巴也将政治参与主体限定为/平民0; l x蒲岛郁夫亦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活动0。 l y 当然,也有学者主张更为宽泛的界定。比如,戴维#米勒和韦农#波格丹诺认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0 l z

在政治参与的内涵方面,亨廷顿和纳尔逊还重点讨论了以下几点:(1)政治参与是实际行动而不包括心理和态度,也就是排除了诸如有关政治的知识、兴趣、能力和功效感以及对政治相关性的认识等主观成分。他们将客观的政治活动和主观的政治态度看作是两个分离的变量,对二者的研究也需用十分不同的方法。(2)政治参与仅指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这类活动的目标指向公共当局,因为公共当局通常被认为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拥有合法的最终决定权。若指向的是没有政府参与的社会中各团体之间的资源分配,尽管这也属于西方通常意义上的政治概念,但并不属于政治参与范畴。(3)亨廷顿和纳尔逊在定义中并未区分参与活动的合法性与非法性,而是涵盖了无论根据政治系统的既定准则是否合法的所有活动。因此,在一些国家被视为非法的抗议、暴乱、示威游行,乃至企图影响公共当局的叛乱行为,都被纳入了政治参与的视野。(4)政治参与包括试图影响政府的所有活动,而不管这些活动是否产生实际效果。(5)政治参与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发的参与和行动者受他人策动而发生的参与两类行为;亨廷顿和纳尔逊将前者称为/自动参与0,后者称为/动员参与0。本文亦借用这一称谓来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参与活动。

亨廷顿和纳尔逊强调,将动员参与包含在内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现实中的动员参与和自动参与之间的界限,并不像理论上那么容易分辨。与其在界限不甚分明的二者之间人为地划出一条分界,不如把这两种参与都纳入研究范围。(2)所有政治系统的政治参与,实际上都是动员和自动参与的混合。如果把注意力局限于自动参与,就容易错误地认为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特有的现象。(3)从动态关系上来看,自动参与和动员参与皆有可能相互转化。(4)动员参与和自动参与都能为领导人提供机会或构成约束,两种参与都对政治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尼和伏巴在5政治参与6一文中所下的定义,对政治参与的范畴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尼和伏巴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0 l{首先,尼和伏巴将行动目的视为界定政治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政治参与必须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为/直接目的0。这就不同于孔奇所主张的将行为意图排除在外。其次,尼和伏巴明确提出政治参与概念不应包括受政府动员的/礼仪性0或/支持性0参与,/公民-参加.这类参与的方式是通过参加游行、在发展项目中努力工作、参加政府组织的青年团体,或参加礼仪性选举的投票来表示对政府的支持0 l|,而这并不在尼和伏巴所讨论的范畴之内。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迈伦#维纳,他强调了参与的自愿性质, /奉政府之命而参加组织或参加群众集会,,0,如那种公民对候选人没有选择余地的选举投票,/应排除在外0。 l}再次,在参与手段方面,尼和伏巴明确排除了非法的途径,将政治参与界定为/合法活动0。他们指出,/我们关心的是-体系内部.的活动)))影响政治的合法手段。这样,名目繁多的一大批行为)))骚乱、暗杀和所有其他类型的公民暴力)))就不在我们注意的范围之内了,而老百姓是可能试图通过这些手段来影响政府的。0,,/合法活动在渊源和影响力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值得加以专门研究。0 l~另外,戴维#米勒和韦农#波格丹诺也持这一观点,他们强调政治参与的手段必须/在政治制度内0。 m u

参照以上学者的看法,并结合当前我国的政治实践,笔者认为,我国的政治参与的概念的106

分析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参与主体)))是否包括职业政治人士?(2)参与性质)))是否包括动员参与?(3)参与手段)))是否包括非法手段?(4)参与行为)))是否包括政治心理和态度?

