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案1
化学--4.2.3《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案(苏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3课时硝酸的性质一、学习目标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3.知道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4.通过观察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5.介绍波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和氧化性;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三、设计思路由氮元素存在变价引入硝酸内容的教学,接着介绍硝酸的重要用途,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硝酸性质的教学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过程展开,首先通过简单的观察来认识硝酸的物理性质,在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HNO3的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在对稀HNO3与铜的反应进行探究的时候,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硝酸的工业制法,再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整理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深化本课以及本单元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引入]试分析下列转变关系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NH 3→NO→NO 2→HNO 3[过渡] 氮元素处于最高价态的硝酸是硝酸型酸雨的有害成分之一,但它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
[板书介绍] 一、硝酸的用途:制氮肥、塑料、炸药、硝酸盐等。
[过渡]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硝酸,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它的有关性质。
认识一种物质,人们通常从表面入手,不断深入其内部的本质。
那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硝酸的“表层”性质。
[观察与思考] 打开一瓶浓硝酸的瓶盖,闻其气味,观察其挥发现象。
[板书小结]二、硝酸的物理性质。
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液体,易溶于水,低沸点(83℃),易挥发。
常用硝酸密度为 1.503g/cm3, 浓度为69%,15.6mol/L 。
[过渡] 在学习了“表层”性质的基础上,下面我们来深入研究硝酸的“深层”性质。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讲义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讲义一、含氮化合物的概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氮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存在于众多的化合物中,这些化合物在农业、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影响。
含氮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氨气(NH₃)、硝酸(HNO₃)、尿素CO(NH₂)₂、亚硝酸钠(NaNO₂)等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二、农业生产中的含氮化合物1、氮肥氮肥是农业生产中用量最大的化肥之一。
常见的氮肥有尿素、碳酸氢铵(NH₄HCO₃)、氯化铵(NH₄Cl)等。
氮肥能够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的茎叶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尿素是一种高效的氮肥,其含氮量高,肥效持久,使用方便。
碳酸氢铵则具有速效性,能迅速为植物提供氮营养,但它的挥发性较强,使用时需要注意深施覆土。
氯化铵在酸性土壤中使用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土壤酸化。
2、生物固氮除了人工合成的氮肥,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生物固氮的现象。
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含氮化合物。
豆科植物如大豆、花生等常与根瘤菌共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氮源。
生物固氮不仅为植物提供了氮营养,还有助于维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
三、工业生产中的含氮化合物1、氨气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硝酸、氮肥、铵盐等。
工业上通过哈伯法合成氨气,即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将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形成氨水。
氨水在工业上也有多种用途,如用于金属表面处理、废水处理等。
2、硝酸硝酸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在工业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用于制造炸药、化肥、染料、医药等。
硝酸的生产通常是通过氨气的催化氧化得到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进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氮,最后用水吸收二氧化氮得到硝酸。
四、医药领域中的含氮化合物许多药物中都含有氮元素,例如磺胺类药物、抗生素等。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目标】1、认识氮氧化物、氨和铵盐、硝酸等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课时安排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1课时氮肥的生产和使用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质;22.了解氮氧化物的用途及对大气的污染,知道硝酸型酸雨形成的过程和防治方法。
“雷雨发庄稼”原理中学会推理的科学方法。
的性质学会类比的科学方法。
25.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态度,形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教学策略】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利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现氮元素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本单元知识的浓厚兴趣。
本课时教学内容由自然界常见的闪电过程所引发的化学反应入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组织教学内容。
