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酮的合成进展
长碳链二元酸在人工合成麝香酮方面的应用

酸为例 , 介绍长碳链二元 酸在人工合成麝香酮方面
的应用 。
1 合成 方 法 11 十二碳 二元 酸 合成 麝香 酮 . 该 方法 以十二碳 二 元 酸为原 料 , 首先 合成 双酯 , 由双酯 制得 环 十二 酮 L , 由环 十 二酮 制得 a一乙 1再 ]
料 不足 的难题 。 人 工合 成 麝 香 酮 的主 要 途 径 为 : 环 法 、 环 闭 扩 法、 甲基 化法 三种 。下 面 以 1 2—1 6个碳 原子 的二 元
7 0 g 00k 以上 , 而生产量却不到 10 ga市场存在 0 0k/ ,
非常大的供需缺 口。随着生态保 护形势 的 日益严
氧环十二酮, 引人光学活性侧链 扩环 为环十五酮衍 生物 , 再经缩合 、 断链 、 水解、 脱羧等反应 , 最终得到
麝香酮 。合成路线如下 : 】
作者简介 : 于得江 (9 4 ) 男 , 1 8 一 , 山东栖霞人 , 本科 , 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 限公 司研 发 中心 下游产 品课题组 长 , 主要从 事长 碳链二元酸相关下游 产品的研发工作 。
・
5 ・ 2
山 东 化 工 S N 0 G C E C LID SRY HA D N H MIA N U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 0 2年第 4 卷 1
长碳链二元酸在人工合成麝香酮方面的应用
于得 江 , 曹务 波
( 山东 瀚霖 生物 技术有 限公 司 , 山东 莱 阳 25 0 ) 6 20
第 7期
】 De一 n C , 口 g, AO Wu 一6 o
( h n o gH l dBo en l yC . Ld , a ag 6 2 0 C ia S a d n i n i eh oo o ,t. L i n 2 5 0 , hn ) e t g y
麝香酮生产中间环节最佳条件的实验研究_韩倩

[收稿日期]2001-11-17[作者简介]韩倩(1971—),女,山东济南人,中药师,主要从事中药新药生产研究。
麝香酮生产中间环节最佳条件的实验研究韩 倩,丁爱萍,袁世琪(济南宏济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麝香酮;中间环节;最佳生产条件[中图分类号]R 28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358X (2002)06-0361-02 麝香酮(B -甲基环十五烷酮)是天然麝香的主要成分,麝香的功用为开窍提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麝香酮具有天然麝香的某些重要作用。
为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化学合成麝香酮以及进而研制合成人工麝香,以解决天然麝香来源的日益短缺,正成为医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1976年以来,对合成麝香酮路线的摸索和选择已取得成果,认为采用醇酮环合法仍具有一定的优点,如反应条件和缓、操作较简便、原料易得和收率较高等。
麝香酮生产过程中,每一步中间产品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下一步中间产品的质量和收率,为了提高麝香酮的总收率,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我们对麝香酮中间生产过程——还原法进行了最佳生产条件的探索,以选择最佳反应条件、最佳反应配比,提高中间产品的质量和收率。
1 因素分析还原法是采用原料A 、原料B 和麝香酮初级产品S 1共同回流的操作方法,以C 为溶剂。
化学反应中,影响反应结果的因素通常是反应物的配比、还原剂的活性、反应温度、反应用设备。
根据我们长期工作的经验,我们初步认定,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反应结果的主要因素,原料A 的活性受用量、反应温度和设备的影响。
我们从实验入手研究各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关系。
2 实验方法我们采用正交法试验麝香酮初级产品S 1还原工艺的改进。
正交法是用来衡量实验中相应因素作用大小的较好方法,计算得到的极差R 的大小就表明作用的大小,级差R 等于位级一的产率之和与位级二的产率之和的差。
2.1 实验目的 ¹改变原料A 的用量,使还原反应重现性好。
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生成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生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生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天然香料中,麝香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一种香料,它具有独特的气味,被广泛应用于香料、化妆品等行业。
然而,麝香的采集一直存在着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污染等问题。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求天然麝香的替代品。