其中的每个问题的肯定和否定回答都可作为一把标尺上广义和狭义的两极。参照孔奇提出的下定义时所需同时满足的概括性和精确性两种对抗的要求(/概括性0指/这个概念必须宽到足以能包括各种文化背景中的一系列行为0,/精确性0指/定义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说,为了增强解释的力量,必须排除某些行为0 m v),需要在这四个问题上选取适当的尺度来构成一个恰当的定义。

这四个问题都取肯定回答时,就构成了政治参与的广义概念,满足概括性要求;而都取否定回答时,则构成狭义概念,满足精确性要求。正如孔奇所言,一味追求精确性,会导致对政治参与这个词定义的过分狭窄,只反映有限的行动范围,就倾向于武断地把这个词限制在符合某个人眼前的研究兴趣的行为上。另一方面,若只追求概括性,则倾向于扩展这一概念。因此,我们所需提出的恰当定义,是要寻找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领域。

综上所述,笔者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

这一定义强调/政治参与0概念的如下几个内涵:

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全体公民。笔者认为政治参与概念在主体上不应排除政治家、官僚及政府公务人员,因为他们在从事本职工作以外,还可通过其他多种非职业渠道来影响政府决策。比如,在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只要是符合法定条件的中国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可依法参加各级选举,而不受其本身是否从事政治或行政职业的限制。因此,即便是为满足概念的精确性要求,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参与行为的范围,也不适宜从主体上来进行限制,如亨廷顿和纳尔逊、尼和伏巴等学者将主体规定为/平民0,这样容易导致误解原意和对研究对象的不恰当缩小。

但同时,笔者仍然赞同政治参与应排除政治家、官僚及政府公务人员作为职业所进行的活动这一看法。亨廷顿在对定义的说明中也强调,政治参与要排除的是官僚、政治家和院外活动家作为职业进行的活动。/我们确定的政治参与概念,不包括作为角色行为的政府官员、政党骨干、政治候选人和职业院外活动分子的活动。0 m w杨光斌在5政治学导论6中也强调,并不是职业政治人士的所有政治活动都被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如他们的投票行动就属于政治参与,而他们制定政策的活动则属于政治管理。所以,笔者做了一个表述上的修正,把对主体的限制(/平民0或/普通公民0)转化为对参与行为本身的限制(/非职业行为0),以更好地达成概括性与精确性的平衡。

第二,该定义没有区分动员参与和自动参与两种类型,而是将它们都涵盖在政治参与范畴之内。这样做的理由与上文中亨廷顿和纳尔逊提出的四点原因大致相同。然而对于我国而言,还有一个原因值得强调,那就是我国以往计划体制下存在广泛而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型参与,值得加以专门研究;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动员传统和政府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也是今天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持有的一项重要资源和特别优势。因此,我国政治参与研究应该对动员参与给予相应的重视,而不能将其排除在外,否则就会失去相当的本土特色和价值。

第三,政治参与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行为,或者说包括制度内和制度外的参与途径。参与行为的合法性在跨国比较研究中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一定国别和历史时期下可能是/非法的0、/非常规的0或/非正统的0活动(如示威和罢工),在另一个国家或者另一个历史时期下可能就是合法的。因此,若排除非法的或制度外的参与行为,就会破坏研究的完整性,而且严

107

重妨碍跨国的比较研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将体制外的参与活动内化到体制内途径,使政治参与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尽可能降低暴力和无序参与发生的可能性,正是目前政治参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若将非法或制度外的参与活动排除在外,就等于无视政治参与途径不断转化、扩充的动态变化,易于导致研究的僵化和脱离实际。

第四,政治参与研究应该关注实际行为,而不包括政治心理、态度、认知和知识等主观因素。其理由跟上文所阐述过的亨廷顿和纳尔逊的看法相同,若不排除一系列主观因素,会导致研究的无限扩大,将妨害定义的精确性和研究的相对集中性。

进一步来说,政治参与的定义范围应限制在行动本身。定义中所关注的行为并不涉及导致这些行为的意图因素或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或将会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只要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参与行为,无论其意图何在或对政治系统是否产生实际影响,都应属于概念范畴。/意图可以解释人们参与的原因(而不是解释什么是政治参与),而结果(无论是预料到,还是未料到的)解释政治参与的结局(也不是解释其性质)。个别参与者的目的和他们行动的结果是以经验为根据的问题,不应当把它们放在这个概念的定义中加以解释。0 m x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政治参与的指向问题。孔奇、亨廷顿和纳尔逊、尼和伏巴等多数学者皆认为政治参与所指向的是政府及其决策,或者说是公共当局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而有部分学者,如布什和塞莱格森则持更广义的理解,将没有政府参与的社会其他团体的价值分配等参与活动也归入政治参与范畴。由于西方国家传统上存在将政治视为/众人之事0的广义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以及社会中各团体之间的资源分配,有许多可能在没有政府参与的情况下发生。0 m y因此,西方普遍存在政治参与是否单纯指向政府范畴的争论。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政策一般被习惯地理解为政府政策或公共政策,所以对于政治参与须指向政府活动范畴这一点基本上存在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我国政治参与的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活动的范围。

