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稳定肌的工作机制
肌动学复习重点

一.名解:1~141. 主动肌:多数与特定动作之起点与执行有直接相关的肌肉或肌肉群。
2. 拮抗肌:拥有相对与特定主动肌的动作的肌肉或肌肉群。
3. 协同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肌肉群合作来执行一个特定动作。
4. 向心活化:受到活化的肌肉缩短,产生一股拉动的力量。
5. 离心活化:被活化的肌肉正在产生拉力的同时,被另一股更强势的力量所延长。
6. 等长活化:活化的肌肉在它产生拉动的力量时仍维持恒定的长度。
7. 外力:由落在身体以外的来源所产生的拉力或推力,包含了重力,及相对于身体所施予的身体接触力。
8. 内力:落在身体之中的构造所产生的推力或拉力,内力是指活动的肌肉所产生的力量。
9. 滚动:一个旋转关节面上的许多点与另一个关节面上的许多点接触。
10. 滑动:一个旋转关节面上的一点与另一个关节面上的许多点接触。
11. 转动:一个旋转关节面上的一点以俩一个关节面上的一点接触。
12. 黏弹性:组织依时间作用导致其随应力—形变曲线改变之相关物理特性。
(如:早上人会比晚上高)13. 1)沃夫定律:在高压下,骨头长出来;低压下,骨头吸收(钙少,骨质疏松)2)生理性截面积单位:骨骼肌的肌力可产生的最大主动收缩力量,用来预测肌肉最大潜在力量的方法。
14.凹凸原则:凹凸原则:凸在凹上动,滚动方向与骨头运动方向相同,滑动方向与骨头方向相反;凹在凸上动,滚动方向与骨运动方向相同,滑动方向也相同(滚动的方向永远与骨骼运动一致)。
.关节平面间的运动:滚动、滑动、转动屈曲、伸展 ;背屈、跖屈;(矢状面)骨骼运动学内收,外展;侧弯;尺偏、桡偏;外翻、内翻(冠状)15.运动学 内旋,外旋(水平面)关节运动学 滚动(一个关节面上许多点对应另一个关节面许多点) (附属运动)滑动(一点----多点)转动(一点----一点)等长活化:内力距=外力距16.肌肉活化向心活化:内力距>外力距离心收缩:内力距<外力距【延迟性肌肉酸痛,常发生大量离心活动运动后】17.(1)开链:远端是动的,近端是静止的【踢腿】2)闭链:远端是静止的,近端是动的【从坐到站】纤维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细胞18.构成关节周边结缔组织的基本元基质:糖胺多糖、水、溶质肌动蛋白可收缩性蛋白肌凝蛋白19.蛋白质不可收缩性蛋白:又称结构性蛋白粗肌丝(肌凝蛋白)肌原纤维20.肌细胞细肌丝肌动蛋白肌管系统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21. 1)串联弹性组织:指的是与主动蛋白平行串联在一起的那些组织。
眼外肌的解剖与神经支配 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和配偶肌