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产物既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同时它也会引起硝酸型酸雨和光化学烟雾,而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
为了趋利避害,引导学生在学习氮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此类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办法,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形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教学中,用视频材料激发学生对“雷雨发庄稼”原理的探究,从而对本节知识内容作一小结。
而“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应该建立在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汽车尾气处理”知识的拓展,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辩证思想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得出氮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过渡到今天的学习内容【教师提问】氮元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学生回答】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空气中,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于多种无机物及有机物中(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那它是怎样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的呢?【学生回答】生物固氮,雷雨固氮,人工固氮(教师展示图片)【过渡】生物固氮同学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了,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看看雷雨怎样发庄稼——涉及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视频展示】一氧化氮与氧气在放电情况下反应,体系由无色变为红色,这是为什么呢?留给学生悬念。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讲义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讲义一、引言氮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农业中的化肥到工业中的炸药,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到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含氮化合物无处不在。
了解这些含氮化合物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们、减少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的含氮化合物1、氨气(NH₃)氨气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工业上,氨气是制造硝酸、氮肥等的重要原料。
同时,氨气还广泛应用于制冷行业。
在农业中,氨水作为一种氮肥,能够为农作物提供氮元素。
2、硝酸(HNO₃)硝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的强酸。
它在工业上用于制造化肥、炸药、染料等。
在实验室中,硝酸也是常用的化学试剂。
3、氮肥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之一,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₂)₂、碳酸氢铵(NH₄HCO₃)、硝酸铵(NH₄NO₃)等。
氮肥能够促进植物的茎叶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由氨基酸组成,而氨基酸中含有氮元素。
蛋白质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构成组织、调节生理功能等。
在食品工业中,蛋白质也是重要的营养成分。
5、三聚氰胺(C₃H₆N₆)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曾被用于制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然而,由于其含氮量高,曾被非法添加到食品中以提高蛋白质检测含量,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含氮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1、化工生产在化工领域,含氮化合物是制造各种化学品的重要原料。
例如,以氨气为基础可以生产硝酸、铵盐等;硝酸则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等。
2、农业生产氮肥的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合理使用氮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加产量。
但过量使用氮肥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3、医药生产一些含氮化合物在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如某些抗生素、抗癌药物等都含有氮元素。
1、食品添加剂某些含氮化合物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可以用于肉类制品的防腐和增色,但过量摄入可能对健康有害。
苏教版化学必修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案学习评价设计附教学反思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标中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两种重要的元素——硫和氮。
通过对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的介绍,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2、教材中的内容本教学设计是江苏版化学必修1专题4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较多,包含氮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氨、铵盐、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需要四个课时,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对氮氧化物产生的实验探究,环境污染及防治等内容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学了氯、溴、碘、硫等一些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在初中化学中也已经对氮气的性质,氮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几个专题内容的学习,对采用实验探究法研究学习化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这一单元中也学习过环境污染和防治的方法。
