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科学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明标
1.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关于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观察过地球仪的同学们,你们简单说说地球的特点吧。
自学质疑
1.观察地球仪。
(1)教师分组学生,下发地球仪。指导学生围绕以下几点观察地球仪:一是通过地球仪能观察到什么;二是仔细观察地球的水域有哪些。
4.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
难点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2.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学准备
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教学课件等。
自学质疑
1.观察月球,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课件出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指名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观察照片后回答。
(3)教师进一步展示月球资料卡,学生学习记录后,自主完成随堂学部分的习题,教师巡视检查后视完成情况再次补充月球知识。
小组交流
2.模拟制造环形山。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2.总结海洋的特点,并能将地球与太阳和月球做比较。
3.了解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
难点
1.经历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的活动,了解地表陆地和海洋的特点。
2.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4)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瑜伽球上移动帆船模型,我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二个实验也能佐证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模拟地球的小球无论怎么运动,它在纸板上的影子都是圆形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地球就是球体。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1.1 学习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固体的特征。

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

1.2 教学内容:固体的定义和特征。

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固体。

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1.3 教学活动:引入固体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固体物品。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的特征。

第二章:液体的特性2.1 学习目标:能够描述液体的特征。

能够区分液体和固体。

2.2 教学内容:液体的定义和特征。

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液体。

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2.3 教学活动:引入液体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液体物品。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液体的特征。

第三章: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3.1 学习目标:能够描述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能够解释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和描述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现象。

进行实验,探索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性质变化。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性质变化。

第四章:固体的溶解4.1 学习目标:能够描述固体溶解的过程。

能够解释溶解现象的原因。

4.2 教学内容:固体溶解的定义和过程。

观察和描述固体溶解的现象。

进行实验,探索固体溶解的影响因素。

4.3 教学活动:引入固体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固体溶解的现象。

分组进行实验,探索固体溶解的影响因素。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溶解的过程和原因。

第五章:液体和固体的应用5.1 学习目标:能够了解液体和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举例说明液体和固体的用途。

5.2 教学内容:液体和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和描述常见液体和固体的用途。

进行调查,了解液体和固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3-3《影子的秘密》(教学课件)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3-3《影子的秘密》(教学课件)

这些材料在影子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
探索
影子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光源 遮挡物

探索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
影子变化的秘密
观察日晷在阳光下的影子,思考影子是怎么变化的?
探索
我们怎么让小木块的影子发生变化呢?
手电筒
小木块
探索
将白纸放在桌上,在10分钟之内尽量寻找多 种方式改变小木块的影子,每改变一次用画 图的方式将方法记录下来并画上影子的样子。
研讨
影子是怎样 产生的?
研讨
影子可以产生哪些 变化呢?
研讨
(让影子发生变化)
研讨
那么太阳一天的位置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个位 置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呢?
拓展
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
拓展
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
拓展
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 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
)
7.光源离遮光物越近,物体的影子就会越大。( √ )
8.我们在课堂上寻找影子变化的方法时,可以同时改变光线的照射角度和木圆柱
摆放方式这两个因素,以此来研究是哪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9.产生影子的必要条件是两个,即光源和遮挡物。( ×
)
10.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呈现影子的屏。( √ )
A.方向和长短相同
B.方向不同,长短相同
C.方向、长短都不同
D.无法判断
4.当光源不变,艺人把人物剪影慢慢靠近白色幕布,则影子会( C )。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判断
5.我们的传统文化“皮影戏”就是利用了( A )的变化来进行创作的。

部编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优质课件

部编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优质课件
影子的位置、方向随着光源的位置而变化。 影子的形状,与遮挡物的侧面形状有关。
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太阳:东—偏南—西
太阳最高时影子最短, 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 最长。
影子:西—偏北—东
观察云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谢再谢大见家 第框 认认认识识识自自自己己己
太阳 (光源)
阳光下的物体 (遮挡物)
让影子发生变化
影子的长度与光照射的角度有关,斜射的程度大,影子就 长。
影子方向与光源的位置相反
让影子发生变化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手影游戏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光源、遮挡物、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遮挡物要在 光源和屏之间)。

遮挡物
光源
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全册精品课件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月球——地球的卫星
你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词歌赋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月球还有 什么秘密呢?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飞 船第一次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 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上半月,人们看到的 月相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 人们看到的月相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
观察月球的运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谢再谢大见家 第第第三三三课课课 发发发现现现自自自己己己 第第第一一一框框框 认认认识识识自自自己己己
全册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再见 第第第第三三三三单课元课课 太发阳发发、现地现现球自和自自月己己球己 1.仰望天空 第第第一一一框框框 认认认识识识自自自己己己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影子的秘密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影子的秘密

