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2篇】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2篇】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精选12篇)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篇1实验内容5做一个生态瓶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筑方案。
实验器材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实验步骤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洁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预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看记录。
实验现象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验结论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效果实验人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篇2实验内容9光的反射能力实验地点五年级教室实验目的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实验器材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张,手电筒一支,夹子实验步骤1、夹子夹住卡纸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3、打开手电筒开关,对着卡纸,观看文字实验现象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结论深色反光弱,浅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效果实验人试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篇3实验内容10光与热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实验器材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实验步骤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实验现象一次照耀的温度比屡次照耀光的温度低。
实验结论一次照耀的温度比屡次照耀光的温度低。
备注实验人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篇4实验内容4蚯蚓的选择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实验器材蚯蚓、泥土、水、盒子实验步骤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局部,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看和记录。
(5)再做2次。
2、(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枯燥,一边湿润。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新教科版级全完整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新
教科版级全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了解和探索科学实验的过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2. 实验材料
- 一张白纸
- 一支铅笔
- 一杯水
3. 实验步骤
步骤一:准备
1. 在桌子上准备一张白纸。
2. 拿起一支铅笔,准备进行下一步。
步骤二:实验操作
1. 将铅笔的一头放在白纸上,并用手掌轻轻按住铅笔的另一头,使其保持竖直状态。
2. 慢慢用力推动手掌,让铅笔从竖直状态倾斜。
3. 观察铅笔倾斜的过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4.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铅笔在推动的过程中从竖直状态倾
斜了。
5. 实验分析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用力推动铅笔的一端时,它
会从竖直状态倾斜。
这是因为推动力使得铅笔的重心发生变化,从
而导致了倾斜。
6.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让我们了解到在物体受力作用下,它的形状和重心会
发生变化。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科学实验
的过程。
7. 实验改进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我们可以尝试重复实验多次,并记录每次实验的观察结果。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铅笔在不同推动
力下的倾斜情况。
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dan

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dan实验名称:比较各种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种类的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不同肥料的营养成分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并找出最适合植物生长的肥料。
实验材料:- 4个小花盆- 4种不同的肥料(如无机肥、有机肥、磷酸盐肥料等)- 4颗相同种类的植物(如小白菜、豌豆等)- 水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分别填充4个小花盆,每个花盆填充的土壤量应相同。
2. 将一颗植物移植到每个花盆中。
3. 在每个花盆中分别加入不同种类的肥料,每种肥料加入的量应相同。
4. 每天给植物浇水保持湿润。
5. 观察并记录每个花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茎叶的颜色等。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花盆编号肥料种类植物生长情况1 无机肥生长正常2 有机肥生长正常3 磷酸盐肥料生长缓慢4 不使用肥料生长缓慢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使用无机肥和有机肥的花盆中的植物生长情况良好,生长正常。
无机肥和有机肥都含有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
而磷酸盐肥料虽然也提供了部分营养,但由于营养成分不够全面,导致植物生长缓慢。
而没有使用任何肥料的花盆中的植物生长缓慢,说明植物需要外部提供的营养帮助其正常生长。
结论:通过实验可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种类的肥料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2. 无机肥和有机肥对植物生长有益,能够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3. 磷酸盐肥料虽然含有一定的养分,但无法满足植物的全部需求,植物生长缓慢。
4. 不使用任何肥料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说明植物需要外部提供的养分帮助其正常生长。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不同种类的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到了植物的营养需求与其生长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肥料,有针对性地提供营养,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实验改进:为了更加准确地比较各种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可以增加对每个肥料的施用量和频率的控制,以及增加更多的重复实验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科学实验报告(集合15篇)