具有一定的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以“雷雨发庄稼”为背景,通过精心设计情景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炼方法→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体思路:情景设计情景一:魔鬼谷情景二:雷雨发庄稼提出问题:氮气的性质稳定,氮气与氧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进行反应实验探究:氮气与氧气的放电实验形成结论:在放电或高温下,氮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NO,NO进一步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氮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2)知道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2、过程和方法通过氮气和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高中化学 4.2《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必修1

硝酸的性质【学习目标】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2、掌握硝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特别是硝酸的重要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3、掌握工业上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并了解主要生产过程【课堂学习】一、.物理性质:纯硝酸是色、易挥发、气味的体,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9%二、化学性质:1、硝酸具有强酸的通性(电离方程式为 )【实验探究1】铜片与浓硝酸的反应,且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
引导学生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气体的颜色,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等。
【实验探究2】在上述装置中,从分液漏斗向试管内加5毫升水,稀释硝酸,继续收集产生的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结论实验1实验2①与金属反应(写出浓、稀硝酸分别与Ag、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浓硝酸稀硝酸CuAg*可用稀硝酸洗涤沾附在仪器内壁上的银。
注意:②与非金属反应:写出浓硝酸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与其它还原剂的反应:稀硝酸分别与SO32-、Fe2+反应:(离子方程式)3、不稳定性:观察浓硝酸的颜色,预测可能是什么原因用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反应方程式:硝酸保存:。
三.用途: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来制备氮肥、染料、塑料、炸药、硝酸盐等。
四、工业制法:氨催化氧化法原理;;。
【巩固练习】( )1、实验室可以利用NaNO3和浓H2SO4加热制取硝酸,这是利用了HNO3的A.氧化性 B.强酸性 C.不稳定性 D.挥发性( )2、在铁和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03,充分反应后剩余m1g金属,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后,剩余m2 g金属,则m1与m2之间的关系是A.m1一定大于m2 B.m1可能等于m2C.m1一定等于m2 D.m1可能大于m2( )3、已知镁和稀硝酸反应时,每有1mol HNO3反应,就有0.8mol电子转移,此时硝酸的还原产物可能是A.NO2B.N2O C.NH4NO3 D.NO( )4、0.4molCu2S与足量浓硝酸反应,生成H2SO4、NO2、Cu(NO3)2和H2O,则参加反应而未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A.4mol B.5.6mol C.1.6mol D.0.8mol( )5、有一无色气体, 不溶于水, 也不溶于碱溶液, 但在常温下能被空气氧化, 该气体是(A)H2S (B)CO (C)NO (D)NH3( )6、下列溶液:①BaCl2溶液、②溴水、③AgNO3溶液、④浓硝酸、⑤氯水、⑥稀硫酸,可以用无色玻璃滴瓶长期存放的是A.①②B.①⑥C.③④D.⑤⑥( )7、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等质量的硝酸铜①铜跟浓硝酸反应②铜跟稀硝酸反应;③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第二课时)
[设计思路]
基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学习的理论指导,结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乐于探究实验,勤于思考。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实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探究、设计、变化等一些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课堂中活动时间增多,学习动机增强,思维活跃,讨论积极,增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启迪智慧,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的火花,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 Cl
3 Cl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形式。
因此本节课坚持以“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注重通过实验验证推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对学生渗透对立统一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探究法和阅读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去设计。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思维发散中变得严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课堂上做实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能自觉地用化学思维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投入化学学习中,为将来运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打下基础,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制取氨气及对尾气的处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绿色化学理念。
高中化学 专题四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1)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1.了解N2的性质和氮氧化物的生成。
2.了解NO、NO2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