从这个角度出发,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生成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生成机制的研究入手,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此领域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1. 麝香酮的定义麝香酮是天然麝香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独特的气味,是麝香香料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麝香酮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备受关注。
2. 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的生成机制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的生成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
通过对植物中麝香酮的合成途径、生物合成酶等方面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的生成机制,为寻找替代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麝香酮生成机制研究中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麝香酮生成机制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资助科研项目、组织学术交流等方式,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评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4. 对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生成机制的个人理解在我看来,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生成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天然麝香的代替品的寻找,还对我们认识植物合成途径、生物合成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将为香料、医药等领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总结,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生成机制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领域。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参与其中,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本篇文章以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生成机制为主题,深度探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这一领域的支持作用,同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全面而深入地呈现了主题内容。
光学活性麝香酮的合成研究进展_朱海军

( 2) 催化剂的配体必须存在手性源。 ( 3) 手性催化剂中一个金属中心原子与配体 组成手性络合物。 1. 3 不对称催化反应 在底物进行不对称反应时加入少量的手性催 化剂, 它与反应底物形成高反应活性的中间体, 催 化剂做为手性模板控制反应的对映面, 经不对称 反应得到新的手性产物, 而催化剂在反应中循环 使用, 达到手性增值或手性放大效应。
反应物, 并用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ufida 进行微 生物的氧 化反应, 得到 手性 试剂( S)- 2- 羟甲 基丙 酸, 然后再精心加工成天然的产物 3 和非天然的 产物 2( 图 1) 。
图 1 异丁酸合成产物 3
1988 年, Xie Zhuo- Feng 等人[ 13] 用化学- 酶催化法 合成了(- )- 麝香酮。他们利用假单胞菌荧光脂肪酶催 化水解消旋- 二乙酰酯为( R)- 构型, 然后再与三碳环 连接从而合成 3。1991 年, Paul, Dowd 等人[ 14] , 利用
利用手性源合成光学活性的麝香酮, 首先必须 要有手性源。尽管酶催化剂具有高立体专一性和高
催化活性的特点, 可以规模生产, 前景广阔, 且环境 友好, 但酶活性催化要求的条件相当苟刻[ 20] 。 1. 2 手性助剂的不对称反应
借助于手性助剂与反应底物作用成为手性中
间体, 经不对称反应得到新的反应中间体和原手 性助剂, 回收手性助剂, 得到新的手性麝香酮。
2003 年 10 月 第 30 卷第 5 期
#专论与综述#
云南化工 Yunnan Chemical T echnolog y
光学活性麝香酮的合成研究进展X
1精细化学品麝香资料

华中科技大学麝香酮的合成及应用——麝香主要香气来源姓名:学号:专业:院系:化学与化工学院2013年4月6日摘要麝香酮(3- 甲基- 环十五烷酮)是麝香具有生理活性的重要组分,是麝香香味的主要来源,不仅可用作高级定香剂,而且还可用于医药。
麝香酮应用很广泛但来源稀缺, 因此需要大量通过人工合成。
