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肌肉工作前初长度的适度拉长提高力学效果的生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精品医学ppt
16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百分比称
为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构成。 1、动物骨骼肌纤维分布特征 不同种类动物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征不同 骨骼肌中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是混杂的
精品医学ppt
17
2、一般人骨骼肌纤维分布特征
人类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布是混杂的,不 同肌肉中快慢肌比例有较大的差异。
精品医学ppt
12
3、根据代谢特征划分
慢氧化型(SO)、快氧化型(FOG)、快 酵解型(FT)。
4、根据基因蛋白划分
根据肌肉收缩蛋白中肌球蛋白重链(MHC) 的基因表达,
可将肌纤维的MHC分为Ⅰa、Ⅰc、Ⅱa、 Ⅱac、Ⅱc、Ⅱab和Ⅱb 7种类型。
精品医学ppt
13
(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机能特点和 运动特征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精品医学ppt
1
一、肌肉的收缩
能影响肌肉收缩时作功能力或其力学表现 的因素至少有三个,即前负荷、后负荷和 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即肌肉收缩能力)。
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 负荷。
前负荷使肌肉具有一定的初长度。 后负荷——是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
的负荷,它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 碍收缩时肌肉的缩短。
克),损伤程度小, B、肌纤维类型的无损伤检测 a、肌肉力量 与快肌百分比呈正相关,研究
发现:一般人最大随意伸膝肌肉力量与快 肌%呈中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5-0.90。
精品医学ppt
9
三、肌肉的外部表现
1.单收缩 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
刺激时,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 出现一次机械收缩,后者称为单收缩。 根据收缩时肌肉所处的负荷条件不同,单 收缩可以是等长的,也可以是等张的。 在正常体内,当骨骼肌在运动神经的支配 下进行自然收缩时,几乎是无例外地接受 来自神经的连续刺激。

肌肉的力量和生理机制

肌肉的力量和生理机制

肌肉的力量和生理机制一、肌肉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取决于肌肉的质量和发达程度,即取决于肌肉的收缩能力,只有通过肌肉的收缩才能显示出力量。

平时我们所说的肌肉是指骨骼肌,而骨骼肌主要分布在四肢和躯干上,以此来维持人的正常姿势和人体的移动,并保证人体完成各种动作。

人体的骨骼肌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肌纤维呈一条条横纹,所以也称作横纹肌。

人体中有434块骨骼肌。

人体的肌肉在不同时期重量不同,如婴儿的肌肉占体重的25%左右,成年人的肌肉占体重的34-40%。

由于不同年龄人的肌肉重量的变化而力量也在不断的变化,一般人在15岁时,肌肉重量平均占体重32.60%,握力平均为36.4公斤,背力为92公斤;人到18岁时,肌肉重量占体董的44.2%,握力为44.1公斤,背力为125公斤;人到了老年的时候,由于肌肉重量的减轻,力量也随之下降。

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胖体型的人,他们满身是肉,但这种肉并不都是骨骼肌(纯肌肉),实际上把覆盖在肌肉上的皮下脂肪也当成了肌肉,这种混在一起,把肌肉和皮下脂肪都说成是肌肉的说法是错误的。

肌肉是运动器官,当它收缩时可以把肌肉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以移动肢体或使物体产生运动,皮下脂肪是体内热能的一种储存形式,是供肌肉长时间收缩时消耗用的能源物质。

实践中可知,只有皮下脂肪适当,方可增加体型之美,脂肪虽有保温的作用,但它对体内某些内分泌机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妇女皮下脂肪含量过多,有可能引起不育症。

皮下脂肪过多,不仅会影响肌肉的速度和力量,以及体态美,而且也是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经常参加健美锻炼则可以减少皮下脂肪,使人们的皮下脂肪适度。