科学实验报告(集合15篇)科学实验报告1实验内容 1种子发芽对比实验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种子发芽实验盒、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 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2、将种子放入洞中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效果实验人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科学实验报告2x班x组组长:__实验时间:x年x月x日实验名称:吹纸片(奇怪的纸片)实验目的:空气是否有压力。
所用器材:2张条形纸片(约30cm----40cm)。
(装置)实验步骤:1、准备2张纸片。
2、用两手分别捏住纸片的一端,让它自然下垂,使两纸片间的距离约2厘米。
3、用力向纸片中间吹气。
4、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只听“哧”的一声,那两张纸合起来了。
认识结论:空气中有压力,当我们吹气时,就把纸中间的空气吹跑了,两与旁的空气向内挤压,两张纸就合起来了。
科学实验报告3“记录”是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众多的内容直接与研究记录有关,如“用简单的材料,设计科学实验,并做实验记录”,“用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观察,并用文字和图来表达”等等。
纵观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科学记录越来越得到了我们老师的重视,大部分课中都要求学生做科学记录,但许多仅仅是做一下记录方便汇报而已,大多流于形式。
许多科学实验探究课的记录都与我们科学课记录的目标背道而驰,记录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有效的记录?对此,我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实践与研究,说说自己对科学课记录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分组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一)绿豆种子、放大镜、镊子探寻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先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他们的大小,再用适当的语言描述。
1 、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
2、在盒内垫纸巾并且按上三个洞。
3、在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
4 、往纸巾上滴水,一个不滴。
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
滴有水的绿豆种子发芽,没有滴水的种子没有发芽。
说明种子的发芽需要水分。
五年级分组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二)放大镜、镊子、温度计绿豆种子可以不需要阳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1.准备两个塑料杯当花盆,各放入同样的三颗绿豆种子,然后加入适量水,放在同一个地方,等它发芽2.过了两天,绿豆芽长出来了,将一盆放在阳台上,一盆放在客厅里,观察一星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3 .采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绿豆种子的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生长如果缺乏阳光的话就会叶子发黄,长的瘦弱。
五年级分组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放大镜、镊子、温度计、量杯、吸水纸探索绿豆芽生长所需要的条件1、准备好 6 个水杯,每一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 贴上标签2、将种子放入洞中3、6 个小盘中 1 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 3 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 5 号杯,用纸箱罩住 6 号杯。
缺乏阳光、空气、水的绿豆芽无法正常生长。
五年级分组实验蚯蚓与环境蚯蚓、塑料薄膜、玻璃片、纸盒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将捉来的蚯蚓五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五分钟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蚯蚓丢爬行到了阴暗的一侧。
说明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五年级分组实验光与影子手电筒、白卡纸、铅笔、尺子影子照射的目标与什么有关?1、桌面上放上一块长方体木块,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不同位置照射。
2、在桌面上放三块木块(与手电筒距离不一样) ,打开手电筒开关。
3、将1 块木块平放在桌面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水平和垂直方位照木块影子的大小和物体有关,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远时,影子就大;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近时,影子就小。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十六篇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十六篇篇一: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三: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四: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五: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六: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七: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八: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九: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十: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十一: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十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十三: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十四: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十五: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十六:白土岗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标题:自行车鸣笛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鸣笛器的方法。
2.理解鸣笛器的原理。
3.观察不同材质的鸣笛器发出的声音有何区别。
二、实验器材1.自行车。
2.不同材质的鸣笛器若干(例如:金属、塑料、木质等)。
3.计时器。
