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实验室诊断及治疗进展

MTB特异性抗原成分
排除卡介苗接种的干扰 避免了无胞壁的L型菌不易被检出的不足
观察病程中ESAT-6 的动态变化
对于未能及时就医或是经过治疗干 预的患者,ESAT-6仍有一定的补充 诊断意义
(2)培养滤液蛋白10( CFP-10)
早中期分泌,释放于菌体外的低分子量蛋白
仅存在于致病性分枝杆菌 在卡介苗及其他分枝杆菌中缺失
(三)细胞因子指标
机体感染MTB后以细胞免疫为主,细胞因子 在TBM的免疫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SF中的大量细胞因子直接反映了TBM的病 理变化,是直接的诊断指标。
(1)INF-γ水平
① MTB INF-γ 体外释放试验(TB-IGRA)
钱福初等用MTB特有抗原(ESAT-6、CEP-10)在体外
结核性脑膜炎实验室诊断方 法及治疗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2017-8-9
结核性脑膜炎(TBM)
是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 炎症性疾病。 最严重,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 实验室早期诊断方法是有效治疗、改善预 后的关键所在。
实验室诊断方法
细菌学方法 免疫学检查 生化指标 分子生物学方法
所以,IL-8水平的测定对TBM具有一定的诊 断价值,且其表达水平动态变化有助于疗 效观察和判断预后。
生化指标
(1)腺苷脱氨酶(ADA)
ADA是一种核酸代谢酶,与机体细胞免疫活性密 切相关,ADA表达上升是T淋巴细胞分化、增值的 病理改变。机体感染MTB后以细胞免疫为主,故检 测ADA 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MTB感染情况。 ADA定量诊断TBM的最佳界值是9.5 U/L,且ADA水 平随着有效的抗结核治疗而逐渐下降。
郑智远,陈琼,贺铁生,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 26.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脑脊液评分 外观清亮 •
细胞数:10-500/ul
淋巴细胞占优势(≥50%) 蛋白>1g/L 脑脊液葡萄糖/血浆葡萄糖<50%或脑脊液葡萄糖<2.2mmol/L
最大=4分
1
1
1 1 1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脑脊液评分(最大=4分)
•1. 多数脑脊液常规检查外观清亮,细胞数5-1000/μL,(50-450/μL), 淋巴细胞占优(>50%),蛋白升高(0.5-3g/L),糖下降(<2.2mmol/L 或低于血浆糖50%) •2. 相对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而言,下列证据更支持TBM • i 外观清亮 • ii 细胞数≤900-1000μL • iii 中性粒细胞少于30-75% • iv 蛋白浓度高于1g/L •3. 类似CSF改变同样鉴于隐球菌脑膜炎及HIV感染患者 •4. Meta分析表明CSF结核菌核酸检测敏感度约56%,特异性约98%, 推荐疑诊病例常规检测
•5. 联合脑膜强化、脑梗死以及脑积水3方面证据,其特异性仍可达 100%,3者中脑膜强化为最敏感证据。
•6. MRI较CT更为敏感,脑膜强化约82%,脑积水77% ,无症状性结 核瘤约有74%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其他部位结核证据 (最大分=4分)
2/4
胸部X片显示活动性肺结核:肺结核征(2分),粟粒性结
• •
• 临床依据:
• • 2.神经系统症状 (1)脑膜刺激征: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这是由于持续剧烈的脑膜炎症或颅内 高压刺激软脑膜神经末梢和三叉神经终末感受器;同时可伴恶心、呕吐。大多 数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系 颈、腰、骶部脊神经根受累致颈肌、伸肌收缩诱发。 (2)颅内高压症状与体征:对于就诊时呈剧烈头痛和喷射状呕吐、视乳头水肿、 外展神经麻痹、意识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颅内高压。严重者可形成脑疝,表 现为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变化、血压升高或意识障碍等。 (3)脑实质损害症状:脑实质内结核灶形成或继发于脑血管病时,可引起脑组 织缺血、水肿、软化,甚至脑出血,从而出现单瘫、偏瘫、交叉瘫或类似肿 瘤的慢性瘫痪等症状,亦可出现部分性和全面性发作、手足徐动、震颤、舞 蹈样动作等。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也可以偏瘫或单瘫就诊,易误诊为脑出 血。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导读】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的一种类型,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近年来,因为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
不过,如果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那么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痊愈的。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1年内发病,多见于1-3岁的小儿。