本文在介绍麝香酮特性的同时总结了近年来人工合成麝香酮所采用的路线, 分析了各条路线的优缺点, 并对麝香酮的合成路线进行了展望,最后就麝香酮的应用性能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麝香麝香酮合成应用一、麝香简介麝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 早在东汉时期麝香就被称为香料之王。
通常香精中只要加入万分之一的麝香, 就能使香气变得柔和诱人, 经久不散, 它是高档香精中不可缺少的定香剂。
麝香属动物性香料之一,是成熟的雄麝肚脐下方的香腺和香囊中形成的一种有香分泌物干燥而成,又称寸香、脐香、当门子。
麝香不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麝香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有极其显著的影响,所以除香料工业外,其对医药工业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麝香的药理功效: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抗炎作用;4.对平滑肌的作用;5.对某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6.对肾上腺素B受体的作用;7.抗早孕作用; 8.对免疫功能的影响;9. 抗肿瘤作用等。
由于世世代代都采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每公斤麝香需要100头雄性麝鹿的香囊, 而目前全世界天然麝香的年产量约为350kg( 含量70%) 。
以至于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已很少见到麝的踪迹。
目前我国麝类动物的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
无论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出产优质麝香的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还是分布地区较广的林麝和原麝,都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均被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随着生态平衡失调, 天然麝香的资源日趋匮乏。
目前国内,天然麝香价格远贵于黄金[1]。
所以想办法解决天然麝香匮乏的问题成为很多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
麝香酮合成新技术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麝香酮合成新技术的研究姓名:王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化学工程指导教师:方云进20080321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l页麝香酮合成新技术的研究摘要麝香酮(3一甲基环十五酮)是名贵中药麝香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天然麝香的药理作用,同时也是名贵的麝香香气的主要来源。
由于天然麝香来源稀缺,因此麝香酮的人工合成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同时,因其大环结构的特殊性,它的合成对大环化合物的合成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首先研究了以l,10.二溴癸烷、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过相转移催化缩合、水解制得合成麝香酮的关键中间体2,15.十六烷二酮的反应。
通过考察影响2,15.十六烷二酮收率的主要因素及正交试验,探索出合成2,15.十六烷二酮的最佳实验条件,产品收率为87%。
其次,本文以TiCl4及催化剂B为催化剂组成Ti.媒介反应体系应用于2,15一十六烷二酮的分子内羟醛缩合,使2,15.十六烷二酮进行关环,成功合成了脱氢麝香酮。
考察了影响缩合反应收率的各种因素,得到环化的最佳实验条件,脱氢麝香酮的收率可达92%。
实验最后用钯碳催化剂对制得的脱氢麝香酮催化加氢合成了最终产物麝香酮,并研究了影响加氢收率的因素,麝香酮的收率可达95%。
本文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易行的合成麝香酮的路线,为麝香酮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实验基础。
关键词:麝香酮;2.15一十六烷二酮;羟醛缩合;相转移催化;加氢反应ResearchonSynthesisofIⅥusconeAbstractMuscone(3-methylcyclopentadecaJlone),whichhaSthee行ectofpha肌acolo鼢istheotmaiorin星印dientoftherare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musk.ItisalsothemainresourcetofindathesmellofrareInuskpemmes.Ith弱伊eateconomicalbenefitssimplesyntheslstherouteformusconebecauseofthede?