我发现,影子的方向与长短会随着___光__照__射___角_的度改变而改变。 光斜射时影子 长,光直射时影子 。短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实验二:探究影子的变化与光源所照射物体摆放的关系。
实验过程: ①先将小圆柱竖放在桌面上; ②再将小圆柱横放在桌面上; ③保持光源照射角度不变。 注意:模拟实验环境要暗淡,记住 要重复实验。 观察与思考: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影子产生的条件: 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缺一不可,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 间。
2 让影子变化。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下物体的影子会有变化,想办法让 我们模拟实验中的影子也产生变化。
模拟太阳光
实验材料 还需要……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模拟太阳下的物体
手电筒
木圆柱
还需要桌面作为屏。
1.关于光源、遮挡物和屏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 )。
A.遮挡物位于光源和屏之间
B.光源位于遮挡物和屏之间
C.屏位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
2.下列物体不是光源的是( A )。
A.月球 B.萤火虫 C.点亮的蜡烛
3.下列关于影子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有物体就一定有影子 B.有光就一定有影子 C.有光源、遮挡物和屏才会有影子 4.物体的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的关系是( A.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高 B.物体的影子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高 C.物体的影子的长短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无关
有各种各样的运用。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运用自制日晷发现: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长短和 方向会发生变化。
上午的影子:长→短 中午的影子:最短 下午的影子:短→长。

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复习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1、物质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各种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2、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会流动),在不太大的外力作用下,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

4、面糊、牙膏、胶水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5、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6、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7、(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一种仪器。

(量筒)是用来测量物体(体积)的一种仪器,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mL)表示。

8、把相同重量的黄豆和玉米面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

9、用(筛网)分离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选用不同大小的网眼会筛出大小不同的(固体)。

10、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关键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把固体放到水里1、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2、物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3、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

4、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

5、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6、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洗衣粉)、(奶粉)等。

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塑料)、(石头)等。

7、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

8、把沙子放入水中,沙子会(沉到水底),这是因为水不能(溶解)沙子,把食盐放入水中,会(溶解)。

9、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用木头做成的船也是(浮)的;在水中,钢铁是(沉)的,用钢铁做成的巨型轮船是(浮)的。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第 三 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
教材简析
《声音的奥秘》,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能穿过许多物质,耳朵听声的机理,声音的音色、音强和音调,乐音和噪音等。这一单元与原先的自然课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注重了活动性和趣味性。
本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措施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教学具
准备
PPT、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课题课时
1、声音的产生2
2、声音的传播1
3、不同的声音1
4、单元复习1
总课时5
2.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
3.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
4.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6.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科学探究设计提出问题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免费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免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

A.月相B.月貌C.月亮D.月陆2.()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A.金星B.太阳C.月球3.下图的月相是()。

A.满月B.新月C.上弦月4.如果我们把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为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么微小的差别在地球仪上很难表示出来,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是正球体。

地球不是一个()。

A.正球体B.椭圆球体 A.正球体 B.椭圆球体5.下列活动不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A.农业污染B.工业污染C.生活污染 D.用水洗车6.在灯光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手势,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电灯靠近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

A.变小B.变大C.不变二.填空题(共6题,共28分)1.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形的。

2.太阳为我们送来()和()。

3.()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

地球陆地表面有()、()等水体类型。

地球表面的()面积远大于()面积。

4.影子()、()和()都可以改变。

5.请你写出可以验证地球是球体的两个证据()和()。

6.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的星球。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

()2.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3.光源离遮光物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小。

()4.日晷在阴天的时候无法使用。

()5.阳光强烈时,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否则太阳光很容易刺伤眼睛。

()6.在任何网站上下载的资源都可以用来制作海报。

()四.连线题(共2题,共11分)1.连线题。

满月新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凸月2.请将下列天体与其对应的特点连线。

有生命太阳能发光地球有水月球有环形山有黑子五.填表题(共1题,共8分)1.填表题。

小芳想制作月球档案卡,请你帮助她一起完成。

六.简答题(共5题,共34分)1.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人口过多,我们可以去月球居住吗?为什么?2.请你写出中国嫦娥探月工程计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教学内容:
1、认识固体
2、把固体放到水里
3、认识液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

2、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
质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

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

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德育目标: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认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2、认识沉浮现象
3、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教学准备:
1、实验用材料。

2、演示用图片、课件。

课时分配:
1、认识固体:一课时
2、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
3、认识液体:一课时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一课时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
第一课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2、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教学准备:
1.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果汁、面粉、水、牙膏等固体液体。

2.四种固体材料、记录表。

3.米、各种豆子、花生等。

4.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或量筒)。

5.筛子、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

准备: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水、果汁、
等固体液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
教学反思:
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
2、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

4、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德育目标:
1.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教学重点:
1.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

2.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在水中会沉或会浮的固体若干、不容易判断沉浮的固体。

2.一个橙子和一片橙子,一截蜡烛和一枝蜡烛,一个苹果和一片苹果。

3.方糖(或碱块)、黏土、沙子、三杯水、搅拌棒(或筷子)等。

4.小树枝、食盐、小碟、不同颜料、热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三课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
3、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4、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德育目标: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教学难点: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教学准备:
1、相关的实验用材料
2、演示用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四课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能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德育目标:
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难点: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2、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水、蜂蜜、油、记录表。

2.洗涤剂、食用油、蜂蜜、果汁、染色的酒精等、水、搅棒、干抹布、废液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五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3、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

4、在玩潜艇和“鸡蛋浮上来”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德育目标:
1、在玩潜艇和“鸡蛋浮上来”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教学准备:
1.水、橡皮泥、铝箔、垫圈或硬币、记录表。

2.筷子或吸管、细铁丝、线、针或牙签、塑料泡沫。

3.小潜艇。

4.盐、水、鸡蛋或土豆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