结核性脑膜炎从起病到死亡的病程约3-6周,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其死亡率几乎高达100%。
我国自普遍推广接种卡介苗和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下降,预后有很大改善,若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大多数病例可获痊愈。
近年来,因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
不过,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病人也是可以痊愈的,但是如果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恰当,那么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
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效果的关键。
此外,很多妈妈都想知道结核性脑膜炎会传染吗?事实上,结核性脑膜炎是不会传染的,妈妈们可以放心。
结核性脑膜炎病因是什么结核性脑膜炎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
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
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或因年老,病灶内的结核菌激活而破入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播散,历时数天至数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多为全身性粟粒结核病的一部分,通过血行播散而来。
北京儿童医院1964~1977年所见1180例结脑中,诊断出粟粒型肺结核者占44.2%。
在这14年,从152例结脑的病理解剖发现,有全身其他脏器结核病者143例(94%);合并肺结核者142例(93.4%)(其中以粟粒型肺结核占首位);合并肝脾粟粒结核约占62%,肾粟粒结核41%,肠及肠系膜淋巴结核约占24%。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毛薇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这种非化脓性的炎症,它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
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结核的发病率它是呈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在这之后就逐渐有一个缓慢的上升。
美国结核性脑膜炎在20世纪60年代后也是一个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1985年之后就开始有显着的上升。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了结核主要是由于HIV的流行。
结核病在HIV病人中很多发现首发的就是结核病,所以结核病常常是HIV感染的一些首发症状。
艾滋病的患者结核的发病一般是正常人的500倍,其他的一些易患因素,也就是我们说的这个高危人群。
比如与结核病病人接触,有密切的接触的人容易患有结核病。
还有就是一般状况较差,慢性酒精中毒或营养不良的人,流浪者和老年人或长期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这样的人,还有患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的病人。
结核的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过血循环播散,播散到脑膜、软脑膜下种植,种植之后就形成了结核结节,结核结节可以发生破溃,破溃后大量的结核就进入蛛网膜下腔,形成这样粟粒性的结核或者结核瘤病灶,最后导致结核性脑膜炎。
还有结核菌从颅骨或者是脊椎骨结核病灶,可以直接破入颅内或者椎管内,这样就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形成了结核病灶。
这是粟粒性肺结核病人的CT的表现,可以看到双肺有这个均匀的弥漫的这种小结节。
结核性脑膜炎病理特点,通常它是以渗出、变性、增殖这三种组织炎症反应同时存在。
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其中一种或两种病理变化就更突出。
比如说在急性期的病变就以炎性渗出最为明显,而且由于重力的关系大量的灰粉色的胶状粘稠的渗出物容易沉积在脑的底部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
纤维素和结核性肉芽肿组织增多,形成典型的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
与化脓性脑膜炎不同的就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渗出、变性和增殖它不只局限在蛛网膜下腔,而是会沿着原脑膜扩散。
结核性脑膜炎用药方案

结核性脑膜炎用药方案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它可以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和死亡。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有效的结核性脑膜炎用药方案,以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1. 诊断与病原体检测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包括涂片染色、培养和核酸扩增等方法,用于检测结核杆菌的存在和类型。
