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春酒》教案(两课时)
八年级《春酒》教案设计人教版(新疆专用)

《春酒》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有关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
3、品味文中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和清新质朴的语言。
4、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难点:品味文中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和清新质朴的语言。
教学课时:二课时学法指导:圈点批注法、诵读法、联想法、情境渲染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有关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一、揭题过新年的气氛永远是那么温馨,每当我们谈起时,都会有说不完的趣事,道不尽的民风民俗,它已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台湾女作家琦君的脚步,到她的家乡,感受一下她们过新年的故事——“春酒”。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的回忆,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春酒》板书课题“春酒”。
二、示标全体齐读学案《春酒(一)》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圈点批注法、诵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四、按学案自学五、展示并纠错1、以小组长为核心,集中全小组力量解决学案内容。
2、各学习小组上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难题。
3、将上报上来的难题以班级为单位征集解决方案。
为表现优秀的小组加星激励。
直至各小组都没有疑难为止。
4、分解学案内容,分小组展示探究结果。
方法为:每小组展示一个问题探究结果,其它小组质疑、评判。
确定是否为其加星激励,对提出正确的改正意见的或有价值的补充意见的也要及时给予加星激励。
统一答案如下:基础知识部分:1、给加点字注音。
斟.(zhen1)酒煨.(wei1)炖家醅.(pei1)挑剔.(ti1)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1)如法炮制..:把中药原料制成药物。
(2)一马当先.:领先。
(3)顾.名思义:看。
(4)兴高采.烈:精神。
3、(1)本文作者琦君是台湾省著名作家,原籍是浙江永嘉,后定居于美国,其最大成就是在于(体裁)散文的创作上。
(2)本文重点写了喝春酒和吃会酒两个家乡的风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文中以较多的笔墨写了母亲的形象。
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教案(精选11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猜一猜,三人同日来。
(打一字)留一半清醒。
(打一字)今天我们就与琦君一起通过时空隧道返回解放前,去浙江琦君的老家品尝节日的珍品——春酒。
2、检查自学情况。
二、自主学习:识春酒,知文意。
1、这篇文章我读了几遍,越读越觉得有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告诉大家:A、春酒是什么时候喝?怎样喝?什么人喝?气氛怎样?(春酒是过了元宵之后乡里乡亲家家户户轮流邀请喝的,气氛很热闹。
)B、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浓浓的思乡之情,是春酒里的家乡味,思乡怀旧)C、这种浓浓的家乡味是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出来的?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母亲花匠阿标叔邻里乡亲“我”)小结:家家邀饮春酒的无穷情趣,会酒的热闹与喜庆,人情的淳厚与温馨,童年的天真和快乐,母亲的贤惠与慈爱,阿标叔的善良和淳朴……这些便是浓浓的家乡味!三、合作探究:品春酒,懂琦君。
思乡怀旧是人们心中普遍的一种情感,琦君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把这种内心情感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
《春酒》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

《春酒》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春酒》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
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被乡愁所紧紧缠绕。
琦君作为一名台湾作家,故土难离而离了又难以再回的愁绪深深困扰着她。
《春酒》介绍了故乡过年的风俗,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情分析】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
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中思乡的名句有一些积累,对通过细节措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已有了解,应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设想:1、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
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
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2、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
3、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1、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新人教版浙江省泰顺县新城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1)新人教版一、导入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有一种情,一丝丝,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他们,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琦君来品味那杯来自异国他乡的《春酒》。
二、作者简介。
琦君,1916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瓯海瞿溪乡,原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
现当代台湾女作家。
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二、检查预习。
积累字词,读准字音: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课文里面生字新词。
家醅(pēi)气氛(fēn)两颊(jiá)枸杞子(gǒuqǐ)煨炖(wēi dùn)炮制(páo)挑剔(tī)门槛(ménkǎn)过瘾(guòyǐn)三、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这种酒是——(春酒)2)有一种情,一丝丝,就能牵动你的心,这种情是——(乡情)3)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她们,这些人是——(母亲······)4)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这些事是——(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问题:这酒,是什么酒?这情,是什么情?这些人,是什么人?这些事,又是什么事?三、品读课文,鉴赏精彩的语言。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
琦君正是通过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为我们酿制了一杯甜甜的春酒。
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春酒》教案(2)