上面我们主要从内涵方面对政治参与概念作出界定。而从外延方面看,政治参与所涉及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政治参与行为作出不同的分类。大致有如下不同的类型:

(一)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以参与主体的特征为依据,可以将政治参与划分为个别参与(个人参与)和组织参与(团体参与)。个别参与是指/公民以个体的身份进行政治参与的活动0;而组织参与是指/与他人合作以特定的团体形式参与政治的活动。0 m z

公民参与各类政治选举是个别参与中的最主要和常见的形式。政治投票是公民参与人数最多的政治活动,但投票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的唯一途径,公民一般还可以通过投书信访、行政听证、与公职人员接触、捐赠政治资金等多种形式进行个别参与。

组织参与主要包括政党、政治性社团和基层自治等形式。组织参与/在引导其成员关心政治、动员其成员参与政治活动、培养其成员的政治参与热情、控制政治活动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现代社会,各种政治团体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胜于公民个体。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影响政治过程最重要的行为者通常是政党和政治性团体。作为政治团体的成员,不管其是否参与了影响政府的活动,加入该组织本身即是一种政治参与行为0。 m{在西方国家,政党以参108

与政治为主要目的,代表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政党为取得政权和维护政权进行活动,在不控制政权的情况下,也竭力推荐本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介入政治过程,对执政党形成了显著的压力。

(二)主动参与、被动参与以及消极参与

以参与者的主观态度为依据,可以将政治参与划分为主动参与(自主参与、自动参与)、被动参与(动员参与)以及消极参与。主动参与是/在自愿基础上影响政府的活动0;而被动参与则/并非出于参与者的自愿,是通过他人引导、劝说、威胁等方式产生的影响政府的活动。0 m|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参与主体本身是否具有影响政府的意图,前者的行为主体具有明确的行为意图,后者的行为主体可能不理解或不明确自己的行为意图。

有学者认为,自动参与是公民在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意识到参与的必要性而主动地参与政治过程。虽然在这种参与中,参与的形式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但体现出突出的/我要参与0的自主性。动员参与是公民在尚未产生自主参与要求的情况下,在其它政治组织的号召和鼓动下,被动地参与政治过程。这样的参与不仅具有被动参与的特点,而且参与过程的发展也往往由号召和发动政治参与的政治组织来把握。 m}

虽然如诺曼#H#尼和西德尼#伏巴、迈伦#维纳等部分国外学者主张将动员参与排除在政治参与范畴之外,但大部分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国情,都将动员参与列入政治参与研究的视野之中。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消极参与0概念。如5政治科学原理6一书中,将政治参与划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形式,其中/消极参与0是指/公民出于自觉或是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采取消极行为0,并认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三种政治参与往往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 m~

(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以参与者是否通过中间环节来影响政治过程为依据,可以将政治参与划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这是公民或公民团体参与国家管理的两种基本形式。直接参与是/参与者不通过任何中介直接介入政治过程的行为0;包括参与选举,通过集会、游说等途径直接发表政见,对国家法律的创制、复决以及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全民公决,与政府公职人员或政治家个别接触、基层自治等;间接参与则是/参与者通过一定的中介才能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0,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和政治事务的日益专业化,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还是以间接参与方式进行,其中最为常见的间接参与方式有: n u一是通过代表中介参与。公民通过自己的代表和代议机关参与国务政事,是间接参与的最基本形式。二是理论宣传。理论对政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虽然不像提意见或施加压力的作用那么明显,但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可低估。因而理论的宣传,虽非以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为目的,但通过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对政府决策起到一种长期的、根本的影响作用。三是舆论参与。舆论工具被称为/第四种权力0。在现代社会,随着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的发达,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过程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公众通过传媒发表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否针对政府,一旦形成社会舆论便自然会对政府产生压力,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