通过明确病原体,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用药方案。
2. 基本用药方案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案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初始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来杀灭结核杆菌,通常使用联合治疗。
维持治疗则是为了防止结核杆菌耐药和复发。
3. 抗结核药物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链霉素等。
异烟肼是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它具有广谱杀菌作用,但也容易导致肝损害等不良反应。
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则常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初始治疗,以提高药物疗效。
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耐多药结核,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4. 初始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结核性脑膜炎的初始治疗方案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链霉素的联合使用。
具体用药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治疗时间一般为2个月,直至脑脊液检测结果为阴性。
在初始治疗期间,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视力和听力等副作用。
5. 维持治疗方案维持治疗主要是为了防止结核杆菌耐药和复发。
一般情况下,维持治疗期间使用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联合方案。
对于病情复杂或存在耐药菌株的患者,可以添加其他药物如吡嗪酰胺和链霉素,以增强疗效。
维持治疗一般持续9-12个月,具体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
总结: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初始治疗方案一般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链霉素的联合使用,维持治疗则主要使用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联合方案。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以及定期进行脑脊液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与治疗进展

者虽 经抗 结 核治 疗 但 仍 死 亡 , 期 诊 断 与 及 时 治 疗 接检 出或 培 养 分 离 出结 核 分 枝 杆 菌 仍 然 被 认 为 是 早 是改 善 预后 的 主要 因素 。 由于 T M 临床 表 现 错 综 T M 实验 诊 断 的金 标 准 。一 般 采用 直 接 检 出法 、 B B 复杂 , 脊液 ( S ) 变亦 不 典 型 , 化 及 病 原 学检 结 核分 枝杆 菌 培 养 及 噬 菌 体 裂 解 法 查 结 核 菌 , 培 脑 CF改 生 但 测水 平 尚待 提 高 , 治疗 中仍 有 较 多争 议 。 因此 , 如何 养 时 间较长 , 利 于 早 期 诊 断 。 噬菌 体 裂 解 法 查 结 不 在 临床 实践 中提 高 T M 早 期 诊 断 和 及 时 治 疗 水 平 核 菌 的灵 敏 度 显 著 高 于 涂 片 及 培 养 , 异 性 可 达 B 特
【 章编 号 】 10 -6 5 (00) 1_ 1- o 文 0 3 .3 0 2 1 0 _ 0 5 _ 3 - -
结核 性 脑 膜 炎 ( u ec l sm nn is T M) T b ruo e igt , B 是 时可 达 1 / u i OgL以上 。9 % 的 T M 患者 的脑 脊 液 与 5 B 结 核 杆菌 引起 的 以脑 膜 为 主 的非 化 脓 性 炎 症 , 实 血浆 葡萄 糖 比值 <0 5, 为 其 较 特 征性 的 表 现 , 脑 . 此 因 质及 脑 血 管 亦 常 受 累 。T M 约 占活 动 性 结 核 病 的 此 , B 在行 脑脊 液 检查 时应 同时检测 患者 血糖 。 1 , % 是最 常见 的肺 外 结 核 病 。 约 有 3 % 的 T M 患 0 B 1 3 结 核 分枝 杆 菌 病 原 学检 查 . 在 C F中直 S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科王纪佐只要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化验检查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就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而不要等待培养结果,治疗一般是不会影响其后脑脊液标本检出结核杆菌,从而使确诊困难的。
概述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绝大多数病例是由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rium Tuberculosis Var Hominis)感染所致。
