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的介绍
真正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真正的地球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太阳系内的第三颗行星。
它是一个充满了奇迹和神秘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一些关于地球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气候和环境等方面。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
在内部,地球可以分为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
其中地核和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下地幔和上地幔主要由硅和镁组成,地壳则主要由氧、硅、铝和铁组成。
地球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氧和微量气体组成,水圈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的地理特征包括大陆、海洋、山脉、河流、湖泊等。
地球上有七个大陆,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地球上还有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球上的山脉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河流包括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黄河等。
湖泊包括美国的五大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等。
气候和环境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其中包括地球的轨道倾角、地球自转、大气层成分、海洋地形等。
地球的气候可以分为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地球的环境是我们居住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地球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保护地球的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对地球的破坏。
地球的历史和未来地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5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地球上有许多古老的地质痕迹,包括古老的岩石、化石等。
地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地球的保护和治理。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建设可持续的城市等。
总结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需要尊重地球、保护地球。
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气候和环境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关心的事情。
希望通过学习地球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地球、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地球的详细介绍

地球的详细介绍
地球是我们所生存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岩石行星。
以下是地球的详细介绍:
1.物理特征: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半径为6,378
公里,极半径为6,357公里。
地球的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而海洋则占71%。
地球的自转
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秒,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
地球
的质量约为5.97 x 10^24千克。
2.大气层:地球拥有一个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
他气体组成。
大气层的厚度约为100公里,可以有效地吸收来自太空的辐射和降低温度的变化。
3.生命: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
生命在地球上
的演化历程十分悠久,最早的生命形式可以追溯到约38亿年
前的原始细胞。
现在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4.磁场:地球拥有一个磁场,这是由于地球的核心中存在一个液
态的外核层,不断地流动着,产生了电流,从而形成了磁场。
地球的磁场可以防止太阳风对地球的危害,并指导动物和人类的导航行为。
5.地球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面临
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空气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保护地球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总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空气、水和食物等基本生存条件。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地球环境问题,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地球基本知识归纳

地球基本知识归纳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3.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4.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5. 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和岛屿上。
6. 地球的气候:地球上有不同的气候带,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7. 地球的矿物:地球上有很多种矿物,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等。
8. 地球的地壳:地球的外层是地壳,地壳下面是地幔和地核。
9. 地球的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变化引起的自然现象。
10. 地球的火山:火山是地壳内部岩浆和气体喷发出来的自然现象。
地球的介绍资料

地球的介绍资料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质量约为5.97×10^24千克。
地球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行星,具有丰富的地理、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地球的表面由70%的水和30%的陆地组成。
它被大洋环绕,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洲际洋等五大洋。
陆地上分布着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些陆地和海洋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地理景观,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海洋和岛屿等。
地球的气候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带冰川等不同类型。
气候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海洋循环和地形等。
不同的气候条件支持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
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从高山的雪豹到深海的水母,地球上的生物形态各异。
地球上的生物不仅多样性丰富,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将不同生物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不同类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地球上的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包括岩石和土壤。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地球上的人类文明也是多样的。
不同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丰富了地球的人类社会。
人类利用地球的资源发展经济,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保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
地球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行星,拥有丰富的地理、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人们应该珍惜地球,保护环境,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地球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关于地球的介绍资料

关于地球的介绍资料[关于地球的介绍资料]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为约1.5亿公里。
地球是一个宜居的星球,有着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地球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特点。
一、地球的基本信息1.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
自转一圈约为24小时,公转一圈则约为365.25天。
2.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万平方公里,由陆地覆盖约为29.2%,水域则占据了约70.8%。
3. 地球的质量大约为5.97 x 10^24千克,是太阳系中质量第三大的行星,仅次于木星和土星。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个部分。
1. 外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其中地壳是最外层,均厚约为35公里,在地壳之下是地幔,其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下面则是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约有2200公里厚,内核则直径约为1220公里。
2. 内部圈层还包括岩石圈、石质圈和潮流圈。
岩石圈主要由岩石构成,是地球表面的外壳。
石质圈则由比较稳定的岩石层构成,呈现不规则形状。
潮流圈则是位于岩石圈和石质圈之间的区域,主要由熔融状态的岩石和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气候和环境1. 地球的气候主要受纬度、海洋和大气层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地球是球形的,所以不同纬度的地区受到的阳光照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气温的变化。
海洋还对调节气候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影响周围地区的温度。
2. 地球的大气层由几层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温室层等。
对流层是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其中包含了我们呼吸所需要的氧气。
平流层和跳跃层则对抵御太阳辐射和降雨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温室层则扮演着保持地球温度的关键角色。
四、地球的生命地球是一个生命丰富的星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
在地球上,有些生物适应陆地环境,如树木、动物等,还有些生物适应水域环境,如鱼类、海洋生物等。
此外,地球上还存在着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它们在生物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关地球的知识资料