19.春酒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及环境、场景描写烘托中心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贯串文章始终的情感线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全篇的浓郁的亲情和乡情,对家乡浓浓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
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二、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1.课前,学生提供新年家庭录像带,教师选择精彩片断播放,创设浓浓的课堂氛围,师生一齐步入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来看我过春节”。
2.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
3.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家醅(pēi)炮制(páo)挑剔(tì)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学生默读,体会文中深情。
3.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4.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范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思想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下春酒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春酒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酒》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本的整体感知、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主题思想的把握。
具体章节为第一章节《春天的酒》。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精彩的词句。
3.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本的整体感知,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文本中细腻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春天的感受,进而引入课题《春酒》。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 学习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5. 赏析词句: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讲解与赏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美好时刻,并与同学分享。
7.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后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春酒作者:苏轼主题:春天的美好、生活的乐趣生字词:……精彩词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春酒”的理解。
(2)赏析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并说明理由。
2. 答案:(1)春酒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2)例:词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赏析: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春酒的美味和温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关注。
2024年初中八年级语文《春酒》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中八年级语文《春酒》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理解并掌握课文《春酒》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
1.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能力目标:2.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2.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标:3.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友谊的价值观。
3.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
1.2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的生字词。
2.2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自由分享自己对于“春酒”的理解和期待。
2.阅读课文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分析课文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课文脉络。
3.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学习生字词4.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
4.2学生进行生字词的朗读和默写。
5.深入理解课文5.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5.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6.课堂小结6.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春酒”的作文。
2.复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学习生字词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春酒》的内容和情感。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4.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分享自己对于“春酒”的理解和期待。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春酒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春酒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学习重难点:::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导入1、播放《春之序曲》听着这首欢快的曲子,同学们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年的喜庆中,大家都来说说“新年”的乐事有那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
那么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下面就让我们与台湾女作家琦君一起来尽情地品尝这杯甘醇的“春酒”吧!(板书课题--春酒)一、检测与反馈(小组长检查,汇报该小组完成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门槛(:::)::::过瘾(::::)::::凑(:::::)齐:酬(::::)谢::::煨炖(:::):::::两颊(::::):::家醅(:::::):2.解释下列词语。
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如法炮制: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二、学生出示本课堂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通过课文的预习告诉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班上交流。
教师加以评价,然后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也设计了这堂课的目标,请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目标,最后再确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4、按照完自学要求成‘导学案’自学部分在6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5、学生自学完成A、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用简洁语言概括三件事: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
B、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C、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①写到家乡过新年的风俗:迎神拜福、小孩不能在客厅、厨房里玩;吃东西不能随便抓;说话要讨吉利;元宵节后分吃供品等,这些风俗都是家乡所特有的,写风俗就是要表现家乡的风俗之美,从这里可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春酒琦君备课者:郑时仁目的要求: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教材分析:《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
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ɡǒu qǐ门槛mén kǎn 过瘾ɡuò yǐn凑齐 còu qí酬谢chóu xiè煨炖 wēi dùn两颊liǎnɡ jiá家醅jiā pēi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
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人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
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作者简介:琦君。
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
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
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t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第二课时一、复习。
二、重点研读。
(一)请同学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
(二)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请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教师巡视)(三)小组汇报(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回答: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情趣)问:“我”当时期望的热情和可爱,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的?生答。
师再问:想一想: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明确: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我们就请这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共同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
(情趣)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
为什么读出来了?(或为什么没有读出来?)明确:这一语气词表达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
朗读时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
我们大家共同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回答:“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
(情趣)(甜蜜的感觉)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生试着读一遍。
明确:不好。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
“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4)、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生回答:“我”的可爱和情趣。
(情趣)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否从具体的词语来说说呢?明确:“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
“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
“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
“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
“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
“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
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
师再次强调几个重读的词语。
大家来共同朗读这两句话。
(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生回答: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
(情趣)请所有的男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女同学注意欣赏。
那女同学来说说他们读得怎样?为什么?生回答。
师提示:文中有哪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感情?“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
“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才”在和“只有”搭配,足见她的嘴馋了。
现在,我们请所有的女同学来朗读这句话,男同学注意欣赏。
(6)、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生回答: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
(情趣)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把“眼巴巴”去掉,会怎样?生把去掉“眼巴巴”之后的这句话,再读一遍看看效果怎样。
哪个同学发现了?明确: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7)、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生回答:甜蜜的神态。
问:在语句中并没有这样的字眼啊,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答:跟喝过酒似的。
问:那你是否能通过具体的词语,把母亲当时的心理准确地说出来呢?明确:“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
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
“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
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好!揣摩得很准确。
那哪一位同学能自报奋勇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呢?(8)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生回答: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呢?师提示:A、揣摩他当时的心理。
B、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请一位男同学来给大家读。
研读小结:问: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明确: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明确:风土人情。
(母亲、喝酒的事)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说的家乡味。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我们读了文章后,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在音乐中,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朗读时,注意节奏放得慢一些,抓住浓浓的思乡情。
)四、作业。
“我”如法炮制,自酿了八宝酒,但儿子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听了儿子的话,“我”当时是怎样想的呢?请你用一段文字写出“我”当时的心理。
五、小结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
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
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
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七、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过新年喝会酒家乡的味道-- 思乡怀旧人情美乡邻乡亲热情好客。