少数病例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rium Bovis)感染所致;艾滋病患者易合并鸟胞内分枝杆菌(Mycobactrium Avium Intracellulare)感染。
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高低和结核病的总发病率成正比。
这必然取决于一定地区和社会的、经济和卫生情况。
营养不良、酒精中毒、糖尿病和细胞介导免疫机制缺陷等宿主因素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
结核性脑膜炎一般是原发结核感染的并发症,经血流播散到中枢神经系统,它也可在其他形式的慢性结核病过程中发生,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是成年人的主要感染形式。
结核性脑膜炎也可作为结核感染的惟一临床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表现为脑和脊髓表面的脑膜混浊,增厚,以脑基底处受累最重,脚间池、桥脑池、外侧裂池、环池、枕大池和视交叉池皆充满浓稠的渗出物,并有纤维化形成。
渗出物包绕脑基底部的颅神经和大血管,并覆盖脑室内的脉胳丛,侵及室管膜造成颗粒性室管膜炎。
无数白色小结核结节满布脑膜,脉络丛和其下脑实质。
脑凸面受累相对较轻。
结核炎性病变和微小结节不只侵犯脑膜,并向下侵犯脑实质的浅层,所以结核性脑膜炎实际是以脑膜受累为主的“结核性脑膜脑炎” ,而不是单纯的脑膜炎;脑血管主干和分支受累造成的血管炎可导致缺血、梗塞,偶可为出血;结核结节可发展成很大称作结核瘤而出现占位效应;炎性渗出物阻塞基底池可造成脑积水。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呈亚急性起病。
若不经治疗,多数病例病情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
典型TBM的临床表现:不经治疗时,TBM自然病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前驱期,表现有非特异性的症状,持续1~2周或更长些,可长达3个月。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治疗初探

() P 四联 治疗 ( R P , 0 6 0 9B d口服 +静 滴 ; 0 4 H S )H{. ~ . , R:. 5 Bd口眼 ; :. 5 1 0 , 注 { 1 5Bd 1服 。 时给 予 , s 0 7 ~ . 0Bd肌 P;. , 3 同
平均住院 日5 天。倒治愈 ,2 1 5 2例好转,倒 死亡( 2 其中脑疝 死亡1 呼吸衰竭死亡1 。 人, 人) 自动出院1 。 例
细胞 学 检查 : 程 3 1 天1 倒 , 病 ~ 4 4 中性 粒 细胞 反应 9 例
( 4 3 { 合 性 细 胞 反 应 5 , 中 以 中性 粒 细 胞 为主 3 6 . %) 混 倒 其 例
特 异性为g ~I 9 + 8 因此在结脑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 9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本组结 脑病 人阳性率 为4 . , 7 1 稍低于 国外文献报道 + 可能 与检测方法等因素有关 。 脑脊液中 A A测定有助于早期诊 断 , D D A A是与机体细 胞 免疫有关的核酸代埘酶 , T} 巴细胞 增殖和分 化密切相 与 f F 关 。D A A活性在结脑时明显 升高 , 阳性 率可 选8 ~g , 0 0 特
查 结 果 见 表 l 。
学特点有助 于其早期诊断 。 用聚合酶 链反 应( C 方 法检测 脑脊液 中 T , NA, P R) BD 可 梭出I g P 结核杆 菌纯 化 D A 。a【 9 N [ P 阳性可在发病第2 天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中毒症状:不规则低热、盗汗,伴纳差
、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亦可伴电解质 紊乱,尤以低钠血症多见。
神经系统症
膜刺激征 颅内高压症状与体征 脑实质损害症状 脑神经损害症状 脊髓损害症状
临床表现
典型结脑起病缓慢,人为分为三期
中期(脑膜刺激期)
早 期(前驱期)
晚期(昏迷期)
早 期(前驱期)
1 .约l~2周; 2 .主要症状为性格改变,如少言、懒动、
易倦、烦躁、易怒等; 3 .可有发热、头痛、纳差、盗汗、消瘦、
呕吐、便秘等;
中期(脑膜刺激期)
1.约1~2周; 2 .高颅压症状,如头痛、喷射性呕吐、
嗜睡或烦躁,可有惊厥,脑膜刺激征 3 .此期可有颅神经瘫痪,如面神经瘫痪、
T细胞分泌的IFN-γ的含量 (pg/mL) 酶标仪
T-SPOT法
基于IGRA技术 定性 16-20h
单个核细胞 需要提取细胞
4孔(N、A、B、P)
分泌IFN-γ的T细胞的数量 (斑点数量)
肉眼判读或放大镜、斑点仪
TB-SPOT灵敏性高于T-SPOT,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价值更高
其他检查
结核菌抗原检测:敏感、快速 抗结核抗体测定 :PPD-IgM 和PPD-IgG抗
表面 结核菌素试验多为阴性 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米汤样,细胞数
多在1000×106/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 主。蛋白升高,糖明显下降,涂片或培养 可查到细菌。
(二)病毒性脑膜炎
夏秋季多发,病前多有腹泻或上感病史; 急骤起病,高热伴肌肉酸痛,多自限性; 伴有病毒感染症状;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略增高,外观无色透明,
结核性脑膜炎