(四)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

以政治参与和既定的政治法律规范的关系为依据,可以将政治参与分为合法的政治参与(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法的政治参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公民在既定法律规范内展开的政治参与活动就是合法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超越了既定的政治法律规范的政治参与行为,如政变、暗杀、政治骚乱、暴力反抗等等,就是非法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非法参与按表现形式和性质严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合作;二是骚乱;三是暴力;四是革命。还有学者提出了/制度边缘化参与0概念,特指那些合理但不合法,或合理但目前暂时不

109

合法以后有可能被纳入合法范围的参与行为。 n v

(五)常态参与和非常态参与

以参与是不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进行,可以将政治参与划分为/常态参与0和/非常态参与0。有学者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多数公民或公民团体以常规的渠道、方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但当国内外出现政治危机或重大变故,在政治条件受到限制、剥夺或按照常规渠道无法实现预期政治目标时,参与主体可能转向以非常规的方式参与政治,即非常态参与。以非常态方法参与的行为者通常出于强烈的政治动因,在一般参与方式无法达到目标的情况下,会以请愿、游行示威甚至政治暴力等形式实现更换政界官员、影响政府决策、改变政治制度等政治目的。 n w

除了上述五种划分方式外,还有别的划分方式。例如,以参与的历时类型与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将政治参与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以参与的实际效果为标准,将政治参与划分为有效的参与和无效的参与;以参与的方式为标准,将政治参与划分为和平的参与和暴力的参与。

总之,政治参与是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民主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作为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政治参与对于整个政治-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公民的政治学习和政治素质的培养;二是推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三是提升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增强国家的政治能力;四是监督政治系统的运转,防止政治权力的腐化。当然,政治参与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若未能得到有效的规范,或者与政治体制不相适应,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政治参与在一定时期的迅速扩大若超过该政治系统的内聚功能和承受能力,就会使得大量非制度化的参与蔓延,容易导致对民主体制的破坏,甚至引发骚乱。又如,政治的剧烈转型或动荡时期易于发生的参与/爆炸0,这种参与的极端和盲目扩大,会大大削弱政府权威,导致/无政府主义0泛滥,最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破坏。因此,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引导公民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使政治参与规模与政治系统相适应,是当代每个国家民主建设中必须认真探索并加以努力解决的问题。

注释:

1 l z m u[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5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6,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3页。

o? l x l{ l| l~[美]诺曼#H.尼、西德尼#伏巴:5政治参与6,见格林斯坦、波尔斯比:5政治学手册精选6,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0、292、290、290、291-292、292-293页。

??à m v m x[美]帕特里克#J#孔奇:5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6,王胜明、范云萍译,5国外政治学61989年第4期。

?[美]安东尼#M#奥勒姆:5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6,浙江人民出版杜1989年版,第338页。

? l w杨光斌:5政治学导论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á l} m w m z[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5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6,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8、5、5-6页。

?王浦劬:5政治学基础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l v陈振明:5政治学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l y[日]蒲岛郁夫:5政治参与6,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m{ m| n w王邦佐:5新政治学概要6,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247、249页。

m}周平:5论政治参与6,5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61999年第4期。

m~ n v邓元时、李国安:5政治科学原理6,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279页。