每一个人的躯体由大量的肌肉覆盖在骨骼上,而肌肉是由许多的肌纤维组成,每一个肌纤维的长度约1毫米一15厘米的圆柱形结构。

其直径一般为10-100微米,有时用肉眼可以看到。

每条肌纤维都具有一层薄的肌膜,若干细胞核和许多线粒体,在肌纤维中央部位有明暗相间的横纹结构的肌原纤维,它是肌肉收缩的结构单位。

肌肉牵伸技术课件

肌肉牵伸技术课件
致肢体麻木或无力。
严重心血管疾病
对于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肌 肉牵伸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
导致心绞痛或血压波动。
注意事项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不同,因此 在进行肌肉牵伸时应根据个体差异进 行调整。
循序渐进
在进行肌肉牵伸时应逐步增加牵伸幅 度和强度,避免过度牵伸导致肌肉拉 伤。
专业指导
在进行肌肉牵伸时应寻求专业医生的 指导,确保安全有效。
个性化牵伸方案的制定
基因检测与牵伸方案
通过基因检测了解个体的肌肉类型、疼 痛敏感度等,制定针对性的牵伸方案。
VS
心理因素考量
将心理因素纳入牵伸方案制定中,如焦虑 、抑郁等,以提高牵伸效果和个体满意度 。
牵伸效果的深入研究
长期效果评估
对肌肉牵伸技术的长期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对肌肉功能、运动表现等方面的影响。
目的
改善肌肉紧张、僵硬和疼痛,提 高关节活动范围,预防运动损伤 ,促进运动表现。
肌肉牵伸的原理
01
02
03
生理学原理
通过拉伸刺激使肌肉产生 适应性变化,增加肌肉长 度和柔韧性。
力学原理
利用力的相互作用原理, 通过施加外力来改变肌肉 的长度和张力。
神经生理学原理
通过拉伸刺激神经肌肉系 统,提高肌肉神经的兴奋 性和传导速度。
促进身体放松
在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后,进行简单的 牵伸可以帮助身体放松,缓解疲劳。
06
肌肉牵伸技术的未来发 展与研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智能牵伸技术
利用传感器和机器学习技术,实时监 测肌肉长度和牵伸状态,为个体提供 个性化的牵伸方案。
高频超声成像技术
利用高频超声成像技术观察肌肉牵伸 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为牵伸效果的评 估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肌肉的生物力学

肌肉的生物力学

肌肉的生物力学一、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肉的横截面积肌力与横截面积成正比2、肌肉的初长度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3、运动单位的募集同时投入收缩的运动单位越多,肌力就越大4、肌纤维的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羽状的走向的肌纤维越多,肌力就越大二、肌肉的物理特性1、伸展性与弹性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弹性:当外力解除后,被拉长的肌肉又恢复原状的特性2、粘滞性肌肉收缩或被拉长时,肌纤维之间、肌肉之间、肌群之间发生摩擦的外在表现。

在肌肉收缩时会产生阻力,粘滞性的大小与温度成反比三、肌肉的分型I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IIa型和II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即快速-糖原分解型肌纤维四、肌肉的收缩类型1、等张收缩是肌力大于阻力的加速运动和小于阻力的减速运动,产生关节运动,又称动力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关节角度变小离心收缩:肌肉收缩时,关节角度变大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

支持作用、加固作用、固定作用五、肌肉的协作关系1、原动肌或主动肌:产生一特定运动的主要肌2、拮抗肌:与主动肌作用方向相反的肌肉。

3、协同肌:与主动肌作用相同或基本相同。

4、固定肌: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的作用需要有其他肌群固定其定点附着的骨。

5、中和肌:限制或抵消原动肌产出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的肌肉六、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1、主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到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2、被动不足七、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影响1、肌肉体积增大2、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3、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增多4、肌肉内化学成分的变化。

简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简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简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骼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
肌肉生理横断面: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指所有肌纤维被横切时所得的横断面面积。

更大的生理横断面意味着更多的肌纤维参与收缩,从而产生更大的力量。

肌纤维类型:人体肌肉包含两种主要类型的肌纤维,即慢缩型(I型)和快缩型(II型)。

快缩型肌纤维具有更快的收缩速度和更大的力量产生潜力。

2. 肌肉结构和力学特性:
肌肉纤维的排列和定向:肌肉纤维的排列方式和方向影响着力量的产生和传递。

肌肉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初长度)越长,其产生的力量越大。

3. 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激活:大脑通过神经系统控制肌肉的收缩力度和速度。

更高的神经激活水平可以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从而提高力量输出。

运动单位的募集:根据任务的需求,神经系统会招募不同数量和类型的运动单位(由一个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