前臂向左上,斜向放于胸前,代表右下斜肌。(因 右
左
右前臂斜着,又在左手下方,所以是右下斜肌)
双眼向右下看时:右眼下直肌和左眼上斜肌。
手势:右臂向右下伸直,代表右下直肌;左臂弯曲, 右
左
前臂向右下,斜向放于胸前,代表左上斜肌,(因左
前臂斜着,又在右手上方,所以是左上斜肌)
双眼向左下看时:左眼下直肌和右眼上斜肌。
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 和配偶肌
教学要求
➢本次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主动肌的概念; 2.掌握协同肌的概念; 3.掌握拮抗肌的概念及三对主要拮抗肌; 4.掌握配偶肌的概念及6对配偶肌。
1.主动肌( agonist) 使眼球向某一特定方向运动的主要肌肉 称主动肌。如右眼外转,主动肌为外直肌。
那右眼内转、上转、下转、内旋、外旋时,主动肌又是哪条 肌肉呢?
2.协同肌(synergist) 同一眼协助主动肌完成某一方向眼球运动的肌 肉称协同肌。 如眼球外转时,外直肌为主动肌,上斜肌和下斜肌为协同肌。
那么眼球内转、上转、下转、内旋、外旋时,主动肌和协同肌是如何 搭配的呢?
眼球内转时:内直肌为主动肌,上直肌和下直肌为协同肌。 眼球上转时:上直肌为主动肌,下斜肌为协同肌。 眼球下转时:下直肌为主动肌,上斜肌为协同肌。 眼球内旋时:上斜肌为主动肌,上直肌为协同肌。 眼球外旋时:下斜肌为主动肌,下直肌为协同肌。
2
3
6
4
5
7
1
8
胳膊法记忆6对配偶肌:
双眼向右看时: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內直肌。
手势:右臂向右水平伸直,代表着右外直肌;(因右
手向外,臂伸直,所以是右外直);左臂弯曲,前臂
右
左
水平放于胸前,代表着左內直肌。(因左手向内,所
肌力评定技术[荟萃知识]
![肌力评定技术[荟萃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b37cc4aba1aa8114531d92c.png)
专业知识
16
MMT
拉彼特(Lovett) 肯德尔(Kendall) M.R.C肌力分级
6级分级法 百分数分级法
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1983年
将6级分级法用“+”和“—”进一步细分
专业知识
17
Lovett分级 正常 N 良G 好F 差P 微T 零z
MRC分级 5 4 3 2 1 0
Kendall百分比 100 80 50 20 5 0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该肌肉内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的总 和。 肌肉初长度:肌肉收缩前所处的长度。 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杠杆效率 肌肉收缩的类型 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 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有无训练、职业、有无疲劳 /疼痛、优势手/腿等
专业知识
11
专业知识
12
判断有无肌力低下及低下的范围和程度 发现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 协助进行神经肌肉疾病的损伤定位诊断 为制定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检验治疗、训练的效果
4)运动幅度:>1/2全关节活动,上一级-。<1/2 低一级+
专业知识
19
专业知识
20
专业知识
21
分级 评价标准
0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1+
可触及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M.R.C 肌力 分级
2— 达最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1/2以上,但不能
专业知识
23
在肌力较强(超过3级)时,为了进一步作较准确
的定量评定,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测试,常用的方 法:握力测试、捏力测试、背拉力测试、四肢肌群 肌力测试。
S-E-T治疗技术的理论与临床运用

S-E-T治疗技术的理论与临床运用悬吊训练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SET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
前者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并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后果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活动肌动力训练、健体运动、小组训练、伴有长期随访的个体化家庭训练以及用来制定和修改运动计划的计算机软件等。
这种理念已经在挪威发展了8年多,S-E-T技术不仅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也用于脑卒中和其他神经病的治疗中,还用来达到儿童发展训练以及健康体能运动的目的。
是康复训练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
在很多体疗室都可以看到这种装置及运用。
一、悬吊训练的装置(一)悬吊网架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装置。
这种网架安装简单,价格便宜,一般配备了悬吊绳,悬吊带,滑轮,挂钩等。
网架上可以配备多个挂点,移动也较为方便。
(二)泰码(TEMA)公司提供的悬吊装置泰码公司提供的悬吊装置除了悬吊的网架,吊绳,悬吊带等配件外,还配有弹力支持带等其他附属配件。
专业的设计和丰富的配件使得该系列产品的使用更为方便。
二、悬吊训练的目的(一)减除运动负荷将肢体悬吊,让患者在水平方向上进行运动可以免除重力的作用,达到减除负荷的目的。
(二)提供助力利用弹性悬吊绳可以提供外力(三)提供不稳定支撑悬吊带作为支点是不稳定的,利用这种不稳定支撑可以进行相应的运动训练。
三、悬吊训练的基本技术(一)悬吊点悬吊点的选择主要有五种方式1、悬点在运动关节上方:在此种悬吊方式下,运动可以始终保持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没有阻力的变化。
2、悬点在运动关节远侧:在此种悬吊方式下,运动在关节与悬点的连线上时,肢体高度最低,向两侧运动时阻力不断增加,返回时有重力的分力提供助力。
骨骼肌肉生物力学一般知识

