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科学第三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导入明标
1.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关于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观察过地球仪的同学们,你们简单说说地球的特点吧。
自学质疑
1.观察地球仪。
(1)教师分组学生,下发地球仪。指导学生围绕以下几点观察地球仪:一是通过地球仪能观察到什么;二是仔细观察地球的水域有哪些。
4.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
难点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2.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学准备
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教学课件等。
自学质疑
1.观察月球,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课件出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指名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观察照片后回答。
(3)教师进一步展示月球资料卡,学生学习记录后,自主完成随堂学部分的习题,教师巡视检查后视完成情况再次补充月球知识。
小组交流
2.模拟制造环形山。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2.总结海洋的特点,并能将地球与太阳和月球做比较。
3.了解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
难点
1.经历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的活动,了解地表陆地和海洋的特点。
2.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4)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瑜伽球上移动帆船模型,我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二个实验也能佐证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模拟地球的小球无论怎么运动,它在纸板上的影子都是圆形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地球就是球体。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1.1 学习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固体的特征。
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
1.2 教学内容:固体的定义和特征。
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固体。
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1.3 教学活动:引入固体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固体物品。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的特征。
第二章:液体的特性2.1 学习目标:能够描述液体的特征。
能够区分液体和固体。
2.2 教学内容:液体的定义和特征。
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液体。
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2.3 教学活动:引入液体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液体物品。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液体的特征。
第三章: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3.1 学习目标:能够描述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能够解释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和描述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现象。
进行实验,探索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性质变化。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和液体混合后的性质变化。
第四章:固体的溶解4.1 学习目标:能够描述固体溶解的过程。
能够解释溶解现象的原因。
4.2 教学内容:固体溶解的定义和过程。
观察和描述固体溶解的现象。
进行实验,探索固体溶解的影响因素。
4.3 教学活动:引入固体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固体溶解的现象。
分组进行实验,探索固体溶解的影响因素。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溶解的过程和原因。
第五章:液体和固体的应用5.1 学习目标:能够了解液体和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举例说明液体和固体的用途。
5.2 教学内容:液体和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和描述常见液体和固体的用途。
进行调查,了解液体和固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3-3《影子的秘密》(教学课件)

这些材料在影子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
探索
影子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光源 遮挡物
屏
探索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
影子变化的秘密
观察日晷在阳光下的影子,思考影子是怎么变化的?
探索
我们怎么让小木块的影子发生变化呢?
手电筒
小木块
探索
将白纸放在桌上,在10分钟之内尽量寻找多 种方式改变小木块的影子,每改变一次用画 图的方式将方法记录下来并画上影子的样子。
研讨
影子是怎样 产生的?
研讨
影子可以产生哪些 变化呢?
研讨
(让影子发生变化)
研讨
那么太阳一天的位置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个位 置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呢?
拓展
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
拓展
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
拓展
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 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
)
7.光源离遮光物越近,物体的影子就会越大。( √ )
8.我们在课堂上寻找影子变化的方法时,可以同时改变光线的照射角度和木圆柱
摆放方式这两个因素,以此来研究是哪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9.产生影子的必要条件是两个,即光源和遮挡物。( ×
)
10.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呈现影子的屏。( √ )
A.方向和长短相同
B.方向不同,长短相同
C.方向、长短都不同
D.无法判断
4.当光源不变,艺人把人物剪影慢慢靠近白色幕布,则影子会( C )。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判断
5.我们的传统文化“皮影戏”就是利用了( A )的变化来进行创作的。
部编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优质课件

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太阳:东—偏南—西
太阳最高时影子最短, 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 最长。
影子:西—偏北—东
观察云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谢再谢大见家 第框 认认认识识识自自自己己己
太阳 (光源)
阳光下的物体 (遮挡物)
让影子发生变化
影子的长度与光照射的角度有关,斜射的程度大,影子就 长。
影子方向与光源的位置相反
让影子发生变化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手影游戏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光源、遮挡物、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遮挡物要在 光源和屏之间)。
屏
遮挡物
光源
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全册精品课件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月球——地球的卫星
你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词歌赋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月球还有 什么秘密呢?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飞 船第一次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 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上半月,人们看到的 月相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 人们看到的月相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
观察月球的运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谢再谢大见家 第第第三三三课课课 发发发现现现自自自己己己 第第第一一一框框框 认认认识识识自自自己己己
全册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再见 第第第第三三三三单课元课课 太发阳发发、现地现现球自和自自月己己球己 1.仰望天空 第第第一一一框框框 认认认识识识自自自己己己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影子的秘密

