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

2.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1.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材。

2. 地球模型或图片。

3. 地图和图表。

4. 视频或幻灯片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

2. 提问:地球的表面由什么组成?请学生回答。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和侵蚀等。

三、实践与探究(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特征,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

3.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选择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复习。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现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征。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表面特征的小短文,并包括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小组活动和报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拓展活动和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水域组成,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并能够描述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3. 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以及阅读地图上的符号和标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仪、地图、图片、幻灯片等。

2. 学生实验材料:地球模型、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3.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照片或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探究活动:2. 分发地球模型给学生,并让他们观察地球模型的表面。

引导学生描述地球模型的形状和特征。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不同特征,如陆地和水域。

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

4.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球表面特征进行研究,如山脉、河流或海洋。

要求他们收集相关信息,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展示和讨论:5.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地球表面特征。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

6.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如山脉和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巩固练习:7. 分发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给学生,让他们制作一个地球表面的海报。

要求学生使用图片、文字和图表等方式展示他们对地球表面的理解。

8. 让学生交换海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总结:9.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地球表面的特征,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他们的发现。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并探索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12. 组织一次户外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参观山脉、河流或海洋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篇一:《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课题是《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构成了“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已经有不少的认识,他们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等并不陌生,那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学习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结束了三年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好;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玩沙子并不陌生,但是对用沙子来做有形的物体,他们都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出力,如果在动手合作中出现问题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指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通过欣赏、分析地球表面地貌特征,能够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3.结合个人理解,通过小组交流、协作,能够绘制地形图。

情感与态度:1.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貌。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学生准备: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胶片等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请同学们听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话说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一共用了2分钟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2.是的,我们确定蚂蚁爬在地图上,那地图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9课时 地球的表面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9课时 地球的表面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9课时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9课时地球的表面》,主要讲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结构。

第9课时“地球的表面”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形的特点,包括陆地和海洋的构成,以及陆地地形的多样性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分别触摸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初步了解这两种地球仪的不同之处。

2. 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了解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地、山地、盆地、丘陵等等。

3. 学生了解高原、平地、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三、4. 学生通过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进一步体会各种地形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多样的陆地地形。

2. 体会高原、平地、山地、盆地、丘陵等陆地地形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体会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来加深对地形的理解。

同时,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地形的特点。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两种不同的地球仪,你们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比如,政区地球仪上标注了国家、城市的名称,而地形地球仪上则展示了地球表面的起伏和高低。

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形态)教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和视频,了解一下地球表面的构成和各种地形的特点。

比如,我们看看世界上的高原地区,比如青藏高原,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势较为平坦,适合进行畜牧业。

还有像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发展农业。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地球的表面_教案

地球的表面_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等资料,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水族箱里的那种)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3.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

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

(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

)4.讲述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1.谈话: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2.讲解: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

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

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

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师生讨论。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1.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是做成地球仪。

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1课地球的表面 课时教案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1课地球的表面 课时教案

1.地球的表面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了解地球的地形地貌;通过讨论和列表的方法,了解典型的地形地貌。

探究实践: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地猜测。

态度责任: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难点: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地猜测。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四、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一个平静的小镇上,有一个叫小华的五年级学生,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暑假中他经历了很多,北京、河北、东北的水灾;山东的地震;还和爸爸妈妈去了甘肃的月亮湾风景区,在那里听说了罗布泊无人区失联的四人全部遇难,此时小华感觉到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渺小,于是他的那些疑问也一一罗列了出来,希望我们帮助他解决:1.地球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到底怎样;2.地震和火山的喷发的成因及作用3.风和水对地球的影响。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变化的问题,帮助小华解决这些问题吧!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教师课件出示由卫星拍摄的太空俯视地球图。

师:好,同学们看这个地球的照片,你能描述一下地球的样子吗?生预设:地球是蓝色星球,地球很漂亮,地球呈现各种颜色,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师:地球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吗?它是不变的吗?生预设:不是,地球的样子在不断变化,我们四年级学过,喜马拉雅山原来就是海洋......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表面》活动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意什么?生1预设:用眼睛看,看颜色、看高低变化等,用手摸,摸一摸地形变化......生2预设:看的时候可以先整体看,再局部看,先正面看,再从侧面看。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地球的表面 - 小学科学21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包括陆地、水域和地形。

2. 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

3. 探索地球表面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

4.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表面特征a. 陆地: 山地、平原、高原、沙漠等b. 水域: 海洋、湖泊、河流等c. 地形: 山脉、河谷、火山、岛屿等2. 地球表面的变化a. 季节变化: 春、夏、秋、冬的特征和变化b. 天气变化: 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3. 地球表面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a. 动植物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植物和动物种类b. 自然资源: 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询问学生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山、河和海洋等。

2. 概念讲解:a. 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其中陆地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沙漠等不同地形。

水域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b. 地球的地形由山脉、河谷、火山、岛屿等组成。

c. 地球的表面会随季节变化以及天气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3. 实验探究:a. 实验1: 制作一个模型,模拟山地、平原、高原和沙漠等地形,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征。

b. 实验2: 利用水、沙和小石子,创建河谷和山脉模型,观察水流对地形的影响。

c. 实验3: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迁徙等现象。

4. 拓展讨论:a. 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不同地形、天气现象和动植物种类。

b. 探究自然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如土壤的肥沃程度、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矿产资源等。