n u李爱华:5现代政治学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4页。

110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_政治参与_概念辨析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政治参与0概念辨析 陈振明李东云 摘要:政治参与是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目前国内外政治学界对/政治参与0概念却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将/政治参与0定义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并对这一定义作出详细的说明。作者认为,在政治参与概念界定时需要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即主体是否包括职业政治人士,是否包括动员参与,是否包括非法手段,是否包括心理和态度。 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民主;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D0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4-0104-07 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有关政治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中,参与都是一个核心的概念。01近年来,政治参与及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及政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对于/政治参与0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学界却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其定义目前也莫衷一是。正如诺曼#H#尼、西德尼#伏巴所言:政治参与像有些术语一样,/由于意思实在太多,最终倒反失去它们的有效性0。o政治参与的研究必须从厘清相关的概念开始,或者说,对/政治参与0概念进行明晰的界定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因此,对于/政治参与0这一概念的辨析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 公民参与政治的行为和传统自古有之。然而,/政治参与0却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术语。关于这一概念,当代的政治学家下过了不少的定义。帕特里克#J#孔奇在专门研究了政治参与的诸多界定之后,提出争论所集中的六个主要问题:?(1)积极与消极形成的比较:应当从行为上来解释政治参与吗?)))如选举、政党竞选)))还是也包括其被动形成)))爱国主义感情,对政治问题的敏感性等等?(2)过分的与不过分的行为之比较:政治参与包括非暴力反抗及政治暴力活动,还是限制在-比较常规.的行动上?(3)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目的比较:政治参与的定义中是否包括要改变或维护政府形式而作出的努力,还是仅限于改变或维护政府权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年度重点项目/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的研究0(项目批准号: 70633001)之子项目)))/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0的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陈振明,教育部/长江学者0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东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 104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精编WORD版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限3000字内) 1.1核心概念的界定 "优化合作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发展"。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为完成共同的教研任务,达到共同的教研目标而分工协作展开专业性的教研活动,"优化合作教研"是在合作教研的基础上,以目标共同性、智慧共享性、过程协同性、个体独创性为基本特征,运用小组合作、资源积累等组织形式,通过研讨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课题式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具体操作方式,提高合作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的合作大多是指本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学习合作",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劳蒂(Lortie)曾经对教师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共事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劳蒂,1975),并从教师工作与环境、教师的心理品质两方面对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这为合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庸俗政治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该学派宣扬阶级调和,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否认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客观经济条件: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1]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高水平的政治参与能有效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是指其政治参与具有现实的需要性、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目的的正当性、内容的说服性;就是要合乎宪法和法律精神,要有理有据,要有社会共识,目的是为克服弊端,促进发展,获取更大公益等;就是要有全局性、时代性、规律性、前瞻性和适度性。这样才容易被采纳,才能保证采纳后的效果是积极的。这就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和政治素养以及相应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合格的政治参与主体。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和将要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其有序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正确引导他们有序政治参与,成为培养合格的政治参与主体,进一步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乃至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学界在政治参与、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观点,有一些模糊认识,本文就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含义、主要特征等基本问题进行粗浅探析。 一、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 要界定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含义,离不开对公民 政治参与的探讨。 学界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政治参与的含义给予了不同的解读,大体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种是影响决策行为论,即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决策。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2]12-13。我国学者周平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参与社会政治过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3]他们共同强调了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决策。这说明政治决策在政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说明政治参与重点指向决策环节。但政治系统运作的外化表现形式为政策过程和人事过程。这种观点只重视政策过程的制定环节和人事过程的“入口”环节,忽视了政策的实施、执行、反馈环节和人员奖惩和升降等人事过程的“出口”环节。 一种是观念行为论。这种观点认为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为,而且包括与政治相关的意识和观念。美国学者巴恩斯(Barnes )等人在《政治行动:五个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把公民阅读政治理论文章视为政治参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F ·斯通(William F Stone )将追踪报纸和电视报道列为间接政治参与。而关于政治参与的意识只是停留在政治心理和观念层面,成为参与不参与、如何参与、参与什么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不一定有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 一种是合法政治行为论。此观点认为“政治参 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征 朱凤荣 (石家庄学院马列教学部,河北石家庄 050035) 摘 要: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群体或国家的合理、合法利益,通过 合法的、理性的、适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和政治过程的看法、态度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从而推进公共事务管理和政治过程科学化、现代化的行为。有序性、政治性、行为性、主体特殊性是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含义;特征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09)04-0052-04 收稿日期:2009-03-13 作者简介:朱凤荣(1964-),女,河北正定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第11卷第4期石家庄学院学报 Vol.11,No.42009年7月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Jul.2009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及界定”的写法 令狐采学 课题核心概念的写作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以下三种情况作为课题的核心概念。㈠课题名称中的特定概念 比如《“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其中的“我能行”就是一个教育中的特定概念。 ㈡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 比如《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其中的“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关键词组。再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的“规范草稿”。 ㈢课题名称中公众表述不清的词组 比如《小学科学以探查促进学生交流的实践研究》探查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词组,也是没能成为公众理解的,他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只有把握了核心概念,课题研究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准确科学。 三、怎样给核心概念下操作定义?