骨骼肌肉系统生物力学一般知识一、骨骼生物力学(一)一般知识骨骼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力学支柱,不仅承受着各种载荷,还为肌肉提供可靠的动力联系和附着点。
骨组织主要由骨细胞、有机纤维、粘蛋白、无机结晶体和水组成。
其生物活性来源于骨细胞。
胶原纤维借助粘蛋白的结合形成网状支架,微小的羟磷灰石晶粒充填于网状支架并牢固的附着与纤维表面,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弹性和韧性,还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胶原平行有序排列并与基质结成片状骨板,是形成密质骨的单元。
胶原与基质粘附交错无序则形成棒状骨小梁,是形成疏质骨的单元。
其力学性质受人的年龄、性别、部位等因素影响。
骨的变形以弯曲和扭转最为常见,弯曲是沿特定方向上连续变化的线应变的分布,扭转是沿特定方向上的角应变的连续变化。
骨骼的层状结构充分发挥了其力学性能。
(二)应力对骨生长的作用应力刺激对骨的强度和功能的维持有积极的意义,骨是再生和修复的生物活性材料,有机体内的骨处于增值和再吸收两种相反过程中,此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应力、年龄、性别以及某些激素水平,但应力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研究表明,骨胳都有其适宜的应力范围,应力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其吸收加快。
一般认为,机械应力对骨组织是有效地刺激。
骨的力学特性是由其物质组成、骨量、和几何结构1决定的,当面临机械应力刺激时,常常出现适应性的变化,否则将会发生骨折。
负重对维持骨小梁的连续性、提高交叉区面积起积极作用施加于骨组织上的机械应力可引起骨骼的变形,这种变形导致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活性抑制。
如瘫痪的患者,骨胳长期缺乏肌肉运动的应力作用,使骨吸收加快,产生骨质疏松。
另外,失重也可造成骨钙丢失。
骨的重建是骨对应力的适应,骨在需要应力的部位生长,在不需要的部位吸收。
制动或活动减少时,骨缺乏应力刺激而出现骨膜下骨质吸收,骨的强度降低。
相反,反复承受高应力的作用,可引起骨膜下的骨质增生。
二、肌肉的生物力学(一)肌肉的分型骨骼肌按其在运动中的作用不同,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
拮抗肌概念

拮抗肌概念
拮抗肌(Antagonistic muscles)是指在关节周围相对位置相对而言具有相反作用的一对肌肉。
这对肌肉在运动中协调工作,使关节能够实现正常的运动范围和力量控制。
拮抗肌经常协同工作,以实现平衡和控制。
它们在关节的两个方向上产生相对的力量,这对力量之间的平衡使得关节能够保持稳定。
当一个肌肉收缩时,它将引起关节的运动,同时拮抗肌肉会被伸展和放松。
然后,在另一个肌肉发力时,拮抗肌肉则会变为主动肌肉的拮抗力。
例如,在肘关节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就是一对拮抗肌。
当肱二头肌收缩时,它将引起肘关节的屈曲;而肱三头肌在这个过程中被伸展和放松。
相反地,当肱三头肌收缩时,它将引起肘关节的伸展,而肱二头肌则被伸展和放松。
拮抗肌在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的协同工作使得人体能够进行精确的动作控制,调整肌肉张力和运动方向,从而实现各种日常活动和运动的协调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主动肌和拮抗肌之外,在一个关节周围还有其他肌肉群,即辅助肌肉,它们也参与协同工作以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的平衡。
综合考虑主动肌、拮抗肌和辅助肌肉的作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肌肉系统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最全运动肩关节肌肉的主动肌与拮抗肌