妫椋悖椋澹睿悖?ofnatllralresource.MorcoV%therelstheoreticalvalueforprep撕ngthemaCrocycliccompoundsduetoitsspecialstmc哳e·forsyntheslsmuscone,wasFirstly,2,15-heXadecanedione,whiChisthekeyprecursorsynthesizedbyphasetraIls右琵catal如ccondensationandhydrolysisprocessusmg1.10.dibromodecaneandacetaceticesteraStherawmaterials.Theoptimizationoperatmgconditionswasobtainedthrou曲theexp耐ment.Theyieldof2,l5-hexadecanedioneisachievedto87%.:Secondly’thecatal”icsyst锄composedbyTiCl4-PEAwasappliedt0theintr锄olecul2urtosynmesize3-IneChyl-2-ringclosingald01condensationof2,15-hexadecanedionecyclopentadecenone(abbreVdehydrogenatedmuscone).Thee虢ctSofoperatingconditionsSuchascatalystconcentration,reactiontimea11dratioofsolventweresmdied.TheoptimizationofringclosllrereactionwaSaChieVedto92%·operatingconditionswaSobtained.Ttleyieldt0nmsconebyPd/CcatalySt·Finally,t11edehydrogenatedmusConewashydrogenatedAndtheyieldofmusconewaLsachievedto95%.AneaSyandeconomicalsyntheSisrouteformusconewasfoundinmismesis,anditwillbeagoodsⅥmlesismemodforthcla唱e—scales皿hesisofmuScone·K∞啊ords:Mus∞ne;2,15.Hexadecmedione;AldolcondenSation;PhasetraIls断catalysls;Hydrogenation作者声明我郑重声明:本人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
麝香酮 有机结合

麝香酮的合成研究进展摘要:麝香酮(3- 甲基- 环十五烷酮)是麝香具有生理活性的重要组分,是麝香香味的主要来源,不仅可用作高级定香剂,而且还可用于医药。
关键词:麝香酮;合成麝香是中国的特产,《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
梁陶弘景《本草集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历代著作均有记载。
麝香以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内治中风、中气、中恶及小儿惊痫,外治跌打损伤及疮毒等症而著称[1]。
麝香酮是天然麝香的主要功能成分,化学名为3- 甲基环十五烷酮,分子式为C16H30O,分子量为238。
其外观为无色或淡黄色结晶体,具有麝香的特殊香味,熔点为33 ℃,熔化后呈黏稠状液体,沸点为130 ℃/1.6 kPa,相对密度为0.920 0~0.926 8,折光系数为1.479~1.489,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油类溶剂。
雄性麝鹿生殖腺的分泌物(即天然麝香)经水蒸气蒸馏可分离出麝香酮,干燥后为红棕色的粒状物[1]。
麝香酮可作为香料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沉柔、令人愉快的强烈麝香香气,而且能使香精具有高雅、润和的香气,是不可多得的高级调香料。
同时,麝香酮还具有天然麝香的某些重要药理作用。
麝香酮在临床上的应用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北京医药界首先把麝香酮单独制成气雾剂和含片在临床上用来治疗冠心病,缓解心绞痛。
1.麝香酮的合成麝香酮的用途广泛,但天然品来源有限且价格昂贵,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势必需要人工合成来加以补充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
于是,麝香酮的人工合成吸引了众多化学家的兴趣,对麝香酮的人工合成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应用成果。
同时,开发可应用于生产的光学活性麝香酮合成工艺,仍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1.1消旋麝香酮的合成研究1906 年Walbaum 从天然麝香中分离出一个具有麝香香气的大环酮类化合物,引起了众多化学家的兴趣。
1926 年Ruzicka 确定了这一个具有麝香香气的大环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为3- 甲基环十五酮,俗名麝香酮。
麝香酮的合成进展

2007年第38卷第11期《浙江化工》一29一文章编号:1006—4184(2007)10—0029—03田麝香酮的合成进展王宁,方云进(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摘要:麝香酮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应用很广泛但来源稀缺,需要大量通过人工合成。
总结了近年来人工合成麝香酮所采用的路线,分析了各条路线的优缺点,并对麝香酮的合成路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香料;麝香酮;合成麝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早在东汉时期麝香就被称为香料之王。