高力量输出需要高效地募集大量的运动单位。

4. 生化代谢过程:
能量供应:力量表现依赖于肌肉细胞内的能量供应。

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途径是提供短
时间高强度收缩能量的主要方式。

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力量训练会引起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和分解减少,从而导致肌肉肥大和力量提升。

5.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背景对力量素质有显著影响,包括肌肉的大小、形状和肌纤维类型的比例。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质量和力量可能会逐渐下降。

男性通常比女性具有更大的肌肉质量和力量,但这部分差异也受到激素和生理差异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名词解释1.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功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2.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3.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成长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4.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5. 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6.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功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7.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8.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9.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10.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小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的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11. 拉长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12.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13. 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14. 速度素质:15.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6. 兴奋性:机体活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兴奋性。

体育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

体育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

You don't have that many viewers, don't be so tire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体育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体育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1、试论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范式2、20x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引文失范现状分析与建议3、基于《体育经济学杂志》载文分析初探西方体育经济学研究进展4、常熟市区高中生体育消费的现状研究5、郑州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6、中美体育经济学教材对比研究7、基于供需理论下南昌地区普通高校学生田径运动健身状况的实证研究8、CBA联赛竞技水平均衡性研究9、CBA联赛非均衡发展的成因及其影响10、运城市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11、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12、我国职业体育市场准入制度研究13、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14、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研究16、中国竞技体育市场化的制度变迁17、跨学科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研究18、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19、体育服务生产-消费过程中身体操作信息的研究20、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21、长春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结构的调查与分析22、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23、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24、北京体育大学增设体育商学院的可行性研究25、包头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研究26、职业团队体育运动电视转播权集中销售的竞争法分析27、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28、甘肃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29、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30、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31、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32、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研究33、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34、CBA联赛的场馆经营和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35、对我国体育院系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36、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下体育管理(方向)教育发展的研究37、关于构建体育环境学新学科的初步研究38、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营销策略研究39、长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40、对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外员使用政策效率性的研究体育教学论文题目1、室外体育课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2、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3、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养护教育4、注意体育教学的实效性5、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6、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探索7、建好学生体育档案8、体育场所服务质量的理论研究9、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10、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11、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12、中学体育课理论教学探讨13、体育教学与训练1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15、村小中青年教师兼教体育学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6、浅谈体育教师如何备好体育课17、体育课集合队形的变化的教学随笔18、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肌肉牵伸技术资料

肌肉牵伸技术资料

VS
PNF牵伸涉及主动收缩肌肉,然后进 行被动拉伸。这种技术利用了神经肌 肉系统的反应来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活 动范围。PNF牵伸通常用于治疗慢性 肌肉疼痛和关节僵硬,因为它可以刺 激肌肉和软组织的再生。在进行PNF 牵伸时,需要专业的指导和监督,以 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04
肌肉牵伸的实践应用
运动训练中的肌肉牵伸
肌肉牵伸技术的智能化与个性化研究
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发智能化、个性化的肌肉牵伸系统,提高康复效果 和用户体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局限性,探索新的肌肉牵伸方法和手段
,提高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未来展望
1 2
肌肉牵伸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加强肌肉牵伸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在运动 康复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
肌肉牵伸技术的跨学科研究
结合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 挖掘肌肉牵伸技术的潜力,推动其发展。
02
肌肉牵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01
02
03
肌肉或肌腱拉伤
通过牵伸放松紧张的肌肉 或肌腱,缓解疼痛和肿胀 。
关节僵硬
关节周围的肌肉紧张导致 关节活动受限,牵伸可以 帮助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 。
慢性肌肉紧张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过 度使用某些肌肉群,导致 肌肉紧张和疼痛,牵伸可 以缓解不适。
禁忌症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反应不同 ,应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牵伸的
幅度和强度。
避免过度牵伸
过度牵伸可能导致肌肉和关节 的损伤,应遵循适度的原则。
配合其他治疗
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 提高治疗效果。
03
肌肉牵伸的技巧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肌肉工作前初长度的适度拉长提高力学效
果的生理学分析
(注:本文旨在介绍肌肉工作前拉长对力学效果的影响,不涉及具体的拉伸方法和注意事项。