3.了解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地位氨氧化法制备硝酸的过程中涉及到NO和NO2的转化关系,故NO、NO2的生成、性质、转化及其应用非常重要,也成为高考命题特别关注的内容之一。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农民有句谚语叫“雷雨发庄稼”,指的是某年若雷雨天较多时,庄稼往往长的很旺盛,你知道这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吗?本课时来讨论相关的化学知识内容。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建议课前用10分钟预习完成【课前自主导学】和“思考交流”⇒步骤1:新课引入,分析教学地位⇒步骤2:对“思考交流1”要给学生明确排空法收集气体的原理和条件。
对“思考交流2”要学生熟悉“雷雨发庄稼”的化学原理。
⇒步骤3:对“探究1”建议教师给学生一种“加合思想”进行有关基本计算,但不要讲的太难,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计算和产物的判断。
结合“例1”给学生明确分析方法思路。
最后让学生完成“变式训练1”。
对“教师备课资源”中的例题,根据学生和基础情况可选择补充。
⇓步骤6:5~7分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然后教师提问、点评。
⇐步骤5:回顾课堂听讲内容,点评归纳“课堂小结”。
⇐步骤4:对“探究2”建议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环境污染,并猜想如何防治。
然后学生通过讨论完成“例2”和“变式训练2”。
教师提问、点评。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氮氧化物产生的反应原理及应用。
2.了解NO、NO2的性质及应用。
3.了解氮氧化物的污染与防治。
1.NO、NO2的产生原理。
(重难点)2.NO、NO2的性质和转化。
(重点)3.光化学烟雾、硝酸型酸雨的形成。
(重点)氮氧化物的产生1.氮元素――→大部分游离态,如空气中的氮气――→少部分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蛋白质2.氮气的性质N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N2氧化性――→H2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MgN2+3Mg=====点燃Mg3N2――→还原性O2N2+O2=====放电或高温2NO1.收集N 2能否用排空气法?为什么?【提示】 不能,N 2与空气的密度差别很小,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案
第一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一、教学片断
一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护
、教学资源
一氧化氮与诺贝尔医学奖
1998年10月4日,3位美国药理学家在得知他们成为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之后
表现得十分喜悦。
他们由于发现了一氧化氮气体在心血管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而共同获得这一殊荣。
一氧化氮不光污染空气,它还能使病人起死回生,3名美国科学家因揭开了一氧化氮的
秘密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罗伯特•菲希戈特、路易斯•伊格纳罗和法里德•穆拉德因发现了一氧化氮气体的新
特性而共同分享这笔总额为760万瑞典克朗(97.8万美元)的奖金。
穆拉德1977年在弗吉尼亚大学时就开始研究硝化甘油释放一氧化氮的机理,硝化甘油通常用于为心脏病患者扩张血管。
1980年,菲希戈特得出结论说,血管之所以扩张,
是因为血管内壁里的细胞产生一种信号分子。
伊格纳罗在自己的独立研究以及与菲希戈特开展的合作研究中均证明,这种分子就是一氧化氮。
菲希戈特和伊格纳罗在1986年发表的这些研究结果,为基于一氧化氮特性的医学研究
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负责授予诺贝尔医学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研究院称,最激动
人心的是这种简单而普通的空气污染物(一氧化氮)竟然能够对动物和人的机能产生重要作用。
医生常常让特护病人呼吸这种气体,结果发现它的效果极佳,甚至能使垂危病人起死回生。
一氧化氮能减轻胸痛,科学家们一直在利用它研制具有更强效力和更大选择性的心血
管疾病治疗药物。
因为这种无色气体具有抵御肿瘤和杀死感染性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的能力,所以科学家们正在对它进行实验,以确定它是否能用于阻止癌症扩散。
一氧
化氮现在不但用于诊断包括哮喘在内的肺病,而且还用于抗细菌感染。
如果诺贝尔奖
之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熟悉获奖者罗伯特•菲希戈特、路易斯•伊格纳罗和法里
德•穆拉德的工作,他可能就不会于1896年死于心脏病了。
为这位瑞典化学家赢得财
富和声誉的发明物——炸药,是由吸收在硅藻土中的极易挥发的硝化甘油构成。
硅藻
土是一种在棕色微小水藻——硅藻壳中大量存在的渗透粉末。
在诺贝尔身受心脏病折磨的时候,医生给他开的药方是硝化甘油。
这种化合物也可以用于舒张血管。
诺贝尔拒绝服用这种药物,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可笑的是,我的医生现在要我服用硝化甘油。
”因为他知道这种药物也会引起头痛。
诺贝尔不相信它能有效地缓解胸痛。
100 年之后,三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菲希戈特、伊格纳罗和穆拉德才弄清硝化甘油和其
他血管舒张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气体。
血管中缺少一氧化氮分子会引起动脉硬化,这是导致心脏疾病的关键因素。
第二课时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教学片断: 氮肥的性质和用途
情景设计:
氮肥使用的意义、合成氨工艺产生的历史、氨的应用。
T提出问题:
工业合成氨的原理是什么?氨具有哪些性质?氨在生产中具有哪些应用?T收集证据
查阅有关合成氨的历史和原理、氨的应用的资料。
做有关氨的性质的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铵盐具有哪些性质?氮肥的种类有哪些?使用氮肥应注意哪些问题?T收集证据做有关铵盐的性质实验。
查阅有关氮肥的资料。
向有关人员咨询使用氮肥的注意事
项。
T形成结论:
Cl
NM NH A NO> NO2> HNWNH4NO3
第三课时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三课时中,重点阐述了硝酸的性质和工业制备方法,一方面体现了硝酸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氮元素化学中硝酸的重要地位。
教材重点从硝酸的强氧化性的角度来组织知识内容,而硝酸的工业制备的原理则放在了第二位,这体现了教材对学科知识体系完整性的一种追求,在没有重大的社会性线索的情况下,学科知识的内在完整性就成为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了。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是要突出硝酸的强氧化性,采用多媒体展示投影来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注意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硝酸的性质。
二、难点突破
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强酸。
建议该部分的教学可类比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硝酸的氧化性虽不是重点,但它是一大难点,可先复习浓硫酸与铜的反应,补充硝酸与铜、火热的木炭反应的演示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教会学生写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