通常香精中只要加入万分之一的麝香,就能使香气变得柔和诱人,经久不散,它是高档香精中不可缺少的定香剂『11。
麝香酮即3一甲基环十五酮是天然麝香中最具生理潘|生的组分,是天然麝香珍奇香气的主要来源,香气阈值极低0.OlxlO《加.001x10’,麝香酮在香精中能起到优异的定香、烘托、圆润与和谐等作用,在调香上极为珍贵,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囝。
同时它还具有天然麝香的某些重要药理作用t3],在我国药典中,它具有兴奋神经中枢、呼吸中枢和心脏,促进多种腺体分泌的作用,是治疗神志昏迷的重要药物。
同时又以通诸窍、开经脉、透肌骨,内治中风,中气、中恶及小儿惊厥、外治跌打损伤及疫毒等症而著称。
天然麝香虽有着如此奇妙的作用,但天然麝香来源少,不易获得,每公斤麝香需要60头雄性麝鹿的香囊,而目前全世界天然麝香的年产量约为350kg(含量70%)。
随着生态平衡失调,天然麝香的资源日趋匮乏。
人们曾试图通过人工饲养麝鹿采用活体取香来获得麝香,由于雄性麝鹿的性格暴躁.香囊又是它们的必备之物.雄麝往往在取香之后死亡。
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活体取香亦收不到理想的效果14l。
由于天然麝香应用广泛但来源稀缺,半个世纪以来,麝香的合成引起不少化学家的兴趣。
自1926收稿日期:2007—07—02作者简介:王宁(1982一),男,山东省烟台市人,现就读于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38卷第11期《浙江化工》一29一文章编号:1006—4184(2007)10—0029—03田麝香酮的合成进展王宁,方云进(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摘要:麝香酮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应用很广泛但来源稀缺,需要大量通过人工合成。
总结了近年来人工合成麝香酮所采用的路线,分析了各条路线的优缺点,并对麝香酮的合成路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香料;麝香酮;合成麝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早在东汉时期麝香就被称为香料之王。
通常香精中只要加入万分之一的麝香,就能使香气变得柔和诱人,经久不散,它是高档香精中不可缺少的定香剂『11。
麝香酮即3一甲基环十五酮是天然麝香中最具生理潘|生的组分,是天然麝香珍奇香气的主要来源,香气阈值极低0.OlxlO《加.001x10’,麝香酮在香精中能起到优异的定香、烘托、圆润与和谐等作用,在调香上极为珍贵,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囝。
同时它还具有天然麝香的某些重要药理作用t3],在我国药典中,它具有兴奋神经中枢、呼吸中枢和心脏,促进多种腺体分泌的作用,是治疗神志昏迷的重要药物。
同时又以通诸窍、开经脉、透肌骨,内治中风,中气、中恶及小儿惊厥、外治跌打损伤及疫毒等症而著称。
天然麝香虽有着如此奇妙的作用,但天然麝香来源少,不易获得,每公斤麝香需要60头雄性麝鹿的香囊,而目前全世界天然麝香的年产量约为350kg(含量70%)。
随着生态平衡失调,天然麝香的资源日趋匮乏。
人们曾试图通过人工饲养麝鹿采用活体取香来获得麝香,由于雄性麝鹿的性格暴躁.香囊又是它们的必备之物.雄麝往往在取香之后死亡。
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活体取香亦收不到理想的效果14l。
由于天然麝香应用广泛但来源稀缺,半个世纪以来,麝香的合成引起不少化学家的兴趣。
自1926收稿日期:2007—07—02作者简介:王宁(1982一),男,山东省烟台市人,现就读于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
年Ruzicka确定了麝香酮的结构以来阁,具有麝香香气的大环状化合物研究成了热门课题,人们对其人工合成作了大量研究。
到目前为止已研制出了108种此类化合物,但其中只有11种实现了商品化。
麝香酮的有机合成方法很多,但一般合成步骤都很长,原料、设备及操作条件要求较严格,产品成本较高,用于工业生产有一定困难。
目前,世界上合成的大环麝香类香料大约在100t左右,因此开发步骤短、收率高的合成麝香酮的路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国内外研究人员合成麝香酮的报道很多,但合成路线归结起来主要有环十五烷酮的甲基化法、环酮扩环法、闭环法[61。
1环十五烷酮的甲基化法环十五烷酮的甲基化就是在环十五烷酮13位插入甲基而得到麝香酮的方法。
环十五烷酮的甲基化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在环十五烷酮d位引入双键,二是在13位插入甲基。
早在1971年,Mookherjee啊就开发出了以环十五酮为基本原料,经过五步反应制取麝香酮的方法,产率约为50%.其反应历程为:o◇:。
勰oⅨ]群砘]L]r√\o-j广j_乙∥≯\C:oL]厂\/㈣t-BuO。
K%oⅨ]蠡100%收牢70%L1厂—\/\n-JJ15[翠。
黄C=。
rH.收率81% 万方数据一30一ZHEJIANGCHEMICALINDUSTRYV01.38No.11(2007)Nelson等阎利用SimmonsSmith反应,在环十五烷酮的反式一仅,B一不饱和酮缩醇中形成环丙烷后,再开环合成了R一麝香酮,总收率为60%。
Tanaka妒等人运用(1R,2R,3S,4S)一3[(I一甲基毗咯基)甲基氨基卜l,7一三甲基双环[2,2,1】庚烷一2一醇为手f生配体,和CuI,MeLi一起,在甲苯溶液中,在一78cc下,对2一环十五烯酮进行共轭加成,得到的R构型麝香酮光学纯度为89%,产率为80%。