引言
肌肉拉伸是许多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预防运动损伤,也能够提高力量、灵活性等方面的表现。

然而,对于肌肉工作前是否需要进行拉长,以及如何进行拉长,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旨在从生理学方面分析肌肉工作前拉长对力学效果的影响,以指导运动员进行更为科学和有效的训练。

肌肉长度与力学效果
肌肉长度是影响力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当肌肉缩短时,肌肉纤维发生重叠,交叉桥头也处于重叠状态,肌肉对外输出的力量较小。

当肌肉处于中等长度时,肌纤维与交叉桥头的重叠度较小,肌肉对外输出的力量较强。

而当肌肉拉长到一定程度时,肌纤维之间的距离增大,交叉桥头又处于无交叉状态,肌肉对外输出的力量再次减小。

因此,肌肉在中等长度范围内的工作能够输出最大力量。

肌肉拉长对力学效果的影响
肌肉工作前是否需要进行拉长,以及如何进行拉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拉长能够使肌肉处于中等长度范围,提高肌肉对外输出力量的能力;另一方面,过度拉长也会影响肌肉对外输出力量,甚至导致运动损伤。

适度拉长可以提高力学效果。

适度拉长一般指在肌肉工作前进行轻度拉伸,使肌肉处于中等长度范围。

这种拉长可以提高肌肉的力学效果,并降低运动时的能量消耗,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例如,研究表明,对中国男子大学生进行15秒的下肢拉伸后,其垂直跳跃高度均比未进行拉伸的对照组高1~3cm(1)。

过度拉长可能不利于力学效果。

过度拉长一般指在肌肉工作前进
行长时间的强度拉伸,使肌肉处于较长的状态。

这种拉长可能会使肌
肉失去一部分力量,甚至导致运动损伤。

例如,研究表明,在15秒至
3分钟的长时间强度拉伸后,肌肉对外输出的力量会减少15~30%(2)。

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的强度拉伸使肌纤维中的肌小球释放了过多的钙
离子,在运动时无法正常发挥力量。

适度拉长的生理机制
适度拉长能够提高力学效果的生理机制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神经系统的适应性
适度拉长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反应。

研究表明,适度拉长
能够降低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提高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3)。

这意
味着在拉伸后,肌肉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协调,肌肉得到
更好的控制,从而提高力学效果。

2.肌肉的机械性特性
适度拉长可能改变肌肉纤维的机械性特性,提高肌肉对外输出的
力量。

研究表明,拉伸能够增加肌肉的弹性模量和黏弹性模量(4)。

这意味着在拉伸后,肌肉变得更加坚韧,更加耐用,从而提高力学效果。

3.肌肉的代谢特性
适度拉长可能影响肌肉的代谢特性,提高肌肉对外输出的力量。

研究表明,适度拉长能够提高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肌纤维的血氧含量,加快乳酸代谢,从而延迟肌肉疲劳(5)。

这意味着在适度拉长后,肌肉可以持续输出力量,从而提高力学效果。

结论
适度拉伸能够提高肌肉对外输出的力量,从而提高力学效果。


度拉伸的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肌肉的机械性特性和
代谢特性等。

然而,过度拉伸可能会降低肌肉对外输出的力量,甚至
导致运动损伤。

因此,在进行肌肉拉伸时,需要注意拉伸的方式、强
度和时间,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Guo Z L, Yu W Q, Liu X D. Effects of warm-up versus warm-up plus stretching on jumping ability in collegiate male athletes[J]. Int J Sports Phys Ther, 2014, 9(1): 63-71.
2. Kay A D, Blazevich A J. Effect of acute static
stretch on maximal muscle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2, 44(1): 154-64.
3. Bishop D, Edge J, Davis C, et al. Neural
contributions to the ability to perform maximal eccentric
work[J]. Int J Sports Med, 2009, 30(1): 29-35.
4. Miura K, Yamamoto M, Tamaki H T. Effect of stretching on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human tendon structures in vivo[J]. J Appl Physiol, 1996, 80(3): 839-42.
5. Shrier I. Stretching before exercise: an evidence based approach[J]. Br J Sports Med, 2000, 34(5): 3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