㈠着眼过程 例如在《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研究》中对核心概念“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从生成的过程角度来下操作定义的。 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把学习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个体资源,确保课堂整体交往的层面,学习中,教师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小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索行为,以获得生命潜能的不断开发与生长。 要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必须分析清楚以下几点:⑴生长点是什么? 学生的“原知识、经验(包含体验)与优势”是自探性学习小事件得以有效生成的生长点。 ⑵生成的动力是什么?“课堂矛盾与个体需求”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动力。 ⑶生成的过程是什么?“整体交往”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 ⑷生成的终点是什么?“提升生命质量”是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最终目的。 ㈡着眼内容 例如在《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给统整概念下操作定义是从统整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出发的。 统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第六章政治学原理政治参与

一、单选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就有公民对政治的直接参与,这被称为(B)。 A选举 B直接民主 C间接民主 D参政 2、下列属于政治参与主体的是(D) A政客 B政治精英 C官僚 D公民 3、现在英国、美国、法国等法律都规定选民的年龄下限是(A)周岁。 A18 B20 C21 D23 4、政治参与通过公民的(C)来制约政治权力的行使,并通过政治参与所形成的的授权达成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A政治参与 B直接民主 C政治权利 D政治权力 5、一般来说,“公民”一词反映了一种法律上的(A)。 A平等关系 B等级关系 C交换关系 D顺从关系 6、(C)是政治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其影响政治的途径就是广泛的政治参与,是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 A国家 B政党 C公民 D议会 7、公民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是(B),它是公民对现实政治过程的一种综合性选择。 A游行示威 B选举投票 C参政议政 D集会结社 8、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影响政府决策而达到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一般被叫做(D) A 政党 B民间团体 C院外组织 D利益集团 9、利益集团主要是通过(A)来进行政治参与,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的。 A 利益表达 B竞选执政 C游行示威 D政治斗争 10、由全体公民投票对法案进行表决或否决的活动是(B)

A公民创制 B公民复决 C公民选举 D公民表决 二、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 1、政治参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层涵义(ACDE) A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者由公民组成的社会团体 B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政党或者其他政治团体 C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 D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 E政治参与的途径常常多种多样 2、政治参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BCDE) A动机复杂性 B非职业性 C目的单一性 D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 E明确的行为表示性 3、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有(ABCDE) A有助于维护、支持、促进民主政治的正常、健康运行与发展 B有助于促使国家政治权力在尽可能公平而健康的轨道和方向上运行C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D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E有助于维持政治稳定和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 4、政治参与的微观功能有(ABC) A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功能 B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