后来,他们运用同样的试剂.在反应溶剂甲苯中加入少量四氢呋喃。
结果得到光学纯度为100%的R构型脂香酮,产率为93%。
以环十五烷酮为中间体合成麝香酮的反应条件温和,并且其关键步骤一中间体环十五烷酮的制备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方法,所以此法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但这种方法依赖于环十五酮的价格,目前还是比较昂贵的。
2环酮扩环法扩环法主要是指三碳扩环和二碳扩环。
三碳扩环是由Firmenich实验室发展起来的方法。
它是通过环十二酮形成的二环[10.3.0]十五烷(或十五烯)化合物的桥键断裂形成的。
环十二酮是石油工业副产品并且价廉易得,所以成为扩环法合成麝香酮的首选原料。
以环十二酮为原料在其仅位引入一个取代的异丁基(或甲基丙稀)结构侧链,再进行扩环研究的报道很多,尤其是选择手性的异丁基侧链进行麝香酮的不对称合成。
近十年来,由环十二酮扩环合成麝香酮的方法得以简化,从而缩短了合成路线。
Suginome等用碘化亚钐处理引入异丁基的环十二酮获得双环化合物,其双键经自由基反应断裂后形成十五元环,还原得到麝香酮【lo】。
CH,o冷一o+14%由环十二酮扩环合成麝香酮的另一进展是预先形成内酯结构或仪位有烷氧羰基存在。
该路线是适当取代环十二酮.经Baoyer—Villager氧化得到内酯,然后经分子内碳负离子对内酯羰基的亲核进攻而扩环成十五元环,进而得到麝香酮【11】。
Xiell2】等通过向环十二酮引入光活侧链合成了具有光学活性的麝香酮:先由环十二酮制得仪一乙氧环十二酮,引入光活侧链再经扩环得手性中心未受干扰的环十五酮衍生物,经基团改造后得到麝香酮,此方法共需七步,总收率为13%。
王大升【131等利用自由基扩环反应设计了一条合成麝香酮的路线。
其关键步骤为偶氮二异丁腈和三正丁基氢化锡引发和传递的2一乙氧羰基一2一(2一甲基一3一苯硒基)环十二酮的自由基扩环反应。
扩环以后再经水解、脱羧和氢化,反应共六步,全程收率51%。
该反应的缺点是苯硒基侧链的合成成本较高并且扩环时要求无水和隔绝空气。
Depresjptl41等人提出的十三元扩环方法非常独特新颖.总产率达到50%,是一种极有发展潜力的方法。
他们先用格氏试剂制得l一甲基环十三碳烯,然后与二氯烯酮加成。
氢化脱去卤素就可得到dl一麝香酮。
此外以十三元环为原料,通过两碳扩环反应合成麝香酮的方法不多,而且步骤普遍较长,原料不易得,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由于环十二烷酮的价格较便宜,利用三碳扩环合成麝香酮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探索简单、经济地合成易进行自由基扩环的侧链模块和避免使用昂贵的扩环试剂是环十二烷酮扩环法走向工业化的关键。
3闭环法闭环法是通过开链化合物分子内闭环,主要包括羟醛缩合闭环法、醇酮缩合闭环法、Dieckman缩合闭环法、分子内酰化闭环法、自由基加成闭环法、prins反应闭环法、Emmons—Homer反应闭环法、分子内1.3偶极加成闭环法、分子内亲和取代闭环法、端炔氧化偶联闭环法掣坷。
虽然闭环法的种类很多,但其基本途径都是合成仅,∞一双官能团化合物,然后再合环。
这是合成麝香酮较早采用的方法,但由于早期的一些方法产率太低而不被重视。
早在1951年.StollM【1q就最早采用乙酰乙酸乙酯与1,10一二溴癸烷反应制得2,15一十六烷二酮,再经羟醛缩合、氢化通过控制单取代反应,经选择性水解、纯化等一系列复杂操作,最终得到了麝香酮。
其反应方程式为:~只。
㈣文旦。
冷-。
~<妗’。
但是该方法反应周期长,操作复杂,产率极低,总产率只有5%。
尽管如此,这个古老的方法为人们开阔了思路,40年多来,人们一直为改进这个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而近十几年内人们的工作重点在于提高2,15一十六烷二酮的产率。
现在2,15一十六 万方数据2007年第38卷第11期《浙江化工》一3l一烷二酮的产率已提高至80%【切,这为进一步合成麝香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王永铿旧等人在关环制备脱氢麝香酮时,运用了溴代异丁烷的格氏试剂与A1C1,的混合物,关环率达到了42%。
李茹f191等通过自制的碘化乙基锌试剂,以甲苯和四氢呋喃为溶剂进行关环反应,使得脱氢麝香酮的收率达到55%.而且所用原料易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陈望忠lm]以A120,为催化剂进行2,15一十六烷二酮的分子内环合,建立了一种新的非均相催化合成麝香酮的方法,反应条件温和,但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YooTanabe口1l等人报道了以TiCl4-Bu。
N为催化剂,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合成脱氢麝香酮的方法。
脱氢麝香酮的产率达到62%,纯度为97%。
该方法不但原料易得而且绿色环保,是环境友好型反应。
其缺点是TiCl。
遇水、遇氧易分解,所以反应条件较苛刻,要求严格无水无氧。
HuellmannMichael阎的方法在这方面有新的突破。
该方法是将2,15一十六烷二酮与甲苯和十氢萘混合,由氮气携带通过温度为300~400。
C的催化剂层而发生分子内羟醛缩合。
缩合产物氢化得到麝香酮。
两步反应的转化率为62.6%,选择性为86.7%,收率为54%。
该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分子内羟醛缩合的选择性。
且实现了反应物的连续进料.可望成为工业化生产麝香酮的路线。