tuberculous meningitis
背景
由于结核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流动人口的增加 、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AIDS,亦称艾滋病)的传播流行,结核病之发 病率有所回升,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杆菌感染发病 率亦随之上升。
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仅低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 年发病人数约130万例,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 数达13万例,超过其他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的总 和,其中,5%~15%的肺结核患者继发结核性 脑膜炎。
脑脊液检查
外观:无色或微黄,呈毛玻璃样。 蜘蛛网状膜: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可形成蜘
蛛网状膜; 压力:增高; 白细胞:多为50×106/L~500×106/L,脑膜新病
灶或结核瘤破溃时,白细胞数可>1000×106; 分类:单核>多核,早期可多核>单核,以淋巴
细胞比例增高为主; 糖和氯化物:均降低,脑脊液葡萄糖,血糖比值
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瘫痪; 4 .部分患者出现脑实质损害的体征,如定
向障碍、运动障碍或语言障碍。
晚期(昏迷期)
1 .约l~3周; 2 .以上症状加重,出现昏迷。 3.可有水、盐代谢紊乱,
惊厥频繁→脑疝 →死亡。
不典型结脑
①早期出现脑实质损害者,表现为舞蹈症或 精神障碍;
②早期出现脑血管损害者,表现为肢体瘫痪; ③合并脑结核瘤者可似颅内肿瘤表现; ④颅外结核病变极端严重,掩盖脑膜炎表现。
白增高,糖显著降低。墨汁染色可找到厚荚 膜圆形发亮的菌体;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抗结核治疗无效。
细胞因子测定
腺苷脱氨酶 肿瘤坏死因子(TNF- α) 干扰素(γ-干扰素) 特异性T细胞测定
TB-IGRA酶免主法要和内T容-SPOT的比较
原理 定性/定量 抗原刺激培养
样本 样本处理 单个样本检测
孔数
检测结果
检测仪器
TB-SPOT
基于IGRA技术 定性 18-24h
抗凝全血 不需要
3孔(N、T、P)
诊断
病史 临床表现触史:对小婴儿诊断尤为重要 卡介苗接种史 :绝大多数未接种 既往结核病史:1年内发现结核病未经
治疗 近期急性传染病史:常为结核病恶化
的诱因
临床表现
结核中毒症状 结核早、中、晚期临床表现:性格改变、
顽固性便秘、高颅压、脑膜刺激征、颅神 经损害、抽搐、昏迷等。 眼底检查发现有脉络膜粟粒结节对诊断有 帮助。
体升高 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测定:早期诊断方法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对诊断有帮助 脑脊液结核菌培养:可靠依据 聚合酶链反应(PCR):灵敏度和特异性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85%有肺结核表现,其中90%为 活动性病变,粟粒型肺结核占48%。
CT扫描:脑积水、结核瘤、钙化灶等,增 强扫面基地池呈不规则强化,呈均匀铸型 强化,增厚的脑膜呈明显线样强化;
头颅MRI较CT更为敏感,可清晰显示各种解 剖结构,尤其是视交叉、脑干、小脑。T1WI 显示基底池、侧裂池、脑沟信号升高,T2WI 呈更高信号;
增强扫描基底池强化,脑膜线形增厚,有些 病灶呈结节样或“串珠”样。
(一)化脓性脑膜炎 鉴别诊断
病史:起病急,进展快,伴寒战、高热 临床表现:脑膜刺激征和高颅压 病变部位:脑膜改变为主,病变主要在脑
<0.50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蛋白:中度增高(1-2g/L);
病原学检查
脑脊液细胞涂片和细菌培养发现结核感觉生长是诊 断金标准,但检出率极低。
蜘蛛网状膜时结核杆菌检出率高,培养周期4-6周。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简单的方法,目前项技术尚
不十分完善,检测方法也未完全规范,不同实验室的 结果差异较大,且对实验条件要求极高,假阳性率和 假阴性率较高。PCR技术对TB的诊断价值应慎重。
概述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 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 症的发生率高 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发病机制
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
通过血行播散,结核菌进入蛛网 膜下腔及脑脊液中所致。
偶见脊椎、中耳或乳突的结核灶 直接蔓延侵犯脑膜。
病理
脑膜病变 脑实质损伤 脑血管病变 颅神经损伤 脑积水和脑室管膜炎 脊髓病变
细胞数50~200×106/L,淋巴细胞为主,蛋白 质一般不超过1.0g/L, 糖、氯化物正常。
(三)隐球菌脑膜炎
起病更缓,病程更长,临床及CSF酷似结核; 多有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史、鸽粪
接触史; 发热不明显,颅内压显著增高,头痛剧烈,
与脑膜炎的其他表现不平衡; 可有视力障碍;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十至数百,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