5.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可以自行整理笔记或绘制图示,总结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变化。

四、教学评估:1. 完成练习: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检查他们对地球表面特征和变化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表面教案【篇一:《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课题是《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构成了“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已经有不少的认识,他们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等并不陌生,那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学习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结束了三年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好;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玩沙子并不陌生,但是对用沙子来做有形的物体,他们都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出力,如果在动手合作中出现问题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指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通过欣赏、分析地球表面地貌特征,能够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3.结合个人理解,通过小组交流、协作,能够绘制地形图。

情感与态度:1.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貌。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学生准备: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胶片等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请同学们听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话说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一共用了2分钟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2.是的,我们确定蚂蚁爬在地图上,那地图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下咱们生活的地球的风光,想去吗?(边播放地形地貌录象边讲解。

)(二)讲授新课1.同学们,你觉得咱们的地球怎么样?2.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整理表格。

3.教师边出示图片边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教师用脑筋急转弯和观看地形录像导入新课,是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伊始,课堂气氛被激活,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乐趣无穷。

教师在这里设计了填写表格,让学生把自己认识到的地球表面地形进行整理和填写,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地形图案,对于教师的整理起到一个铺垫,也能让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在脑海中能更加清晰显现出来。

(三)制作地表模型。

师:老师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1.展示教师作品。

2.分组合作:(1)讨论本组需要做什么样的地表模型?(2)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计算好要用的材料多少,不要多拿,小组间可以协调材料。

3.四人一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1)由小组长分工,协调组员工作。

(2)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允许小组间借鉴学习。

(3)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

小结:学生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设计意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地形,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地球表面地貌模型,加深对地球表面地貌的认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学生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制作材料、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大小),然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最后分组评价。

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地球表面地貌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绘制地形图师:刚才我一直在各组参观,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小组)。

想不想让自己的杰作永久保存呢?1.出示透明胶片,介绍透明胶片的使用方法:(1)把光滑的一面盖在制作的模型上. (2)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

(3)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利用网格把图画的更准确些。

(如平原--蓝色等等)。

2.学生描图,上色。

(教师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如俯视图和平时看到物体的角度不同)[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在地貌模型制作后再来绘制地形图,这样学生就会很清楚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和立体模型地形特点是一一对应的,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从立体到平面图形的过度很自然,学生的认知难度被降低,让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会很容易的掌握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初步了解了地图简单的制作过程。

当然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对于学生的成果教师给与充分的肯定和展示,让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师:真正的地图要画很大的地方,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

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地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1.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2.了解描绘地貌的手段。

出示几张航空照片。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六)拓展活动:(作为课后活动)活动一:找“宝藏”,学会用地图。

活动二:课外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

[设计意图]: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表面的秘密。

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

七、教学评价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课题提问、小组互相评价、师生交流评价、实践操作等。

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予以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课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qq群交流评价、电子邮件、口头反馈等。

八、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学生学习记录单1、记录自己知道地方的地形和特点九、教学设计的亮点、特色(一)“知、情、意”统合的目标定位,大信息量、高互动化的教学策略(1)本课程是科学知识性较强的课程,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了使课堂教学不呆板,效果好,我们注重教学中知情意的统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现代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为了对较短的课堂教学出效果,我们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并注重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实现。

全课以【篇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2、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2、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2、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3、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教学准备:橡皮泥、地形图、白纸、小树、小草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提问:老师喜欢旅游,老师利用暑假也出去玩了一趟,想不想看看老师去哪了?生:想。

师:观察黄山和青岛的地形,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师:你们喜欢旅游吗?哪位同学说说你们去过哪里?能不能告诉大家那里是什么样的。

师:有的同学去过黄山,有的去过青岛,有的去过蒙古大草原。

都感觉祖国大好河山太美了。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下其他地方美丽的景色。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祖国的美景,我们高邮有这样的地形吗?二、认识地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家乡(出示油菜花和高邮湖)哪位同学说说我们家乡的地形是什么样的?对,我们的家乡是平原,平原有什么特点呢?低平而广阔。

这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的表面》除了低平而广阔的平原外,还有什么地形呢?分别出示:盆地、山地、丘陵、高原图片和地形特点。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几种地形的特点和图片,现在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

(电子白板出示地形、特点和简图)让学生把相应的特点和简图与地形连起来。

那么地球上除了这几点常见地形还有别的吗?下面一起欣赏下。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拍摄的照片,他拍摄的与我们看到的图片一样吗?下面我们拿出地形图出来看看,是不是有点相似呢,请你们仔细观察下,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祖国在哪里,我们国家的地形是怎样的?现在请同学说说你们看了刚才的世界地形图有什么发现?请同学说说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三、制作地模刚才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来,你们有兴趣作个地形的模型吗?老师每组提供一盒像皮泥、一张白纸、一些小树小草,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个地形的模型,在动手前先看下活动要求。

如果都清楚了,就开始动手吧。

看看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典型地形模型。

那么什么是地形呢?老师也收集了什么是地形的资料。

课件出示。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现在人们很多都采用了航拍还有卫星拍摄技术。

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这么多有关地球的表面的有趣问题,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对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也许在我们的同学里面就会有很多未来的科学家,这节课就到这里,未来的小科学家们再见!【篇三:地球表面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

过程与方法: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