4结论虽然文献报道的合成麝香酮的方法较多,但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很少。
综上所述,采用插入甲基法和扩环法由于原料不易得,并且合成步骤较烦琐,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
笔者经过实验认为采用乙酰乙酸乙酯和1,10一二溴癸烷经过相转移催化反应合成2,15一十六烷二酮,再用TiCl。
一Bu3N或碘化乙基锌作为环合剂进一步合成脱氢麝香酮.然后加氢制备麝香酮的方法是较为经济、适用的,可以继续探索寻求最佳反应条件,从而实现麝香酮的工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1】何坚,孙宝国.香料化学与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10—15.[2】唐松云.香料生产技术与应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2—4.【3】陈雪,高兆润.天然麝香研究的概况[J】中草药,1981,12(5):44--48.[4】迟程.中国药用动物医学文献库【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474.[5】Rizicka,L.Helv.Chim.Acta.,[J】,1926,(9):715.[6]陈望忠,陈邦华,焦克芳.人工合成麝香酮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2,23(1):17.[7】Mookherjee.B.D,R.W.Trenkle.Synthesisofdl—musconefromexahone(cyclopentadecanone)[J】.J.Org.Chem.,1971,36(26):4124-4125.[8】KeithA.Nelson,EugeneA.Mash,Homochiralketalsinorganicsynthesis.Enantioseleetivesynthesisof(R)-muscone[J].J.Org.Chem.,1986,51(14):2721-2724.[9】TanakaK,UshioH.Asymmetricsynthesisof(R)一musconebyenationselectiveadditionofchiralmethylcuprateto(E)一2一cyclopentadecen—l—one[J】.Chem.Soc.Chem.Commum,1990,11:795—796.[10】DowdP,ChomSC.Homologationoflargerings叨.Tetrahedron.,1992,48(23):4773-4792.[11】CharlesFehr.Anovelthree—carbonringexpansionsequencesynthesisofexahoneand(±)一muscone叨.Helv.Chim.Acta.,1983,66(8):2512—2518.【12]XieZ-F,SakaiK.ConstructionofmediumandlargesizedcyclicB-ketoester(ornitriles)viaone-potthree-carbonringexpansionsofcarbocyclicl3一ketoesteranditsapplicationtothesynthesisof(一)一museone[J】.J.Org.Chem.,1990,55:820-826.[13】王大升,王道全,周长海.(±)麝香酮和(R)一麝香酮的自由基扩环合成法叨.化学学报,1995,53:909—915.[14JDepresJP,NanarsoB.Newershortsynthesisof(±)一muscone[J].Tetrahedron,1993,52(26):2989—2992.[15]李全,刘复初.麝香酮的合成进展[J】合成化学,1998,6(1):19-28.[16]StollM,RouoveA.Synthesisdeproduces—macrocycliquesodeurmusqueenouvellesynthesedelamuscone们.Helv.Chim.Acta.,195I,(215):1817—1820.【17】姚书扬,李云政.(E)一3一甲基一2一环十五烯酮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明.精细化工,2006,23(5):463--465.[18]王永铿,王宫,刘亚森.dl一麝香酮合成的改进[J】.医药工业,1988,19(7):291—293.【19]李茹,程刚,宗刚,等.3-甲基一环十五烯酮的合成[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4,17(3):239—242.[20]陈望忠,焦克芳.麝香酮合成的新方法【J】.化学通报,1998,2:44.[21]YooTanabe,NoriakiMatsumoto,TakahiroHigashi,etal.Direct,practical,andpowerfulcrossedaldoladditionsbetweenketonesandketonesaldehydesutilizingenvironmentallybenignTiCl4-Bu3Nreagent[J1.Tetrahedron2002,58:8269—8290.[22]HuellmannMichael.KuekenhoehnerThomas.Processfortheproductionofmuscone,intermediatesforthisprocessandtheirpreparation【P].DE:EP0400509,1990.(下转第6页) 万方数据一6一ZHEJIANGCHEMICALINDUSTRYV01.38No.11(2007)样品APG红外光谱分析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