有关地球的知识资料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唯一一个行星。
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 1.496亿公里。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2千米,地球的表面被70%的水覆盖,故有“蓝色星球”的美誉。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5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为固态。
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热层。
对流层是地球最底层的大气层,约占整个大气层的75%。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为7万到5万千米。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主要起到屏蔽紫外线的作用。
热层是最外层的大气层,高度约为500千米以上。
地球上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每个洲都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点。
地球上还有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如大峡谷、喜马拉雅山脉、亚马逊河等。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也是地球的主宰者。
人类对地球的
影响日益增大,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亟待解决。
地球也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
人类应该珍惜地球,保护环境,共同呵护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地球的繁荣和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未来。
《美丽的地球》课件

北极和南极
北极和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 区,拥有独特的动植物群落和冰 雪风景。
地球的生命
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有大量的生物 种类,构成了丰富的 生物多样性网络。
森林和海洋生 态系统
森林和海洋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 态系统之一,维护着 气候和供给我们食物。
人类和动物的 生活
地球上的人类和动物 彼此依赖,共同构建 着这个美丽的地球家 园。
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保护地球,通过可持 续的行动,让地球更 加美丽、健康和长久。
结论
1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地球提供了我们生存和繁荣所需的一切,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它。
2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力保护地球
每个人的行动都对地球的未来产生影响,我们需要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3 让地球更美丽,更健康,更长久
地球的奇观
大峡谷
大峡谷是地球上最壮丽的自然奇 观之一,由长达277英里的河谷 和陡峭峡谷组成。
珊瑚礁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多样 化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提供栖 息地和庇护所。
雪山和冰川
雪山和冰川是地球上壮丽的自然 景观,为我们提供清澈的水源和 生态系统。
沙漠和热带雨林
沙漠和热带雨林分别代表了干旱 和湿润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系统, 展示了地球的多样性。
《美丽的地球》PPT课件
美丽的地球是一份关于地球的介绍,探索地球的美丽,学习如何保护地球。
地球的基本信息
地球的位置和大小
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地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状和结构
地球呈近乎球形,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形成了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的大气层和气候
地球地理知识点

地球地理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地理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地球地理知识的一些重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构成;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外核是地幔下面的一层,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是地球的中心,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
地球自转的时间为一天,即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公转时间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为椭圆轨道,这也是导致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三、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大板块和小板块,这些板块可以随着地壳的运动而发生平移和碰撞。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四、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地球的大气圈是围绕地球的空气层,它包含了各种气体,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圈在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和小行星撞击的同时,也起到了调节地球温度的作用。
地球上的气候是不同地区长期的天气现象的统计结果,主要由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以及地形等因素影响。
五、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在各个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了地球上的湖泊、河流、海洋、冰川以及大气中的水蒸气等。
水圈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活所依赖的资源来源。
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受到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七、地球上的人口与城市化地球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分布也呈现出巨大的不均衡性。
世界上的超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化现象普遍加速。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给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平衡人口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球的资料【地球】- 太阳系中的行星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因为其运动轨迹与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
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星球中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球体介绍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地球亦作“地毬”。
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是个三轴椭球体。
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
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
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包括人类。
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以后,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大气层形成。
大气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
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
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
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
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4°),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
月球是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
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
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
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
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内核。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
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
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历史记载三国徐整《三五历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谈地球各国之幅员者,向以俄国第一,英国第二,中国第三,美国第四,巴西第五。
”冯雪峰《寓言•鸟和山林的大火》:“地面也毕毕卜卜地响着,好像地球也在破裂。
”地球起源传统地球起源理论传统地球起源理论认为地球起源于太阳系内。
依据物质来源方式,划分为三个学派。
(1)分出说也叫灾变说。
在这一学派中,有的认为是另外一颗恒星碰到太阳,碰出了物质,这些碰出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及地球。
有的人认为:太阳曾经出现过巨大规模的变动,例如太阳的自转快度变快,由一个恒星分裂为两个恒星,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其中一个离开了,离开时所留下的物质形成行星及地球。
有的人认为:太阳原来是一对双星,其中一颗子星被另外靠近的一颗大星拉走了或俘获了。
在子星被拉走或俘获时所留下来的物质形成了太阳系现在的行星及地球。
也有的人认为:太阳的伴星爆发成超新星,留下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另外还有的观点认为是太阳自身抛射出来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及地球。
(2)捕获说这一学派的共同看法认为是太阳先形成的。
太阳形成后捕获了周围的或宇宙空间里的其它星际物质,而由这些物质形成了行星及地球。
(3)共同形成说形形色色的各类星云说都是属于这一学派。
这一学派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形成的。
尽管各学者对太阳系内的星球形成和自转及公转有各自的见解,但他们都共同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原始星云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或者说形成行星和地球的物质来源于太阳或与太阳有关系的其它星球。
现代起源理论现代地球起源理论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外形成的。
地核捕获高温熔融物质和其他物质形成巨厚熔融层。
熔融层温度降低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壳。
地核与熔融层间形成内过渡层,与外壳间形成外过渡层,熔融层形成液态层。
熔融层温度降低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壳时产生水和气体,加上捕获的水与气,形成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
在距今5亿年以前,太阳捕获地球,地球产生自转和公转,地质时期进入显生宙的古生代,地球有了阳光,生物爆发式出现和发展。
地质时期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
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
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地球形成时期、地壳形成时期、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进入太阳系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
地球圈层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
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
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
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
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内部,水圈的大部统称为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
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
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
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
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
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
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