我发现,影子的方向与长短会随着___光__照__射___角_的度改变而改变。 光斜射时影子 长,光直射时影子 。短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实验二:探究影子的变化与光源所照射物体摆放的关系。
实验过程: ①先将小圆柱竖放在桌面上; ②再将小圆柱横放在桌面上; ③保持光源照射角度不变。 注意:模拟实验环境要暗淡,记住 要重复实验。 观察与思考: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影子产生的条件: 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缺一不可,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 间。
2 让影子变化。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下物体的影子会有变化,想办法让 我们模拟实验中的影子也产生变化。
模拟太阳光
实验材料 还需要……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模拟太阳下的物体
手电筒
木圆柱
还需要桌面作为屏。
1.关于光源、遮挡物和屏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 )。
A.遮挡物位于光源和屏之间
B.光源位于遮挡物和屏之间
C.屏位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
2.下列物体不是光源的是( A )。
A.月球 B.萤火虫 C.点亮的蜡烛
3.下列关于影子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有物体就一定有影子 B.有光就一定有影子 C.有光源、遮挡物和屏才会有影子 4.物体的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的关系是( A.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高 B.物体的影子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高 C.物体的影子的长短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无关
有各种各样的运用。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运用自制日晷发现: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长短和 方向会发生变化。
上午的影子:长→短 中午的影子:最短 下午的影子:短→长。
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1、物质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各种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2、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会流动),在不太大的外力作用下,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
4、面糊、牙膏、胶水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5、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6、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7、(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一种仪器。
(量筒)是用来测量物体(体积)的一种仪器,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mL)表示。
8、把相同重量的黄豆和玉米面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
9、用(筛网)分离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选用不同大小的网眼会筛出大小不同的(固体)。
10、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关键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把固体放到水里1、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2、物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3、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
4、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
5、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6、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洗衣粉)、(奶粉)等。
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塑料)、(石头)等。
7、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
8、把沙子放入水中,沙子会(沉到水底),这是因为水不能(溶解)沙子,把食盐放入水中,会(溶解)。
9、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用木头做成的船也是(浮)的;在水中,钢铁是(沉)的,用钢铁做成的巨型轮船是(浮)的。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
教材简析
《声音的奥秘》,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能穿过许多物质,耳朵听声的机理,声音的音色、音强和音调,乐音和噪音等。这一单元与原先的自然课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注重了活动性和趣味性。
本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措施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教学具
准备
PPT、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课题课时
1、声音的产生2
2、声音的传播1
3、不同的声音1
4、单元复习1
总课时5
2.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
3.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
4.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6.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科学探究设计提出问题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免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
A.月相B.月貌C.月亮D.月陆2.()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A.金星B.太阳C.月球3.下图的月相是()。
A.满月B.新月C.上弦月4.如果我们把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为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么微小的差别在地球仪上很难表示出来,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是正球体。
地球不是一个()。
A.正球体B.椭圆球体 A.正球体 B.椭圆球体5.下列活动不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A.农业污染B.工业污染C.生活污染 D.用水洗车6.在灯光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手势,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电灯靠近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
A.变小B.变大C.不变二.填空题(共6题,共28分)1.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形的。
2.太阳为我们送来()和()。
3.()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
地球陆地表面有()、()等水体类型。
地球表面的()面积远大于()面积。
4.影子()、()和()都可以改变。
5.请你写出可以验证地球是球体的两个证据()和()。
6.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的星球。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
()2.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3.光源离遮光物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小。
()4.日晷在阴天的时候无法使用。
()5.阳光强烈时,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否则太阳光很容易刺伤眼睛。
()6.在任何网站上下载的资源都可以用来制作海报。
()四.连线题(共2题,共11分)1.连线题。
满月新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凸月2.请将下列天体与其对应的特点连线。
有生命太阳能发光地球有水月球有环形山有黑子五.填表题(共1题,共8分)1.填表题。
小芳想制作月球档案卡,请你帮助她一起完成。
六.简答题(共5题,共34分)1.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人口过多,我们可以去月球居住吗?为什么?2.请你写出中国嫦娥探月工程计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教学内容:
1、认识固体
2、把固体放到水里
3、认识液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
2、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
质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
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
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德育目标: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认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2、认识沉浮现象
3、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教学准备:
1、实验用材料。
2、演示用图片、课件。
课时分配:
1、认识固体:一课时
2、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
3、认识液体:一课时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一课时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
第一课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2、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教学准备:
1.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果汁、面粉、水、牙膏等固体液体。
2.四种固体材料、记录表。
3.米、各种豆子、花生等。
4.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或量筒)。
5.筛子、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
准备: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水、果汁、
等固体液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
教学反思:
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
2、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
4、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德育目标:
1.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教学重点:
1.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
2.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在水中会沉或会浮的固体若干、不容易判断沉浮的固体。
2.一个橙子和一片橙子,一截蜡烛和一枝蜡烛,一个苹果和一片苹果。
3.方糖(或碱块)、黏土、沙子、三杯水、搅拌棒(或筷子)等。
4.小树枝、食盐、小碟、不同颜料、热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三课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
3、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4、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德育目标: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教学难点: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教学准备:
1、相关的实验用材料
2、演示用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四课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能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德育目标:
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难点: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2、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水、蜂蜜、油、记录表。
2.洗涤剂、食用油、蜂蜜、果汁、染色的酒精等、水、搅棒、干抹布、废液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五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3、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
4、在玩潜艇和“鸡蛋浮上来”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德育目标:
1、在玩潜艇和“鸡蛋浮上来”的实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教学准备:
1.水、橡皮泥、铝箔、垫圈或硬币、记录表。
2.筷子或吸管、细铁丝、线、针或牙签、塑料泡沫。
3.小潜艇。
4.盐、水、鸡蛋或土豆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