旋转肌腱袖
❖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都从肩关节上方、后方和前方跨 过肩关节,并与肩关节囊紧贴,他们的腱共同构成肌腱袖
❖ 这4块肌肉的主要作用是使肱骨外展及旋转,并通过被动肌张力和动 态收缩起到稳定盂肱关节(股骨头)的作用。
旋转肌腱袖
❖ 冈上肌与三角肌共同构成协同作用外展肩关节 ❖ 冈下肌和小圆肌使肱骨外旋; ❖ 肩胛下肌使肱骨内旋,肩胛下肌连同盂肱中、下韧带在维持盂肱
相反。
屈肩关节的四块肌肉 (伸直胳膊由前方举起,高过头顶,贴同 侧耳朵) 正常活动范围:0—180度 主动肌:胸大肌锁骨部、三角肌前束、喙 肱肌、肱二头肌短头 拮抗肌:背阔肌、三角肌后部肌束和肱三头肌长 头
胸大肌
功能:使上臂屈、内收、旋内
喙肱肌
❖ 位置: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 ❖ 功能:使上臂屈,内收和水平屈
使肩关节水平屈的肌群 主动肌:三角肌、冈上肌、胸大肌锁骨部、三角肌前束、喙肱
肌、肱二头肌长头 拮抗肌:三角肌、冈上肌、背阔肌、三角肌后部、冈下肌、小圆 肌、大圆肌和肱二头肌长头
八、肩关节---水平伸
水平屈伸:运动环节在水平面内绕垂直轴做前后运动,是体育运动中 的一种运动形式,生活中少见,如上肢(或下肢)在肩关节(或髋关 节)处,外展90度后再向前运动称水平屈,如向后运动则称水平伸。
肩关节水平伸的肌群 主动肌:三角肌、冈上肌、背阔肌、三角肌后部、冈下肌、小圆肌、 大圆肌和肱二头肌长头 拮抗肌:三角肌、冈上肌、背阔肌、三角肌后部、冈下肌、小圆肌、 大圆肌和肱二头肌长头
九、肩关节---旋转
环转:运动环节以近侧端为支点绕额状轴、矢状 轴以及它们之间的中间轴做连续的圆周运动。
协调功能评定

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
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协调评定的目的
1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 2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3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的原因 4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 5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6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此类受试者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 方向,行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 落地不知深浅,抬足过高,跨步宽大, 踏地加重,而且需要视觉补偿,总看着 地走路,闭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跌倒。 分类:1深感觉障碍
2闭目难立征阳性
协调障碍的常见表现
协同不良: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
3辨距不良 4意向震颤
小脑共济失调
大字征:字越写越大,字间的间隙越来越大。 酩酊步态:步行摆晃不稳定,状如醉汉。
基底节共济失调
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 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 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 动增多。 分类:1震颤 2舞蹈症 3手足徐动症
4抽搐 5肌张力障碍症
不佳而导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辨距不良: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 自大脑的命令
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以判断运动的距离、速度、 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
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伤,影响到前庭核所致。 意向震颤:小脑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的完成有目的的动作。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指指试验
嘱受检者伸展食指,屈肘,然后伸展前臂以食指触 碰检查者的食指,先睁眼后闭眼。 正常人可准确完成。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 小脑或迷路有病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稳定肌的工作机制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稳定肌是人体肌肉系统中不同类型肌肉的工作机制。
主动肌:主动肌又称为肌动蛋白肌,是人体肌肉系统中负责主动收缩的肌肉。
它主要由两种蛋白组成,即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发生化学反应,使肌肉纤维出现收缩。
主动肌的收缩可以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纤维在收缩过程中长度不变,主要起控制关节位移的作用。
而等张收缩是指肌肉纤维在收缩过程中长度缩短,主要起产生力量的作用。
协同肌:协同肌又称配合肌,是在运动过程中与主动肌协同工作的肌肉。
协同肌负责辅助主动肌的动作,并使运动更加协调和准确。
协同肌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控制力度和方向与主动肌相反;二是作用范围和力度大致相同;三是协同肌与主动肌之间存在共同的神经控制。
拮抗肌:拮抗肌又称对抗肌,是与主动肌在关节周围相对的肌肉。
拮抗肌与主动肌在功能上相反,当主动肌收缩时,拮抗肌放松,用来
抵消主动肌的力量。
拮抗肌的作用是使关节在主动肌的影响下运动更
加平稳和稳定。
稳定肌:稳定肌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起到保持关节稳定和控制朝向
的作用的肌肉。
它位于关节周围,通过对关节的支持和控制来稳定关
节并防止损伤。
稳定肌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功能,对保持关节的正常
运动起到重要作用。
稳定肌通常具有较低的收缩力,但对于保持关节
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主动肌负责主动收缩,产生力量和控制关节位移;协
同肌与主动肌协同工作,使运动更加协调和准确;拮抗肌与主动肌在
关节相对位置,通过收缩和放松来抵消主动肌的力量;稳定肌位于关
节周围,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这些肌肉之间的协同工作确保
了人体正常的运动与生活活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