4.实验记录表。
5.安全工具(例如:手套、眼镜等)。
三、实验步骤1.将不同材质的鸣笛器固定在自行车上,让每种材质的鸣笛器相隔一定距离。
2.骑上自行车,以适当的速度行驶。
3.随后按下鸣笛器,记录下每种鸣笛器发出的声音,注意标明每种材质的鸣笛器。
4.重复上述步骤,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
四、实验原理鸣笛器是一种能发出声音的装置。
它的原理是当鸣笛器顶部的按钮被按下时,鸣笛器内部的喇叭会发出声音。
声音是由气体震动产生的。
当按钮被按下时,气体会从鸣笛器内部的空间中挤压出来,通过鸣笛器顶部的出口。
气体的快速挤压和释放会引起空气分子的震动,从而形成声音。
五、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材质的鸣笛器发出的声音有一些差别。
金属鸣笛器发出的声音相对较响亮,音色清脆;塑料鸣笛器发出的声音相对较轻柔,音色较为柔和;木质鸣笛器发出的声音相对较低沉,音色较为浑厚。
六、实验分析1.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鸣笛器在振动时产生了不同的声波。
声波的特点包括音量大小、音调高低和音色等方面的差异。
2.金属鸣笛器发出的声音较响亮,是因为金属的振动传导效果好,能有效地将声音传递出去。
而塑料和木质的传导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发出的声音相对较轻柔。
3.不同材质的鸣笛器还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
音色是由声波中不同频率的成分组成的。
金属材料的鸣笛器由于其振动频率较高,所以形成的声音音色较为清脆。
而木质材料的鸣笛器由于其振动频率较低,所以形成的声音音色较为浑厚。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鸣笛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也观察到了不同材质鸣笛器发出的声音的差异。
实验结果证明了材质对鸣笛器声音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这不仅让我更加深入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也增加了我对不同材料特性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爬”的水实验课题:会“爬”的水实验目的:初步掌握毛细现象实验器材:烧杯(100ML)、红墨水、薄纸巾实验原理: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
实验步骤:1.往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水,再往水中滴入适量的红墨水。
2.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烧杯中。
实验现象:发现红色的水会慢慢的爬上薄纸巾。
实验结果: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会“托举”的水实验课题:会“托举”的水实验目的:感受水是有浮力的。
实验器材:烧杯(100ML、500ML)各一个、橡皮泥、砝码(50克、200克)实验原理:水的浮力将烧杯托举起来。
实验步骤:1.在一只小烧杯的底部粘一块橡皮泥。
2.将小烧杯放进装有半杯水的大烧杯中,同时几下大烧杯中的水位刻度。
3.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地放入小烧杯中。
4.观察大烧杯中的水位的变化。
5.如果再加入一个50克重的砝码,水位有何变化。
实验现象:第一次放入小砝码的时候,水位上升到450ML.第二次放入小砝码时候,水位上升到500ML.实验结果:当重物越重的时候,水位上升越多。
水的溶解性实验课题:水的溶解性实验目的:了解水可以将某些物质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00ML)、高锰酸钾、镊子、玻璃棒实验原理:水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水。
2.用镊子夹一小块高锰酸钾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的搅拌,直至高锰酸钾溶化位置。
实验现象:高锰酸钾刚刚放入烧杯的时候,水开始变成水红色,经过搅拌后,高锰酸钾溶解,水变成水红色。
实验结果:水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比较棉布和尼龙的吸水性实验课题:比较棉布和尼龙的吸水性实验目的:了解尼龙和棉布两种布料吸水性。
实验器材:红墨水、烧杯(500ML)、棉布、尼龙布实验原理:水可以被棉布和尼龙吸收。
实验步骤:1.剪裁同样大小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2.把布料的一端同时浸入水中。
3.过一会儿,比较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实验现象:尼龙和棉布均能吸水,但是棉布吸的水多。
实验结论:尼龙比棉布容易吸水。
研究固体的溶解实验课题:研究固体的溶解实验目的:了解水只能溶解某些物质。
实验器材:烧杯(500ML)、玻璃棒、面粉、盐实验原理:水可以溶解某些物质。
实验步骤:1、分别在两杯烧杯中放入等量的水。
2、分别放入等量的盐和面粉。
3、用玻璃棒进行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盐在水中可以溶解,面粉在水中不能溶解。
实验结论:水可以将盐溶解,而不能将面粉溶解。
液体的性质实验课题:液体的性质实验目的:了解不同液体所具有的性质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蜜、水、洗手液、天平、斜板、蜡纸、烧杯(50ML)实验原理:蜜的密度比水大,则相同体积下的蜜比水重。
蜜、水、洗手液的粘稠度不同,则流动的速度也不同。
实验步骤:1.倒出相同体积的蜜和水,放在天平上比比看。
2.把蜜、水、洗手液同时倒一点在斜板上,看看谁流动的比较快。
实验现象:天平向蜜的方向倾斜。
水先到达终点,其次是洗手液,最后是蜜。
实验结论:蜜比水重,流动速度从快到慢分别是水、洗手液、蜜。
液体的流动实验课题:液体的流动实验目的:了解液体是可以流动的。
实验器材:玻璃水槽、烧杯、红墨水、蓝墨水实验原理:液体具有流动性。
实验步骤:1.往装有热水中滴入几滴的红墨水。
往冷水中滴入几滴蓝墨水。
2.将一小瓶热的红颜色的水轻轻放入装满冷水的容器里。
实验现象:红色的水慢慢蔓延到冷水中。
实验结论:水具有流动性。
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实验课题: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实验目的:了解液体混合后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
实验器材:酒精、水、蓝墨水、烧杯(50ML)实验原理:液体间是有一定的空隙的实验步骤:1.先在烧杯中加入20ML的酒精。
再另一个烧杯中加入20ML的水,并滴入几滴蓝墨水。
2.将两烧杯中的液体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的变化。
实验现象:混合后体积减小了。
实验结论:液体间是有一定的空隙的。
冷热空气的对流实验课题:冷热空气的对流实验目的:了解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
实验原理:冷热空气流动方向的不同。
实验器材:集气瓶、玻璃瓶、玻璃片火柴、小木棍实验步骤:1.往水盆中倒入热水,将集气瓶放入水盆中,将其温热。
2.将水盆中的集气瓶取出,盖上玻璃片,点燃小木棍,快速将其放入集气瓶中,当集气瓶中充满浓烟后,将其取出,快速盖上玻璃片。
3.将冷瓶放在热瓶的上方,口对口对好,将玻璃片抽走,观察现象。
4.将热瓶放在冷瓶的上方,口对口对好。
将玻璃片抽走,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当冷瓶在上方时,没有现象。
当热瓶在上方时,发现热瓶的烟雾逐渐向冷瓶扩散。
直至冷瓶同样也充满了烟雾。
实验结论:热空气向下流动,冷空气向上流动。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实验课题: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实验目的:了解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
实验原理: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实验器材:酒精灯、燃烧匙、火柴、蜡烛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在燃烧匙中滴上蜡,等其凝固。