(完整版)关于课题概念的界定

关于课题概念的界定 课题概念界定就是对课题的关键词做一个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概念或词语我们看起来很熟悉,但要说出确切的意思又说不清楚。概念界定就是要把这些看起来熟悉又说不清楚的词语说清楚,讲明白。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不仅对于课题的清晰表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课题的实践操作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研究者对所研究课题基本概念的理解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话,那这个课题就无法研究,因为,科学性是选题与研究的基本前提。因而,做研究要实实在在地把课题研究涉及到概念、术语弄懂弄透。 (1)界定的内容 ①研究范围的界定 对研究总体范围的界定既关系到研究对象(研究样本)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课题名称如果没有对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限制的话,在研究计划里就要做一个界定。例如:“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这里的“学生”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学段上分,学生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从区域上分,学生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等;从性别上分,有男生和女生,等等。到底研究哪一类型的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②模糊概念的界定 在课题研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模糊的概念,内涵不清楚,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作为研究的对象,这些概念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定义。例如“学困生”这个概念,由于有多种解释,就必须加以界定。在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计划中,主持人对“学困生”作了如下的界定:“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又长期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学生”。一般来说,给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对概念的界定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自圆其说。 ③关键词的界定 一般情况下,关键词的涵义都很明确,无须解释。例如“高一学生”。但有些关键词的涵义不是很明晰或有多种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根据研究的需要加以界定。把关键词界定清楚,可以使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研究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内容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汇总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 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而不是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总是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 社会形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 阶段上的社会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 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它决定着 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规律: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 换和消费过程中的活动,表现为各种经 济现象。各种经济现象有其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就叫做。它是在一 定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表示 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商品与货币 使用价值:物品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 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 的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的时 候实现的。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 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 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具象劳动: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 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劳动的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 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简单说:具象劳动就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同某种特殊 使用联系的劳动。具象劳动创造商品的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 劳动的过程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 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所以, 具象劳动不仅是商品生产条件下所必 须的,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抽象劳动(商品价值):是撇开具体形 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 体力的支出。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社 会劳动所特有的。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未 来产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劳动产品不 用来交换,因此,他们的劳动只表现为 具体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 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 品价值量的尺度。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 使用。 贮藏手段:货币推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 富被人们贮藏起来。 支付手段:以货币来偿还债款。 世界货币:货币越过一国的范围,在国 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流通量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 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 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 通速度。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指在市场流通 中收缩货币供应量或者减少纸币发行 量,使之少于市场上媒介商品流通所需 要的货币量,以减轻纸币贬值的程度或 使纸币升值,使得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下 降,从而提高货币购买力。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存在的必然趋 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商品价 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 来进行。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不变资产: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产: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产,这部分资产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 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 的比率。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 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 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的剩余 劳动。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暂时的。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目的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目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我认为:小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应包括:主动预习课文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阅读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练习的习惯等一系列好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步骤、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1、通过预习,学生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培养小学生高年级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4、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 二、拟定的研究步骤: 1、学习、查阅有关资料,拟定可行性实施方案、措施(2008.12——2009.3) 2、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预设出预习能力的培养方案(2009.4 ——2009.5) 3、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研究案例分析)(2009.6——2009.9) 4、研究总结(撰写研究结果报告)(2009.11)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行为指标:中年级进行预习能力与行为习惯关系的研究;高年级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与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中年级:1、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 2、上课能专心听讲,自觉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3、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不难; 4、每天能将自己的学习资料进行整理,以便查找; 5、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和同学探讨、交流。 高年级:1、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概念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概念 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 通。 2.市场经济: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 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3.具体劳动: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4.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5.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 利益进行的劳动。 6.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idea的使用价 值而进行的劳动 7.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效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 属性,不反应社会经济关系 8.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 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9.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个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 个别价值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11.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 以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12.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3.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14.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职 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准备形式。 15.商业资本:是指独立从事商品流通获得,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 本运动中分离出来,以获得商业利润的准备形态。 16.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 和为物质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业的资本。 17.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是表现在商品 形式上的资本。 18.职能资本:是指能够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19.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德尔第三阶段上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是表现在 货币形式上的资本。 20.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 c+v表示。 21.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2.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 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23.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调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查询、分析和归纳能力;在课堂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公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国家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重点难点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范例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 六、教学过程 【PPT】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围绕“扩大”这个关键词,我们已经学习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含义和原则,那么,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3月3日和5日,十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会讨论了国家的热点问题,我们今天的学习也从09年两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开始。【PPT】2009就业严峻形势(视频) 这段视频表述的是当前最揪心的就业问题,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感觉到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所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 【PPT】就业大军的呼声 【学生活动】请你支招!——农民工、大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表达自己的想法?【PPT】通过人大代表、市长热线、登陆政府网站,村委会、学生会、网络等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性,通过政治参与,可以在更大范围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影响政府决策,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这符合我们在第一框题中所讲的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良好环境条件的哪一条? 动力 【PPT】市场经济公民政治参与 【学生活动】 △公众关注就业,提出了哪些“金点子”?你还有什么好建议? (如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有的提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做好大学生职业培训,有的提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敢于创业,在创业中就业,有的提出政府要想办法提供岗位,对创业要采取补贴或者税收优惠政策等) △上海市政府有什么措施出台? 上海市政府提出了世博人才专项培训计划,国务院最近也提出要在近三年的时间里组织一百万大学毕业生参加见习等措施。这些措施对缓解就业压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导论: 1、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客观性: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 ②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它。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当某种经济条件不存在时,与之相关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这里讲的经济条件是指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 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生产竞争规律等。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一章: 1、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1)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2)占有,是一个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占有者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具有排他性。 (3)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4)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3、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4、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第二章: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4、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5、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第三章: 1、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价格: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第四章: 1、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3、利润率:利润额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又被称为资本利润率。 4、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