2.用试管夹夹住燃烧匙,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蜡溶化的情形。
实验现象:底部的蜡先溶化,接着是中部,最后是顶部。
实验结论: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酒精灯的使用实验课题:酒精灯的使用实验目的: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液体的2/3.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由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实验现象:酒精灯点燃。
实验结论:酒精灯点燃。
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实验课题: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实验目的:了解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原理:热在液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实验器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茶叶实验步骤:1.将酒精灯放在三脚架的底下,在三脚架上放上石棉网。
2.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茶叶。
3.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发现茶叶由下往上运动。
实验结论:热在液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拉力对下车运动快慢的影响实验课题:拉力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实验目的:了解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
实验原理: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远。
实验器材:小车、尺子、垫圈、绳子实验步骤:1.将绳子系在小车上,另一头绑一个垫圈。
2.将车子放在起始处,放开手,记录小车行驶的距离。
3.再增加一个垫圈,记录数据。
实验现象:垫圈越多,小车行驶的越远。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
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实验课题: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实验目的:了解力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
实验原理:力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
实验器材:橡皮团实验步骤:1.用手将橡皮团往两旁拉动,观察形状。
2.用手将橡皮团往前揉动,观察形状。
3.用手压橡皮团,观察形状。
实验现象:将橡皮团往两旁拉动,橡皮团变长了;将橡皮团往前揉动,橡皮团变圆柱型了;压橡皮团,橡皮团变扁了。
实验结论:力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
弹簧秤的使用实验课题:弹簧称的使用实验目的:掌握弹簧称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利用弹簧拉伸的长度来称物体的重量。
实验器材:弹簧称、钩码实验步骤: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2.读书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3.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称标定的最大值。
4.将钩码勾到弹簧称的下方,读出所指的数值。
实验现象:钩码的重量是5N。
实验结论:弹簧称可以用来称物体的重量。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实验课题: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实验目的:了解拉力越大,弹簧拉的越长。
实验原理:拉力越大,弹簧拉的越长。
实验器材:弹簧、钩码实验步骤:1.在黑板上固定一条绳子,将弹簧勾在绳子上。
2.分别在弹簧上勾上1、2、3、4、5个钩码,观察弹簧拉伸的长度。
实验现象:钩码越多,弹簧拉的越长。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弹簧拉的越长。
光沿直线传播实验课题:光沿直线传播实验目的: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原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小孔纸实验步骤:1.三张小孔纸依次排开。
2.打开手电筒,朝着小孔纸,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光是直线射出的。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制造彩虹实验课题:制造彩虹实验目的:了解如何制造彩虹。
实验原理:利用光的折射原理。
实验器材:水槽、镜子、手电筒实验步骤:1.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盆,并设法将它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清彩虹,实验现象:看到了人造彩虹。
实验结论: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可以制造彩虹。
磁铁的性质实验课题: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掌握磁铁的性质。
实验原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器材:磁铁、木棍实验步骤:1.在桌上摆4根木棍。
2.将两根磁铁放在木棍上,把两级磁铁的同极相对,观察现象。
3.把两级磁铁的异极相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同极相对的时候,两根磁铁互相排斥;异极相对的时候,两根磁铁互相吸引。
实验结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磁化现象实验课题:磁化现象实验目的:了解磁化现象。
实验原理:通过与磁铁的摩擦,针带上磁性。
实验器材:针、磁铁、泡沫、水槽实验步骤:1.用磁铁的一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20次以上。
2.把磁化后的缝衣针插在小块塑料泡沫中央,放在水面上,观察它的指向。
实验现象:摩擦后的缝衣针,可以指出南北极。
实验结论:与磁铁的摩擦,针会带上磁性。
斜坡与拉力的关系实验课题:斜坡与拉力的关系实验目的:了解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实验原理:斜坡坡度越大,对小车的拉力越大。
实验器材:斜面、弹簧称、小车实验步骤:1.将小车与弹簧秤相连。
2.将斜坡垫3块木板,观察弹簧秤中读数。
3.逐渐加入木板,观察弹簧秤中的读数。
实验记录:实验结论:斜坡坡度越大,对小车的拉力越大。
轮轴的研究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
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器材:弹簧秤、轮轴、绳子、钩码实验步骤: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现象: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结果: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滑轮的研究实验课题:滑轮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原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专制马),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